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茶葉學會張水存

 

一、烏龍茶重新走上世界    

烏龍茶是我國六大茶婁中輸出比較早的茶婁。以各時期輸出的主要市場進行劃分,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即風靡歐美時期、僑銷茶時期和重新走上世界時期(即日本烏龍茶熱或稱液體烏龍茶時期)。

1、風靡歐美市場  

  烏龍茶主要產地在福建、廣東和台灣。半發酵的烏龍茶應始於明代中後期而盛行於清代,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當時生產的茶葉有綠茶和烏龍茶(或稱武夷茶)。這時候,歐洲人開始東來,對中國茶葉始有所見聞。1545年前後,意大利人賴麥錫(Giambatista Ramusio)寫的《航海記集成》中載:“在中國,所到之處都在飲茶,空腹時喝上一二杯這樣的茶水,能治療熱病、頭痛、胃病、橫腹或關節痛。茶還是治療痛風的靈藥,飯吃得過飽,喝一點這樣茶水,馬上就消積化食。”1556年,葡萄牙傳教士克魯茲(Gaspar Da Cruz)傳教至廣州,4年後回國,寫了《廣州記述》一書,敘述“中國人在歡迎他們所尊重的客人時,總是用一個干淨的盤子,上面端著一只杯子……客人喝著他們稱之為`Cha`(茶)的藥物飲料,顏色微紅,有苦味。”1582年,意大利人耶酥會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並在宮廷供職。利氏對中國茶是這樣記述:“有一種灌木,它的葉子可以煎成中國人、日本人和他們鄰人叫做`Cha`的那種著名飲料。他們在春天采集這種葉子,放在蔭涼處陰干,然後用這種干葉子調制飲料,供吃飯時飲用或朋友來訪時待客。只要賓主在一起談話,就不停地獻茶。這種飲料是要品啜而不要大飲,並且總是趁熱喝。經常飲用也被認為是有益健康的。這種灌木葉子分不同等級,按質量可賣到1個或2個甚至3個金錠1磅。在日本,最好的可賣到10個甚至12個金錠1磅。日本人把茶葉碎成末,放2~3匙於茶碗,注入熱水,攪拌後全部喝掉。中國人則把茶葉盛入熱水的壺內,喝其湯而把茶葉剩下。”利氏對中國茶葉的記述是比較詳細又具體。以後敘述茶葉的書籍就越來越多了。

1)、歐洲市場概況

1610年(明萬歷三十八年),荷蘭商人在萬丹首次購買由廈門商人運去的茶葉,以後又在爪哇、蘇門答腊多次購買華茶,然後轉運歐洲賣給英國等國家。當英國東印度公司直接到東方進行貿易的時候,茶葉便成為荷蘭人和英國人爭奪市場的商品,並成為歐洲人普遍的飲料。

1637年(崇禎十年)46 日,英國東印度公司商船來到廣州,第一次運去茶葉51公斤(112磅)。英國東印度公司為了大量購買中國的茶葉,1644年,在廈門設立代辦處,1664年在澳門設立辦事處,1676年和1684年,先後在廈門和廣州沙面設立商館,1702年在舟山設貿易采購站。這些機構都設在茶葉輸出的口岸,茶葉購買後,先運到印度馬德拉斯集中再轉運到英國。1869年(康熙二十八年)委托廈門商館代買箱裝茶葉9噸直接運往英國,始創中國茶葉直接運至英國的先例。當時由廈門和廣州輸出的茶葉有綠茶、武夷茶兩大類。如1699年,東印度公司訂購的茶葉有優質綠茶300桶,武夷茶80桶。1702年載運的一整船茶葉,其中松羅茶占三份之二,珠茶占六份之一,武夷茶占六份之一。1751176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從中國輸入茶葉16798噸,其中武夷茶10728噸,占總輸入量63.30%。可見,英國後期輸入的茶葉是以武夷茶為主的。

