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粉彩過枝瓜蝶紋蓋碗一對。通高10.2釐米口徑8.8釐米故宮博物院調撥入茶博

口微撇,深腹,有蓋,圈足。底和蓋頂圈足內以紅彩書大清光緒年制二行六字楷書款。碗口沿及蓋圈足口沿飾以金彩。該器內外壁及器蓋繪過枝籟瓜、竹枝及蝴蝶,意為瓜蝶綿綿,寓意福壽綿長,子孫綿延。該器做工規整,釉色潔白瑩潤,繪畫技法生動,構思巧妙,瓜葉濃淡相間,圖案清新活潑,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官窯佳作。

02

·青花釉裡紅茶葉瓶。高 18.6釐米底徑15.8 釐米口徑4.4

圓口,平肩,長方體瓶身。瓶身除圈足外用青花繪山水、花鳥紋飾,展開即是一幅絕妙的山水畫。只見畫面遠山近水,意境開闊,兩老者黎杖踽踽而行,遠處孤帆遠影,一副秋江送別圖。用釉裡紅點綴山石、樹木,更增添了一種秋天的氣息,渲染了畫面的意境。

該瓶造型方正,古樸敦厚,青花用料濃淡相間,不失為康熙民窯中的精品。

03

清乾隆·粉彩套杯(共十個)高5釐米口徑9.5釐米

撇口,斂腹,淺足,器倒置如馬蹄形,大小十個為一套。器物口沿都飾以金彩,器內壁均施以松石綠釉,器外壁施不同粉彩的紋飾,依次套合而成為一體。此種套杯多見於清雍正至道光時期。

04

·豆青地白花茶葉瓶。高15.6釐米13.2釐米中國文物流通協調中心調撥

圓口,平肩,長方體瓶身。通體施豆青釉,釉面淡雅柔和,色淺淡若湖水,釉面凝厚。瓶體一面用白釉繪一枝梅花,另一面繪荷花荷葉,構圖簡潔,花葉刻畫生動。

05

清嘉慶·青花加彩人物紋蓋碗。器底蓋內圈足書大清嘉慶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器與蓋口沿飾青花如意紋,圈足上部飾變形蓮瓣紋,中間主體部位用五彩繪庭院仕女,畫上仕女近共百人,神態各異,千姿百態,儼然一副熱鬧的百美圖

06

清乾隆·仿雕漆瓷茶船。高 4.9 釐米14釐米

船形,外壁口沿雕刻回紋,船身雕十字花瓣形飾紋,足沿雕仰蓮花瓣紋。內面金彩塗染,惜已磨掉。外底施淡綠粗彩。外壁施珊瑚紅釉仿雕漆剔紅,作法是瓷胎上先印紋樣,經雕剔,入窯素燒後,施礬紅釉,低溫二次燒成。

朱琰《陶說》記乾隆時,制瓷業能仿戧金髹漆竹木等多種手工藝品,此茶船形、色、紋均具雕漆器的質感,乍看幾可亂真。

 

07

 

·青銅釜。烹飪器,高15 釐米,徑25釐米,斂口,平底,腹微鼓,器壁較薄,兩側肩部為對稱的獸面形環形把手。秦漢時期,人們對茶的飲用采用的是羹煮法,即將茶碾末後加蔥﹑姜﹑鹽等入釜煮飲。古代青銅烹飪器中,各種形制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如鼎:煮肉器;鬲:炊粥器; 甑:蒸煮器等,而此青銅器就是漢代的煮茶器。

3chaju   

29釐米,寬24釐米

整體造型規整、敦厚,壺嘴彎曲有致辭,壺蓋為典型明式如意紋圖案,鈕為頗具匠心的鏤空金錢如意紋裝飾。壺身刻有瓦瓶新汲龍泉水,紗帽籠頭可自煎詩句,落款為草書:丁卯年,用卿,制作年代應為1637年。陳用卿,明代天啟崇禎年間人,據陽羨名陶系稱其書刻為落墨拙而用刀工。另據明代杭州名士張岱在其陶庵夢憶中稱宜興罐,以供春為上,時大彬次之,陳用卿又次之。可見此壺作者當年與時大彬齊名而年技俱後,不失為一代制壺名師。陳用卿壺存世量很少,足見其珍稀!

