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航

 

 茶葉港-1.jpg

茶葉港-2.jpg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只知道自漢代至元代,在中國的西部有一條絲綢之路,曾經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通道。這條商道在元代末年被大漠的風沙湮沒。但是,從十八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初,又出現了一條從江南產茶區穿越整個中原,華北通向北方草原和蒙古高原,縱深進入西伯利亞,延伸到莫斯科,彼得堡和歐洲的茶葉貿易的國際商道,一直到二十世紀初才逐漸淡出歷史舞台。它就是繁盛了近兩個世紀的中俄茶葉之路,茶葉貿易成為當時中俄兩國最大的國際貿易,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商業輝煌,俄國人至今仍然稱它為偉大的茶葉之路。今年323日習近平主席訪問俄羅斯,在普京總統舉行的歡迎國宴上致辭指出;從17世紀開始的中俄萬裡茶路,記錄了兩國繁盛的經濟文化交流,對萬裡茶路給予較高的評價。

 茶葉港-3.jpg  

在近兩個世紀裡,沿著這條萬裡茶路,自南向北,從中國江南產茶區,經中原,華北到北方草原到蒙古高原,西伯利亞腹地,由於長達萬裡的茶葉運輸與中俄邊境的茶葉貿易,形成一座座城鎮,促進了中國的江南文明與中原文明,北方草原文明,俄國西伯利亞和遠東文明的融合。萬裡茶路活躍的經濟貿易活動,形成一個巨大的產業鏈;茶葉的生產,加工制作,長途運輸,市場交易而形成龐大的物流,資金流,人力資源流,信息流。促進了沿路不同地區近代工業化的進程,成為近代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一種範例。馬克思曾經說過;商業的發展依賴於城市的發展,而城市的發展也要以商業的發展為條件萬裡茶路的興盛,有力地推動了南方茶葉的種植,加工制作及其相關附帶產業的發展,沿線一座座城鎮的興起,使得運輸業、建築業,金融業,飲食服務業從南方向北部邊疆推進,促進了這些地方近代工業化和城鎮化。

 茶葉港-4.jpg  

       恰克圖的茶葉貿易同樣使俄國西伯利亞地區發生巨大變化,大批移民從人口稠密的的俄國歐洲腹地湧向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從事開發。促成從西到東,沿著與中國接壤的邊境出現一大批繁榮的城市與村鎮,商業活動非常活躍。這種雙向流動促進了歐洲文明與華夏文明的融合。

 茶葉港-5.jpg  

     中國是茶葉的原產國,早在16世紀,中國的茶葉就出口到歐州。到17世紀,中國的紅茶和磚茶在俄國和歐洲已經形成一個穩定而龐大的市場。尤其是西伯利亞一帶的游牧民族到了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的地步,他們必須依靠飲茶來消食化膩,磚茶成為一種成癮性消費品。輸入俄國的磚茶來自中國的南方,其源頭之一就是鄂南的羊樓洞,它最大的加工集散地就是被稱為九省通衢的漢口。經營萬裡茶路貿易的主體卻是來自山西的晉商。

 茶葉港-6.jpg  

清康熙年間,為了平定蒙古准格爾部噶爾丹的叛亂,清政府開始放寬禁止漢人到蒙古境內的規定,組織一批晉商隨軍貿易。康熙三十年(1691年)召集喀爾喀蒙古三部和內蒙古49旗王公在多倫會盟,同意放寬對旅蒙商的限制,以滿足蒙古人對內地生產工具與消費品的需求。此後,山西的旅蒙商人沿著長城內外的集鎮為據點,順著通往蒙古各地的驛道,由近及遠,深入到蒙古各部經商。敢為天下先的晉商,迅速開拓了龐大的蒙古市場,並將經商的目光投向與蒙古比鄰的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這裡對中國最需求的商品就是茶葉。清初,穩定的國內外政治社會環境,邊疆和俄羅斯對茶葉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刺激晉商深入到江南茶區收購加工茶葉。晉商起初到福建武夷山收購加工紅茶和磚茶,每年雇佣成千上萬的農民從事采茶和加工茶葉,茶市設在崇安的下梅鎮,運至鉛山的河口鎮,再水運經信江,鄱陽湖,九江到漢口集中,再逆水行舟漢江700多公裡,至襄陽,用小船將茶葉包箱沿漢江支流唐白河120多公裡至河南的社旗賒店鎮,這裡是萬裡茶路的水運終點。改用馬車運至洛陽,從孟津渡口過黃河,換成毛驢隊馱運,穿越崎嶇的太行山區,進入晉商大本營的祁縣,太谷。榆次,平遙,太原後繼續北上。在雁門關,萬裡茶路分為東西兩口北行;東口從張家口的大境門,沿著張庫大道往庫倫直達中俄邊境的恰克圖。西口從晉北的右玉的殺虎口往清廷節制西北六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歸化(今呼和浩特)北上庫倫直達恰克圖。長達萬裡的中俄茶葉之路(中國境內為5000公裡)沿途留下大量的彌足珍貴的物資與非物質的遺存,形成舉世無雙的萬裡茶路文化線。

