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裕泰茶號是近代上海最大的茶莊,由徽州商人汪立政在清道光年間所創立,經歷祖孫三代約一百二十多年經營,成為甚有名氣的百年老茶號。(有關汪裕泰茶號之創業經營歷史,可參考前篇〈約1940年代老文物‧上海汪裕泰茶莊第四茶號茶葉盒〉)茶號經營的茗茶款目甚多,從一些早期遺留迄今的茶葉罐、茶票或茶莊宣傳廣告,不但可略知當年汪裕泰茶莊的經銷茶款,也可藉此一窺清末民初滬上中外人士所習慣飲用的茶品,對於瞭解老上海茶文化或有不小的助益。
筆者所蒐藏的此件汪裕泰茶葉盒,和前篇所藏的茶盒形式略有不同,前者是以印有朱紅字體的紙張包覆,而本件茶盒則色彩相對豐富,並飾以繁複花樣。茶盒上的文字資料也有部分出入,惟不變的是茶號的金葉註冊商標、茶之功用廣告以及茶號的英文說明。
此件鐵茶盒長9.2公分,厚度4.8公分,高約10.2公分,內藏茶票和陳年老茶,盒含茶重量約190公克。盒內藏茶伴有些早已乾燥的花朵,想必是當年經過窨製的香花茶,如素馨之類的茶款。茶盒外有汪裕泰茶號的一些宣傳資料,茶盒正面上方有些磨損,猜測應是書寫「上海汪裕泰茶號」,店名標題下有汪裕泰的金葉註冊商標,金葉下方註明「農商部註冊不准仿冒」。
考證民國時期的經濟部會沿革歷史,最早在1912年3月12日依《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成立北洋政府內閣,國務院下改設「工商部」,至1914年2月12日再改組為國務院轄下的「農商部」,而1927年6月20日復改制為「農工部」。次年北洋政府結束後,國務院被解散;1928年2月7日國民政府復設「工商部」。由茶盒上標註的說明出現「農商部」字樣,故判斷此汪裕泰陳年茶罐及所藏老茶,應在1914至1927年間,是陳期逾八十餘載,甚至已近百歲的歷史文物了。
茶盒上之金葉商標兩側,簡短說明茶號歷史:
本號自前清道光初年開業至今 共設五店 貨美價廉 世界用茶各國無不極端歡迎 近因同業竊用本號汪裕泰牌名 音字類似者甚多 已致顧客受欺非淺 故特於民國三年加用金葉商標為記 凡蒙賜顧諸君務請格外注意 庶不受欺
下方則簡略標示汪裕泰茶號的地址:
第一發行所 法租界老北門大街中
第二發行所 英租界五馬路正豐街口
第三發行所 英租界四馬路望平街口
第四發行所 英大馬路跑馬場對面
第五發行所 法租界巨籟達路口
茶盒背面也是打印當時甚為流行的「茶之功用」宣傳帖:
助文思 添詩興
卻煩悶 佐清談
定心神 消積滯
生津液 破寂寥
逐酒魔 強腦力
清腸胃 延壽年
饋友贈親為日用必需之品
居家行旅乃衛生無上之珍
下方則有茶號的英文簡介:
Wang Yui Tai Tea Co. (汪裕泰茶公司)
Our company was established at Shanghai since 1837. Our reputation in being the furnisher of black tea, green tea, flower tea is widely known to Chinese as well as to foreigners. Any orders for our tea are welcomed and the buyers are requested to recognize our trade mark.
