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萬裡茶路與絲綢之路被譽為中國歷史上兩條最負盛名的國際貿易黃金通道。漢通西域的絲綢之路猶如一條生命的臍帶,將亞洲、歐洲和非洲的文明連成一體,是東西方古文明交彙的血脈。

  萬裡茶路與絲綢之路被譽為中國歷史上兩條最負盛名的國際貿易黃金通道。漢通西域的絲綢之路猶如一條生命的臍帶,將亞洲、歐洲和非洲的文明連成一體,是東西方古文明交彙的血脈。

 

  萬裡茶路,全長達5150公裡,其中中國境內從福建武夷山區至中俄邊境的買賣城恰克圖約4500公裡,隨著茶葉生意向境外擴張,茶路不斷延長。萬裡茶路的經營者,都是來自非產茶區的山西商人。

 

  在武夷山茶區采購的茶葉,就地加工成茶磚,水運到“茶葉港”漢口,再經漢水運至襄樊和河南唐河、杜旗。上岸由騾馬馱運北上,經洛陽,過黃河,越晉城、長治、太原、大同、張家口、歸化(今呼和浩特),再改用駝隊穿越1000多公裡的荒原沙漠,最後抵達邊境口岸恰克圖交易。俄商再販運至伊爾庫次克、烏拉爾、秋明,直至遙遠的彼得堡和莫斯科。

 

  晉商是明清商幫中重要的一支,其中的茶商以茶馬互市為發端,至清代日漸興盛。鴉片戰爭前,他們不僅控制了西北的茶葉市場,而且成為中俄恰克圖貿易的主要承擔者,甚至將商業觸角伸向俄國及歐洲的其他國家。其跨越區域之廣,經營時間之久,實屬罕見。

 

  晉商做茶商,而且做到了天下第一大茶商,通過茶為晉商積累了巨額的財富,顯示的是晉商對生意的敏銳和勇敢。

 

  市場需求決定商品選擇。

 

  做生意,產品的選擇是第一位的。選擇了好的產品,才能夠有好的買賣可能。因此,選擇產品對於生意的成敗至關重要。晉商選擇茶作為經營項目,其中有機緣的關系,但更重要的是晉商在這個產品的堅持和跟進。

 

  茶葉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產物。在茶史研究上,每每要提到上古時代的神農:“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晉商做買賣,很快就發現國外對茶葉需求的市場。

 

  以俄國為例。1638年,俄國大臣瓦西裡·斯塔爾科夫給蒙古汗進貢,後者也回贈給沙皇各種禮品,其中有幾包所謂最珍貴的禮物不知何名的草。據傳,沙皇並不喜歡這種綠草泡出的水。後來,沙皇使節從中國帶回另一種茶,俄國人才喜歡上這種異國的飲品。1679年,俄國與中國簽訂了第一筆購茶合同。喜食肉類的俄國人很快地喜歡上了茶這種飲料。於是,在中俄貿易中,晉商迅速地察覺到了這種需求,並選擇茶作為主要經營商品之一。一個巨大的市場就擺在面前,晉商及時地抓住了這個生意。晉商對茶這個產品的選擇體現了晉商對生意的最基本的直覺:有需求,這買賣就能做。

 

  推出獨特茶葉經營模式:

 

  茶的需求是找到了,就在俄國,但是,山西是不產茶的,怎麼辦?去找產品,去采購。晉商在對茶葉的經營上經歷了幾個過程。當時,由於通訊、交通、物流等多方面的原因,茶葉從原產地的南方運到北方,相當費勁。因此,這就對晉商的茶葉生意的經營設置了困難。怎麼辦?這就要有自己的獨特的茶葉經營模式。因為,早期的市場也許是某幾個人看出來的,但是,後期的市場則是人人共知的,重要的是你如何切入這個市場並在這個市場中立足。這個時候,經營模式就很關鍵。

 

