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海運大開,列強資本輸入,侵略者的魔爪紛紛伸入中國,商業結構也逐漸起了變化。“五四運動”以後,戰亂紛起,外貨傾銷,民族工商業為了競爭,組織形式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因而出現了公司組織。榆次城的聚興順茶莊就是這樣誕生的。在管理決策上,它再不是掌櫃一人說了算,東家點了頭算,而是由董監會、經理共同領導。在收益分配上,也有了財勞分成和提留擴大再生產的明文規定。在經營管理上多少出現了一些民主理財的氣息,即使是微薄的店員報酬,也和商店賠賺多少掛了點鉤。當然對店員的剝削仍然存在,但從經營管理的方式看,總是邁開了改進的步伐。
聚興順茶莊,創建於清道光年間,由榆次王村郝八東家出本,獨資經營茶糖雜貨。到民國八年(1919年),列強入侵,軍閥混戰,社會動蕩不安,日甚一日,工商業也自然地走了下坡路。聚興順郝東家所經營的其他商店紛紛倒閉,在連號的牽連下,聚興順也岌岌可危,無法繼續經營。面臨關門的聚興順,在原經理、副經理的倡導下,集資改組,變獨資為集股,仍沿用聚興順這塊招牌,只是又加了個“和記”,全名是“聚興順和記”,以別於以前的聚興順。民國九年(1920年),開始營業。
集資開辦的聚興順,印有集資簡章和經營管理章程。集資初步定為股本八萬元,本號六萬元,在榆次另設公興順分號(雜貨行)兩萬元。每股金額一百元。入股夠五十股,即五千元者,有被選為董事權;入股夠二十股,即二千元者,有被選為監事權。商號設立董事五人,監事二人的董監會。商號對董、監事每人每年饋送車馬費二十元。每年正月二十日,召開董監會一次,經理向董監會交代當年經營情況,董監會與經理向股東交待上屆營業情況,公布四注清單,即“舊管”、“新收”、“開除”、“實在”,也就是現在的資金平衡表。股東提出對商店應興、應革的意見和其它建議。此外,如開源節流、人事任免、獎懲、基本建設等,也要在這個會議上得到認可解決。
收益分配的規定情況是:資方六成,人員四成,(人員是指頂生意的和吃勞金的而言,所謂頂生意就是按職位、能力、年代、經股東大會決定的成數,經理副經理頂八、九釐,店員頂三、四釐,一釐、二釐不等,亦稱身股)公積金一成,董監會一成,按十二成計算分配。公積金積至股金半數時,停提,分配按十一成計算。自從改組為集資後,經營很順利,年年賺錢。到民國十六年(1927年),資金增到十六萬元,八年時間,資金翻了一番,公積金積至八萬元。
榆次總號主營茶糖雜貨批發,在榆次城內南大街設門市部,並派人外出,山西境內有百分之五十的縣推銷聚興順的茶糖。總號有房屋一百多間,主要是做庫房。從業人員九十多名。在其它各地的縣、鎮推銷和經銷單位,都有從總號派出人員任職。
總號不止是商業經營的總機構,也是制茶工業的指揮機構。聚興順在湖南每年收購紅黑茶七、八十萬斤,生產紅茶三千四百箱,每箱五十市斤,年產紅梅茶四百五十箱,千兩茶五千多件。另在湖北羊樓崗收購生茶二百萬斤,壓成規格為“三九”、“三六”、“二七”磚茶二萬多箱。紅茶發往武漢銷售,紅梅茶發往張家口銷售,千兩茶發往京綏鐵路沿線及山西各地銷售,磚茶則發往武漢,售給俄、德商人,或發往京綏鐵路沿線銷往外蒙等地。收茶制茶都在湖南湖北兩省茶葉原產地和集散地。在湖南安化縣黃沙坪當地茶行內,設立制茶廠,總號去十幾人,另用當地季節工二百三十人,收購紅黑茶,專做出口紅茶和千兩茶。湖北羊樓崗設立茶廠,是自己號上的廠房和機具。壓磚茶機具是民國十六年(1927年),漢陽鐵廠制造的。廠房機具共值六萬余元,平時用季節工二百余人。這兩個茶廠所產的成品茶,由總號委派專人在漢口、張家口、京津、綏遠、大同、包頭、西安、太原、洛陽、錦州等地辦理推銷事宜。
“九·一八”事變後,日寇侵占東北,錦州撤莊。1937年日寇侵華,漢口淪陷,在入侵者的強逼下,湖北羊樓崗茶廠的一切設施,均被敵偽搶走,並把該茶廠改名為“武漢制茶株式會社”。1945年,日寇投降後,又被國民黨政府以敵產沒收。
聚興順大宗收入所依靠的制茶業,從1937年就出現了不景氣的現像,錦州銷售點撤銷後,茶葉銷量減少,他們改變了制茶品種,每年又從漢口收購紅茶末二十多萬斤,壓制“米磚茶”三千多箱,銷往新疆各地,開辟了大西北市場。日寇入侵華北後,南方交通阻塞,在山西曲沃做過幾年旱煙,年產二千三百囤,發往張家口一帶出售,這樣才熬到了解放。經過日偽侵占和國民黨統治的十一年,聚興順在湖南、湖北的制茶基地,被掠奪一空,所以解放以後只能專營茶糖雜貨。由於人民生活安定,國家號召發展工商業,市場繁榮,物價穩定,生意興隆。沒有幾年,聚興順仍然成了榆次市面上的大商戶,收益逐年增加,走上了黨為工商業者鋪下的金光大道。在1956年的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大潮中,聚興順跨入公私合營行列,全號與利民畜牧場合並,光榮地成了社會主義經濟的成員。
上述資料來源:http://www.jinshangwang.com/qikan/3/2011-01-28/1019.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