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熟悉歷史的人知道,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湖北境內有一條以漢口為起點到俄羅斯恰克圖的中俄茶葉國際商道,名中俄古磚茶之路。據有關資料記載,磚茶從羊樓洞由獨輪車運抵新店港口裝船,沿蟠河(今稱新店河)出長江運至漢口,溯漢水至襄陽,然後舍舟登陸,改用蓄馱車運,經河南唐河、社旗,從洛陽過黃河。再經晉城、長治、太原、大同到張家口,或從晉北的殺虎口入內蒙古,再由晉商馱隊穿越大草原與荒漠,進入俄羅斯的恰克圖、西伯利亞至莫斯科和聖彼得堡。而起點則為今赤壁市新店鎮。

新店鎮地處湘鄂交界處,位於蟠河東岸,距市區西南28千米,隔河與湖南臨湘市相望。現有新老街道7條,占地面積0.75平方千米。歷史上羊樓洞茶葉經港口驛沿蟠河外運,但枯水期蟠河水淺,遂在蟠河中游建新集傳運,故名。一說用“雞公車”(獨輪車)運新溪河畔裝船外運,後發展成集,名新店,鎮名依此。

   新店的興衰與鄂南羊樓洞茶業有密切關系。因早期制茶業的興旺發達,茶葉貿易繁榮,成為國際茶馬古道的一個源頭。羊樓洞茶磚壓好後,用獨輪車(當地稱雞公車)運到新店碼頭,再從新店上船至漢口,運往北方。那時,新店就以水運立鎮,成為鄂南第一大古茶港。據說明清時期,新店河邊有幾十座石階碼頭,停靠在新店河兩岸的船只密密麻麻,有川幫柏木船、下江鹽船、湘河快艇、裝窯貨的大樓船,還有小火輪。新店一度繁盛一時。惜1954年特大洪水使新店變為澤國。為防止水災,當地人在黃蓋湖築壩興修水庫。此後,蟠河不再與長江相通,更重要的是,隨著京廣鐵路的開通,新店鎮作為水運茶港的歷史也徹底的湮沒在了歷史的風塵之中。

   新店古時為重要水運碼頭,因鋪而興,曾為周邊通山、通城、崇陽和湖南臨湘乃至江西修水物資集散地。隨著商貿的發展,原沙土街道路面殘破,於是商戶集資改建石板(花崗岩)路面。有資料記載,石板街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洪武年間(1368-1398),所用石板由江西、湖南運來。老街總體構架呈“T”字形,“T”字的一橫沿新溪河排列著大小6座碼頭、6座寺廟,“T”字的一豎則是陸上商貿主干道,長3000米,街面上鋪有21000多塊花崗岩大石板。現存正街1條、支街2條,總長1500米,其中民主街長877米,寬5米;建設街長300米,寬5米;勝利街長300米,寬4米左右。街道兩邊保留著大量明清及民國時期的民居200余處,均為前店後宅,一進縱深三重、五重不等,為青一色兩層磚木結構。街上的店鋪幾乎全是“店宅合一”的風格,多為“前店後宅”和“下店上宅”,其建築格局臨街為門面,中間為過道,過道中設院中天井,再往裡面是臥室。店面門有“敞開式”和“封閉式”兩種形式,其中前者即臨街排設多扇木門板,白天全部拆卸,屋內設拒台敞開營業;後者是有的是“一明兩暗”或“三開間”,大門雙開,中為堂屋,堂屋兩側設拒台買賣,成為研究明清建築不可多得的模本。這些古舊民宅中,存有大量石墩、石柱、石門坎、木雕花格門窗、雕花香案、亮井(天窗)等,臨街沿河有500多米條石護砌居民用碼頭8座(太平橋碼頭)、石拱橋3座。其中一座是坦渡橋,建於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抗戰期間毀於戰火,1978年改建為公路橋;一座是萬安橋,石墩石梁保存完好,1991年重修,橋面也由原來的1米加到2米寬。2002年被列入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漫步明清石板街,就像穿越了時空燧道,舊時寬大氣派房子湮沒在歲月年輪中,那青磚飛檐,斑駁牆壁仿佛在訴說著老街已老去。面對冷清的古鎮,所有的感觸都顯得蒼白無力,讓人依稀看見自己的過去和將來。這也許是古鎮獨特的魅力所在。

新店明清石板街現為鎮政府所在地,附近有建於明清時期的清真寺、石拱橋及與之相距2千米的蒲首山、望夫山、東周古墓群和春秋戰國新店土城遺址。

 

 

上述資料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b38e770102dt9x.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四宜茶坊 的頭像
    四宜茶坊

    四宜茶坊

    四宜茶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