 茶葉港-7.jpg  

一,晉商對鄂南羊樓洞茶區近代鄉村工業化的巨大推動

 咸豐三年(1853年),由於太平天國起義,福建的武夷山地區成為戰區,茶葉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茶葉產量銳減。同時清廷為了籌措軍費,實行釐金制度,晉商運茶成本費用大增,苦不堪言。敢於創新的精明的晉商決定將茶源轉移到同樣也是產茶區,而且水陸交通便捷的兩湖地區。晉商選擇了湖南洞庭湖的安化和湘鄂交界的鄂南羊樓洞。兩湖地區不僅茶葉質量優質,而且雲兩湖茶使晉商運輸茶葉的路程較武夷山減少了1000多華裡,大大減低了成本。位於鄂東南的赤壁市西南30公裡的羊樓洞是青磚茶的發源地。自唐代開始就生產茶葉,是唐宋元明時期茶馬互市的茶源區之一。進入清代,茶葉的商品經濟得到較大發展後,特別是茶葉的國際貿易市場的形成,使羊樓洞傳統制茶手工業得到快速發展。成為湘鄂贛三省交界州縣的茶葉集散地和加工中心。清以降的羊樓洞茶區的制茶工商業的發展是與晉商分不開的。羊樓洞的磚茶莊大多為山西祁縣,榆次商人投資。晉商們很快發現羊樓洞具有一個理想的投資環境;這裡出產優質的,廣闊的境外市場需求的磚茶的自然生態環境(氣候,土壤、水源,),良好的交通地理位置;安定的社會環境和當地誠實守信,可以信賴合作的鄉紳階層。擁有雄厚資金的晉商在羊樓洞大展宏圖,使得這個鄂南小鎮迅速崛起,晉商茶莊多達百余家,人口多達3—4萬,商業空前繁榮,有小漢口之稱。晉商對羊樓洞中心茶區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晉商在羊樓洞茶區長達一個半世紀的經濟活動中,逐步實現了由小型的手工業作坊逐步發展到規模較大的資本主義雇佣勞動和機器生產的工場。對羊樓洞及其周邊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促進了羊樓洞地區鄉村工業的整體發展以及地區,行業之間的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生產。推動了湘鄂贛三省交界地區近代鄉村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

 茶葉港-8.jpg  

.漢口----東方最大的茶葉港

 茶到漢口盛,漢口因茶興。

 當代美國歷史學家羅.威廉在他的著作《漢口;一個城市的商業與社會》這樣評價漢口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漢口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與封建社會晚期不可阻擋的商業力量相結合,形成並維持著一個卓越的商業都會,一個代表著接受歐洲文化模式之前,中國本土城市化所達到的最高水平的城市。

 

武漢原來只有漢陽(長江北岸)和武昌(長江南岸)。自明代從化十三年漢水改道,從漢陽的龜山北部衝出一個巨大的喇叭口,漢江在此彙入長江,將漢陽一分為二漢陽和漢口。是武漢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勢,成為天下四大商業重鎮之一。

 