Shanghai, China
本公司於1837年成立於上海。我們精制的紅茶、綠茶、花茶聲譽卓著,廣為中國及外國人知悉。我們歡迎任何的茶葉訂單,請買家認明我們的商標。
上海,中國
茶盒兩側則列出茶莊的「佳品茗目」,惟此茶盒乃以中文標示各類茶款:
武彝小種 龍井旗鎗
水仙烏龍 宜興陽羨
祁門毛峰 淳安毛尖
雲海松蘿 九曲紅梅
鐵觀音茶 西湖旗紅
天都雲霧 洞庭碧螺
雲南普洱 長興顧渚
六安香片 桂山苦丁
雙窨珠蘭 雙窨茉莉
雙窨䒫䒫 雙窨玫瑰
池州小菊 海甯白菊
枸櫞名茶 野薔薇茶
汪製龍團 汪製鳳尾
蓮峰桑芽 各種茶子
洋莊紅茶 洋莊綠茶
諸色茶磚 荳蔻香茶
在上述洋洋灑灑的茶款明細中,可見不少中國久享盛名的茶品,諸如陽羨、松蘿、雲霧、顧渚以迄龍井、碧螺、武彝、鐵觀音等,可知茶莊所收茶款主要來自福建、浙江、江蘇、安徽和湖南等區。
茶款名目中尚見少量的養身茶如苦丁、枸櫞、桑芽、荳蔻,以及些許紅茶和普洱茶。普洱茶原產於雲南,早期本是銷邊茶款,多銷往西藏,惟其精製的上等普洱頗得清皇室青睞,故滿人以普洱為貴。廣東則因飲食習慣所致,上茶樓飲早茶吃燒賣小點消磨半天時光,亦喜湯厚味釅的普茶;故普洱茶除了邊銷外,內地以冀、粵二省為最主要的消費地。而上海是近代中國最繁華的城市,南來北往的人車群聚,號稱滬上最大茶莊的汪裕泰,自然也不能忽視冀省或粵地的飲茶習慣,故也自雲南收入少量普洱以供應茶客所需。
至於窨製茶則搭配各款香花如珠蘭、茉莉、玫瑰等,想必是為迎合北方茶客嗜飲香片的習慣。除了以花入茶外,汪裕泰茶號也供應多款花品直飲,如菊花、玫瑰、薔薇等。汪裕泰經手的白菊甚有名氣,至今聞名的「杭白菊」即是汪裕泰首創,這其間卻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經過:
杭白菊一直是浙江桐鄉的特產,卻以「杭」字冠之,相傳就是始自汪裕泰茶莊。
上世紀20年代,汪自新從桐鄉本地的菊花經銷商朱金倫手中收購白菊花,並把它出口到南洋一帶。南洋商人梁老板收到汪裕泰的菊花,仔細驗收。一打開甏的封口,菊花的陣陣清香便飄逸而出,拿出來一看,一包包方方正正、干干燥燥。每個封包上都貼著一張綠色的招貼紙「蝴蝶牌杭白菊」,下面是一段介紹產品的文字:「 杭白菊者,冬苗 、春葉 、夏蕊 、秋花,被受日月之精華、四時之靈氣。常飲菊花茶,能散風清熱,平肝明目,解毒消炎,耐老延年。」產家落款是「杭州西湖金倫茶菊莊」。有趣的是在落款下面還有一段文字:「本莊不惜巨大工本,在西子湖畔購地數千畝,聘請工匠,精心栽培,所產茶菊,非同一般,欲買正宗杭白菊,請認准蝴蝶牌商標。」
杭白菊在南洋一帶漸漸打開銷路,梁老板心裡打起了小算盤:既然杭白菊產於杭州西湖,何不甩掉汪裕泰這個中間商,直接去杭州找金倫茶菊莊?於是,他帶了幾個伙計,漂洋過海,來到杭州,四處打聽金倫茶菊莊。可尋遍了杭州,也找不到杭白菊和金倫茶菊莊,只得悻悻而歸。 原來,精明的汪自新早料到會有人打這樣的如意算盤,於是張冠李戴,特意將桐鄉白菊冠以「杭白菊」之稱。
菊花是一種極易霉變和蟲蛀的物品,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包裝儲存是個難題。朱金倫將菊花用牛皮紙手工封包,一斤一包,並按汪裕泰茶莊的吩咐,貼上商標和使用說明。隨後,還要選用肚大口小的甏,放在炭火上烤一烤,驅趕掉甏裡的潮氣,再把一包包菊花一層一層地放進甏裡,每層之間放上一些包裹好的生石灰,用於吸潮,最後密封甏口。 汪自新的辦法,在當時確實瞞過了南洋商人,對自己的茶莊生意起到了保護作用,然而,桐鄉特產白菊花,卻從此冠以「杭」字而揚名。以至於當代許多人,也混淆了杭白菊的真正產地。
在茶盒上所列的菊花,除了池州小菊,還有海甯白菊,卻依然不見產地「桐鄉」。海甯與桐鄉鄰近,均屬嘉興所轄縣市,也許是汪家依照杭白菊慣例將真正產地行使「移花接木」之計,避免其他有心者爭奪花源,以保護茶號的生意吧!