  晉幫茶商經營茶葉貿易,從采購原料加工包裝,一直到長途運輸批發零售,實現了一體化的經營方式。這四個環節既相互獨立,又密切相關:四者互為前提,互為條件,互相促進,構成了茶葉貿易活動的整體。晉商由到茶產地購茶向到茶區設廠制茶的轉變,表明了商業資本向產業資本的轉移,經歷了從間接控制到直接經營的發展過程,反映出商業資本對茶葉生產的控制、支配的進一步深化。

 

  收購茶葉主要采取兩種形式:一是茶商到當地購茶,先投至當地茶行,由茶行派人同茶商一起看茶定價,茶行負有引導評價之責,並分別向茶農、茶商收取佣金;二是茶商在茶葉產地開設分莊(或稱子莊),由茶號派人進山直接購茶,議定價格後,送毛茶回茶號,經加工精制後制成磚茶或其他成茶出售。晉商做茶,做的是打通產業鏈的功夫,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進行產品的設計、加工等,讓一切都為最終的客戶服務。

 

  創新產品形態

 

  晉商在經營茶葉的過程中,不斷地創新茶葉的產品形態,以便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其中的關鍵,就是晉商按照市場的需求進行了對茶葉的處理和加工。

 

  為了保證茶葉貨源與茶葉質量,山西商人曾在福建武夷山區,通過“行東”(代理商)以包買形式控制一些作坊,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要求進行茶葉加工。也就是說,有一些茶葉作坊是置於晉商的監督之下。這個就是晉商對所經營產品的一種有意識的加工。到光緒中期,晉商逐漸在蒲圻等地建立了茶葉加工廠,進行較大規模的生產。據海外資料稱:“山西茶商每年(在茶樓峒)常設臨時辦事處,開設工廠該地數千農民及其家族從事制造磚條”(威廉·馬克斯《茶葉全書》中譯本上冊165頁中國茶葉研究社版)。到這個時候,晉商已經開始打造具有自己獨特特征的茶葉產品了,這一階段,獨立設立加工廠就是一個經營上的進步。

 

  到了光緒年間,蒲圻地方開始制作磚茶。由於從前茶農交給晉商的散裝品,體積大,重量輕,運輸不便,且需將茶葉裝入竹簍,踩壓結實後,再行載運,頗有耗損。為了適應茶商的要求,而出現了磚茶生產。據說,湖北茶葉集散中心“洋樓峒(湘鄂邊境)之始有磚茶,始自光緒初年,由山西商人開其端。其壓制法極為幼稚,置茶葉於蒸籠中,架鍋上蒸之,傾入模型中,置木架壓榨器中,借杠杆力,壓榨之,移時,在模中托出,放於樓上,聽其自然干燥”(注:戴嘯州:《湖北羊樓峒之茶葉》,見《國際貿易報告》1936年第5卷第5期“茶葉專號”。)。晉商又與這裡的磚茶生產聯系起來了,他們再一次充當了制茶新技術的傳播者。在湖北的崇、蒲地方,紅茶是由商貿的需要而興起、而發展,又因商貿的需要而相應地轉變其加工形式和制作手段。磚茶的出現應該說是晉商對產品形態的進一步創新。這個磚茶是晉商為應對流通需要而設計加工的,是晉商的獨創。電視劇中的喬家商隊從武夷山販賣出來的上百船的茶葉,都是制作成一斤一兩的茶磚。這樣不僅便於運輸,更利於保證茶葉品質。

 

  晉商的茶葉生意以獨特的模式影響了茶葉的加工生產,我們從晉商在茶葉經營過程中對產品的加工的變化上則可以看出晉商在做生意中所下的功夫。產品形態的創新在現代企業經營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課題,晉商茶葉生意越做越大,產品創新應該是關鍵因素之一。

 

  樹立產品品牌

 