·金錢如意紫砂大壺。

08

·建窯兔毫盞。高6.1釐米口徑11.6釐米底徑3.6釐米

斂口,斜壁,深腹,圈足。赫黑色釉有兔毫紋,外壁施釉不到底,圈足無釉,醬褐色胎。該器胎體厚重,造型敦厚古樸。此器為福建建窯燒制,是因當時鬥茶的需求所制的茶具。北宋人論茶事專著茶錄大觀茶論對建窯的評價甚高。清異錄中有閩中造盞,試茶家珍之的記載。鬥茶茶湯色貴白,建盞色黑易燠發茶采色,胎厚而茶盞不易涼。盞底深淺適度,便於觀色,故鬥茶家首推建盞。

09

·綠彩茶碗。高5.9釐米口徑8.7釐米底徑3.0釐米

敞口,深腹,假圈足。器內外壁施綠彩,外壁施彩不到底,露出土黃色胎,胎質較疏松。器底還留有繩割紋痕跡。這是唐代生產的彩色低溫鉛釉,以白色粘土作胎,以銅作釉料著色劑,並在釉裡加入含鉛的助熔劑,經過800度左右的溫度燒成。

10

·銅胎畫琺琅茶船此器造型為十字花形盞托,在紅銅器胎上塗以洋藍琺琅彩料,正面用彩色琺琅描畫寶相花及大白菜圖案,底部為纏枝花圖案。畫琺琅雖在制作上要比掐絲琺琅(景泰藍)要簡單一些,但在色彩變化上卻比掐絲琺琅更加多姿多彩,畫琺琅器主要產於清代乾隆年間的宮廷造辦處及廣州兩處。此茶船線條奔放,構圖繁密,色彩明快,應為當時廣作貢品無疑。

11 

良渚文化黑陶異形壺。口徑6.8釐米11.7釐米

良渚文化的存在時間是5300年前到4000年前,是一支環太湖流域一帶分布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以擅長制作玉器和黑陶而著稱,其制作的黑陶器已掌握了快輪拉坯、慢輪修坯的技法,所以加工的陶器器型規整,器壁勻薄。這件黑釉器造型較為特殊,兩立耳稍外撇,應是新石器時代的水器,可看成是中國茶具的源頭。

12

東漢原始瓷灶15釐米

原始瓷界於陶和瓷之間,因其燒造的溫度已遠遠超過陶器,因此非常堅硬。原始瓷最早出現於商代,到了東漢更加成熟。這件原始瓷灶是一件明器,主要用於陪葬,漢代重視厚葬,視死如生,從這件原始瓷灶上可見漢代灶台的形制。漢代飲茶已在南方的貴族、士大夫之間流行,當時主要是以煮茶為主,以釜煮茶應是當時的飲茶方式之一。

13

唐長沙窯碗。15 釐米4.5 釐米

長沙窯是唐代的著名窯口,曾生產大量的酒具---大口注子,但這件青釉碗心刻有字,已十分明確這類碗的用途,可作為長沙窯青釉茶碗中的一個標准器。

14

五代越窯瓜棱執壺通高19釐米,底徑8釐米,腹徑18釐米。

胎灰白,通體施青釉,釉層溫潤柔和,直口微內收,圓肩,瓜棱狀圓腹,矮圈足。有蓋,蓋上有菱形花草紋,蓋口相交處有兩孔用以穿繩系蓋。肩部一側有管狀曲流,一側安花形執耳,底部刻有方六十三字楷書款。器物造型優美,極具韻味

