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茶的故鄉。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茶葉作為文明和友誼的使者,向世界各地廣泛傳播。

茶葉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精品。茶葉經過“葉綠素”轉換,直接將太陽能轉化為人類生命的綠色能源。茶葉代表著綠色,代表著陽光,代表著文明,代表著生命。

   草原文化概括地講,繁衍生息在中國北方草原上的眾多游牧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共同創造的燦爛文化。也有學者稱,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共同創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稱。總之,草原文化產生於草原;發展與草原;扎根於草原。

茶葉之路與草原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茶葉之路,把中華文化和草原文化推向了蒙古高原,推向了歐亞大陸,推向了世界。

一、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眾所周知,中國是茶的故鄉。公元1000年左右,茶葉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經濟產業之一。在北宋時期(960-1127),茶葉和食鹽成為北宋朝廷的重要財政來源。北宋的都城汴京,是現在的開封,名副其實的商業中心。茶葉及各種商貿活動達到了巔峰,真可謂百業興旺。

   近些年,考古學家在開封古城的周邊又發掘出近200個茶葉磨坊。考古發現,從10世紀到13世紀,前所未有的茶葉貿易推動了中國當時的國有經濟。這一方面滿足了國內消費需求,另一方面絕大部分走出國門,成為國際貿易。這充分說明,茶葉作為經濟產物,走向了海外,同時把中華文化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具有燦爛的文化,他的內涵豐富而又多彩。茶文化,是中國博大文化的一支脈。

   今天,我們翻開歷史畫卷時,千萬不要忘記顯赫一時的“茶馬古道”;傳奇色彩的“絲綢之路”;神秘色彩的“草原茶路”;驚險坎坷的“海上茶路”。

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自然風光最優美,具有神秘文化的旅游勝地,它蘊藏著開發不盡,利用不斷的文化遺產。它的主要特點是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對外文化交流的走廊。

   茶馬古道產生於古代西南邊陲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旺盛。藏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生活習慣,但是青藏高原不產茶葉。而在內地,民間和軍隊需要大量的騾馬,但供不應求,臧川、滇邊地區產出良馬。因此,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市場即“茶馬互市”就這樣產生了。

   歷史證明,茶馬古道完全是臧川和滇邊區人民需要茶葉、布匹、食鹽和日用百貨、瓷器等等。而內地急需臧川和滇邊地區的騾馬、毛皮、藥材、土特產等。正因為這樣,在橫斷山脈的峽谷中出現了流動不息,日趨活躍的“茶馬古道”。

絲綢之路

   在古老的“絲綢之路”就有茶的痕跡。據傳公元六世紀時,由回族人把飲茶習慣向吐蕃和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傳播,事實上早已為茶葉向中亞和西亞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所以,中亞西亞人民同樣接受了東方飲茶的習慣。

明清時期,通過新疆的“絲綢之路”,商隊不僅托運各種貨物,而且把茶葉運往中亞和西亞地區。故此,“絲綢之路”同樣成為茶葉之路。

草原茶路

   十世紀時,蒙古商隊來華從事貿易時,將中國的茶葉磚從中國經西伯利亞帶到了中亞以遠。到元代,蒙古人遠征,創建了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中國文明隨之傳入了西方。茶葉開始在中亞飲用,並迅速在阿拉伯半島和印度傳播開來。

在西方,最早從中國傳入茶葉的是俄羅斯。

雍正六年(1728年),中俄正式簽定《恰克圖條約》。恰克圖是俄國邊區小鎮,把恰克圖開辟為國際商埠。這對開發北京——烏蘭巴托——恰克圖——莫斯科;呼和浩特——烏蘭巴托——恰克圖——莫斯科等多條的草原茶路,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所以,這條草原茶路將中國的茶,尤其是磚茶、絲綢、日用百貨、瓷器等貨物源源不斷地傳到了俄羅斯,傳到了西方。特別是將中國的飲品——茶葉,以及茶文化輸送到了歐亞大陸和西方國家。

