大多數人知道中國古代有條絲綢之路,曾經是中西交流的通道。在近代,中國茶葉也有條“絲綢之路”,而這條繁盛近200年的國際茶路,源頭就在漢口;當時西方人喝的中國茶,有六成都是從漢口輸出去的。

 

湖北省社會科學研究院袁北星研究員,最近在《江漢論壇》發表了一篇論文《客商與近代漢口茶市的興衰》,她的研究揭開了那段塵封的歷史。

 

近代中國茶六成從漢口輸出

 

據袁北星考證的數據表明,1861年由漢口港出口的茶葉達8萬擔,1862年為21.6萬擔,以後逐年增加;從1871年至1890年,每年出口茶葉均達到200萬擔以上。在這一時期,中國出口的茶葉壟斷了世界茶葉市場的86%,而由漢口輸出的茶葉則占國內茶葉出口總量的60%,年輸出總值200余萬兩白銀。袁北星說,漢口茶葉輸出量的不斷上升,使茶葉成為近代漢口市場第一大輸出商品。在中國茶葉大量輸出的同時,印度、錫蘭、爪哇等國的茶葉也於19世紀末開始進入漢口市場。穿梭往來的運茶船隊出入漢口港,漢口成為全國最大的國際性茶葉交易市場,被歐洲人稱為“茶葉港”。

 

三條國際茶路從漢口出發

 

地處中國內陸中心的漢口何以成為全國最大的國際性茶葉交易市場,袁北星研究發現,漢口在茶葉輸出中,以輸出俄國為大宗,輸出俄國的主要商路有兩條:一條是從漢口出發,經漢水運至襄樊、河南唐河、社旗,上岸由騾馬馱運北上,至張家口;或從玉右的殺虎口進入內蒙古的歸化(今呼和浩特),再分銷蒙古、俄國等地。另一條是從漢口順長江而下至上海,轉運天津,再由陸路運至恰克圖轉輸西伯利亞。京漢鐵路通車後,漢口的茶葉輸出又增加了一條更為便捷的途徑,即通過鐵路運至華北,再由駝隊輸往蒙古和西伯利亞,並由此形成了一條由南到北經西伯利亞直達歐洲腹地的國際性茶葉商路。

 

漢口茶葉制品曾國際領先

 

老漢口茶市興盛的另外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漢口茶葉制品在當時處於國際領先水平。袁北星說,面對中外競爭壓力,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主張重視制茶之法,“我若改用機器,是制法與彼同,而茶質較彼勝,又何能與我爭衡乎?”他通過漢口商務局勸導華商使用機器制茶。1906年,廣東客商唐壽勛創設機器制茶廠,主要生產紅磚茶制品,因質量優良而享譽中外,遠銷俄國,並在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一等赤金獎牌。在這兩次博覽會上,漢口共有41種土特產品獲得二等以上獎項,其中茶葉就占了25項。

 

“九省通衢”造就繁盛茶商路

 

繁盛近200年的國際茶路,源頭為何在漢口?袁北星也進行了考證分析。中國是茶葉的原產國,長江流域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地是中國名茶的主要產地,漢口正處於這些茶葉產區的中心地帶,且擁有兩江交彙、九省通衢的優越地理位置,因此“湖南茶溯湘江、沅江、澧水,陝甘茶循漢水,江西寧州茶及安徽祁門茶溯江而上,四川茶順江而下,麇集於漢口”。袁北星說,蛛網般的長江水系成為茶葉運輸的最佳商路,沿湘江、沅江、澧江而來的是湖南茶葉;沿漢水而來的是陝西茶葉、甘肅茶葉和河南茶葉;沿長江干流而來的是江西茶葉、安徽茶葉和四川茶葉,故“(漢口)街市每年值茶時,甚屬盛旺”。漢口開埠後,中西互貿頻繁,茶葉為西方人喜好,成為出口大宗商品,尤其是質優紅茶,大量出口美、俄、英、法、德、意等國。

 

成也“輸出”,敗也“輸出”

 

老漢口茶市最終還是衰落了。袁北星認為,輸出型市場導向帶來了漢口茶市的興盛,也導致其衰敗。她解釋說,由於俄國、英國茶商以及其他歐洲茶葉商人涉足漢口茶葉市場,使漢口的茶葉貿易受國際市場行情漲落的影響很大。歐洲商人對漢口茶葉的大規模收購,使得漢口迅速成為中國磚茶出口的最大市場。同時,他們在茶葉品種、數量、質量和包裝等方面的需求,也從根本上決定了漢口近代茶葉生產、加工和交易的市場運作。尤其是俄國茶商,幾乎操縱著漢口磚茶市場。十月革命後,中俄商路一度中斷,加上當時前蘇聯政府對華茶進口采取的關稅壁壘政策的影響,俄商逐漸退出漢口茶市,由此導致了漢口茶葉貿易的急劇蕭條。另外一條原因是,19世紀末期,由於印度茶、錫蘭茶的競爭,漢口茶葉港的地位受到威脅。漢口茶市最大的買主之一英國商人轉而收購印度茶葉,因為“印英相去較近,茶價雖昂,水腳較省,故英商所舍中而就印。”此後,漢口茶市場逐漸衰微。

 

上述資料來源:http://culture.china.com.cn/2010-07/15/content_20507353.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四宜茶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