15

宋青白釉葵口盞。口徑11.8 釐米 4 釐米

器型為宋代典型的鬥笠形,器壁很薄,釉色青中泛白,白中泛青,如青玉一般。宋代除了流行黑釉盞外,南北各地的窯口也生產大量的瓷茶具,景德鎮的青白瓷茶具就是其中之一。

16

宋龍泉窯青釉壺。口徑6釐米8釐米

這是南宋龍泉窯的產品,釉色青中泛灰褐色,釉層有透明玻璃質感,釉面略有開片現像,整個茶壺造型敦厚古樸,如瓜型,因器型小巧,正好一手握,故又稱為一手壺

中國茶葉博物館館藏精品賞析

17

口徑10.9 釐米6.6釐米

此黑釉盞斂口,深腹,淺圈足。口沿一圈施白釉,起到特殊的裝飾效果。釉色略帶褐色,也是宋代鬥茶用器

18

宋越窯青釉執壺。口徑10釐米22.7釐米

越窯是我國浙江的重要窯場,位於寧波的上虞、慈溪一帶,自漢代以來就以生產青瓷而出名,晚唐五代時達到頂峰,燒制出千峰翠色般的秘色瓷。到了北宋,越窯青瓷還在生產,這件執壺是越窯典型的產品之一,制成瓜棱形,長流,曲柄,適用於宋代的點茶。

19

遼黃釉小碗。口徑 8.3釐米3.9釐米

遼代典型的姜黃色釉,釉層施得較薄,略有雜質,且施釉不到底。底部及圈足露胎。遼代與宋基本上處於對峙狀態,受宋代經濟、文化、政治體制等影響,遼代上至貴族,下到平民百姓均喜飲茶,這在許多遼墓壁畫中有關茶事、點茶、鬥茶的場景中可見。

20

明耀州窯青釉茶壺。口徑4.9釐米14.3釐米

耀州窯主要興盛期是在五代、兩宋時期,到了明代還時有生產。這件青瓷壺應屬明代耀州窯產品的精品,造型規整,氣度不凡。明代散茶流行,以壺瀹泡茶葉是當時十分流行的泡茶法,因此茶壺大量出現。

21 

明末清初黃花梨茶壺桶。桶高32釐米

整器以黃花梨為材質制作而成,提梁上雕有螭龍紋,以淺浮雕的形式出現。明清兩代出現以各種材料制成的茶壺桶(套),起到很好的保溫作用,但以黃花梨為料制作的茶壺桶還是十分罕見,應是大戶人家備置的。

22

清德化窯白釉茶杯。口徑7釐米4.3釐米

德化窯是福建的一個著名窯口,在明清兩代以生產白瓷而揚名海內外,明代生產的德化白瓷具有像牙的特質,白瓷中略泛紅色,釉質肥腴。清代的德化窯白瓷產量也很大,其基本特點是白中泛青,這件小杯應是清初的產品,白度很高,釉層也很厚,其中把柄制作成龍形,頗有創意。

23

清青花折枝花茶壺。口徑6釐米13釐米

這是典型的清代康熙青花壺,造型敦樸,釉色淡雅,也是外銷歐洲的茶具之一。近年來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大量的海外茶具也開始走上了回流之路。

24

清乾隆青花庭園仕女圖茶海。口徑 46 釐米底徑 31釐米6釐米

茶海由承盤和漏板兩部分組成,承盆撇口,折腰,弧腹,矮圈足,平底無釉。內壁近口沿處繪青花錦地花卉紋,內心主體紋飾為青花庭園人物紋,遠處是山水,近處是庭園、竹石,一仕女立於牡丹花旁作賞花狀。

漏板用青花繪相似的紋飾,惟鏤雕的工藝鏤雕出花形漏孔。青花發色沉艷,釉面平整。器外壁以青花繪三折枝花,平底無釉。茶海系功夫茶具之一,其上放置茶壺、茶杯,便於澆淋茶壺時不致使茶水外溢。

此茶海系從法國購回,保存完好,器型碩大,在國內茶具中實屬罕見。

25

清青花蓮心茶葉瓶。口徑4釐米29.5釐米

這是清代嘉慶年間典型的瓷器,器呈長方體形,肩部及四周均繪青花纏枝牡丹紋,正面的中心開光,內寫有隸書蓮心兩字。蓮心是明清兩代散茶中的一個品種,以茶葉采摘時的形狀來命名茶的類型,龍井茶中就有芽茶及蓮心之稱呼。

26

錫胎椰殼雕茶具一組。這是一套海外回流的茶具,以茶壺、茶葉罐、茶杯及盞托組合而成。是清代乾隆時期專門用於外銷歐洲的茶具。自明末開始,中國的茶葉和陶瓷就源源不斷地輸往歐洲,海外市場對中國陶瓷和茶葉的需求也是與日俱增,到了乾隆時期過到頂峰。更為重要的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在這套茶具上得到很好的體現,這套茶具的設計包括胎釉及造型是中國式的,但是到了歐洲以後,加上了本國特色的金彩,起到了珠聯璧合的裝飾效果。