茶盒上所提列的汪製「龍團」和「鳳尾」,相當引人興趣,似乎是汪裕泰茶莊所自行創列的茶品。「龍團茶」之名源自宋代大名鼎鼎的龍團鳳餅,據載宋人曾在茶餅中加入龍腦香等名貴香料,用以增添茶餅之香氣,此舉被認為是後來香茶的濫觴。後人根據文獻記載,加以仿效而製造了「龍團」和「鳳眼」等香茶。龍團和鳳眼分別是以烏龍茶和紅茶加香花窨製後揉壓成圓球形的小團茶,每只重約10公克,產於廣東,主要供給外銷。筆者經多年蒐集資料,嘗見有龍團香茶之圖片和茶票,茶票說明龍團茶「世人久聞其名,罕觀其物。今本號特製龍團香茶出世,供諸同胞鑑賞」。茶票上之龍團茶圖案和照片實體物吻合,為團揉成球的小團茶。廣東以烏龍茶壓製龍團,紅茶製成鳳眼,兩者均加香花窨製,是別具一格的緊壓款花茶。
廣東榮茂茶號的龍團香茶
廣東榮茂茶號的龍團香茶
廣東榮茂茶號的龍團香茶
廣東榮茂茶號的龍團香茶茶票
汪氏所製的「龍團」和「鳳尾」,是否和廣東外銷的龍團鳳眼香茶同屬緊壓花茶,因為缺乏史料佐證,不得而知。「鳳尾」一詞另見於武彝龍鬚束茶,因其製作綑紮成束,成型的茶葉略為散開恰似鳳尾,因而得名。鳳眼香茶團揉成球,鳳尾則茶葉綑綁成束,基本上都略有緊壓以致成型。故汪裕泰所特製的龍團鳳尾,可能也是將茶葉加工緊壓的特殊茶款。尤其汪裕泰所處上海,是當時國際性的大都會,租界內甚多外籍人士,也許是因為外國人士的需求,而特地參考廣東而製作的緊壓花茶吧!
此件汪裕泰茶盒內藏原封老茶,並附有一紙茶票,其上文字說明:
上海四馬路望平街口
汪裕泰茶號
紅綠名茶
WANG YUI TAI TEA Co.(汪裕泰茶公司)
Dealer in the finest quality of China tea, such as:
Ning-chow tea, Geemung tea
Jasmine tea, Rose tea
Flat Hyson, Spiral hyson
Bitterorange tea, Chlorgnthus tea
to be sold in boxes and in half chese
No. 304 Foochow Road
Shanghai, China. 電話九O三四O
經銷各種中國優良茶品,如:
寧州茶、祁門茶
茉莉花茶、玫瑰花茶
扁平熙春茶、螺旋熙春茶
苦橙茶、珠蘭茶
以盒或半箱出售
福州路304號
上海,中國 電話:90340
根據茶票內所列地址為「上海四馬路望平街口」,對比茶盒上汪裕泰幾家茶號的地址,此件茶盒和茶品應出自汪裕泰第三茶號。英文地址所列路名"Foochow Road",即福州路,是上海租界內一條著名的街道,俗稱「四馬路」,至今仍是上海重要幹道之一,故此茶票中英文地址是符合歷史記載的。
小小的一只茶盒,內藏的資訊是如此之豐富,有中國經濟部會的變遷史跡,歷史名茶留下的芳名,白菊花茶被隱藏的身世,以及各地茶文化在老上海不經意的交流,讓人如此之驚艷。遙想當年滬上茶室,有著北方茶客所沏泡讓滿室生香的茉莉花茶、江浙雅士品飲的清香綠茶、閩粵茶人所愛的功夫烏龍茶品、以及外籍人士向來甚喜的香甜紅茶,正是此種包羅萬象的景觀,從而構築成老上海的特殊茶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