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賈母等吃過茶,又帶了劉姥姥至櫳翠庵來。妙玉忙接了進去。至院中見花木繁盛,賈母笑道:「到底是他們修行的人,沒事常常修理,比別處越發好看。」一面說,一面便往東禪堂來。妙玉笑往裡讓,賈母道:「我們才都吃了酒肉,你這裡頭有菩薩,沖了罪過。我們這裡坐坐,把你的好茶拿來,我們吃一杯就去了。」妙玉聽了,忙去烹了茶來。寶玉留神看他是怎麼行事。只見妙玉親自捧了一個海棠花式雕漆填金雲龍獻壽的小茶盤,裡面放一個成窯五彩小蓋鐘,捧與賈母。賈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說:「知道。這是老君眉。」賈母接了,又問是什麼水。妙玉笑回:「是舊年蠲的雨水。」賈母便吃了半盞,便笑著遞與劉姥姥說:「你嘗嘗這個茶。」劉姥姥便一口吃盡,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濃些更好了。」----《紅樓夢》第41回
《紅樓夢》中的妙玉精於茶道,「妙玉進茶」是紅學中很常被探討的論題
圖片資料來源:http://ext.pimg.tw/butthist/1328194919-1688325384_m.jpg?v=1328194920
安徽的六安茶是中國歷代名茶之一,以茶香醇厚而著稱於世,自古即享有盛名。然六安茶雖是歷史名茶,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是讓茶人非常混淆的一味茶款。坊間有句俗話:「一個六安三種茶,瓜片龍團六安骨」,其實前述三款六安茶都屬近代茶品,歷來六安茶類更是名目繁多,因為六安茶僅是通稱,意指六安州區的茶款,包括六安銀針、六安雀舌、六安松籮、六安小峴春、白茅貢尖、霍山黃芽、六安龍井、六安龍團乃至今日之六安瓜片等。安茶有霍茶、瑞草魁、仙芽、天柱茶等別稱,至明代始稱六安茶,並沿用至今。古來六安茶以霍山黃芽聲名最著,唐陸羽《茶經》就有霍山產茶之記載,唐代李肇《唐國史補》有謂「壽州有霍山之黃芽」。霍山在唐時屬壽州,後改霍山、再劃歸六安,故所謂壽州黃芽實乃產自霍山,爾後霍山黃芽又被改列六安茶。由於以所屬州區統稱地方茶產,遂讓後世多有困惑不解。《六安州志》便載:「茶通貿遷,禮遣烹淪,其順頗廣,六安名亦最著,但自霍邑分治後,茶山數十處皆在霍……開市列肆,商賈駢跡者十不及一,乃人習而不察,盡曰之為六安,殊不知霍享其實,六當其名耳。」
霍山黃芽從唐朝就有記載,歷代多為進獻朝廷的貢茶
明屠隆《考槃餘事》中曾列出最為當時人稱道的茶有六品,即虎丘茶、天池茶、陽羨茶、六安茶、龍井茶和天目茶,皆為當時貢茶。在嘉慶九年(1804年)編纂的《六安州志》云:「茶稱瑞草魁,霍茶又為諸茗魁矣。天下產茶州縣數十,惟六安茶為宮廷常進之品」。史家考證,明清入貢的六安茶多指六安州區的霍山黃芽,此茶隸屬黃茶系,比綠茶多費一道燜堆渥黃的工序。其入貢始於明初以迄清末,史料記載明初六安額貢芽茶歲不過20斤,後來逐漸增加到歲貢芽茶200袋,每袋重1斤12兩。六安貢茶被列入清宮中的日常用茶,清代康熙時添辦六安芽茶已達400袋。清《國朝宮史‧日用‧卷十七》中記載「皇貴妃、貴妃、妃、嬪每月例用六安茶14兩、天池茶8兩;貴人每月六安茶7兩、天池茶4兩。」除妃嬪之外,較低階的常在、答應以迄親王、阿哥、公主等,皆有一定數額的六安茶給配。由於皇室內廷人數日增,依宮規配供之六安茶量需索更重,乾隆時期曾將歲進六安茶數量調高至720袋,因攤派實在過於沉重,巡撫陳情民力艱難,後才規定以每年400袋,每袋1斤12兩入貢為常。
六安茶為進獻朝廷的貢茶,因進貢數量有限,皇族等人尚且需依身份領用規定數量,然《紅樓夢》裡錦衣玉食的賈母卻偏偏說了一句「我不吃六安茶」,遂引起廣泛的爭議和討論,尤其讓六安人頗不服氣。怎說六安茶也是赫赫有名的朝廷貢茶,歷代名士文人多有吟詠,明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稱「六安州之片茶,為茶之極品」。明人陳霆其著《雨山默談》亦稱:「六安茶為天下第一。有司包貢之餘,例饋權貴與朝士之故舊者」,而六安茶頭芽一斤甚至可賣至白金一兩,乃極其珍貴的茶品,賈母何故不吃六安?