茶葉初期運到荷蘭時,海牙東印度公司的首腦們視茶為高貴物品,只在會見貴賓或舉行典禮儀式時飲用。1635年後,茶葉才成為宮庭的時尚飲料。到1680年,飲茶遂遍及全國。荷蘭茶葉消費的數量不多,但在世界茶葉貿易中卻占有重要的地位,因其開展茶葉貿易最旱,在很長的時期內是歐洲最重要的茶葉轉運國,首都阿姆斯特丹是歐洲最古老的茶葉市場。

茶葉傳入英國的初期,只供作貴族宴會時飲用。1661年,葡萄牙公主卡特琳嫁給英王查理二世,把飲茶之風帶入英國宮廷,家庭茶會是王公貴族階層時髦的社交禮儀。到18世紀中葉,飲茶的習慣已普及到社會各階層,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此時飲用中國茶已變成倫敦街頭勞動人民的習慣。英國人飲茶像中國人吃飯一樣,有早茶、午茶和晚茶之分,而且飲茶的時間是不能耽擱的。早晨醒來的時候,不論在家裡、旅館、醫院都能得到一杯茶,作為醒睡及興奮劑。午後茶起源於裴德福公爵的夫人安娜別出心裁,在下午請賓客進茶點,深受歡迎。此後,午後茶就成為一種時興的禮儀。晚間飲茶,富有家庭在很遲的夜餐以前,貧困家庭則在很早的夜餐以後。西歐各國泡飲方法與英國相同,東歐與前蘇聯這些國家,飲茶采用俄國式飲法。

當飲茶熱在歐洲冒起之際,曾激起一場關於飲茶有否益處的爭論。貶毀者竭力誹謗,視茶為“禍國殃民”;贊美者喻茶為“靈丹妙藥”。如德國耶穌派傳教士爾裡奇諾.馬裡奇尼的反對論可謂傑作,他說:“中國人面黃肌瘦,蓋因飲茶。強硬主張“排斥茶吧!把茶還給他國吧。”荷蘭茶會的狂潮使無數家庭萎靡頹廢,一些主持家務的貴婦人嗜茶如命,親自享茶,棄家聚會,終日陶醉於飲茶的社交活動中,以致遭到社會的指責。因此作家以茶為題寫了《茶迷貴夫人》一劇,於1701年,在阿姆斯特丹上演;1756年,倫敦商人漢威發表《論茶》說:“茶危及健康,妨害實業,並使國家貧弱,茶為神經衰弱,壞血病及齒病之源。”等。極力誹謗、攻擊飲茶。然而,荷蘭著名醫師尼克拉斯、迪魯庫恩在1641年出版的《醫學論》說:“什麼東西都比不上茶,由於茶葉的作用,飲茶人可以從所有疾病中解脫出來,並且可以長壽。茶不僅給肉體帶來巨大活力,喝茶還會預防結石、膽石、頭痛、感冒、眼炎、粘膜炎、氣喘、腸胃病等。”英國文學家迪拉利評論說:“茶頗類似真理的發展,始則被懷疑,流行寖廣,則被抵拒。及傳播漸廣,則被抵毀。最後乃獲勝利,使全國自宮廷以迄草廬皆得心暢神怡,此不過由於時間及自身德性之緩而不抗之力而已。”1663年,詩人瓦利向查理二世飲茶皇後卡特琳祝壽作一首茶詩,其中有“月桂與秋色,美難與茶比,......物阜稱東土,攜來感勇士,助我清明思,湛然去煩累。”文學界詩人薩爾醜斯對烏龍茶的芳香韻味十分贊賞,在《瓶與壇》這首著名茶詩的最後幾句寫說“吾聞開宴聲翻騰,吾歆烏龍之芳馨,異香發,燕山亭,像香之絕,猶匪其朋。”等。極力煲獎與贊美飲茶。其他議論還很多,由於茶有益於人體健康,最終成為歐洲人流行的飲料。

武夷茶在此期間,名揚海外,因而被譽之為“東風美人”。1762年,瑞典植物學家林奈在再版的《植物種類》一書中,竟以武夷變種(Var Bohea)作為中國茶樹的代表。