武漢三鎮;武昌,漢陽,漢口位於長江中游,與長江和它最長的支流漢江的交彙處,是美麗富饒的湖廣平原的樞紐。它橫跨長江,距離長江的入海口680公裡,它銜長江上下游,向下游的航運一瀉千裡十分方便,向上游進入江漢平原,往湖南,鄂西和四川,接納了沿岸眾多流量豐富的水系,漢江在湖北境內887公裡,上朔到秦巴山脈和西北地區。這樣,它把華中與華東,華南,西南,西北地區連接起來,所以被稱為九省通衢。武漢三鎮成為天下各種貨物,各色人等以及各種信息傳遞的中心。特別是1861年漢口開埠後,成為南北物資和商品最大的集散地,發達的水路運輸使漢口四通八達,各地的大米,棉花、油料,藥材,木材,食鹽、茶葉等源源不斷地集中於漢口加工,儲藏,再裝船輸往各地,甚至出海輸往歐美。英國記者戴維-希爾寫的《中國湖北;它的需要和要求》;從商業角度看來,漢口是東方最重要的城市之一,這裡的國內商人,不僅來自湖北省各地,也來自數百裡之外的相鄰的各省,它處於外國商人與國內商人在華中的會合處,是一個極好的交易中心,是中國的國際化都市。。漢口存在的主要理由就是貿易,它是貨物的轉運中心,並通過市場機制對國內物資的流通進行宏觀調控與管理。美國人稱它為東方芝加哥,是中華帝國的大商業中心。所以,從這個意義而言,漢口不僅僅屬於湖北,華中,而屬於中國和世界的。

 茶葉港-9.jpg  

漢口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商幫;徽商控制了淮鹽與典當業;晉商控制了茶業與票號(19世紀中葉漢口有17家票號,其中16家是晉商的,另一家是雲南的票商);廣東人經營外貿,金融和建築業,寧波商人控制了地產業和外貿。湖南人控制了木材,藥材業。從1861年漢口開埠,漢口茶市對外開放後,茶葉貿易成為最大的國際貿易。根據《江漢關貿易報告》載;1861年又漢口出口的茶葉為8萬擔,1862年為21.6萬擔,以後逐年增加,從1871年到1890年,每年才漢口出口的茶葉達200萬擔以上。這期間中國出口的茶葉壟斷了世界茶葉市場的86%。而從漢口出口的茶葉占國內茶葉出口的60%1895年,從漢口出口的茶葉貨值14965355海關兩,占總出口的41%,而同期所列其它15種出口貨物的貨值最多者是絲織品的2681257海關兩,比重為7.3%,遠低於第一位的茶葉。1900年,中國出口俄國茶葉468549擔,其中從漢口出口的為390200擔,占80.9%1908年漢口茶葉出口983687擔,占茶葉出口的62.4%1861年漢口開埠前後,英國,俄國,日本商人接踵而至,到19世紀中後期外國商人與國內各大商幫直接參與茶葉貿易,漢口因茶而興,使得金融業,運輸業,建築業及市政建設迅速崛起,使得漢口以國際化的形像出現在中國和世界。

 茶葉港-10.jpg  

漢口港從漢江邊的龍王廟到丹水池長達30華裡的漢口碼頭,停泊了滿載茶葉和淮鹽的商船,形成了中國內河航運最大的有10萬之眾的碼頭工人和運輸茶葉的船工,他們大部分來自沿江各地農村,形成各種帶有濃厚地方宗派色彩的行幫,各色人等,魚龍混雜,形成復雜多樣的碼頭文化,對近代武漢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三十華裡的碼頭,十萬之眾的碼頭工人和船工隊伍養活了多少人!因茶葉貿易而興的漢口城市面貌久盛不衰,各地的商幫在漢口留下眾多文化遺存,如晉商的山陝會館(關帝廟),徽商的新安會館,各地的民風民俗彙聚漢口,形成南北融合的漢口社會風氣,今天我們可以從清末民初的《漢口叢談》和《漢口竹枝詞》中感性地領會這種多元化的風尚。

 茶葉港-11.jpg  

以當時的西方觀察家的話來說;如果不是茶葉貿易,實際上沒有一個西方人會來這個城市,在西方人眼裡,茶葉是漢口存在的唯一的理由。其實,有證據表明,早在唐代,武漢就存在向國內流通的茶葉市場。到明代中期,茶葉已經成為國人的日常飲品已經形成全國性的的茶葉市場。地處九省通衢的漢口很快成為長江中下游茶葉向全國流通的網絡中承擔起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華中茶葉的轉運地和長江沿岸產茶區的茶葉最大的集散地。漢口在國內茶葉貿易的中心地位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紀初。