一般茶人的解讀是六安茶乃綠茶,綠茶通性清香而略帶寒涼,而賈母方才吃了酒肉,厚重油膩之後再進綠茶,容易滯食消化不良而引起不適,所以賈母才說不喝六安茶。而「老君眉」不載於通識的茶譜,究竟為何種茶款,則引發茶界諸多意測。有人認為是湖南洞庭湖君山所產的白毫銀針,因其嫩芽遍佈白毫,形如長眉,又產自君山,故謂之老君眉。也有人指老君眉是屯溪綠茶珍眉中的上品,因其葉型纖細而又佈有銀豪。另有主張君眉是福建武夷茶,據清郭柏蒼《閩產錄異‧貨屬‧茶》載:「老君眉(光澤烏君山前亦產),葉長味郁,然多偽」。又清代閩省《光澤縣志》中也有「茶以老君眉名(烏君山前山後皆有)」。民國時期所編纂的《崇安縣新志》則把老君眉列入武夷歷代名叢奇種中的名茶之一。有研究者認為君眉即為今日福建白茶壽眉之上品。在天津百年茶號正興德店中有保存一紙30年代該店的茶價表,其中見有諸多白茶款如壽豪、君眉、壽眉等品名,其價目如下:
金貢銀毫每斤六元四角,金貢壽毫每斤四元八角,老君眉每斤三元二角,君眉每斤二元四角,大壽眉每斤一元六角,壽眉每斤八角。
在一些清末民初外銷的黑漆描金漆器茶葉盒上,偶爾可見描繪當年一些製茶或運茶的情景,如下圖廣東省博物館所藏的漆盒,其上繪有售茶圖,畫中堆放著一箱箱標示著龍井、六安、水仙、君眉、烏龍、古勞等茶款,商家正與來客洽談交易,茶販們則肩挑茶箱忙於運送。另見與此類似漆盒,其上所見茶款則有水仙、六安、龍井、紅茶、壽眉和烏龍等。依常理判斷,當時製作漆盒的繪圖者不可能憑空杜撰莫名茶品,故與龍井、六安、烏龍等常見茗茶並列的君眉和壽眉,應是市場上頗常見的,君眉可能為壽眉之上品。
廣東省博物館所藏十九世紀黑漆描金「廣州市王廣興」款雙聯錫罐
圖片資料來源:http://www.gdmuseum.com/attachment/201401/24/2_13905509003S5R.jpg
http://www.gdmuseum.com/attachment/201401/24/2_13905509009ika.jpg
私人藏家所藏黑漆描金茶盒
圖片資料來源:http://www.hygra.com/blue/chlacteaname/chlacnm01_small.jpg
http://www.hygra.com/blue/chlacteaname/chlacnm04d.jpg
比對前述正興德茶號中茶價表的君眉較壽眉價高,而老君眉價又更甚於君眉,故老君眉茶質當較君眉更優。雖無相關茶錄記載,但老君眉可能是陳年的君眉老茶,畢竟《紅樓夢》中描述妙玉曾收集梅花雪水並藏於地下五載方才取出使用,烹茶既然講究使用舊年雪水,則茶款選用陳年有養身作用的老君眉,也就順理成章了。君眉與壽眉為同類茶款,而今粵港茶樓仍慣用能消化解膩的壽眉用來佐以鹹甜茶食,君眉當有類似化食消積作用。且陳年老茶性多溫潤,故吃了酒肉的賈母欣然接受妙玉的老君眉。老茶醇厚回甘,和粗茶濃烈帶苦滋味是有精粗差異的,劉姥姥來自貧窮農家,習慣了粗茶,是以對老君眉才會說好卻嫌稍淡,建議再熬濃些更好。從文獻記載、老茶號茶價史料、茶盒繪圖、消食作用和茶湯滋質等諸多資料推斷,筆者比較傾向支持老君眉應屬陳年的老白茶。