27

清粉彩西洋人物紋茶壺。口徑6釐米14釐米

這是清代中期景德鎮生產的茶壺,畫面是兩位西洋人物和一只西洋犬,這也是受歐洲文化影響而設計的茶壺。

28

清銀鏨胎琺琅碗。口徑11釐米4.5釐米

以銀為胎,其上利用金屬鏨刻技法,刻出纏枝花的紋飾,再上填琺琅彩,借鑒了銅胎鏨刻琺琅的工藝而制作,中國傳統手工藝術之巧可見一斑。

29

清紫砂加彩雜寶紋茶葉大罐。口徑13.7釐米27.5釐米

這個茶葉罐是以宜興紫砂做成的,罐身再飾以粉彩雜寶紋,器型碩大無比,底部有龍成茶莊的字樣,說明是民國時期龍成茶莊曾用之物。

30

清青玉詩文壺。口徑6.5釐米8.5釐米

整壺以青玉制成,周身刻著詩文,系清代中期的作品。以玉器制作茶壺,也說明了清代茶具的豐富性,主要用於欣賞和把玩。

31 

清紅木茶籝。高32釐米

紅木制成,設計巧妙,下有抽屜,上部分割成兩大空間,可放置茶壺、茶杯等茶具,以可伸縮的卷簾式門為裝飾。托盤暗藏背面,與整器融為一體,並有效節省空間。

茶籝的名稱最早出現於唐代,陸羽在《茶經》中指明茶籝系采茶裝盛器具,隨著歷史的發展,茶籝的含義也有所變化,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提到為外出攜帶方便而設計的提盒,清代稱之為茶籝,此茶籝與故宮珍藏的清宮茶籝功能一致,系放置茶具的器具。

32

清銅胎畫琺琅花蝶紋高提梁壺

33釐米口徑6.5釐米

壺唇口,束頸,平肩,倭角四方體腹,四角有倭角方足,坡蓋寶珠頂,四方形三彎流,上小下大,方圓形高提梁。

整器以黃筒為胎制成,再施以畫琺琅工藝,紋飾富有層次,用色淡雅,蓋面近鈕處繪蓮瓣紋,蓋面繪三蝠紋,外圈繪連T紋,頸肩以粉白為地上繪如意紋一圈,肩部及腹部先飾以草綠色龜甲綠為地,再飾以大小開光,開光內以白釉為地,上繪蝶戀花紋,壺內腹及蓋內延施仿爐鈞釉的料彩。

整器造型挺拔,設色淡雅,雖紋飾繁多,但顯得繁而不亂,應該是廣東地區所制作的銅胎畫琺琅之作。

33

清青花詩文杯、托。托高3.2釐米口徑18.7釐米底徑14.5釐米

杯高5.5釐米口徑7.2釐米底徑3.3釐米

托敞口,深腹,折腰,矮圈足,托盤以青花書楷書七言詩句,集摘自中國唐床詩文,青花發色鮮艷,字體端正,書體排列以一首七言詩為中心,其它七言詩均圍繞中心作扇形排列,寬圈足無釉,底足有青花四字行書款寶珠利記

杯敞口,深腹,淺圈足,杯腹以青花行書七言詩句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圈足以青花書滿堂福記四字二行行書款,香港羅桂祥茶具館也藏有同樣款識的青茶茶具。

34

民國象牙卷荷雙龜茶則3釐米14.5釐米

象牙材質制成茶則,茶則是用來量茶入杯的器具,唐代陸羽《茶經》中即已提到茶則,自品茶出現,茶與水的關系歷來為人重視,對茶的配量也頗為講究,量茶入器成為煮茶、點茶及泡茶的重要環節,茶則應運而生。

一般茶則以陶瓷、木質、竹質為多,以象牙、犀角、羚羊角制成的茶則較為少見。

此象牙白中泛黃,制作者巧妙地利用像牙原材質設計成卷荷型,背面為陰面,刻畫出卷荷的莖葉及蒂柄,陽面設計成卷葉成則,更巧妙的是兩只小龜匍伏於卷葉之內,刻畫生動,栩栩如生。龜乃靈性之物,我國古人常以龜像征長壽,把茶則設計成卷荷藏龜,大概也同喝茶養生、長壽有關!