事實表明,草原茶路不僅開通了歐亞地區的商貿往來,而且把中華文化以及草原文化積極地傳播開來。

海上茶路

自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間,鄭和率部七次遠航。他經過南洋、西洋、東非國家近三十余國,增強和加深了世界各地的貿易和文化交流。鄭和下西洋的偉大舉措開通了南洋商道,促進了對東南貿易的發展。所以,福建、廣東的大量移民前往這些地區,並把中國的茶種和飲茶的習慣也帶到那裡。

鄭和的船隊到達木古都束(今索馬裡摩加迪沙)時,當時的國王親自去歡迎,並且設宴款待。鄭和向國王和王妃贈送了絲織品、陶瓷和茶葉。

十五世紀初,葡萄牙商船來中國進行貿易,茶葉是貿易的重點。公元1610年,荷蘭商船首航從爪哇島運中國的茶葉到歐洲。公元1688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並開始經營本國的茶葉貿易。

向東,茶傳播到今天的朝鮮半島和日本。最早是從唐宋開始。日留學僧最澄,永貞元年(805年)八月與永忠等一起從明洲起歸國,從浙江天台山帶去了茶種。最澄茶園是日本種茶樹的開始,後由榮西和園爾辯園的反復引種,茶葉得於在日本擴大種植,並形成日本茶道這朵世界奇葩。

歷史見證,中國是茶的故鄉。

以上事實充分說明,茶文化通過“茶馬古道”、“絲綢之路”、“草原茶路”、“海上茶路”走向了海外,走向了世界。他帶去的不僅僅是茶本身,而帶去了先進的東方文化、先進的思想、先進的生活方式。

二、茶葉之路與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共同構築了光輝絢爛的中華文化。草原文化誕生之日起就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相互發展。

中華五千年文化發展進程中,草原文化始終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和一脈相承的作用。

現代文明社會的今天,草原文化越來越被世人所矚目,並且越來越影響著現代精神文明建設、現代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山西人王相卿、張傑、史大學創辦的大盛魁是內蒙古地區最大的一家旅蒙商號。它特有清廷的龍票(蓋有皇帝印璽的營業執照),以放印票脹(外蒙古王公或扎薩克代表一個部落或一個旗,向高利貸者出具的一種蓋有王公或旗署印信的借據)為主要業務,活動與外蒙古(今蒙古國)大部和內蒙古西部地區。大盛魁歷史200多年,其經營完全脫離家族式的傳宗接代法,歷任總經理按照股東選舉的辦法產生,大權集總經理之手。其經營範圍之廣,貿易額之大,獲利之多,在中國民族貿易史上是罕見的。

眾所周知,世界上的任何國家,任何民族都是熱愛和平的。繁衍生息在北方草原的各民族更需要祥和安寧。當時的清廷戰亂不斷,民生不安。正是這個緣故,對大盛魁等眾多旅蒙商人給予了發財機遇。大盛魁是隨之清朝軍需物資的營銷下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的。他們把大量的黃河、長江以南的茶葉及各種商品源源不斷地銷往北方草原;同樣,將蒙古高原的皮毛、牲畜、藥材、土特產銷往全國各地。這種南北商品貿易的相互流通,正是大大加快了茶文化與草原文化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步伐。

大盛魁是歸化域(今呼和浩特)土生土長的民營企業。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未離開北方草原。大盛魁和眾多旅蒙商人以蒙古高原為依托,把中國南方的茶葉,特別是將磚茶作為撬門磚打開了外蒙古和俄羅斯的貿易通道。所以,蒙古高原是大盛魁及眾多旅蒙商實現草原茶路的發祥地。

歷史就是歷史,歷史永遠是公正的。

大盛魁商號在歷史的舞台上能夠成為歸化城新“三大商號”之首,完全與草原民族的理解和支持是分不開的。所以,我們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大盛魁的金色招牌就是茶葉;他的整個商貿活動離不開草原茶路;北方草原是大盛魁及眾多旅蒙商發財致富的溫床。