其實老君眉和六安茶各有千秋,賈母捨六安而取老君眉,是因為後者消食之功更勝前者,飲茶講究合乎時宜,是以酒肉之後進老君眉方合養生之道。然有趣的是,最早六安茶在歷史記載卻是以化食消滯之效聞名。如唐末宰相李德裕一次得到霍茶(即六安茶),命人烹了一碗倒入有肉的食盒後加蓋,待次日開啟盒蓋,只見肉已化為水,眾人觀後驚嘆不已。又明朝周暉所著《續金陵瑣事》中有載御史陳公家小公子一日忽閉目口不出聲手足俱軟,屢醫不見效果,只有一孟大夫瞧後判斷公子無病,不過是飲酒乳過多沉醉罷了。於是濃煎六安茶予公子飲數匙後便明顯好轉。由上述可知六安茶之藥理性有助消食、化窒礙作用,是以民間常有以六安茶入藥。
六安既有化食之效,為何一般在解讀《紅樓夢》中賈母排斥六安茶卻是因其綠茶之性不利酒肉之後?這其中牽涉到對六安茶款的判讀。安茶入藥多用團茶,即緊壓茶款的六安龍團。從前述唐相李德裕和明陳姓御史之子案例,其用六安非烹即煎,基本上是符合緊壓茶之飲用方式。自從明太祖下詔罷龍團進散茶,國人品飲散茶風氣大興,清新綠茶以泡飲為宜,烹煎則失茶之甜爽,故清代大量盛行宜於清飲的蓋碗茶具。《紅樓夢》中妙玉進茶使用了成窯五彩小蓋鐘乃清飲用具,故賈母初誤以為碗中的六安茶,當是指霍山黃芽、小硯春或銀針之類的黃綠茶款。
現今時人提起六安茶,言必稱「瓜片」,並引明代徐光啟言「六安州之片茶,為茶之極品」,多有誤解《紅樓夢》中之六安茶即為瓜片茶。其實古稱之「片茶」係指蒸壓成餅之團茶,《宋史‧食貨志》載:「茶葉主要品種有二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蒸造實卷模中串之」,故徐氏所稱六安州片茶係指六安團茶。在清康熙年間所編纂的《廣群芳譜‧茶譜》中,六安州茶並無「瓜片」一項,而是列霍山黃芽、小硯春等為安茶上品。六安瓜片直到清末方才現蹤,一般公認瓜片創製大約在1905年左右,六安金寨麻埠有茶人除梗選嫩精製綠茶,其葉形似蜂翅而以之為名,爾後齊頭山的後沖茶農仿效蜂翅茶再精進,得質形更佳的精品綠茶,因其形似葵花瓜子,又為了和麻埠蜂翅茶區別,故稱之為「瓜子片」,後來簡稱「瓜片」。片茶與瓜片同為六安茶品,名稱亦頗近似,故令不少人為之混淆。但《紅樓夢》成書於乾隆年間,故書中賈母所云六安茶當非後世創製的瓜片則是可以肯定的。
六安瓜片是清末創製於六安的安徽省著名綠茶
至於六安茶蒸壓成團古已有之,唐之前中土飲茶方式是以緊壓茶款為主,時人將霍山茶蒸壓成小餅,謂之「霍山小團」,唐制江淮茶為大模一斤到五十兩,所謂「小團」系指斤把重的小餅茶,六安茶多取自霍山,故仍多有沿襲古法蒸壓團茶,是現今皖省當地少見的緊壓茶款。其茶葉經緊壓後以竹籃盛裝,故稱六安籃茶,又有安茶、龍團、軟枝茶和笠仔茶之別稱,然明代未見有「籃茶」之稱,故一般認為籃茶創製於清代。而今之六安籃茶仍維持一籃約斤重,應是沿襲自唐制霍山小團的規格。
唐宋元時期茶葉型態一直是團、散並存,明太祖罷龍團並非全面禁止生產緊壓茶,而是製作耗時費工又花俏華麗的龍團鳳餅不再入貢朝廷,不過邊疆因茶馬貿易需求,邊銷緊壓茶一直都持續生產的。安茶入藥最效,尤其養脾胃,明人許次紆《茶疏》載六安霍山茶「其能消垢膩,去積滯」,有極佳的藥理性,為民間常用藥方,當無禁造之理。明代大學者李東陽、蕭顯、李士實三名士之玉堂聯句《詠六安茶》云:
七碗清風自六安,每隨佳興入詩壇,纖芽出土春雷動,活火當爐夜雪殘,陸羽舊經遺上品,高陽醉客辟新歡,何時一酌中泠水?重試君謨小鳳團。
