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中國茶業史上,廣西省的地位並不算突出。雖然地處氣候溫暖且濕熱的南疆,得有天時地利,茶樹春芽早發,因此廣西早春茶甚至得以在初春2月中旬就上市,但是茶款雖多,卻大多名不見經傳。論名氣,比不上江浙的碧螺春、龍井等綠茶;論精緻,福建武彝岩茶和安溪鐵觀音早以工序名揚。如外銷歐美,不若正山小種或祁紅等知名紅茶受茶客青睞;想經營銷邊,則歷來茶商因運輸成本考量,入藏多以川茶和滇茶為主,銷蒙新則以兩湖茶為首選;若欲內銷,則臨近諸省如粵、湘、滇均為產茶大省。在上述的環境狀況下,使得桂省茶產處於有些尷尬的地位,廣西茶葉向來聲名不振。

近來讓廣西茶葉得以異軍突起者,反倒是在早期一向被視為勞工粗茶的六堡茶。早期六堡茶多外銷東南亞,在大馬尤受歡迎,曾是當年錫礦區的清暑聖品,然在錫礦業沒落後,六堡茶似乎沉寂了好一陣子。在改革開放後,人們生活水準提高,一些現代文明病也多了起來,在發現黑茶極具保健功效後,先是普洱茶風靡於茶界,爾後同屬黑茶的廣西六堡茶也跟著備受矚目,成為現今茶葉市場上的寵兒。茶人在尋找六堡茶的過往,同時也把許多早期外銷南洋的老六堡給高價迎了回來,故有人以「昔日名揚海外、今朝王者歸來」來為六堡茶做為寫照。

六堡茶屬黑茶類,因主產於廣西梧州六堡鎮而得名,已有200多年的產製歷史。依據茶界相關考證,六堡茶可能是清初從從湖南江華、道縣一帶傳入,與湖南安化黑茶同屬櫧葉種,製茶方法亦頗為近似。《蒼梧縣志》記載:「茶產多賢鄉六保,味厚,隔夜不變」,其品質特點是條索長整緊結,湯色紅濃,味醇而適口,香氣陳厚,帶有特殊的檳榔味,且耐於久藏,向以紅、濃、陳、醇四絕而著稱。由於其具有清熱除燥、生津止渴、消食除滯的保健功效,民間常把儲存數年的六堡茶用以治療痢疾、去除瘴癘和清暑解毒。一般茶水於炎夏之際久置易壞,然六堡茶卻有「隔夜不餿」的特點,因此頗適合潮濕炎熱的嶺南地區,因此清代以來主銷兩廣,粵商於廣西六堡鄉多設莊收茶,故《廣西通志稿》有載:「六堡茶在蒼梧,茶葉出產之盛,以多賢鄉之六堡及五堡為最,六堡尤為著名,暢銷於穗、佛、港、澳等埠」。

94241239923891484

粵商多於六堡當地設莊收茶,圖為廣東廣生祥茶行設於六堡興盛莊的茶紙

圖片資料來源:http://ngzb.gxnews.com.cn/res/1/20090417/94241239923891484.jpg

在粵港地區飲用黑茶的習俗已久,上層富裕人士多品六安籃茶,而平民勞動階層則多飲普洱和六堡之類的粗黑茶。在清末由於生活艱困,兩廣有不少人士離鄉背井到南洋討生活,他們也就把家鄉茶帶了過去。東南亞地區以馬來西亞喝六堡茶的風氣最盛,因為該地在19世紀中期發現孕藏豐富的錫礦,兩廣與中南半島接壤,因此許多吃苦耐勞的客家人就近到大馬去工作。當地氣候濕熱,多有瘴癘疫疾,而從事礦業工作者不論是深入礦坑採挖的工人或是在河邊掏洗錫米的婦女,多需頭頂酷暑烈日、在水深過膝的環境下工作,因此常有中暑、風濕、痢疾等風土病發作。在惡劣的環境下,這些工人發現六堡茶去熱清暑、調理腸胃的功效最合宜當地保健,因此在礦區中很快就流行了起來。大馬茶界聞人林平祥表示:

礦場瘴氣、寒氣、濕氣都很重,在風吹雨打中,流大汗,容易生病,在大熱天時又容易中暑,礦工從經驗總結:喝六堡茶,工作最舒服。甚至,還把六堡茶叫做救命茶,有這個茶就可以活命。

23080948107447561

馬來亞的錫礦坑,因礦坑多有積水,工人常需入水工作。

圖片資料來源:http://img1.ph.126.net/UWAk3e33VSigNT2qcVflFQ==/23080948107447561.jpg

25

在礦區附近溪河邊工作的婦女,她們以「洗琉琅」的方式掏洗出礦砂中的錫米,因此被稱之為「琉琅女」

圖片資料來源:http://api.ning.com/files/wD-b8tJJjO2XZoXB*arTEOacivtq5fgsG-y7QdZcEhNf6WVNRXHKcq7BiPgi-GtJfIG0dnEdXimxUT0Meov0uJMDgyi4v1EQ/25.JPG?width=500

由於礦場工人對六堡茶依賴甚深,當年礦場如無提供六堡茶,是招不到工人的。錫礦場都供應茶和飯,礦區裡負責伙食的廚役稱之為masak,煮茶是masak每天都要做的事。Masak每早用木柴起火煮一大鐵鍋的水,之後從茶簍子裡抓一把六堡茶塊,撥散後投入大鹹蛋缸中,待鐵鍋的水煮沸後就倒進鹹蛋缸中燜茶。之後工人們就會帶著各自準備的茶桶來盛茶,好提著下坑採礦去。除了礦場工人工作時必備之外,許多落籍當地的華僑也多習飲六堡茶,故此款茶品在馬邦的錫礦區需求量很大,和柴米油鹽等並列為日常生活之物,不只在茶行裡有售,在賣拜神祭祖用物的香火舖、各種用品的雜貨店、甚至賣礦區工具的五金行都可以買得到六堡茶。

六堡茶所以流行於南洋,除了消暑清熱、去瘴解毒的藥理作用外,產量大且因水路交通便利,價格相對便宜,故勞動階層也多消費得起。兩廣之間因珠江水系而運輸通暢,每當產茶季節,廣西六堡茶從當地碼頭裝船起運,進入賀江轉西江後直達廣州,再由此轉口到南洋各地。茶界將此舟楫往來的六堡茶路謂之「茶船古道」,和運輸普洱茶等的「茶馬古道」可謂相互輝映。

2013114111729152

清代以來起運六堡茶的茶船古道圖

圖片資料來源:http://www.gsxtea.com/UploadPhotos_DD/2013114111729152.jpg

大馬錫礦業帶動了六堡茶在南洋大為流行,故產製和出口量得以迅速發展,從清末到抗戰初期的1937年,是六堡茶熱銷的輝煌時期。1937年《廣西特產志略》紀錄:

在蒼梧之最大出品,且為特產者,首推六堡茶……每年出口者,產額在60萬斤以上,在民國1516年間(1926—1927年),每擔估價30元左右。

抗戰之前六堡茶業發展甚速,種植面積非常大,產量也很高。據六堡鎮80多歲的老茶人李旭秋回憶,當時產茶制茶者是農戶,收茶的多是商戶茶莊,很多小茶莊見六堡熱賣,也都開秤收茶,因為分散所以缺乏準確的統計數字,故真正的產銷數量可能還不止60萬斤,老人印象中收茶最多還曾達有80多萬斤呢!當時六堡區幾乎人人做茶,早期做茶在殺青之後要用腳踩搓揉,由於茶葉汁液長久浸染,竟使六堡人多有黑腳的特徵。當地老茶人陳振東說當時流傳要分辨六堡人或異鄉客很容易,只消看看他的腳,若腳黑的一定就是六堡人了。因製茶而導致明顯的外觀特色,也可略為窺見當時六堡茶的產銷盛況了。

