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之前,所有現存的史料中都沒有關於紅茶的記載。最早提及紅茶這一名稱的是成書於明朝初期的《多能鄙事》,作者劉基(13111375),書中飲食類《茶湯法》中“蘭膏茶”載:“上等紅茶研細,一兩為率。先將好酥一兩半溶化,傾入茶末內,不住手攪。夏日漸漸添水攪。......務要攪勻,直至雪白為度。”這裡所記的紅茶值得懷疑,因為紅茶紅葉紅湯,加酥加水攪勻後不會出現雪白的現像。因此“蘭膏茶”中加的不可能是紅茶。在“酥茶”載:“好酥於銀石器內溶化,傾人紅茶末攪勻。

旋旋添湯,攪成稀膏。散在盞內,卻以沸湯澆供之。茶於酥相客多少,用桓酥多為茶為佳。四時皆用湯造,冬月造在風爐上。”1但這段話中關於紅茶的真實性也值得懷疑。明•宋詡(松江華亭人。字久未,生卒年月不詳)著的《竹嶼山房雜部》卷二十二內有與這段話幾乎一致的記載,但“紅茶末”記為“江茶末”。宋詡的《酥合茶》中是這樣記載的:“將好酥於銀石器內熔化,傾入江茶末攪勻,旋旋添湯,攪成稀膏子,散在盞內,但酥多於茶,此為佳,此法至簡至易,尤珍美,四季皆用湯造,冬間造在風爐子上。”2這裡宋詡的《酥合茶》所記的內容與劉基的《酥簽茶》所記的內容幾乎一致,但宋詡記的不是“紅茶”而是“江茶”,關於“江茶”則在宋代已出現,宋代理學大師朱熹在《朱子語類》中有記.•“建茶如中庸之為德,江茶如伯夷叔齊”;宋代趙汝礪的《北苑別錄》.茶著也記有江茶:“蓋建茶味遠而力厚,非江茶之比。江茶畏流其膏,建茶惟恐其膏之不盡,則色味重濁矣。”因此劉基文中應疑紅茶為江茶之誤。還有劉基著的《茶湯法》中的腦子茶、薰花茶與宋詡《竹嶼山房雜部》卷二十二中的腦子茶、薰花茶從內容到文字都完全一致。當代“茶聖”吳覺農先生在《茶經述評》中說:“明•劉基的《多能鄙事》提及紅茶,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該書系偽托,故不擬引以為據。”

因此可以排除明初出現紅茶的可能。

 

上述資料來源:http://www.pinchayi.com/news-view-1536.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四宜茶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