.1861年漢口茶市開放,英商和華商之間激烈的茶葉貿易戰

 1858年《天津條約》的簽訂,漢口作為對外口岸開埠,1861年漢口茶市開放。其實,早在漢口開埠前,英國和俄國商人已經深入到漢口及其周邊茶區,尋求開拓茶葉貿易的途經,英國商人已經通過廣東和漢口商人將鄂西的紅茶從廣州港輸往英國。漢口茶市開放之初,中外商人及各自政府在當地的代表(如英國住漢口領事和湖廣總督,漢口道台)都試圖探索一條通暢的有利可圖的貿易新途徑。當時,英國商人是為了贏利,英國領事館維護英商的利益。而中國政府官員認為這是一種公平的交易,漢口當時剛剛經受長毛造反的內戰,城市還沒有從戰火的浩劫中復蘇過來,所以他們最關注的是漢口茶市能不能為湖北政府提供足夠的財政收入,為漢口的軍事防御提供經費。

茶葉港-12.jpg  

 1855年,湖北總督胡林翼為了支付對抗太平軍的軍費,在湖北設立了一系列商稅項目,其中之一就是茶稅,在釐金或者普通貨物通行稅外,規定棉花、絲綢、木材、茶葉還要另行征稅。其中茶稅歸屬於包茶釐金,由漢口的湖北鹽茶牙釐局征收。而且從一開始,官府便把目光放在來漢口從事茶葉貿易的外商。所以,1861年初,西方商人一到漢口,湖北地方官員迅速做出反應,試圖將對外茶葉貿易置於他們的財稅收入體系之下,。湖北省鹽茶牙釐局的使命不僅是征稅,同時負責維護貿易體系,以保證商人有利可圖,市場穩定。並且由地方政府控制市場。1861527日漢陽知府按照湖北牙釐局的指令,發布公告,要求所有中國商人把運入漢口的茶葉按順序送到指定的裡儲存起來再出售,以保證茶葉輸出的釐金征收。英國領事金格爾立刻向漢口道台提出抗議,他認為這種的壟斷制度和命令所有商人都必須服從的做法違反了1842年的南京條約。漢口道台以巧妙的推諉方式化解此事。

 

同年629日,湖北牙釐局頒布了新的規定;直接讓漢陽知府負責知會幾家外國洋行;新規定強調,所有進入漢口供出口的茶葉必須通過一家名為協興公的中國商行才能夠出售,這家商行還負責茶葉交易中統一的計量標准,維護地方茶葉市場的秩序。並且收取3%的運輸稅,這筆運輸稅按以下比例分配;1.2%交釐金局,作為軍費開支認捐0.6%給外國買辦,作為他們的辛勞費;1.2%留給協興公,作為其佣金。這一新規定立刻遭到英國領事和漢口的英國商團反對。認為這種規定是公行制度的復活。實際上,中英雙方由於語言障礙對壟斷一次的理解差異很大。湖北官方的立場是這種稅收的新規定僅僅只是為了將新的出口貿易納入到漢口長期的商務活動中,是為適應太平天國運動後重建商業新秩序而做的調整。英方將協興公這個商業中介機構誤認為是壟斷向外商發售茶葉以謀取私利的中方大茶葉商,事實上在茶葉貿易中,協興公僅僅是一種經紀人角色。其收益僅限於代理的佣金。而在西方,壟斷一詞是指商業活動中,只有通過特許的經營商才能夠進行。從這個意義而言,要求中國的茶商將貨物在漢口集中然後再賣給外商,還不能夠稱為壟斷,這是一種維護漢口茶市秩序的規定。1861年,在湖廣總督官文下轄的湖北鹽茶牙釐局一直有效地控制著漢口茶市的正常運行。為此他們還向朝廷提交一份報告,以保證漢口茶市建立一種永久性,制度性的體系,其中包括;禁止外國商人及其代理人擅自到中國內地茶市去買茶,所有在漢口輸出的茶葉必須通過官府特許的經紀商和官行;在漢口設立海關的分支機構,以保證漢口的口岸稅收的征收,朝廷很快批准在漢口設立海關征稅。上述事實表明,1861年漢口茶市一開放,地方政府為維護茶市的正常秩序做出的種種努力。