可惜抗日戰爭改變了六堡茶鄉的生態環境,1945年的《廣西農業通訊》描述抗戰前後六堡茶的產銷變化:

蒼梧茶尚多,尤以六堡鄉為最。六堡茶(又名垌茶),頗負盛名,其餘所產品質亦佳,戰前交通便利,所產茶除本縣飲用外,全部銷售港澳等地。自抗戰後,交通阻塞,銷售範圍日形縮小,一般茶農生活無法維持。多棄茶而經營其他,於是茶葉衰落矣。六堡鄉占全縣面積之半,全縣面積11,455畝,年產茶5,450擔,抗日時外銷日減,估計每年平均產茶1,500擔左右。現有面積7,500畝。

1938年廣州淪陷後,經西江、珠江運廣州出口的航線受阻而使茶路中斷,少量茶葉需靠肩挑獸馱運抵廣州灣(今湛江市)才能勉強出口,許多茶莊紛紛停業或倒閉。當時茶農多棄茶改植其他作物,六堡茶產能大減,然大馬錫礦區的需求仍大,許多粵商仍穿山越嶺至六堡購茶,再冒烽火之險將茶轉運出口。1941年底東南亞戰局緊張,日本占領大馬和新加坡後,六堡茶的主銷地區全告淪陷,銷售幾乎停頓。

抗戰時期的六堡茶由於交通阻絕,一些茶行收購的茶無法順利運銷,導致囤積而陳放多年。戰爭結束後,六堡茶產能尚未恢復,加上經過陳化的老茶更為醇厚溫潤,使這些戰時產製而未能順利銷售的六堡茶當真是「奇貨可居」。曾有香港廣元泰茶莊於戰時收購的六堡茶在戰後釋出,在市場極受歡迎,比先前六堡售價高出五倍多的價錢。但是經過戰火的摧殘,粵港及南洋人們生活仍屬艱困,茶葉的消耗量銳減,加上戰後尚未完全復原,茶區的產量不高,六堡茶產銷仍屬低迷。1949年以後茶業統歸國家經營,1952年中茶公司在梧州設立辦事處負責六堡茶的產銷,六堡茶生產才逐步恢復。

清代以來六堡茶多以大竹篾簍裝散茶的形式出口,為了盛裝最大容量故茶葉多以壓實,因此簍裝六堡茶多成團塊狀或零星散茶。中茶公司早期出口至大馬的六堡茶也以簍裝為主,是供應予礦區大量需求的。此外還有提供紙盒版散茶產品予一般消費者,分別是250克木紋黃盒、500克桂林山水盒和200克六保黑盒包裝,專供出口外銷,前兩款多銷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黑盒則主銷日本。由於陳年六堡茶藥理性更佳,經過二、三十年的陳化後,這三款早期的外銷六堡茶更顯溫潤,是以在現今茶界備受追捧,茶人將之暱稱為「外貿經典老三款」。

1389529636-1708062877

 黃盒、山水盒和黑盒是六堡茶外貿經典老三款

圖片資料來源:http://ngzb.gxnews.com.cn/res/1/20131030/46101383086646378.jpg

老款的黃盒是淡黃木紋底,圖案則為陶土茶具;山水盒則以橄欖綠為主色調,照片採用廣西名勝象鼻山和遇龍河的桂林山水圖;此兩款多銷東南亞,在向來熟悉六堡茶的南洋地區,許多華僑早將其視為家常茶,銷路甚好,然在70年代末大馬錫礦業趨於沒落,六堡茶銷售在南洋有所衰退,故又積極開發東北亞市場。六堡茶於80年代銷入日本,黑盒是為了銷日而設計的包裝,其以墨黑色調意寓黑茶本色,上以金色筆繪山水圖。和前兩者款名不同的是,其上書寫「六保茶」字樣,因「堡」字在日文中屬較罕見的漢字,為了方便行銷而通俗化,所以銷日款就以「六保茶」稱之。由於黑盒的六「堡」下方無「土」,所以茶友多暱稱其為「無土黑盒」。六堡茶有解膩消脂、減肥健美及降血壓等多重功效,在日本被視為具有保健功效的藥茶,在許多藥妝店均有銷售。不過在茶界刮起黑茶流行之風後,90年代的銷日款也跟著正名恢復為「六堡茶」。因為茶盒上的款名不同,日後反倒成了一種斷代法,無土黑盒遂成了茶友追尋六堡老茶的標地物之一。