35

清代素心茶。1990年出土於福建漳浦縣,墓主藍國威是康熙六十年貢生。墓中出土一錫茶葉罐,罐內裝滿茶葉,茶中有10.5cm的小紙條,墨書素心二字,為茶葉品名。

36

瑞典哥德堡號沉船茶樣哥德堡號航行於哥德堡與廣州之間,1745912日在駛進哥德堡港口時沉沒,載有370噸茶葉。後打撈出大量茶葉,中國茶葉博物館收藏的沉船茶樣分別為前副總理田紀雲轉贈、瑞典駐上海大使館贈送。

37

清代向質卿造宮廷磚茶普洱茶轉,茶磚一面為陽文(文字凸出):向質卿造,長12.3cm、寬12.3 cm、高3.5 cm,重約250g, 中國茶葉博物館收藏。

38

明代古茶樣。福建省漳浦明代工部、禮部侍郎盧維楨墓出土的明萬歷三十八年紀年墓的古茶樣,是目前有確切紀年的最早的茶樣。

39

·“江案卿款紫砂樹癭壺。高8.5釐米口徑5 釐米

壺身呈橢圓形,口橢圓形,短流,執柄作三叉形。仿木癭器,隨形作凹凸坑和皺紋,蓋作瓜蒂形,蓋內印案卿二篆書款。

壺身呈栗色光澤,許次紓《茶疏》記供春茶壺蓋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無土氣耳。隨手造作,頗極精工。故而大為時人寶惜。文震亨《長物志》也有供春最貴的評論。清人吳騫《陽羨名陶錄》記其制品栗色,如古金鐵,敦龐周正。供春壺在明末清初,已是壺中的精品了。後世仿龔春樹癭紫砂壺很多,該壺系民國江案卿所仿。江案卿,是號稱民國獅球壺制作第一人。

40

清·青花茶葉瓶(芽茶) 胡龍官贈

41 

清·青花竹節壺 胡龍官贈

42

宋·窯變藍釉兔毫盞 吳遠明贈

43

宋·玳瑁茶盞 吳遠明贈

44

明·青花菊紋茶壺 吳遠明贈

45

清·紫砂加彩椿段壺 致麟先生贈

46

清·三彩雲鶴紋六方茶葉罐 致麟先生贈

47

清·粉彩花蝶紋盞托 致麟先生贈

48

清·粉彩花蝶紋盞托 致麟先生贈

49

民國·紫砂爐壺 吳遠明捐贈

50

明·影青加彩壺 吳遠明贈

51 

咸豐·照驗 清咸豐 倪龍江捐贈

52

民國·絲茶銀行紙幣(五元) 朱德水贈

53

絲茶銀行紙幣(十元) 朱德水贈

54

售茶園戶捐照 清同治10 倪龍江捐贈

55

茶捐照 清同治十二年 倪龍江捐贈

56

“同大元”茶莊價目表 民國 倪龍江捐贈

57

“吳元興茶莊”廣告單 民國 倪龍江捐贈

58

營業許可證 1951 吳勝天捐贈

59

“天成茶莊”包裝紙 現代 蔔英文捐贈

60

“永德堂茶莊”廣告單 現代 蔔英文捐贈

61 

香港茶文化郵票紀念封 現代 蔔英文捐贈

62

民國“福茂隆茶莊”金字招牌 唐楷之捐贈

63

民國“隆泰茶葉”招牌 胡龍官捐贈

64

民國 紫砂刻花鳥紋茶盤 李長平捐贈

65

青花高士圖茶壺 吳遠明捐贈

66

紫砂茶葉蓋罐 李長平捐贈

67

清末 銅鍍鉻雙耳茶葉瓶一對 倪龍江捐贈

68

晚清 紫砂八方矮蛋包壺 李長平捐贈

69

茶碾輪 毛昭析捐贈

70

明末紫砂絞胎加釉瓜楞罐 吳遠明捐贈

71

清初紫砂絞胎六方茶葉罐 吳遠明捐贈

72

明末清初紫砂提梁壺 吳遠明捐贈

 

上述資料來源: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721/08/720729_134835443.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四宜茶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