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茶這個大家族有三類,分別是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碎紅茶。

相比其他茶,因其是全發酵茶,所以是紅葉紅湯、滋味香醇。大家常聽到“正山小種是紅茶的鼻祖”說法,其實是正確的,正山小種起源於明末,當時制作出來的茶葉外形是黑色,被當地叫做“烏茶”,土話是“wu da”(黑色的茶),後來因其湯色呈紅色,所以就稱為紅茶。當時正山小種主要是出口至海外。

中國紅茶產地

福建:

1、小種紅茶,小種紅茶是用當地稱為”菜茶“的茶青按紅茶工藝制作出紅茶,分為正山與外山小種,正山是地域標記,小種是指品種,根據《武夷茶經》記載,產於武夷山星村鎮桐木村高海拔環境下所產的紅茶為正山,以廟灣、江墩為中心,北到江西鉛山石隴,南到武夷山曹墩百葉坪,東到武夷山大安村,西到光澤司前、干坑,西南到邵武觀音坑,這些產區的小種紅茶都能稱為正山,出這範圍之外的則是外山。

傳統的正山小種是有經過熏焙工藝的,但許多人對這種“煙熏口味”喝不慣,制茶師就開始漸漸放棄這種煙熏工藝,所以才有了現在比較容易入口,滋味鮮爽的正山小種。

金駿眉:為正山野菜茶的芽頭采制,只是采摘標准真不一樣。

2、閩紅工夫:

政和工夫(福建政和縣,)、坦洋工夫(福建福安坦洋村)白琳工夫(福建福鼎白琳鎮),許多人喜歡把這三個地方的紅茶叫外山小種,但人家也是有自己工藝自己名字的紅茶,沒必要給戴上“外山”的帽子。

廣東:

英德紅茶,廣東英德,以雲南大葉種原料為主,跟鳳凰水仙種一起制出,其中英紅九號最有名。

安徽:

祁門紅茶,安徽祁門縣,祁門最早主要是做綠茶,後來是有人按照閩紅的工藝來制作,才有了紅茶,傳統祁門紅茶采摘是一芽二葉。最近幾年出現高檔紅香螺、紅毛峰、祁眉這些品種,采摘標准提高到了一芽一葉。

四川:

宜賓紅茶,四川宜賓,因地理氣候原因,川紅每年采制時間會比其他紅茶早。川紅的原料既可以做綠茶也可以做紅茶,同樣也是一芽二葉采摘,其中比較好的品種“早白尖”是一芽一葉采制。

雲南:

滇紅,最早是 1938 年在鳳慶首制出,原料為當地的大葉種,滋味濃厚。

湖北:

宜紅,湖北宜昌紅茶、恩施也有。

江西:

寧紅,江西修水、武寧。

湖南:

湖紅,湖南安化、新化。

浙江:

1、九曲紅梅,杭州周浦鄉;2、越紅,浙江紹興。

江蘇:

宜興紅茶,江蘇宜興,原料為櫧葉。

貴州:

黔紅,貴州湄潭,原料為當地中葉種。

廣西:

凌雲紅茶,廣西凌雲,原料為凌雲白毫。

海南:

海南紅茶,五指山,大葉種。

台灣:

台灣紅茶,南投,阿薩姆大葉種。

以上就是有代表性的紅茶產地分布,紅茶的源頭是武夷山,之後延伸到全國各省,最早紅茶主要是做外銷出口,之所以全國各地會一片紅,還有個主要原因是,紅茶在當時是重要出口商品,戰爭爆發後,紅茶主產區淪陷,貨源渠道被切斷,不得不開辟其他茶產區來制作紅茶繼續出口,滇紅就是一個例子。

以上所列出的紅茶中,有的還在市場熱銷,有的已經越來越少,這些紅茶有許多大同小異的地方,粗制都是萎凋、發酵、干燥,而在精制方面,這些紅茶也有各自不同的工藝,比如祁紅裡的“官堆”。除此之外,紅茶的原料也有區分,大葉種紅茶最具代表的就是滇紅了,小葉種有小種紅茶,閩紅工夫,而中葉種的代表是祁紅。而事實上,這些原料采制並不是絕對的,以正山小種來說,它是小葉種紅茶,但早年為了提高產量,吳覺農先生提出了小葉改種中、大葉的運動,所以現在正山小種也多數是中大葉種。

工夫紅茶的工藝是萎調揉捻發酵干燥,讓鮮葉先萎凋,然後揉捻促進發酵,再進行烘干,粗制完後,就開始精制。

而紅碎茶的工藝多了個揉切,也就是 CTC,在揉捻過程中用設備將茶葉撕碎、壓碎、揉捻,才有紅碎茶的顆粒狀。以做袋泡茶為主,紅碎茶用的大多是大葉種,酚類含量高,味濃,但其在制作過程中進行高溫發酵,所以香氣不足。紅碎茶主要是做外銷。

最近幾年在市場上出現的新品種紅茶,信陽紅、錢塘紅、觀音紅等等各種紅茶,說好聽是創新,說不好聽是跟風。當然,若能創新出個好結果,這是好事。但有的人卻把這些制作出來的茶冒充其他茶就真的是缺德了。

 

上述資料來源:http://izhihu.liteneo.com/story/411045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四宜茶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