  1434800795-2422179977

1434800795-1800776261

 1434800795-3993978943 

 早期黑盒六保茶在日本的銷售廣告

以上圖片資料來源:http://www.wuzhoutea.com.cn/chanpin/show/612.aspx

筆者則蒐藏有早期的黃盒老六堡,茶盒上標註「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廣西茶葉分公司梧州支公司」,根據中茶公司有關廣西茶業的初期規劃,茶葉雖是廣西省的大宗出口商品,但因對外銷售事宜多由沿海口岸經營,因此1962年以前廣西只承擔茶葉的收購加工等作業,產品多調撥由廣東方面負責。1962 7月,茶葉業務回歸廣西土產進出口公司獨立經營,公司下轄有梧州、橫縣和桂林茶廠,六堡茶產銷由梧州口岸統承;1972 2月該公司與畜產公司合併成「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廣西分公司」,梧州部門則變更為該公司下轄的支公司。80年代經濟改革開放之後,1987年廣西分公司獨立成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廣西茶葉公司,梧州支公司則於次年198815日改制成梧州茶葉進出口公司。因此從茶盒上的出廠者名稱判斷,此款黃盒當為1972-1987年之間的產品,已是三十多年的珍貴陳年老茶了。

12

 19 

22

筆者自藏的八中商標黃盒六堡老茶

DSC_1575  

DSC_1574

90年代西江和多特利牌的黃盒老六堡

圖片資料來源:http://s301.photobucket.com/user/peace0001/media/DSC_1575.jpg.html & http://s301.photobucket.com/user/peace0001/media/DSC_1574.jpg.html

2627120617051

現今八中商標的黃盒六堡茶新包裝

圖片資料來源:http://www.wuzhoutea.com.cn/upload/201503/12/2627120617051.jpg

此款黃盒之盒蓋上方印有紅八中的商標,茶盒內為紙袋裝盛的六堡散茶,在經歷幾十年時間的陳化,茶乾黑褐光潤,已帶有些許藥香,聞之令人垂涎。黃盒六堡茶在90年代曾先後使用過「西江」和「多特利」商標,在20071226日梧州中茶茶業有限公司註冊成立之後,黃盒六堡又再恢復使用中茶商標,不過紙盒的包裝設計已有變更。近年因為茶友追捧,因此梧州茶葉公司也順勢推出懷舊復古的黃盒六堡紀念款,但為因應相關法規,都加印有QS等安全認證標誌。

IMG_20150621_153229-1  

筆者所藏的黃盒老六堡,從其旁貼紙可知商家曾欲假借普洱的名義以利銷售

早期六堡和普洱都是勞動者所常飲的粗黑茶,不過港澳地區似乎較流行普洱,而新馬一帶則更喜六堡。馬來西亞百年老茶莊廣匯豐的老闆劉俊光表示,從前計畫經濟時期中國茶葉出口是配給制的,六堡和普洱生熟茶必須一起搭配湊貨櫃,大馬茶行進口的普洱茶都當六堡茶在賣的。後來黑茶大行其道,普洱聲名大噪,許多海外茶人只識普洱而不知六堡,茶行為了順利銷售,反過來把六堡茶以高級普洱名義出售,當真是風水輪流轉。其實六堡和普洱都屬養生黑茶,好茶自不寂寞,既各有勝場,無須爭論高下,以適口者為珍,茶人當可視自身需求和喜愛各擇所好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四宜茶坊 的頭像
    四宜茶坊

    四宜茶坊

    四宜茶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