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八十年代初,“外銷品”一度是上海人口中的“時尚”。以服裝為首的日用什物,若能沾著“外銷”二字身價自然高了,簡直和今天我們提到“奢侈品”有得一拼。而且,對“外銷品”不能說“買到”,而要說“搞到”,和對佛像要說“請”的意思差不多。這也不難理解。清末以來就有“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優良”傳統。盡管革命復革命中的民族主義口號一浪高過一浪,這個“優良”傳統反而更落實了——外銷品的質量遠優於內銷是市井小民的常識。不過,作為傳統出口品之一的“外銷茶”出乎意料地不流行,這裡面也是有典故的。據說,四九年領袖毛訪蘇時帶去龍井等名茶竟達一噸。而五七年第二次訪蘇時,他參觀了蘇聯的茶葉加工廠時發現“老毛子”干活兒粗糙,竟然不分品種、等級,把茶葉一股腦兒全部打碎裝袋。瞧著“同志們”這麼暴殄天物,領袖也是心痛的,歸國後下令今後不得以名茶上品供應北方同志,結束了八年荒唐。可憐那八年間糟蹋了多少“天地之靈秀”,竟成“異國冤魂”。和“老大哥”徹底鬧翻後,這個故事頗為流行,凸顯了領袖的愛國與英明,確也堪稱領袖一生數得出的善政之一了。當然,“外銷茶”並不真差,比如高檔紅茶一直是外銷為主的,和一般國人無緣。所幸幾百年前發明紅茶本屬針對外銷,本國茶客愛之者不多,“供奉上邦”倒也無關痛癢。 

按理說“外銷茶”也不應該躋身於變相奢侈品的行列。因為中國茶業的傳統一直是“重內輕外”,從原料上講就是粗老劣茶外貿,鮮嫩好茶內銷。中國茶從唐代開始大規模外銷直到清代後期,始終在國際市場上占據壟斷,議價優勢在我。何況國內市場不僅龐大,而且高端。從經濟角度考慮,也犯不著把鮮嫩好茶弄去出口。這不是說老祖宗和“壟斷資本家”一樣黑心,非要以次充好。選取粗老茶為料制作外銷也是為了克服困擾國際茶葉貿易的“駱駝味兒”——這是阿拉伯人起的名字,至今還保存在一些英式茶的鑒賞手冊裡,只是不大用了。所謂“駱駝味兒”是指茶葉經駱駝、馬匹長途馱運,牲口的膻味兒沁入茶體。這當然是很討人嫌的,所以外銷茶要選味道更為濃烈的粗老茶。若是活躍在絲綢之路的中國商人看到後人拿著高級龍井“寧與友邦”,那肯定是絕倒了,醒而感慨:“子孫不肖,既不懂經濟,也不懂茶。”

  傳統外銷茶以粗老茶為主,多少有欺負外國人之嫌,好在“客戶服務”還是做得很用功的——中國商人的精明、中國茶農的智慧就體現在這上面了。原料選擇上受到長途運輸需要的限制,加工方法盡量翻新,這也推動了中國茶形成豐富的品種,形成了茶葉品種的“內外有別”。從內需角度看,中國茶的制作經歷了一個由繁入簡、由雜入純的過程。唐宋主流的緊壓餅茶到了明代已經基本退出內需市場,這簡化了茶葉制作的工藝。而唐代在茶中加入各種香料的做法到北宋中葉就不流行了,明代更視之為焚琴煮鶴的敗興之事,鮮嫩單純的炒青、烘青類散裝綠茶取而代之,這是日趨崇尚自然風味的審美趣味變化。而外銷茶的制作並不依著這個途徑變化。餅狀、磚體的緊壓茶一直是外銷茶中的大宗,最極端的是所謂“千兩茶”,重達百斤的柱體蔚為壯觀。這還是為了適合長途運輸考慮——茶葉壓制緊湊就不容易霉壞竄味兒,也容易包裝運載。在加工技法上,渥堆法加工的茶品應運而生,最典型的是各種紅茶。渥堆法俗稱“發酵”,這是不大准確的。“發酵”是要有菌類發揮作用,而渥堆是靠茶葉內部物質自然氧化。據說渥堆法最初可能是在事故中無意發現的,茶青豐收後來不及加工,堆在那裡自然氧化了。干燥後發現別有風味,尤其是適合長期存放,由此研究出外銷茶的專門制法。紅茶最大的優勢是不易變味——茶葉已經預先氧化處理過了,要比綠茶更穩定。保持避光干燥的條件下,紅茶保存兩三年也無大礙,這是普通綠茶做不到的。而且渥堆加工後,味道也更濃厚。一套工藝兩種用途,足見紅茶的發明很有匠心。除了紅茶,赫赫有名的武夷岩茶也是渥堆加工的,其工序更復雜,特別是要最後經過高火烘培,有明顯的“火味”,這和岩茶早年主銷炎熱潮濕的南洋有關。渥堆之外,還有真發酵的,目的和紅茶一樣。這在中國茶裡面命名為“黑茶”,如六堡茶、安化茶——“千兩茶”也是黑茶之一,壓制得特別碩大罷了。即使是外銷用的綠茶也有特別的加工工藝,如“平水珠茶”被加工得圓緊如真珠,這在綠茶中絕無僅有。這種加工方式完全是為了滿足外銷需要,其前身“日鑄茶”是最早被記載的綠茶品種之一,被陸游稱為“蒼鷹爪”,顯然不是後來圓滾滾的樣子。其實,連“平水珠茶”的名稱也是外國人起的,別名“火藥彈”,也很形似。

  中國茶按制法分“綠、紅、青、黑、黃、白”六大種。其中紅茶、黑茶主要供外銷,青茶(烏龍)部分供外銷,綠茶則主要供內銷。大體上講,外銷茶品種是為長途運輸“量身定做”的,共同特點是形狀緊湊、深度加工、味道濃厚。而國內則崇尚清淡自然、貴嫩貴香,如“味在有無間”的龍井、“嚇煞人香”的碧螺春,滋味與外銷茶大相徑庭。因此,明清大量生產的外銷茶在國內不甚流行。僅武夷山所產的正山小種紅茶和烏龍類的岩茶頗受國人推崇,奉為逸品——逸品也意味著小宗,算不上主流,主要還是在產地流行。而且,由於中國茶品種豐富,國人的選擇余地大,以稀為貴便是當然的標准——最典型的莫過於君山銀針。而大部分外銷茶產量甚巨——平水珠茶在清代每年出口近萬噸,顯然夠不上以稀為貴的標准。

 

上述資料來源:http://bbs.tianya.cn/post-647-2625-1.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四宜茶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