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之後,開辟五口通商,在國際市場需求拉動下,華茶供不應求,中國茶葉出口的數額,逐年呈跳躍式的遞進。中國茶的種植面積、產量、茶葉出口貿易迅速擴大。如安徽歙縣,在其民國縣志中也約略指出,道光八年前生產無多,故須認銷他縣茶。厥後逐漸推種,求變為供。至光宣間,計輸出者已達三萬數千擔。說明安徽歙縣一帶的茶葉生產,主要就是在清鹹豐、同治年間發展起來的。

  至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創華茶出口歷史最高紀錄,達到13.41萬噸。茶葉成為中國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二、清代茶業衰落原因:

  清代茶業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戰亂頻繁、雜稅繁多、民生艱難、國際市場競爭失敗等,因而茶園荒蕪,茶葉生產一落千丈。從茶文化與經濟角度來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國際上紅茶飲用習慣形成是清代華茶衰落的原因之一。

  華茶自1610年由荷蘭人輸往歐洲,紅茶開始揚名。英國則是在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給英皇查理二世時帶去幾箱武夷紅茶作為嫁妝,從此喝紅茶在英國上流社會流行。從清代中後期開始中國各地大量生產制作紅茶,中國港口茶葉輸出主要以紅茶為主的事實,可以說明清中後期中國茶業的迅猛發展,是由於外銷紅茶的大量需求導致的。1886年以後,由於錫蘭、印度等國大量生產紅茶,中國外銷茶葉逐年減少,由此導致中國茶業的衰落。歸根究底其結症仍在於國際上紅茶飲用習慣的形成。

  如果說中國茶輸往歐洲是從公元九世紀由阿拉伯商人通過絲綢之路傳播至土耳其;或認為是鄭和下西洋傳播飲茶至西歐;或認為是葡萄牙最早到中國,租用澳門,首先輸送茶至歐洲的;或認為是荷蘭人最先把茶輸送至歐洲的。他們最早傳播的是中國的綠茶,但為什麼自十八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國際上卻形成了紅茶的消費習慣呢?

  在飲茶風俗的形成中,地理、氣候和原住民的生活習慣是聯系在一起的,從地理位置考察,無論是土耳其,或是葡萄牙,其緯度與中國綠茶消費區域相同,適宜綠茶消費。而英國、荷蘭等地是北緯50度至60度,年日照總量相對較少,氣候相對偏冷。而紅茶暖胃,適於氣溫偏低時節飲用的道理是大家熟知的。其次是審美和心理因素,對於炎熱地區人民喜愛飲用綠茶,如摩洛哥喜飲綠茶,還加上有清涼作用的薄荷葉。相反寒冷型的地區喜愛暖色調的紅茶。可以認為這是英國、荷蘭等西歐地區流行紅茶的原因之一。

  原住民的生活習慣也是英國、荷蘭等地形成紅茶飲用習慣的原因,一方面其原飲品是紅色的葡萄酒,容易接受湯色呈紅艷明亮的紅茶。此外紅茶性溫味純,既能純飲,也適合混飲,混飲可在紅茶湯中根據各人的愛好,加糖、牛奶、蜂蜜、檸檬等,做成奶茶、蜂蜜紅茶、檸檬紅茶等。紅茶泡後湯色紅濃,香氣高長,滋味醇厚,加入牛奶等調味,茶香味不減,很受歐洲人的喜愛。

  由於當時的英國被稱之為日不落帝國,在海外有許多殖民地,如美國、印度等。由於英國人對紅茶的推崇,在其殖民地形成紅茶飲用習俗也有一定道理。

  正是由於國際市場上形成的是以紅茶消費為主的市場,導致印度、錫蘭等地的茶葉後來居上。由於地理關系,印度、錫蘭等地生產的紅茶品質較好,國際茶葉需求轉向印度、錫蘭,從而導致華茶外銷受阻。

  ()、茶種及茶葉生產技術外傳是清代茶業衰落的又一重要原因。

  1886年以後中國茶業的直線下落,在於國際紅茶市場競爭敗北的原因。而國際茶葉市場的競爭對手是由於中國茶種及茶葉生產技術外傳引起的。清代鹹同年間我國茶園和茶葉生產大發展的時候,也是英國在印度、斯裡蘭卡和荷蘭在印尼大規模發展種茶的時期。

