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怎麼鑒別,先說什麼是老茶。
我理解的老茶,兩層含義:
首先必須是茶,而且要給今天的探討畫一個範圍,還必須是普洱茶。
受潮的、發霉的等等放壞了的不在其列。就是必須是按說明書的要求存放的普洱茶,衛生的茶。也就是要真!
再一個就是必須是“老”,老指的時間,放很長時間才能算是老茶,不足十年起碼也得八年吧!
這個“老”一定不是聽起來“老”,也不是看上去“老”,更不是讓一部分人覺得“老”!必須是放的足夠久,才叫“老”。
看茶老不老,我習慣從香氣、湯色、耐泡度、葉底四個方面來看。
為什麼沒有口感、滋味呢?這個主觀性太強,所以先放一邊。
香氣
老茶的香氣、不論是干茶還是開湯後,平和而低沉,一些比較“衝”、高揚、刺激性較強的香氣已經在儲存過程中揮發掉了
形容老茶的香氣的特征的詞有陳香、酸香、蜜香、蘭香、花香、荷香、暗香、藥香等等。總之一定要有“老”的特徵香氣,不能是新茶的特征香氣,比如說草青味。
香氣的說法稍微有些籠統,不過對具備一定經驗的茶友來說不難把握。
湯色
透而且亮,油一樣的透亮是老茶茶湯的特征,油一樣的透亮。茶多酚氧化之後的進一步氧化的結果是茶黃素,茶黃素溶於水而且使湯色發亮。
這裡特別要指出的是,很多茶友習慣性的以湯色發紅、湯色的深度為生茶年頭較長的參照,不是很客觀,有的茶二十幾年了湯色還是沒有轉紅,但一點不影響它是老茶的事實。
耐泡度
看耐泡度是我判別老茶的一個最重要的參照,這裡所說的耐泡度主要是講茶的相對耐泡度。
茶的絕對耐泡度不好比,與茶的場地、品種、采摘的時間、部位都有關系,有的新茶就很耐泡。
相對耐泡度是指茶衝泡淡了以後,悶、或者煮表現出來的耐泡度。
新茶泡淡了就泡淡了,再長時間悶泡也不行了,香氣、湯色、滋味都不行了,也叫”乏”了!
老茶不一樣,眼看乏了,悶一下湯色又回來了,而且口感的衰減不明顯。老茶是沒那麼容易乏!
這一項用到熟茶上效果一樣明顯,可以參考茶的相對耐泡度,推斷茶的陳期。茶友只要稍微用心體會幾次,完全可以用這個方法來大致的推測茶的陳期。非常好用。
老茶在漫長的後發酵過程中,“一系列的復雜的生物化學反應”不單發生在茶葉的表面,也發生在茶葉的內部,這使得老茶就像是一劑“緩釋膠囊”,茶葉內部的物質會在衝泡過程中逐步的釋放。這就是相對耐泡度看年份的機理。
如果吧普洱茶的後發酵分做內外兩個部分來看,外發酵受環境影響比較大,比如熟茶的制作,茶葉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湯色就轉紅;內發酵受時間的影響比較大,用一款輕發酵的熟茶和一款老生茶作對比,效果就非常明顯。
內發酵的結果就是把茶變成“緩釋膠囊”。這可以用來解釋我前邊所說的為什麼老茶的現對耐泡度強於新茶。而且要強調說明的是,這個“緩釋膠囊”的效果是很難作假的。
普洱茶的老茶這個行當其實是一個充斥著各種制假手段的行當,絲毫不亞於古玩行。紙張、印刷品可以作假,這個我就不贅述了。茶的外觀也可以作假,年頭不長的茶可以做的極具滄桑感!甚至湯色、口感也可以作假,這方面的知識我不方便講的過於細致。但就這個相對耐泡度,至少我現在還不知道有什麼方法能把它“做”出來。所以我個人非常看重用相對耐泡度去鑒定茶的年份這個方法。
葉底
看葉底是為了印證前邊的判斷。
老茶的葉底一定非常自然的過度色。你想茶葉在空氣中自然氧化多年,一定不會厚此薄彼,顏色應該比較一致。即便是拼配茶的葉底顏色有不一樣的地方,也一定是過度色。
葉底不能支持前幾個步驟的判斷全部推到,重來。
上述資料來源:http://teabbs.zjol.com.cn/thread-10381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