2)、美洲市場的發展

西歐人在飲用中國武夷茶的同時,隨著英國的移民也把飲茶習慣傳播到美洲。早期只在荷蘭人和英國人的富有僑民與上層社會交往中飲用。當時北美人民飲用的茶葉,主要由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商船自中國運到英國,再轉運到北美。1687年,從萬丹運214噸茶葉直接到美洲。1690年,中國茶獲得在美國波士頓出售的特許執照。至18世紀中葉,飲茶習慣遍及北美殖民地社會各階層,並成為人們須臾不離的飲料。17131216日,美國市民憤於英國政府頒布的《茶葉法》,登上開進波士頓港的三艘英國貨輪,將船上324箱茶葉投入海中,這就是著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從而燃起了美國獨立運動的火炬。178393日,美國人民終於迫使英國政府承認美利堅合眾國。獨立後,美國商人的商船即直接到中國采購茶葉。1784828日,美國首航中國的商船“中國皇後號”抵達廣州,這是一艘360噸木制帆船。翌年511日,這艘商船從中國運載茶葉等回紐約,獲純利3萬多美元。從此美國商人紛紛投入從事茶葉的貿易,往來於中國的船舶絡繹不絕。1844年,在簽訂〈〈中美望廈條約〉〉以後,中美貿易往來更加迅速發展。

五口通商以後,茶葉出口急劇增加,1860年,我國輸英茶葉占輸出總量90%以上。據〈〈廈門海關年度貿易報告〉〉載述:“1876年,茶葉出口到各個不同國家中,美國再次獨占鰲頭,在直接運往國外的茶葉總數569260噸中占42915噸以上。”1877年,廈門烏龍茶輸出量達542568噸的最高紀錄。因此可以說,19世紀是烏龍茶、武夷茶風靡歐美的時期。由於需求量的急劇增加,生產一時無法跟上,商人為滿足需求和獲取更多的利潤,竟以次充好,摻雜摻假,導致品質下降而遭到洋行的抵制。與此同時,英國在印度和斯裡蘭卡屬地種植由中國引種的茶種獲得成功,英國遂大力宣傳飲用印、斯紅茶,攻擊中國茶不衛生,營養價值低等等,力排中國茶葉。1895年我國輸英茶葉只占總出口量的10%。美國於1883年通過《茶葉法》。1897年頒布《摻雜與不衛生茶禁止條例》,華茶入口幾乎全部被拒絕。1899年廈門口岸輸美烏龍茶只有14.39噸,1901年,僅1.74噸。流行歐美達300年的烏龍茶、武夷茶從此就銷聲匿跡了。

2、僑銷茶時期

  東南亞這些地區在二三百年前先後淪為荷蘭、西班牙、法國、英國等的殖民地。在這期間,列強在華掠奪華工,閩南地區很多人漂洋過海到南洋和古巴等地區謀生。18751880年,從廈門口岸出洋的人數有149167人,其中到東南亞一帶的有123444人,安溪人為數不少,他們把家鄉的茶葉隨身攜帶到這些地區,或自飲用,或饋贈親友。

  東南亞地區,氣候炎熱,茶葉有生津、止渴、清涼、提神等等的作用,頗適宜這些地區人民作為解暑的飲料。有些人認為有利可圖,遂做起烏龍茶買賣的生意。初期由雜貨店向廈門專業茶葉店購進小包裝茶或請廈門茶葉店代其商號進行加工和包裝。續後,東南亞各地區的一些商人就自立門戶,在家鄉進行采購、加工和包裝,然後由廈門口岸輸出。各地區先後設立的茶莊、茶行簡介如下:

  馬來半島(今新、馬地區)先後設立茶葉店的有:林金泰、張馨泰、高銘發、白三春、高芳圃、林和泰......,1928年,在新加坡成立茶商公會,有茶行、茶莊22家。1952年,發展到30多家。

  泰國烏龍茶的拓展過程與馬來亞相類似。泰國華人多廣東移民,但經營烏龍茶的商人則以安溪人居多。從清代至民國直至50年代,在泰國開設茶店的有仕源、王芳春等30多家。解放後,雖然泰國禁止大陸茶入口,但烏龍茶因備受泰國人的歡迎,仍然源源從各種渠道輸入。年進口烏龍茶200噸左右。