  由於白銀大量外流至中國,英國人為了掌握中國的種茶、制茶技術,十九世紀上半葉,英國東印度公司計劃在其殖民地建立茶園,但沒有成功。公司遂派英國人羅伯特·福瓊去中國非法采集茶種、茶苗,偷偷學習種茶方法,並尋找茶工。為完成任務,福瓊多次到中國,學會了中國話,熟悉了民俗。1847年福瓊出版《三年中國漫游》介紹首次中國之行。1848年,福瓊在香港接受委派,前往中國設法偷取茶葉的種植技術,並設法將茶種偷運到印度。由於當時浙江、安徽等內地尚未對外開放,福瓊裝扮成中國人的模樣至武夷山、浙江淳安、安徽歙縣等地選擇茶種,因而被當代人稱之為偷茶人。福瓊歷經數年,往返數次,在經歷種茶失敗之後,福瓊多次招聘中國茶葉熟練技工到印度加爾各答。至此終於完全掌握了種茶和制茶的知識和技術,從此印度的茶葉種植面積迅速擴大,產量急劇躍升,世界的茶葉市場格局開始發生變化。

  印尼於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多次從中國攜茶種試種茶樹,並從中國聘茶工及運送制茶工具多種,試制茶葉成功;1847年,俄國也開始引進中國茶籽,多次試圖栽培茶樹, 1888年,俄人波波夫來華,聘去了以劉峻周為首的茶葉技工多名,同時購買了不少茶籽和茶苗,並指導茶樹種植,建立茶葉加工廠;19世紀70年代,斯裡蘭卡借助於英國的資本和技術,也開始大力發展紅茶。

  茶種外傳早在唐代就已開始,但影響清代茶業衰落的直接原因還在於清代茶種和制茶技術的外傳。茶葉作為一種優良的飲料,造福於全世界這是必然的,或遲或早均在進行著。但從經濟角度,從貿易角度,輸出茶種與制茶技術的直接後果就是培養了國際茶葉市場的競爭對手。

  ()、清代華茶出口衰退與反向文化宣傳有關

  鴉片戰爭前後,英國從中國輸入茶葉的貿易活動中,深知每年有多達幾千萬兩白銀流入中國。因而在其殖民地印度、錫蘭試種茶葉,當印度、錫蘭產茶後,由於利益關系,英國對國際茶葉市場進行有意識地操縱,以利英國統治下的印度茶、錫蘭茶的銷售,貶低華茶,對華茶進行多方阻礙。《中國茶葉外銷史》載:“1890年後,受英國宣傳作用,美國人口密集的區域,對綠茶的嗜好,為紅茶所替代,茶葉貿易遂大變動,隨後輸入英國殖民地出產的紅茶,更助於宣傳廣告和游行運動,使中國綠茶銷路大受打擊,這種新茶(指印度紅茶)漸次普及。”(摘自陳椽《中國茶葉外銷史》第374)

ee39b96181fc8ce542206a9746ee6577  

  《中國茶葉外銷史》還載有日本爭奪中國綠茶市場的方法是攝制中國人不衛生制茶的電影,同時攝制日本機械衛生制茶的電影,到處放映。同時又宣傳中國綠茶缺少維他命丙和蛋白質。這些文化宣傳使消費者逐漸改變嗜飲中國茶的習慣。

  歐洲、美國等地形成飲茶時尚,飲用的茶葉都是中國茶,一種時尚的形成,特別是茶葉帶有一定的嗜好,很難一下子改變,但通過文化宣傳可以加速這一習慣嗜好的改變,

  ()清代末期政府腐敗、苛捐雜稅繁多

  清中後期華茶大量銷往西方國家,大量白銀流入中國,英國為減少貿易赤字,往中國輸入鴉片,被中國拒絕。道光二十年(1840年〕爆發了鴉片戰爭。道光二十二年英國迫使腐敗的清政府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的《南京條約》。隨後實行了五口通商

  從純茶業發展而言,五口通商促進了茶葉流通渠道,促進了茶葉的對外貿易,這從鴉片戰爭後,中國茶葉生產和出口呈現跳躍式發展至1886年中國茶出口達到歷史最高可以說明。在1870年前後,英國和美國茶葉市場上印度茶,日本茶就已占強勢,華茶已經開始出現從增長至衰退的拐點,但由於銷往俄國的磚茶市場需求增長,才使華茶的出口得以維持了10多年的表像繁榮,正是由於表面上出口增長,未引起政府和業茶者對茶葉出口種類變化的重視,延誤了采取挽救措施的時機,直至1894年後紅茶出口銳減(見《中國茶業》第六章《近五十五年各種華茶出洋百分數》),人們才普遍意識至中國茶出現了危機,此時清政府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上述資料來源:http://www.cnfla.com/dushu/lishigushi/2015-09-17/35972_3.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四宜茶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