歷史告訴我們,茶葉之路造就了大盛魁。以大盛魁為首的眾多旅蒙商,通過草原茶路把黃河文化、長江文化,特別把草原文化源源不斷地向外蒙古、俄羅斯及歐亞大陸滲透。經過200多年的商貿活動把草原文化很自然的帶到了歐亞地區,這是一大歷史性貢獻。

三、草原茶路是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

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經濟的發展決定著社會發展的歷程。所以,經濟的發展直接促進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換言之,經濟越發展,社會就越進步。

大盛魁商號是眾多旅蒙商中脫穎而出的傑出代表。

大盛魁商號之所以在眾多旅蒙商中具有壟斷地位,號稱巨商,它靠的是什麼?它靠的是艱苦創業的奮鬥精神;靠的是共同創事業的親和力精神;靠的是以誠信為本的企業精神。

大盛魁從事蒙俄貿易,經營茶葉、絲綢、煙葉、布匹、日用百貨的出口,長期保持在對俄蒙貿易的的壟斷地位。雷麥在《外人在華投資》一文中說:“19世紀中葉,在恰克圖中俄貿易已達1000萬美元,中國輸出的主要出口貨物為茶葉”。瓦西裡•帕爾森在《外貝加爾邊區紀行》中寫道:“磚茶在外貝加爾地區的一般居民中飲用極廣,極端必要,以致往往可以當錢用”。

以大盛魁為首的眾多旅蒙商人,以草原茶路為依托把中國的茶,尤其是磚茶為先鋒積極參與中俄進行的恰克圖貿易。歷史告訴我們,這是中國商人介入國際貿易的驚人壯舉,我們應該紀念它!

最近,史志專家邢野和著名導演王新民合著的《旅蒙商通覽》一書以翔實的材料,歷史的眼光詳盡地介紹了大盛魁商號在中國北方,外蒙古、俄羅斯等地進行商貿活動的歷史始末。這部著作充分說明了大盛魁商號以及其他商號的經貿活動,都是把長江以南的茶葉、絲綢、瓷器和黃河兩岸的各種百貨帶到了廣袤的草原;同樣,大盛魁等商號把北方草原的皮、毛、畜產品、土特產、名貴藥材轉運到了黃河、長江以南地區。

今天,我們以唯物和科學的眼光剖析大盛魁現像時不難發現,它絕不是單純的商貿活動,而是包含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可以說,草原茶路相互滲透、相互碰撞、相互促進的結果。

大盛魁商號是旅蒙商的典型代表,它的發展壯大,它的光輝歷程,都離不開北方草原;大盛魁與草原茶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我們以歷史的眼光,尊重歷史的觀點剖析旅蒙商的經貿活動時,很清晰的看到的確存在不平等的交換因素。王忠民先生在《大盛魁的發財境遇》一文中寫道:大盛魁把內地和草原的豐富物產販來倒去,長途販運,為的是從中獲得豐厚巨額的利潤......他們以極低廉的批發價格從內地廣大地區采購回牧區急需的茶葉、絲綢、布匹、煙、糖、酒、藥品以及其他生產生活用品,以“放印子”的形式賒銷內外蒙廣大牧區,這樣既賺得巨額利潤,又收取了“放印子”的高利貸利息。

總之,旅蒙商人在當時的經貿活動中,確實存在低價格,換回廣大牧民所養的牛、馬、羊及所產的皮張、絨毛、肉乳和珍奇動物的皮,再運銷內地廣大地區,從而再賺利潤。

以上實例,充分說明,他們的商貿活動中存在著不平等的交換方式。今天,我們發揚大盛魁創業精神的同時,一定要以歷史為戒,教育後人。

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不論從事何種形式的商貿活動,務必以誠信第一,公平交易的方式處理業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以平等的姿態站立在世界貿易舞台。