 

1868年漢口茶業公所的成立,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茶業公所的成立為維護漢口茶市的公平交易,在大批外商進入漢口茶市後的激烈競爭中維護華商的利益,抵制英商破產欠款,控制市場茶價,統一計量衡器,抵制買賣的不公平。

 1861年漢口茶市開放後,從屬於不同省份的六個茶業行幫(其中最大的是山西的紅茶幫)意識到為了維護共同利益需要建立統一的漢口茶葉公所(又稱為六幫)。1868年漢口茶業公所在漢口的漢江邊的熊家巷成立,各省的茶業公所(即六幫)均為茶業公所成員,擬定了章程,並在官府注冊。漢口茶葉公所的首領先後為盛錫山和張寅賓,他們都是茶商。茶業公所的成立,使得中國茶商有了一個統一的行會組織。可以在外商進入漢口茶市後的商業新局面裡,為了自己的利益團結起來。1872年,漢口茶業公所與鹽業公所聯合起來,要求官府改變稅制的納稅程序,使湖北釐金局發行一種釐票,這樣,商人可以不必隨身攜帶大量現金在下鄉收購茶葉時向當地釐金局完稅。也可以防止和避免大量現金遭受搶劫。另外,茶葉在運輸過程中,因為失去水分或者拋灑減少了重量,但是在納稅時,依舊按照原來的重量納稅,這顯然是不合理的。茶業公所又向官府交涉,作為合理損耗以一定比例減稅。1886年官府同意以減少5%的特別防衛稅來抵消這種茶業在運輸過程中的合理損耗。

 

1868年,漢口茶業公所成立伊始就處理了一項英商的欠債事務。1867年,英商麥佳來洋行為了搶購茶葉,預付了大量的訂單款給許多中國茶商。結果這一年茶價上漲,導致該洋行欠下中國茶商3萬多兩白銀。於是麥佳來洋行宣告破產。當時英國駐漢口領事麥華妥爵士堅持按照西方破產法處理債務,以保護破產企業。遭到中國商人的一致反對。他們不接受西方的破產法,堅持中國人欠債還錢的商業道德,要求該洋行立即還錢。而且得到漢口道台和湖廣總督的支持。針對茶葉貿易中茶商提供的樣品與大宗的茶葉貨物不一致,以次充好,各國茶商的計量衡器標准不一致,漢口茶業公所制定了一系列規則打擊各種不正當的商業行為。維護了漢口茶市的公平公正。

 

18835月又發生漢口茶市聯合向外商拒售茶葉事件。512日茶業公所向預定買主發放第一批茶葉樣品並宣布第二天開價,此時,英國茶商天翔商行拒絕按照公所新體制出價,抗議強迫他們接受華商制定的新程序,於是中國經紀人宣布暫停茶葉交易,茶葉公所要求全體華商抵制與這家英國洋行做生意,從而觸發了英商和華商的對抗,漢口道台支持茶葉公所的立場,最後以英商的妥協結束風波。1883年的聯合抵制行動是茶葉公所領導的一場卓有成效的經濟行動。漢口茶業公所在漢口商界樹立了權威。

茶葉港-13.jpg  

.俄國茶商在漢口

 

