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白茶,它的傳統工藝幾近自然,不炒不揉(新白茶工藝除外),其外表滿披白毫呈銀白色(主要見於葉背)。白茶產於福建,以歷史發展的時間順序應為福鼎、建陽、政和、松溪(1960年政和與松溪合並為松政縣,1962年恢復設置。1970年再次合並為松政縣,1974年析出置縣)。白茶的特性為:清、潤、和、養。因其工藝主要為萎凋、烘干,故保持了更豐富的茶葉原始內含物質,品味也更接近自然,清爽而甘甜,清雅而不清淡,清醇而不乏內含。

 

近幾年隨著人們對白茶功效和健康的研究認識,白茶這六大茶類中的“小門派”也逐步引起業界的重視和廣大消費者的追崇,尤其是一些學者和研究者對白茶的研究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民間“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說法,使得白茶的生產、研究、消費贏得了蓬勃的生機與發展的空間和機遇。

 

(一)白茶的起源

20世紀50年代以前,由於白茶為六大茶類的“小門派”且僅產於福建福鼎、建陽、政和、松溪等縣(市),尚未引起業界的太多關注。但隨著茶產業的發展及產地政府和業界對白茶的重視,白茶的發源說也不斷的被“挖掘”、被“發現”、被“發展”,於是有了今天的古代說、唐代說、宋代說、明清說與現代說。

 

為了能真實、客觀、公正並尊重歷史,我公司認真系統地查閱了大量資料、茶書和論文等,並結合我公司幾十年的具體工作實踐,比較認同張天福老先生1963年所作《福建白茶的調查研究》一文,且如陳宗懋院士主編的莊任老先生編寫的《中國茶經》(1992年出版)中所說: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福鼎茶農以菜茶(有性群體)的壯芽為原料創制了銀針白毫(現也稱白毫銀針),約在1857年福鼎大白茶品種茶樹在福鼎點頭鎮柏柳村選育繁殖成功。由於菜茶的芽頭太小,1885年起改用福鼎大白茶品種茶樹的壯芽為原料制作銀針白毫。

 

白茶的傳播路徑為福鼎、水吉(水吉縣始建於1940年。原是建甌縣的第一大鎮水吉鎮。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水吉縣繼續維持。195679日,經中國國務院全體會議34次會議通過,撤銷水吉縣,將水吉縣所屬的轄區分別劃歸建陽縣、建甌縣、浦城縣。1956925日,水吉縣撤銷實施。)、政和、松溪。以制茶種類說,先有銀針,後有白牡丹、貢眉、壽眉,再有新工藝白茶;先有小白、後有大白、再有水仙白。政和縣於1880年發現政和大白茶,1889年開始制作銀針白毫,白牡丹則於1922年前創制於水吉。政和於1922年後才開始生產白牡丹。水仙白則稍遲於白牡丹,原產於建陽水吉,由福建水仙品種原料制作而成。貢眉、壽眉最早產地建陽縣漳墩鄉。新工藝白茶為1968年由我公司在福鼎白琳茶廠研制成功並於1969年投放香港市場。

 

至於古代說、唐代說、宋代說、明清說及許多詩書、一些歷史名人的書中描述,均不能稱為現代茶葉加工分類學中所說的白茶。其一,古人的記載只是原始的概念,並未形成系統的工藝分類概念。古人的“采之、曬之、用之”只是知道其有藥用功效、提神功效等,並未認識與提升到加工工藝的概念,更不用說到分類的概念。其二,不同年代的書中記載“白茶”也多以嫩梢芽葉黃化的茶樹或白化的茶樹稱之為白茶,而並非用白茶工藝制作的白茶,如安吉白茶,其鮮葉原料為白化的茶樹品種----白葉一號,按綠茶的加工工藝制作,實為綠茶,並非現今六大茶類分類中的白茶。其三,從茶葉加工學上說,在明代以前均無提到白茶的關鍵工序萎凋的制作描述與記載。因此,白茶的創制時間應為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

 

(二)白茶的發展

白茶的對外貿易,從1891年(光緒十六年)開始出口銀針白毫,1912-1916年為全盛時代,當時福鼎和政和兩縣年均生產1000多擔(1=50公斤);1917-1921年受歐戰影響,一落千丈,於是改制白毛猴、蓮心、白牡丹;到1934年期白茶銷況才開始轉好。

 

