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  

福建是中國烏龍茶的原鄉,向來多款武彝茗茶爭奇鬥艷,根據不完全的統計,民國時期廈門出口茶葉使用的品名就有一百多款、多達二、三十種規格。解放後茶葉由國家統一經營,有些名目被廢除,而仍持續產製者,則有大紅袍、鐵羅漢、水仙種、老欉水仙、三印水仙、武夷奇種、名種、留香小種、鐵觀音、黃金桂、一枝春、茗香、正溪茶、佛手等十多個品目。其中閩北大紅袍、鐵羅漢等武彝岩茶聲名自不待言,閩南鐵觀音、黃金桂等亦久享盛譽。與前述聞名的烏龍茶款相較,正溪茶顯得毫不起眼,被視為日用粗茶。其以拼配茶料製成,然茶湯褐黃透亮,茶滋醇厚味重,廣受喜飲「老人茶」的閩南和潮汕人士所青睞。又因其傳統足火工藝,比起清嫩高香的綠茶更容易長期存放,價格也較其他高貴名茶顯得親民,故長期以來,一直被當地人士用來當作平日的口糧茶。

在武彝茶譜中,正溪茶其名不響、未見經傳,被視為是福建色種茶的一款,是以多款閩南的烏龍加工拼配而成。目前市上除了廈門海堤牌有所出產外,其他茶公司並未見有「正溪茶」一款名目。而廈茶公司對正溪茶的介紹也就簡短的幾句話:

本品以閩南烏龍茶中若干優良茶樹品種為主要原料,經傳統工藝精制而成,因其品質純正,風味鮮明,數十年來一直是消費者普遍選購飲用的主要花色品種。

在解放初期,茶業統規國營,被當作是出口換匯的重要經濟作物,因此正溪茶即使價格相對便宜,也是要使用外匯券才得以換來的。據資深老茶人回憶,上世紀80年代初,一盒海堤牌正溪茶要價0.7元外匯券,是當時喝茶人最能拿得出手的待客好茶了。在厦茶公司舉辦的一次「海堤味道」品茶鑑賞會上,一位來自汕頭的老茶客姚金城就曾回憶說,在改革開放前,家中父親每天泡的茶葉最多就是「6分團」和「紅孩兒」(專賣店裡用紙團包裝的幾款拼配茶暱稱),需待有貴客來到,才會從木櫃子裡掏出方形紙盒的「正溪茶」來招待客人。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姚先生把正溪茶當成世界上最好的上品茶。

而姚先生還提供另一個關於正溪茶有趣的故事:

姚的連襟父親也是老汕頭人,平生喜喝正溪茶,去世後,連襟不知道老父親還藏有正溪茶,大約10年後的某一天,家中保姆打掃衛生,在經久不用的大櫃子裡發現了當年他父親藏著的正溪茶,連襟拿出來品飲,熟料湯色黃亮,茶味醇厚。咂舌稱奇,由此愛上了正溪茶。

正溪茶是經得起歲月歷煉的,經歷十幾年的陳年正溪老茶,滋味當較新茶更為厚潤。畢竟正溪茶本是以足火烘焙,本就較其他清香型茶款更加耐放,而陳放後待其退火味,經過時間的洗禮歷練後,無燥感且更加潤澤。其實,「時間」也是正溪茶之所以濃醇厚實的秘密,有一位老茶人蔡冬龍曾作如是解釋:

正溪茶除了海堤牌,以前福建有一家茶廠也學著做過,可是沒有海堤那種獨特的均衡而醇厚之味。據說那家茶廠的正溪茶配方與廈茶是一樣的。那麼為什麼同一配方沒能制出同等口感的茶葉呢?廈茶汕頭公司的蔡總告訴我,因為廈茶是一家走過半個多世紀的國企,歷年均庫存許多老茶葉作為原茶配料,像今年的正溪茶,都是同時用料拼配制作而成,當然裡面也有往年產的正溪茶所用的老茶葉,所以保證了它的口感恆久不變。

筆者手邊也藏了些許上個世紀末的正溪老茶,茶盒上還標示著「福建廈門茶葉進出口公司」。根據廈茶公司的歷史沿革資料顯示,公司在1991年由「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福建省茶葉分公司廈門支公司」改制成為「福建廈門茶葉進出口公司」,爾後於1999年再度變革成為今日的「廈門茶葉進出口有限公司」;故推斷所藏的正溪茶當產製於90年代,迄今已有十幾、二十多載歲月的陳年老茶了。

21

此款正溪老茶除了公司名稱稍有變異之外,與現今仍在生產的正溪茶外包裝所差無幾,都是簡單的綠色主體包裝,印繪黑色的筆墨山水圖。盒長約8.2公分,高約10.2公分,厚度6公分,並標註內置茶葉125克。傳統不變的老包裝,也定是許多老茶人的共同記憶。惟90年代的內裝是以外層包覆錫箔的紙袋置茶,雖不若現今錫箔袋包裝防潮,但因紙袋能提供茶葉更多呼吸吐納的空間,陳放的效果比錫箔袋裝當更有加成作用。

15

18

陳放經年的正溪老茶,茶乾深褐略帶油亮光澤,沖泡後品飲,味釅厚實且已無苦澀滋味,是我頗喜的一款老烏龍陳茶。正溪茶和閩北大紅袍、閩南鐵觀音等名茶相較,也許有如下里巴人和陽春白雪之差異,然正是其粗曠野放、未多加雕飾的茶滋味,才更深潤我喉,是筆者個人所眷戀的舌尖上美味之一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四宜茶坊 的頭像
    四宜茶坊

    四宜茶坊

    四宜茶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