自雍正五年,中俄簽訂《中俄恰克圖條約》,兩國在西伯利亞的小城開始邊境貿易,最主要的買賣就是茶葉。由於清廷不容許俄國商人進入中國內地經商。所以在很長的時間裡,基本是旅蒙晉商壟斷了萬裡茶路在中國境內的茶葉經營。但是,俄國人一直想有機會深入到中國的南方產茶區直接購買他們中意的茶葉。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出於俄國的對華利益,1860年,俄國政府與中國簽訂《中俄北京條約》和《中俄天津條約》,為俄國人在華貿易打開方便之門。1861年清政府為了辦理對外交涉事務專門設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首任總理衙門大臣對當時的國際形勢作了冷靜的分析,他認為,在處理與西方列強的關系上,應該以夷制夷,,要利用各國之間的矛盾,對英、俄、美施以不同的外交手段。提出以和好為權宜,戰守為實事的外交政策。他在給朝廷的奏報《統籌洋務酌擬章程六條析》;臣等就今日之勢論之,法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國址地相接,有蠶食上國之心,肘腋之憂也。英國志在通商,暴瘧無人理不為限制無以自立,肢體之患也,故滅法捻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正是在這種外交背景下,清政府開始與俄國進行陸路貿易談判。經過幾次交涉,兩國政府在同治元年(1862)在北京簽署《中俄陸路通商章程》。這個章程的簽訂奠定了以後大半個世紀中俄貿易的基礎。俄國商人從此獲得可以直接深入到中國內地采買茶葉等商品的權利,並且獲得進入天津港口岸繳納復進口稅比其他國家商人低三分之一的特權。這個章程的簽訂對清政府來說是一種外交上的勝利,但是它將中國的廣大市場納入俄國的商品經濟運行體系,俄國商人獲得巨大的利潤,俄國政府也獲得可觀的財政收入。從1862年開始,俄國商人進入漢口茶市,並且直接深入到鄂南的羊樓洞,開始3個茶廠,1874年又將3個茶廠遷回漢口,不須通過中介的華商,自行收購加工磚茶,通過長江的黃金水道運到上海,再海運北上天津,再沿著海河和大運河運輸到張家口,沿著張庫大道輸往恰克圖如俄國境內。由於俄商享受在天津免去半稅的特權,又是暢通的水陸聯運,運費等成本大大降低,所以從1862年後,俄商販運的茶葉逐年增加,獲得巨額利潤。而對晉商卻是處處逢關設卡收稅,難以與俄商競爭,從而使得經營萬裡茶路長達近兩個世紀之久的晉商大傷元氣走向衰落,這是一個主要的原因。

 

最早來到漢口的是恰克圖,伊爾庫茨克、喀山,伊爾比特的的俄商,接著莫斯科和彼得堡的商人也來到漢口.。起先,他們深入到鄂南的羊樓洞茶區招人包辦茶葉收購,1863年至1873年在羊樓洞開設順豐,新泰、阜昌三個茶廠。為了與英商爭茶源,俄商以高出英商幾個百分點的價格收購茶葉,就地加工成磚茶和紅茶,運往漢口,通過長江水運至上海,在轉運至天津,上岸從張家口的張庫大道運往恰克圖。俄商為了和英商,華商競爭,1874年將設在羊樓洞的3個茶廠搬遷到漢口,其中順豐茶廠在英租界下首的江灘邊,新泰茶廠在蘭陵路口,阜昌茶廠在南京路口。1893年俄商又在上海路口建柏昌茶廠。順豐茶廠還在江邊建了茶棧碼頭,這是武漢三鎮第一座工廠專用碼頭。1874年,俄商從德國西門子公司定制了壓制磚茶的機器,開始用蒸汽機和水壓機制作磚茶,生產效率提高幾十倍。俄國茶廠成為武漢近代史是第一批近代產業,其中,順豐茶廠是中國最早使用機器生產的外資企業之一,成為武漢近代工業的開端。受雇於俄國茶廠的工人,是武漢市第一批近代產業工人。

 