  緬甸先後開設的茶店有林輝記、張源美茶行和福建茶行,1953年,緬甸政府禁止茶葉入口,緬甸烏龍茶市場從此消失了。

  印度尼西亞,可以說,武夷茶、烏龍茶早就盛行於印尼市場。到本世紀初,華人在雅加達、泗水、井裡汶、巨港、棉蘭等地先後開設的茶葉店有10多家。1928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從中國引入大批茶籽在爪哇種植,繼而在加裡曼丹、蘇門答腊等地大力發展茶葉生產,並宣傳飲用地產茶,華人經營的烏龍茶受到很大的衝擊。1952年,印尼禁止茶葉入口,印尼烏龍茶市場就這樣斷送了。

  菲律賓華僑大部份是泉州一帶的移民,並習慣飲用家鄉施集泉、張泉苑兩家茶店的茶葉。施集泉於1949年和1953年先後與菲律賓神農藥房和福聯盛商場訂立全權代理和經銷。在菲開設茶店的有芳茂茶莊和方詩侖茶行。

  越南(或稱安南)和柬埔寨、老撾,獨立前是法國殖民地。1741年,安溪人王冬在西貢、提群、婆寮、波草、群退、沙綠、米秋(初)、新美、金邊等12個省開設冬記茶行,其大紅鐵觀音馳名於印度支那半島。以後在這些地方經營茶葉生意的有錦芳、國記、泰山、謙記、林金圃、高源苑和蟻興記等茶莊、茶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烏龍茶貨源中斷,戰爭結束後,越南等地烏龍茶的銷量已寥寥無幾。

  香港自1942年成為英國管轄地後,因此對港輸出的烏龍茶被視同僑銷茶。抗戰勝利後,香港專營烏龍茶批發業務的有張源美茶行和堯陽茶行。50年代中,廈門茶葉進出口公司在港的經銷客戶有林品珍、東榮、華益、信行、萬源和泉昌等。

  烏龍茶為什麼被稱為“僑銷茶”,因為它全部由華人經營,大部份也是華人飲用,由此被稱之。烏龍茶被擠出歐美市場後,飲用烏龍茶的只有東南亞這些地區。正是僑銷茶這一原因,烏龍茶在這些地區牢牢地札下了根。當殖民主義者大肆攻擊、誹謗、排擠烏龍茶時,華人進行反攻擊、反誹謗,所以烏龍茶在這些地區的銷售量不但沒有受到影響,而且有上升的趨勢。1901年,烏龍茶出口到東南亞有400多噸,1928年和1936年分別為70236噸和6236噸。

  烏龍茶始由少量攜帶到批量地進入東南亞地區,是先輩們經過千辛萬苦勤奮經營的輝煌業績。二次大戰後,銷區的縮減和新興飲料的崛起,烏龍茶的出路面臨莫大的困境。然而,除當地政府禁止茶葉入口的地區外,其余地區仍然持續經營。1954年,烏龍茶由國家統一收購,是年出口106.13噸,60年代年出口1300噸左右,1979年出口2258.17噸,為1949216噸的10.45倍;1954年的21.28倍;為60年代的1.7倍左右。茶葉放開經營後的1985年,出口到東南亞的烏龍茶達4734.48噸。可見,烏龍茶對東南亞的出口仍然不斷在增長。

3、烏龍茶重新走上世界(即日本烏龍茶熱或稱液體烏龍茶時期)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當年1123日成立中國茶葉公司,是貿易系統中最早建立的全國性專業總公司。1950年,中茶福建省分公司成立。19511955年,省公司先後在建歐、漳州、安溪等地設立烏龍茶精制廠,1953年在漳州市成立辦事處,經營安溪、建歐等地收購加工的烏龍茶。1954年,茶葉由國家統一收購。同年,中茶公司在廈門設立辦事處,負責全省烏龍茶出口。1956年,廈門私營茶葉行業全行業進行公私合營,烏龍茶界的精英全部進入中茶廈門支公司。這時,廈門支公司擁有了經營烏龍茶最雄厚的業務和技術人員的隊伍,並調部份人員到省公司、安溪、漳州兩茶廠工作,使公司在對內對外的各項工作得以更加順利地開展。然而,公司面臨的一些問題,必須予以很好的解決。主要有如下幾點:

首先,建造茶葉加工廠。茶葉雖然在產地進行了加工,但不一定全部適合客戶的需求,因此必須在口岸重新加工與拼配。原私營企業的加工場所,規模小,又分散,所以茶葉加工廠是不可或缺的。經上報後,1958年在青墓山建設了加工廠。

其次,統一商品茶嘜頭。烏龍茶的商品茶名稱,自早以來就是五花八門。經先後改進後,不但簡單易記,而且趨於規範化、國際化。使福建烏龍茶出口既憑貨號的質量標准予以放行,也憑貨號進行交易。如今,這些貨號已是國內外公認的名牌茶。

3),創立品牌問題。1958年,公司開始生產小包裝茶。初期采用總公司的“八中一茶”等商標,1960年公司認為全國茶葉使用統一商標不適宜,因此選擇具有歷史意義的廈門十裡長堤“海堤”作為自已的商標。如今,“海堤牌”小包裝茶遍銷國內外,為烏龍茶走向世界起了開路先鋒的作用。

4)角逐國際市場。烏龍茶歷來以“樣品”進行交易,在使用上述貨號的初期,同樣應向外商寄出樣品,然後憑樣品成交。由於口岸驗收和產區精制廠能共同堅持質量和信譽第一的原則;此外,商檢部門也認真執行口岸監督職能,嚴格禁止沒有達標的產品出口。這種層層把關的措施,保證了烏龍茶產品的質量,很快得到外商的信賴。到50年代末,烏龍茶傳統銷區東南亞和港澳地區的客戶,已經習慣不看樣品就憑嘜號進行交易。

烏龍茶主要產區在福建、廣東和台灣。外銷市場都是東南亞和港澳地區,競爭十分劇烈,主要是爭奪中、下檔茶的市場。公司采取任務與優惠條件結合的方式,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對像的客戶,采取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措施,通過經銷客戶與台灣茶進行競銷。使我出口的烏龍茶銷量步步上升。60年代,年出口港澳、新馬的烏龍茶僅1200多噸,70年代末達2000多噸,占領了港澳和東南亞大部份市場。

對於遠洋未開發的地區,通過駐外兄弟機構廣泛聯系客戶,采取勤聯系、多寄樣的方法,進行深入細致的宣傳。1976年,公司首次出口烏龍茶3噸往日本,開福建烏龍茶出口日本的先河。由於烏龍茶以其獨特的韻味贏得了日本消費者的喜愛,1978年,日本進口烏龍茶達178噸,1979年,日本第一次掀起“烏龍茶熱”,是年進口烏龍茶280噸。日本烏龍茶的消費量之所以進展得這麼快,也是事出有因,19799月,日本電視台播出一位女歌星接受記者采訪的節目,記者問她“好久不見,你怎麼變瘦了,長得更漂亮了”。她嫣然一笑說:“因為我常喝中國烏龍茶。”這句話像一股颶風吹遍了日本國,引起社會上的極大反響。

其時,烏龍茶的飲用還是采用功夫茶的泡法。1980年,正當烏龍茶走俏日本的時候,伊藤園的決策者們就在思考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與烏龍茶繁瑣的泡飲程序有著難於融合之處,於是決心改變烏龍茶的商品形態,遂開展對傳統的泡飲方式進行革命。在廈門茶葉進出口公司支持下,19812月,易拉罐裝烏龍茶水終於問世了,為茶葉的飲用另辟了蹊徑。這種富有時代潮流的新商品,即時受到四面八方的歡迎,一時之間,自動售貨機、車站商場、停車場、百貨公司等地方皆出售罐裝烏龍茶水,於是再度掀起“烏龍茶熱”。這股“熱潮”與300年前歐洲“武夷茶熱”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於是烏龍茶名聲大振,上百家的日本飲料商社參與生產罐裝烏龍茶水,很多電視台日夜宣傳飲用烏龍茶水,使得日本飲用烏龍茶“熱潮”迭起。因此,福建烏龍茶對日本的出口飛躍猛增。進入90年代,日本年進口烏龍茶達2萬噸左右,一躍成為烏龍茶最大進口國。

