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福建女子手工制作鐵觀音
1、1908年,福建女子手工制作鐵觀音,片由香港寄往加拿大,郵路清晰完整。經過殺青後的青葉,攤放在竹制的簸箕中,手工揉捻。
1910年,福建廈門女子手工制作鐵觀音,全新片
2、1910年,福建廈門女子手工制作鐵觀音,全新片。將已烘干成形的鐵觀音,進行最後一道精選工序,剔出茶梗,以達到上市要求的商品茶。
清朝末期,河南羊樓洞茶山及禾田
3、清朝末期,河南羊樓洞茶山及禾田。英文標注“hunan”,漢字標注不夠准確。羊樓洞位於湖北赤壁,晚晴湖北最大的茶區,產紅茶和黑茶遠銷海外。俄國商人在此投資建設茶廠。
1928年,漢口碼頭,肩扛茶箱的勞工
4、1928年,漢口碼頭,肩扛茶箱的勞工。漢口,茶商雲集,形成產,供,銷,完整的商品流通體系,茶也成為當時的大宗商品。漢口,上海,福州,我國近代三大茶葉市場。
1905年,漢口碼頭停靠大量船只,片貼有大清蟠龍郵票2分寄往法國
5、1905年,漢口碼頭停靠大量船只,片貼有大清蟠龍郵票2分寄往法國。或許我們無法考證,是否是在華的茶商給家人的家書,從寄出的日期12月5日,一定是希望給家人送上聖誕節的祝福。或許無法考證船上物資是否是茶葉,但漢口的茶葉出口,需通過船只,沿長江運至上海,再運往歐美各國。
清朝末期,法國在華機構印制的明信片
6、清朝末期,法國在華機構印制的明信片。圖中構造簡單的木橋,用兩根長木做腳,搭上橫木,傳統的鎖鉚方式搭建而成。橋上卻有著不同尋常的隊伍,馬幫,將產自雲南的普洱茶,運往西藏。
清朝末期,馬幫翻山越嶺,不辭辛勞運輸茶葉
7、清朝末期,馬幫翻山越嶺,不辭辛勞運輸茶葉。
清朝末期,茶馬古道
8、清朝末期,茶馬古道。2010年只身前往麗江,大理等茶馬古道上的重鎮,試圖考證出這條不同尋常的道路,無功而返。(注:6、7、8三枚片出自同一套明信片)
清朝末期,上海,兩圖合成的一張明信片
9、清朝末期,上海,兩圖合成的一張明信片。上圖:從其灶台的搭建,應該是一個小飯館。下圖:“北興茶園”幾個字依稀可見。
清朝末期,廣州早茶
10、清朝末期,廣州早茶。從桌上的點心,後牆依稀可見的“尊師”二字分析。或文人墨客一起探討,或私塾師生間的一個早茶會。
1990年,丹麥國家博物館印制的明信片
11、1990年,丹麥國家博物館印制的明信片。圖中反映1824年廣州茶葉生產加工貿易,一片繁榮的景像。
1900年左右,上海青蓮閣茶樓
12、1900年左右,上海青蓮閣茶樓。街道上,絡繹不絕的人群。
清朝末期,奉天分店—廣豐茶店
13、清朝末期,奉天分店—廣豐茶店。或許無法考證廣豐茶店是否延續至今,但就當是“分店”字樣,可見當時想必是一家實力雄厚的茶商。當時人們的飲茶風尚也尤為盛行。
清朝末期,上海豫園湖心亭茶樓,清代旗龍明信片
14、清朝末期,上海豫園湖心亭茶樓,清代旗龍明信片。飛檐鬥拱,青瓦紅柱,一泓碧水九曲大橋,在這樣的環境中品茶,怡然自得。定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品茶聖地。
清朝末期,北京街頭,一男子賣大碗茶
15、清朝末期,北京街頭,一男子賣大碗茶。大壺衝泡,大碗暢飲,熱氣騰騰,提神解渴,但始終以最廉價(圖文一杯五釐錢)最快捷的方式服務大眾,延續至今。
1899年,德國私人訂購郵資明信片
16、1899年,德國私人訂購郵資明信片。Ronnefeldt進口茶葉公司名稱,左圖搬運一箱茶葉的中國勞工。收藏難度較大的一張明信片。
編者注:
據史籍記載,第四張明信片誕生於1865年的德國。一位畫家在硬卡紙上作畫,准備到郵局寄給朋友,但因郵局出售的信封沒有一個能夠將畫片裝下,為難時,郵局職員的建議將收件人信息直接寫在畫片背面,就這樣沒有信封的畫片如同信函一樣寄到了朋友手裡。
明信片收藏有別於老照片,但兩者卻又相輔相成。兩者雖然通過圖案反映出當時的歷史史實,記錄社會情況。照片,相對存世量大,需要有正確評估其價值的智慧 和能力,不一定越早越有價值。明信片,存世量稀少,每一張都彌足珍貴,就攝影版明信片而言,需要經過層層篩選,方能交付印刷,最後上市流通,當然排除私人 印制。
上述資料來源:http://www.li70.com/chawenqushi/chaguangushi/8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