君謨是宋代大文人蔡襄(字君謨),擅於茶道,曾擇茶之精者做小龍團獻予朝廷,詩中所稱君謨小鳳團係指有宋代遺風的龍團鳳餅。惟詩主詠六安,是以推斷當是隱喻經過蒸壓的六安團茶,可見明代即使在以散狀綠茶為大宗的皖省也並未廢絕緊壓團茶,尤其有藥理作用的六安團茶更是被加以保留。清代六安團茶用竹葉包覆並以竹篾盛裝,以六個竹籃為一組再用竹條編成長串如籠(龍),故坊間稱之為「六安龍團」,而茶以竹籃盛之,是以也有「籃茶」稱謂。
六安籃茶被認為有消暑祛熱、生津止渴、明目醒腦、提神益智、消食化積、抑菌消炎、除煩消乏、通竅散風、辟瘴益壽等多重功效,但在安徽茶家並未特別重視籃茶,因為六安是貢茶供應地,朝廷對六安芽茶需索甚重,六安州區的制茶人力多用以產製綠茶或黃茶。籃茶源於皖省,卻風行於嶺南。通說是謂曾有來自安徽祁門的大夫於廣東佛山一帶行醫,粵省夏季酷暑,天氣悶熱,易罹中暑和腸胃疾病。祁門大夫以六安茶代藥治癒不少患者,爾後嶺南中醫診方常用之作為藥引,安茶遂於粵港大為流行,甚至隨著下南洋的廣東人士而傳播至東南亞諸國。由於安茶消暑解熱又具養生之效,被豪富之家所喜,當時粵港仕紳供應下人多以普洱,而自己卻是喝六安的。香港一位古琴家唐健垣曾經在早期香港紀錄片裡尋覓老茶蹤跡,發現一段30年代左右的影片資料,有兩個僕人抬著一個漂亮的簍裝安茶,其精細包裝和高昂價格是香港上層人物才喝得起的茶。他們總認為普洱有些粗氣,僅是茶樓中一般平民和苦力的用茶,而六安卻是很昂貴的,品飲安茶才能彰顯身分地位。
時人品茶多以鮮為佳,但六安籃茶是被用以入藥的,故以陳為貴,如此才能火氣退盡,使茶性更醇和從而充分發揮藥性,焙火製成後的籃茶必須存放三年以上才能出售。清末民初經營籃茶的茶號約有40-50家,比較著名的經銷商有安徽孫義順茶號、汪厚豐安茶號等。惟民國政局紛亂,地方時有戰火,製作費工又需陳放多年始能銷售的籃茶生產並不穩定。然廣東和南洋對安茶的需求不斷,因此從1920年代起,一些港澳茶莊就以廣東毛青或貴州貴青為料嘗試仿製六安籃茶。而標榜從六安收茶、制作正宗籃茶的孫義順茶號,則因日本侵華之故安徽茶區多有淪陷,加以戰爭導致人員流離失所,市場又復萎縮,最後一批孫義順安茶於1943年產製後即告停產,此批安茶於陳放三年後在1946年由廣東佛山的興業茶行以每擔(老斤100斤)240美元的高價售與新加坡茶商,安徽的六安籃茶至此退出市場。新中國成立後,雖極力恢復茶產,然安徽以六安瓜片和祁門紅茶為大宗,籃茶並未復產。
安徽孫義順籃茶是市場上最被茶人熟悉的老安茶,其茶票標榜茶料取自六安州,是正統的六安茶
圖片資料來源:
http://www.skip4tea.com/store/pic/skip4tea/item/10104c.jpg
http://www.skip4tea.com/store/pic/skip4tea2/item/10104_big.jpg
但是南洋一帶的粵籍華僑早已習慣用六安籃茶作為藥引,對安茶渴求甚殷。1983年南洋華僑協會曾將一籃完整的孫義順安茶寄到中茶公司安徽有關部門,希望能恢復生產籃茶。祁門茶廠組織專人調查,在祁門南鄉蘆溪試製,此時籃茶以中茶公司的紅八中商標為內票,惟生產時間不長,約在80年代末幾年,以後由於出口制度改革,安徽省茶葉公司就不再生產該款籃茶。所幸中國逐漸開放經濟發展,許多私人公司也開始投入產製安茶,孫義順茶號亦在1994年復號生產,消失多年的六安籃茶終於重現於世。