旅蒙商通過茶葉之路把中蒙俄的國際貿易進行了200多年,通過貿易的往來,增進了中蒙俄三國人民的友誼,促進了文化交流,刺激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實踐證明,草原茶路是聯絡歐亞大陸的樞紐和橋梁。

四、茶葉之路是走向世界的綠色通道

茶葉,作為經濟產物,它穿越了美麗的呼倫貝爾大草原,跨過喜馬拉雅山,渡過寬闊的太平洋,穿過浩瀚的撒哈拉、愛琴海;它曾到達過大庫倫(今烏蘭巴托)、莫斯科、倫敦、巴黎、紐約、迪拜

有學者稱:茶馬古道是人生之路;絲綢之路是探險之路;草原茶路是神秘之路;海上茶路是生存之路。概括的講:茶,傳遍全世界;茶,香遍全世界。

茶葉對游牧民族來說不可或缺的飲品。從古到今,北方草原的游牧部落都有著古老的習俗,那就是“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這充分說明,茶對游牧民族的生活是多麼的重要。特別是磚茶,不僅在內蒙古很受青睞,而且同樣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寧夏等地深受歡迎。

我國著名歌唱家胡松華和著名舞蹈家賈作光老師都不是蒙古族,但他們非常喜歡喝奶茶。當今,社會在不斷進步,經濟飛速發展,但人們的生活習俗同樣保留著文明而又古老的傳統。尤其是內蒙古的旅游業迅猛發展,其中,具有民族特色的飲食深受歡迎。

例如,奶茶館就是一個典型實例。目前,前來內蒙古觀光的海內外旅游者都願意去奶茶館做客。目的很簡單,就是為親自品嘗醇香的奶茶、手把肉、烤羊腿和各種奶食品。近年來,各盟市、各地區的奶茶館就像雨後春筍一樣發展了起來。事實說明,奶茶深受大眾的歡迎。

以大盛魁為首的商號把茶葉之路從內蒙古延伸到了外蒙古庫倫(今烏蘭巴托);而後又延伸到了俄羅斯邊城恰克圖;從恰克圖一直到達莫斯科及聖彼得堡。所以,大盛魁等商號以茶葉之路,把中國的綠色文明傳到了外蒙古、俄羅斯,逐漸擴展到整個歐洲。

著名作家鄧九剛先生在“茶葉之路”一書中寫道:中國茶商於逆境之中的奮起給中國社會以極大的意外和鼓舞。國人在這些中國商人的身上欣喜地看到中華民族永不言敗、永不屈服的精神品格。正像一位著名將軍說的“我軍屢敗屢戰”,百戰不撓,百死不悔。那麼還有什麼事情能把中國人嚇到呢?就像泰山上的松樹,只要有一條細小的縫隙,能夠讓他播下一粒種子,他就可能長成參天大樹!這是一種不屈的民族精神,這些商人真像是白居易詩中所寫的那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關於草原民族對西方經濟貿易的作用,美國作家艾梅霞說:“要理解聯結滿清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的茶葉之路以及它們之間的貿易,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清俄之間的草原民族的貢獻至關重要。是這些草原民族使得東西方成為一個統一的經濟實體”。筆者認為,這種評論是公正而又貼切的。

中國的茶,通過茶馬古道、絲綢之路、草原茶路、海上茶路源源不斷地向東南亞、歐亞大陸、西方各國輸送。歷史證明,茶葉是世界各國人民深受歡迎的一種飲品,它傳播了文化,同樣促進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可以說,茶文化是友誼的使者;是國際交往的紐帶和橋梁。

茶葉,代表著綠色;茶葉,代表著文明。

茶,不分國界;不分民族;不分貧富。

綜上所述,茶葉之路是走向世界的綠色通道。(作者:寶音滿達胡)

 

上述資料來源:http://www.chinadarktea.com/37/11919.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四宜茶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