烏龍茶經過廈門茶葉進出口公司艱苦的經營,銷區突破了港澳和東南亞市場,擴展到歐洲、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去掉了烏龍茶僅僅作為一種“僑銷茶”的稱呼。

1984年,茶葉放開自由經營時,全國產量最大的綠茶有些積壓,紅茶出口虧本,烏龍茶供不應求。因此,各個口岸有進出口權的企業和一些非經營茶葉的國營、集體以及個人,爭相經營烏龍茶出口,造成市場混亂。1985920日,經貿部根據國外客戶和各方面的意見,把烏龍茶列為三類物資一類管理,出口實行許可證管理,由經貿部發證,規定由承擔烏龍茶出口收彙的四個口岸經營出口。此為解放後茶葉出口首次實行許可證管理制度。這對鞏固和擴大市場以及提高出口效益起到一定的作用。2004年,國務院取消對茶葉(綠茶、烏龍茶)的審批,內外資企業均可經營。2007年,全國烏龍茶出口達2.17萬噸。為1954106.13噸的204倍,為19843569.81噸的6.1倍。現在,烏龍茶已以方興未艾之勢暢銷於東南亞、日本和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在國際市場上占領了部份市場。1950年,世界茶葉總產量64.16萬噸,出口總量39.75萬噸,烏龍茶產量0.0674萬噸,占0.105%,出口0.014825(中茶8.25噸,私企140噸)萬噸,占0.0373%;2000年,世界茶葉總產量29137萬噸,總出口量13313萬噸,烏龍茶產量676萬噸,占2.3%,出口量2,115816%。打破了紅綠茶一統天下的局面。

二、烏龍茶如何走遍全國

烏龍茶最早的產區在閩北、閩南和廣東,明末清初,安溪人移民到台灣,把植茶、制茶的工藝傳播到那裡。可以說,當時閩台生產、加工和經營茶葉的大部份是安溪人。1942年,《崇安縣志》載:“本縣民智未開,生產落後,揆其故,皆不知注重職業所致也。茶葉經營均操於下府(廈、漳、泉等地)、廣州、潮汕三幫之手,采茶制茶均江西人,本地人幾無一業此者,此社會經濟不能發展之主因也。”《縣志》指的“廣州幫”是廣東人外,“潮汕幫”實際上是安溪的移民。武夷山的山岩大部份屬閩南茶商所有,二次戰爭結束後,本地民眾仍然無人參與茶葉生產,武夷山的茶葉,全部由廈門的茶商收購、加工和運銷各地。解放後,農村進行土改,山岩依法分給農民,茶葉由供銷社等部門收購。

初期制作的烏龍茶和武夷茶,大部份是輸往國外,國內飲用烏龍茶的地區,直至20世紀70年代之前,只有閩南、廣東的潮汕地區和台灣。50年代末,為了供應華僑回國旅游、探親的需求,北京、青島、大連等地,在供應華僑的商店裡設專櫃供應烏龍茶。從此,烏龍茶開始出現在北方的一些市場上。當時,要購買烏龍茶,必須憑僑彙券購買(憑華僑彙款發給優惠券)。因此,愛好者只得“望洋興嘆”,但也使一些人對烏龍茶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

其次,80年代初,正當日本掀起“烏龍茶熱”之際,大批日本游客來到中國,大家都想在中國購買一些烏龍茶,使各地一些沒有經營烏龍茶的茶店、商場,開始思考經營烏龍茶。

再次,日本“烏龍茶熱”的“熱風”陣陣向中國襲來,不但台灣掀起飲用“開喜”罐裝烏龍茶水的熱潮,日本的烏龍茶水也開始進入中國的市場,很多人感到耳聞不如目見,有機會一定要親自品嘗一下烏龍茶的念頭。