在安徽的六安籃茶停產期間,港澳皆有仿製孫義順的安茶,香港且有用普洱熟散茶等加入米籽蘭炒香的仿六安,港人管之叫「香六安」。而中共建國後,中茶公司廣東分公司為對南洋僑銷茶的主要對口單位之一,故也產製仿安茶供應外銷。筆者所藏的此款綠盒廣東分公司老六安茶,即是80年代所製,商標為紅八中款,且無茶款編號(後期廣東茶葉公司生產的綠盒六安茶掛以金帆商標,編號為S291)。紙盒長約16公分,高約9公分,厚4.5公分,內置茶葉半磅重。此廣東安茶為散碎茶,且茶菁採用閩省建青,不論茶葉或是製程均非傳統籃茶。筆者嚐此款廣東產製的安茶,初以泡飲則茶湯無驚艷,略帶烏龍茶味,但若以傳統團茶煎煮後再悶泡品飲,則茶湯轉為濃郁醇厚,且較諸同為80年代陳年烏龍茶更具消暑降火作用,似涼茶藥理性卻無涼茶苦寒口感。由於製茶多列為機密,故此廣東製六安茶確切做法不得而知,但覺其奇怪又甚是有趣,也算是一款頗具特色的茶。
筆者自藏的80年代廣東分公司產製的八中款六安散茶
後期廣東茶葉公司產製的金帆牌六安茶
圖片資料來源:http://teagd.5999.tv/Upload_Map/Pro/Small/2012/9-3/20120903173950457.jpg
至於「六安骨」則又是另一款藉安茶盛名衍生出來的茶品,其原是安溪鐵觀音的茶梗茶,與安徽六安茶是完全扯不上關係的。由於茶莊高級茶款多選用芽茶及嫩葉,因此必須挑出葉中梗枝以增加茶葉賣相,剩下的茶梗通常會便宜售出,早期是勞動苦力者用以解渴的茶品,稱之為「茶枝茶」。在80年代以前中國還採計畫經濟時代,茶葉製作工序較為粗糙,當年安溪鐵觀音發配到香港或南洋等地並未精製挑梗,茶行必須自行挑枝撿梗方才被顧客接受。香港茶商曾要求褔建方面先行處理茶梗後才岀口,福建茶葉公司雖依要求挑除茶枝,但仍將摘下來的茶梗發到香港按比例搭配茶葉賣給茶商。茶商無奈,只得將茶枝再焙火潤飾後另行包裝出售。或許是安溪與六安同有「安」字,茶商便假借安茶之名將這些安溪鐵觀音茶梗美其名為「六安骨」或「六安枝」。
早期茶商將安溪鐵觀音的茶梗包裝出售,取名為「六安骨」
圖片資料來源:http://www.hkteaforum.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203/24/0317303qpvdxr3pf10frpn.jpg
六安骨是非常平價的茶款,在焙火後茶湯滋味也頗是溫順甜和,有固定的消費顧客捧場。廣東茶葉公司製作六安茶亦採福建茶菁,茶葉用以製作安茶後,茶梗也是另行用牛皮紙包裝,以「六安枝」名義販售。惟中共經濟改革後,茶葉出口採精緻化,不論是原先的國營茶廠或是新興的私人茶公司都不再搭配茶梗併售,遂令市面上的六安骨逐漸消失。六安骨雖是粗枝茶梗,但是現存的六安骨多是80年代的老茶枝,經過二、三十年陳放轉化得更加濃潤。在今日老茶價昂的市場上,現存少量的老六安骨跟著水漲船高,也算是茶界一個麻雀變身成鳳凰的故事。
80年代廣東茶葉分公司所售之「六安枝」
圖片資料來源:https://discipleofthetealeaf.wordpress.com/tag/lok-on-tea-stalk/
六安茶聞名於茶界,然受盛名之累,六安仿茶何其多,不免平添爭議。而其受皇室青睞,雖享貢茶之譽而更增名貴,卻也因攤派過重而令地方民力艱困。茶本與世無爭,賈母不過一句不吃六安,竟讓後世紅學、茶界和六安州區之人爭論不休。爭論不免肝火,也許論者正需來盅消暑降火的六安茶,但且笑看人間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