到了1890年,在漢口的俄商和英國商人的茶葉商戰中,英商終於敗北,他們撤離漢口茶市,轉移到英屬殖民地的印度和斯裡蘭卡去開辟紅茶市場。俄國茶商成功的原因主要是獲得《中俄陸路通商章程》所賦予的優惠條件的保護,他們不同於英商要通過中國的經紀人向基層采購商購買茶葉成品經過簡裝運走。俄商是直接在茶區開莊設廠,直接向千家萬戶的茶農收購茶葉,再經自辦的茶廠加工成磚茶和紅茶,減少了中間環節,降低了成本。其次,俄商的資本雄厚,善於經營。他們采用當時世界最先進的蒸汽機與水壓機制茶,產品質量高,生產效率也高。第三,俄商選擇了更便捷的運茶路線,不走晉商通過逆水行舟從漢江北上往北方草原和蒙古高原的傳統的運茶路線,其耗時長達近3-4個月,路途艱險,常有不測。俄商從一開始就走長江水道,出上海北上天津再走海河大運河,連接張家口的張庫大道至恰克圖。運輸的時間減少幾乎一半,降低運輸成本。1891年俄國皇太子尼古拉二世從海參崴乘軍艦訪問日本和中國,到漢口參加新泰洋行25周年慶典,決定從1891年開始,所有的運往俄國的茶葉全部從上海運往海參崴,廢棄陸路運茶。以後,俄商打通了從漢口到上海經馬六甲海峽,往紅海,穿越蘇伊士運河進入黑海之濱的敖德薩的海上通道。1904年,沙俄窮全國之財力耗時多年修通了橫貫西伯利亞的大鐵路通車,漢口港出口俄國的茶葉全部由鐵路運往俄國,往昔繁盛達兩個世紀的從漢口到恰克圖的茶葉商道廢弛,淡出歷史舞台。進入二十世紀,由於印度的紅茶占領了世界的茶葉市場,由於1911年中國發生的辛亥革命和1917年發生的俄國十月革命,巨大的社會變遷,使得中俄茶葉貿易日趨衰落。特別是蘇聯政府將中國茶葉確定為消費品,停止進口,使得在漢口的4個俄國茶廠相繼關停。其中新泰茶廠為英商接辦,易名為太平洋磚茶廠。俄商獨占漢口茶市半個多世紀的局面從此結束。長達兩個世紀的中俄茶葉之路終於退出歷史舞台,被世人遺忘。

 

.羊樓洞和漢口保存著大量的中俄茶葉之路的歷史遺存,成為寶貴的旅游資源。

 

在無情的歷史風雲變幻中,曾經繁盛了兩個世紀的中俄茶葉之路雖然淡出了歷史舞台,,但是這條古老的國際商道從南到北,從中國,蒙古到俄羅斯,沿著萬裡茶路留下了大量的物質遺存,不僅成為我們研究中俄近代貿易史的活證,而且成為一種極其寶貴的旅游資源。

 

20127月,國家文物局在湖北省赤壁市召開了萬裡茶路沿線八省區;;福建、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的文物局長會議,專題研究將中俄茶葉之路定名為萬裡茶路,將它沿線的文化遺存定名為萬裡茶路文化線,要求各個省區要對沿線的物質與非物質的文化遺存要嚴加保護,爭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這是國家有關部門第一次對這條古老的商道進行保護和開發的重大舉措。萬裡茶路在湖北境內留下大量的文化遺存;在萬裡茶路的源頭之一,赤壁市的羊樓洞古鎮,周圍幾十公裡數十萬畝茶園郁郁青青,古鎮上保存著一條完整的明清石板街,青石板上還留下當年運茶獨輪車碾壓留下的印痕。在赤壁市博物館還保存著當年晉商壓制磚茶的鐵質輪旋手搖壓機和磅茶的大秤。當年制茶汲水的三條山泉;觀音泉,石人泉,涼蔭泉依舊水量充沛,日夜湧流,穿鎮而過,水質清澈。當年俄國茶廠的原址大屋游村,雖然俄國茶廠遺跡蕩然無存,但是,村子周圍的茶園連綿起伏。湖北省的三特集團已經投資8億,正在重新修建羊樓洞古鎮,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復原古鎮往昔的繁華。離古鎮5公裡的趙李橋茶廠仍然在生產古老的輸俄字牌青磚茶和米磚茶,它至今依舊暢銷內蒙古和蒙古國及俄國的西伯利亞地區,成為深受廣大牧民歡迎的產品。離羊樓洞古鎮10公裡的新店鎮是磚茶水路運輸的起點,至今仍然保存著幾條青石板老街,與新店鎮一河之隔是河南的臨湘的坦渡鎮,一條磻河上一座石橋聯系著這兩個小鎮,河邊海保存著當年磚茶調試砌的老碼頭。

茶葉港-14.jpg  

在咸寧的桂花鎮,已經有四百年青磚茶生產歷史的生牲川磚茶廠,依舊在生產這種深受蒙古族牧民歡迎的青磚茶和包含著濃郁桂花香味的散裝黑茶。當年官據高位的大屋雷人雷從鹹將家鄉的青磚茶獻給御醫,治好了慈禧太後的痢疾,一時傳為佳話,青磚茶名聲大震。在離桂花鎮五裡路的小河上還保存著何氏家族在清代末年修建的萬壽廊橋,生牲川青磚茶的傳人何春雷說,這是他們何家在經營青磚茶400年,致富後,不忘鄉親們,造福鄉梓,曾經先後修建七座石橋,現在仍然還有三座橋在使用。