再者,改革開放後,國家規定農民生產的農產品,可以自產自銷。其時正逢日本“烏龍茶熱”,全國生產的烏龍茶還不能滿足出口的需求,所以仍由國家統一收購。1984年,茶葉放開自由經營,精明、勤勞、勇敢的安溪人,乘著神州的大地彌漫著飲用烏龍茶的氛圍,敢於步先輩們飄洋過海拓展烏龍茶市場的精神,攜帶著自產的茶葉,走南竄北,奔東向西,到全國各地出售。同時,安溪縣有關部門在廣州、上海、北京等地舉辦烏龍茶評比會、茶王賽等等活動,推波助瀾,形成了安溪茶都、廣州芳村南方茶葉市場、北京馬連道茶葉一條街、上海茶葉城、濟南茶葉市場……,在最邊遠的拉薩市,安溪人也在那裡開設了幾家茶葉店。如今有10多萬安溪人在全國各地開設了三五萬家茶莊、茶行和茶藝館,並出現多家馳名全國的企業,有些企業在國內有上百家的連鎖店。可以說,安溪人對烏龍茶在國內外的拓展,功不可沒。2005年全國烏龍茶產量為1038萬噸,出口188萬噸,國內銷售量達85萬噸;2007年全國烏龍茶產量15萬噸,出口217萬噸,國內銷售量達1283萬噸。兩年之間,增加433萬噸,增長51%。可見,烏龍茶在國內銷售量的增長是十分迅速的。

烏龍茶能夠重新走向世界和走遍全國,除了外貿部門、產區茶農到處奔波和國內外各方的大力宣傳外,其主要原因是烏龍茶獨特的天然花香和佳醇韻味,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烏龍茶屬半發酵茶,有些人在評價烏龍茶的品質時說,烏龍茶“既有綠茶的芳香,又有紅茶的醇厚。”好像似有道理,但細加品飲與比較,卻不盡然,因為烏龍茶不同的品種有各自獨特的香氣,淡薄又帶點草生味的“綠茶的芳香”,焉能與其天然花果香媲美;烏龍茶的滋味,濃甘爽口,武夷岩茶有“岩韻”、鐵觀音茶有“音韻”,一句“紅茶的醇厚”焉能包羅得了。清代飲食家袁枚在品嘗烏龍茶中的武夷岩茶後,評述得淋漓盡致:“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濃苦如飲藥,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幔亭峰、天游寺等處,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香撲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後,再試一二杯,令人解燥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感。”袁枚之描述,實是道盡了品嘗烏龍茶的秘妙所在。再者,烏龍茶的品飲藝術,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高衝低斟、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再嗅其香......,也是大家樂於玩嘗的。歸根到底,烏龍茶能夠重新走向世界和在一二十年之間就走遍全國,是其優良的品質贏得了市場。可以說:產品的質量與銷量是成正比例的,倘若沒有質量第一這個條件,其他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的。歷史的教訓值得注意,100多年前,烏龍茶在歐美市場為何丟失?正是產品質量出了問題。可以說,質量是產品的生命線,此乃真知灼見。

由於烏龍茶品質優良,深受消費者的普遍贊譽和喜愛,因此,國內外有些茶葉產區,看好烏龍茶的發展前景,紛紛參預發展烏龍茶,但能制得像現有烏龍茶韻味者不多。據日本《讀賣新聞》報道,日本靜岡縣掛川市大野區的茶農,上世紀中,先後七次到台灣和福建學習焙制烏龍茶技術,並制出“和鳳烏龍”推出市場,稱“日式”烏龍茶。後來,未見其繼續報導,諒也未獲成功;80年代日本“烏龍茶熱”時,湖南XX茶廠聘請安溪大茶師前去制作烏龍茶,諒品種、氣候原因,亦未成功。現在江西、浙江、雲南、廣西、湖南、貴州等省都在培植烏龍茶,預計還有更多的茶區參與生產烏龍茶。

烏龍茶前景無限好,再拓展更上一層樓。

 

上述資料來源:http://www.china-xmtea.com/news/shownews.php?lang=cn&id=91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四宜茶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