至抗戰前的1936年,福建全省白茶產量為3280擔;1937年抗戰爆發後,全國及福建的茶葉生產產量銳減,出口受到了巨大影響;到1950年福建白茶產量為1100擔,出口量為0;到1951年生產迅速恢復,產量達2526擔,但出口僅為6擔;直到改革開放前的1977年,福建的白茶生產與出口均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白茶干毛茶產量900噸,出口成品茶501噸。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在計劃經濟指導下,福建白茶生產與出口有著嚴格的劃分與計劃。在貿易上1950年以前,全部由私營生產與銷售;至1952年采購與銷售,公私各半;到1954年改成全部由公有采購、銷售,並由我公司包收,1955年前白茶分別從福建、廣東兩口岸出口;1956年由中茶決定全部經福建口岸出口。

 

20世紀80年代以前,台灣也生產白茶及出口香港地區,並且在50-60年代的市場份額超過福建。1958年我公司白茶出口僅占香港進口的34.89%,而台灣白茶占65.11%1961年我公司占23%,而台灣白茶占77%;直到1973年,我公司的白茶出口才占有了香港市場的大部分份額,達到了63%,超過了台灣白茶;1977年達到501噸,占香港市場容量的80%以上,占據了主導地位。為此台灣白茶也從20世紀80年代後,逐漸退出了香港市場。

 

在計劃經濟年代,白茶茶區主要集中在閩北的建陽(占80%)和松政縣(松溪、政和)(從1962年我公司的檔案中看),其中建陽以漳墩區為主(占建陽的83%左右),而松政縣集中在城關和東平。1962年全省白茶收購計劃3400擔,其中建陽2200擔,松政縣800擔(其中銀針2擔),福鼎縣400擔(其中銀針8擔)。白茶成品生產工廠分別為建陽茶廠、政和茶廠和福鼎茶廠。到80年代初期,各廠的分工分別為:建陽茶廠主要生產貢眉、壽眉,政和茶廠主要生產白牡丹,福鼎茶廠主要生產銀針白毫和新工藝白茶。

 

我公司1968年試制生產新工藝白茶,主要目的是與台灣茶商競爭香港白茶市場。出口產品形式,1979年以前均以散裝條茶出口;1979年以後才有小包裝壽眉(5103)、白牡丹(5101)和銀針白毫(W901)出口,出口賣價大幅上升;至於白茶餅的生產和銷售,早在1953年以前就有生產少量的水仙白茶餅銷往香港和廣東市場。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福建白茶的生產格局和銷售格局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出口地區除了港澳、東南亞傳統市場外,也拓展到了歐美市場,國內原來僅在廣東地區銷售,現已銷往全國各地。特別是2008年以後,福建白茶迎來了發展新時期,白茶產業在產地政府和業界的推動下,在中國國內迅速升溫、發展。2004年,經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嚴格評審,福鼎白茶注冊為原產地標記地理標志,並成功向國家工商總局申請注冊“福鼎白茶”證明商標。2007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准對政和白茶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附圖:白茶的創制與發展

圖1-1 

 

上述資料來源:http://www.xincha.com/p/779195

 

 

備註:

0-0

書名:《白茶經營史錄》

版別:中國農業出版社

作者:危賽明主編

書號:ISBN 978-7-109-22870-2

定價:30.00

出版日期:201706

內容簡介

危賽明主編的《白茶經營史錄》分六章介紹了福 建白茶的發源與發展、產區概況、產品的品質特征、品牌與營銷、產品研發創新和白茶的營養保健功效,進而起到產品鑒別、去偽存真的作用,使消費者領略到真正的白茶的風采,特制作本經營史錄。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白茶的起源與發展

一、白茶的起源

二、白茶的發展

第二章 白茶產區概況

一、白茶產區分布情況

二、白茶主產區的自然條件

三、白茶產區生產情況

四、白茶加工工藝流程圖

第三章 白茶產品的品質特征

一、白茶產品的分類

二、白茶產品的品質特征

第四章 白茶的品牌與營銷

一、白茶市場發展歷程

二、白茶品牌之路

第五章 白茶的產品創新

一、蝴蝶老樹白茶釋義及產品線規劃

二、蝴蝶老樹白茶“露”系列

三、蝴蝶老樹白茶“養”系列

四、蝴蝶老樹白茶“白”系列

第六章 白茶的營養保健功效

一、白茶的營養與保健成分

二、白茶的保健功效

 

 

上述資料來源:http://www.xincha.com/p/12055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四宜茶坊 的頭像
    四宜茶坊

    四宜茶坊

    四宜茶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