 

19世紀俄國人在漢口留下的建築幾乎都與茶商有關,在漢口鄱陽街與天津路交彙處,1876年俄國茶商彼得金捐資建築的東正教堂至今保存完好,前年漢口修地鐵,這裡的老建築基本全部坼去,只保存著這座俄國教堂,這是漢口唯一一座俄羅斯風格的建築。俄國茶商的新泰大廈建於1888年,至今仍然屹立在蘭陵路口,18914月來中國訪問的俄國皇太子(即最後一位沙皇尼古拉二世)乘軍艦從上海來漢口參加新泰洋行成立25周年的慶典。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還在漢陽的晴川閣為皇太子殿下接風洗塵,文學家辜鴻銘充當他們的翻譯。1896年,俄國與清政府簽訂了在漢口劃定建領事館土地的條約,並於1902年建成俄國駐漢口領事館(今洞庭街74號,現在是湖北省電影發行公司的會所),領事館為磚木結構,紅色面磚有花紋,門窗用硬木拼裝。在俄國租界,還有俄國巡捕房(現在為江岸區財政局)和工部局(今為黃陂路小學)。在新泰大廈對面有一座奶黃色牆壁的建築---它就是俄商的道勝銀行,在1926年的大革命高潮中,宋慶齡曾經住在這裡,現在改為宋慶齡紀念館。在鄱陽街與洞庭路交彙處是一座呈三角形的公寓樓,稱為巴公房子,它是曾經擔任新泰茶廠大班的俄國沙皇姻親巴諾夫三兄弟在1909年花費15萬兩白銀修建的,今天,這裡住著近百戶人家。位於洞庭街原法國領事館對面的一座歐陸風格的建築是著名的順豐茶廠的創建者李凡諾夫的公館,這位來自俄羅斯喀山的商人,1863年他和幾位俄商來到漢口創建了順豐茶廠,他的妻子米哈伊洛夫娜.伊麗莎白陪他一起來到漢口,她是一位作家,她在俄羅斯的《莫斯科消息》雜志和《俄羅斯言語》雜志上發表了他們在中國旅行及在漢口生活的見聞。李凡諾夫後來還擔任了俄國駐漢口的副領事。現在這座公寓被武漢一位畫家租賃開設了畢克.喬治咖啡館,但是,仍然保持原來的建築風格,,包括客廳裡的壁爐。1997年,李凡諾夫的孫女從美國來到漢口,尋找她童年時代在這裡度過的難忘歲月。在巴公房子對面是俄租界你著名的俄國菜館邦可,至今仍然在經營俄國大菜,其中俄國牛扒和羅宋紅菜湯非常有名。上述幾處俄國茶商遺存,早就被武漢市政府列為優秀歷史建築給予保護,豎立了保護標志匾牌,免費向中外游人開放。

茶葉港-15.jpg  

 這些俄國租界的老建築與漢口解放公園中的蘇聯空軍烈士墓地和蘇聯飛行員紀念碑,以及橫跨長江上的由蘇聯援建的萬裡長江第一橋,組成一組俄羅斯歷史文化系列,展示中俄兩國人民源遠流長的友好交往的輝煌歷史。特別是蘇聯飛行員紀念碑生動地記錄了在19385—8月,在持續三個月的武漢會戰中,俄羅斯志願者飛行隊與中國飛行員並肩作戰,在武漢市的上空九次與日本的空軍作戰,一共擊落62架日本飛機。在中國抗爭時期一共有700多位俄國志願者飛行員為中國人民自由獨立而戰,其中有236位飛行員將自己年輕的生命永遠留在中國的土地上,轟炸機飛行隊中隊長古列申科,戰鬥機飛行中隊長拉哈馬尼諾夫就犧牲在武漢的上空,現在他們就安眠在漢口的解放公園的墓地裡。這裡常年有市民將鮮花圍在他們的墓前,以緬懷這些俄國英雄。

 

資料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6ab96f0101d3aw.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四宜茶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