  磚茶雖為茶農產品,卻要貼上晉商的商標,並寫上監制的字樣。也就是說,茶農是代晉商生產,井且由晉商預先付一筆加工訂金,晉商具有包銷商的性質。晉商在創新茶產品的同時注意打造自己的品牌。晉商在經營中注重為自己的產品樹立一個品牌形像,這一點,在茶葉經營中有典型表現。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中蘇兩國結束了二十多年的相互敵視和武裝對峙,民間商業往來成為雙方交友的一項主要形式,第一批到達中國的俄羅斯客商帶來的采購清單中有一樣特殊的商品——紅梅牌磚茶,令他們失望的是不但市場上找不到這種茶,甚至眾多的中國企業、連貿商人沒有人知道這種商品產地在哪兒,是由誰生產的。

 

  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一段沉寂了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重見天日,在這個時候許多山西人才第一次知道了在幾百年前他們的祖先曾經做著令後人難以想像的大買賣,一批山西商人的住宅被清理出來,對外開放,很多老字號被開辟為博物館,在這個叫長裕川的茶莊中人們發現這裡曾經是一家專營對俄、對蒙貿易的大商號,而當年他們向俄國輸出的一種主要商品就是紅梅牌磚茶。這就是那種頗具傳奇色彩的商品,為什麼俄羅斯商人對這樣的商品情有獨鐘呢?甚至制造這種商品的商人已經消失近百年之後仍然會讓他們念念不忘呢?

 

  內蒙古作協副主席鄧九剛:這個磚茶到了蒙古草原、西伯利亞,過去就不講了,現在蒙古人包括呼和浩特只認川字茶,哪怕這個茶葉已經早就不知道變得什麼人生產,內容、質量都已經變了,但是人們還認這個,這種深入骨髓的品牌簡直讓你贊嘆,奇跡。

 

  世界上有多少商品曾經享有過這樣的榮譽呢?世界上有多少商號在消失百年之後還會被人以一種贊嘆的口吻提起呢?這樣的老字號不止長裕川茶莊一家,它們中甚至有一些直到今天仍在營業。

 

  國際化經營

 

  晉商以茶葉為產品形成了最早的國際化運作的特征。企業如何進入國際市場,其實,國際市場的需求是關鍵。晉商開發了俄國對茶葉的需求並通過自己的努力鞏固了這個需求,因此,在幾百年前就開始做自己的國際貿易了。當然,茶葉生意之所以能夠做成國際貿易,其基礎是國際市場對茶葉的需求,但是,晉商心中無國界,眼中有市場,這也是晉商能夠對茶葉進行國際化經營的一個原因。

 

  據《山西外貿志》記載:在恰克圖對外貿易的眾多山西商號中,經營歷史最長、規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車輞常家。常氏一門,從常萬達於乾隆時從事此項貿易開始,子孫相承,歷經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7朝,沿襲150多年,尤其到了晚清,在恰克圖數十個較大的商號中,常氏一門竟獨占其四,堪稱為清代本省的外貿世家。

 

  因為常氏在對俄貿易中極具遠見和謀略,又極為注重信義,很快就得到俄商及俄國政府的重視,不久便將生意做到恰克圖以北的俄國境內,在俄國境內的莫斯科、多木斯克,耶爾古特斯克、赤塔、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新西伯利亞、巴爾訥多、巴爾古金、比西克、上烏金斯克、聶爾慶斯克,乃至歐洲的其他國家都有了他們的茶莊分號,使茶葉之道增長到5150公裡多。在這個歷史進程中,常這為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在原先“大德玉”的基礎上,道光六年(1826年)新建“大升玉”,道光二十年(1840年)增設“大泉玉”,同治五年(1866年)增設“大美玉”,光緒五年(1879年)增設“獨慎玉”,形成常氏一門五聯號進俄國的格局。並與國內字號“大湧玉”、“大順玉”、“大冒玉”、“三德玉”、“保和玉”、“泰和玉”、“三各源”等,被統稱為北常“十大玉”。在晉商的茶葉生意過程中,最能夠體現出來晉商氣質的,還是晉商不維艱險的吃苦精神。綿延數千裡的茶葉運輸,陸地、水路、山路還有劫匪等等。這些作為敬業精神,更是晉商經營茶葉成功的核心基礎。

 

 

上述資料來源:http://edu.edaocha.com/201207/07/397.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四宜茶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