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軍民不僅從戰略上牽制、抗擊、削弱了日軍,支援了蘇、美等盟國,而且中國作為亞太地區的抗日基地,為盟軍提供了許多物資,比如茶葉、桐油,同時,通過出口換來了寶貴的外彙、軍火等戰略物資,以支撐艱苦卓絕的抗戰。

 

   茶葉在抗戰前均為大宗出口產業,浙江太湖平原蠶絲產地淪陷後,受日寇統制,影響出口,但茶葉因為產區多在中西部地區,因此還能保持大量的出口,為抗戰作了很大的貢獻。

 

   抗戰爆發前後,中國茶葉出產地帶,如祁紅茶產於安徽的祁門,寧紅茶產於江西的寧州(修水縣),溫紅茶產於浙江的溫州、平陽、青田、泰順、瑞安,湖紅茶產於湖南、湖北,建紅茶產於福建,徽州茶產於婺源、歙縣、休寧、績溪等地,平水茶產於浙江的紹興、上虞、新昌、嵊縣等地,湖州茶產於浙江的安吉、長興、吳興、孝豐等地,以上統稱“洋莊茶”(即外銷茶,又名廠箱茶)。武夷山的紅茶、杭州的龍井茶、洞庭的碧螺春茶、黃山的雲霧茶、新安的松蘿茶、雲南的普洱茶、六安的瓜片茶等統稱為“店莊茶”(內地茶葉店所售的內銷茶葉),產地分別為福建、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貿易委員會下設富華公司,專門負責茶葉的進出口業務,先由該會評定市價,而後將全國茶產全部收購,集中於香港,以便分配輸出。此制度設施後收效很大,因此雖然在戰爭時期,交通時有阻礙,而茶葉的輸出反而比1938年和1937年有一定的增加。如1939年,茶葉總輸出額為33054085元,1938年同期為30787274元,1937年同期為30661711元。19388月份的輸出,竟達6823434元之多。同時,1939年,浙江、江西、安徽國統區的茶葉獲得大豐收,突破往年的紀錄。據貿易委員會統計,僅休寧、婺源、歙縣三處,1939年產量就達16萬箱,出口11萬箱,不僅產量比往年有增加,輸出數量以地區而論,也超過了往年的數目。

 

   蘇聯本是茶葉主要銷售區,在1939年的銷售量比往年更多。抗戰爆發後,貨物出口都在香港,國際茶葉貿易也集中在那裡。因為廣州淪陷了,轉口業已經轉道到溫州、廣州灣等地。據統計,1939年轉往蘇聯的茶葉,共值1500萬元之巨,比往年增加了23倍。

 

   為了擴充植茶,改進茶技,增加生產,國民政府經濟部任命中國茶葉公司負責此事,並制定四川、雲南、貴州、廣西4省為茶區。經該公司分派技術員實施調查後,決定先在雲南劃一茶葉實驗區,成立“雲南茶葉改進所”,在願寧(今寧洱縣)設立制茶檢驗廠,將雲南的普洱茶改為生產紅茶和綠茶,向海外各地區推銷。

 

   雲南茶葉改進所成立以後,富滇、中國、交通、農民四個銀行合組成立貸款團,1939年暫定國幣100萬元,實施各項改進計劃。至於運輸交通,政府開始修理願保支路,以接通滇緬路而利運輸。茶技人員,由各戰區的茶農、茶工調往,此事不但有利於增大華茶出口,且寓救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浙江等地難民於生產事業中,為此,賑委會也撥款10萬元協助其進行。

 

   福建、江西、安徽、浙江4省,為管理本省茶業生產起見,均設立了茶產管理處,分別對本省的茶葉生產銷售進行改進,並作通盤的計劃,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廢除了中介商人的盤剝;二是辦理各茶號的貸款業務;三是派人監督制茶;四是管理茶葉的運輸;五是辦理茶葉出口;六是統籌茶件運輸。

 

   對於各省茶葉,如符合外銷的,各省茶產管理處均指定區域集中,裝外輪運送到香港,交富華公司銷售。富華公司則特設浙茶、閩茶、皖茶、贛茶等部門,專門負責運銷事宜。

 

上述資料來源:http://www.chinadarktea.com/52/11976.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四宜茶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