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潮龍起

 

  星州,即現時新加坡之簡稱。星州地處南洋中心,是東西方交通孔道,扼太平洋與印度洋之咽喉。自英國殖民者萊佛士於1819年開埠以後,星州經濟發展迅速,人口增長飛快。中國與南洋諸國很早就有交通和貿易往來,當萊佛士占領新加坡時,即有華人跟隨遷入,並在其後的幾十年中不斷增長。據清人李鐘玨的《新加坡風土記》所載,“光緒七年(1881)英人所刊戶口冊雲,福建男女二萬四千九百八十一人,廣州一萬四千八百五十三人,潮州二萬二千六百四十四人,嘉應州六千一百七十人,瓊州八千三百十九人,三州府生長之華人九千五百二十七人,不列籍之華人二百七十二名,統計八萬六千(七百)六十六人”。(1)到五十年後的1931年,新加坡人口已增至567453人,1941年已達769216人。在上述兩個年份的人口統計中,華人人數為各族人數之首,分別為421821人和599659人。(2)隨著華人大量移居星州,他們也將中國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生活習慣帶到移居地,其中包括飲茶。本文根據1940年出版的《星州十年》中有關19291938年新加坡茶事的記載,分別對此期間新加坡的茶葉生產、茶葉貿易、華僑茶商和茶館的一些情況予以論述。論述的範圍以星州為主,兼涉馬來亞聯邦及屬邦。

  

  一、茶葉種植與制作

  

  英屬南洋殖民地之茶種,系中國移入,後也自印度及錫蘭運來。關於星州茶葉的種植,據載:“種茶之茶圃,應設在果樹之下,或用亞答遮蓋。……苗圃以沙地為最佳,圃旁須掘一深十八口寸之溝,以便排水”。樹苗一般長至六個月,便可移植,十八個月後,必須隨時修剪。茶樹之高度一般控制在三口尺以下,所以每隔兩年即予修整。(3)

  茶樹一般種植四年,即可采葉,一般是每隔七至十天采摘一次。時間以清晨為宜。一名采茶婦女每天可采葉二十磅左右。至於每畝茶樹之產量,要視茶田的優劣、茶樹之樹齡而定。如在沙登地方,種植四到五年的茶樹,每年每英畝產葉五百磅;種植十年的茶樹,每年每畝可產九百至一千磅。(4)

  戰前星州茶葉之制作,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人工制茶,一種是機器制茶。人工制茶,主要有以下幾道工序:焙、搓、曬、烤、攪。首先將采摘之茶葉用微火蒸焙。其蒸焙之器具為一直徑三口尺的鐵制之盆。將新鮮茶葉置於熾熱盆中,約20分鐘後取出;然後將其放入籃中,用手搓之,也需二十至三十分鐘;再將搓好的茶葉放在盆中,在陽光下曬之,約需六小時;最後用急火烘烤,同時將茶葉攪拌二、三個小時。此為人工制法。機器制茶則分為四個步驟:一是搓,前後共搓四次,每次用時約三十至四十五分鐘,每搓一次用力不一,由小到大。二是發酵,即將搓過之茶用篩分成粗、嫩兩種,分別發酵。其所用器具為一特制的兩層箱,將茶葉放入後,先冷後熱,再滴水,前後約二時半。三為焙,通常所用溫度為華氏195度至200度之間,約用時三十分鐘。最後一道工序為磨,即將制成之茶葉磨成粉末。(5)

  

  二、華僑茶商與茶葉貿易

  

  中國南方產茶大省福建,明清時期就以出洋貿易著稱。實際上,閩粵兩省人民的出洋貿易,也推動華商在南洋一帶定居,建立商品銷售網點。直到20世紀初期,南洋閩商在對華茶葉貿易中占有主導地位。但在1914年的歐洲大戰前後,“印度錫蘭產之所謂‘洋茶’,漸為南洋人士所嗜,同時台灣茶業勃興,積極來南洋推銷,國茶在南洋,逐漸失其優越地位,一九二九年以後,錫蘭茶及荷屬東印度產之洋茶,銷途日盛,惟國茶仍能保持相當原狀”。(6)19291938年間海關統計報告,“一九二九年茶類入口數量,黑茶六十余萬磅(此數除百分之二十五為我國產外,余為錫蘭或荷印之洋茶),青茶三十余萬磅(中國茶占百分之八十),一九二九年後,黑茶逐漸增加,至一九三六年,黑茶入口數量達八十七萬余磅,青茶五十余萬磅”。但在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中國進入全面抗戰狀態。國民政府對茶葉等貨品施行統制出口辦法,致使中國茶葉南銷銳減。據星州海關1938年的入口統計,“黑茶激增至一百余萬磅,青茶銳減至三十余萬磅,同時因僑胞擇貨運動,我華商更放棄經營台灣茶,因此營業一落千丈,廈門淪陷而後,因運輸困難,國茶南來,幾致絕跡”。(7)另外,英屬殖民地政府在星州大力提倡種茶,也衝擊著中國茶葉在星州的市場,一向以經營中國茶葉為主要目的華僑茶商,受此種種打擊,商業難以維持。下表反映了19291938年間中國輸入馬來亞茶葉銳減的情形。我們從中看到,中國茶葉在對馬來亞的總貿易額中約占三分之一,可見其在兩地貿易中有相當地位。但從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開始,到1938年中國進入全面抗戰,這一時期中國對馬來亞的茶葉輸入,大為減少。

  

  年份茶葉(單位/元)全部貨物總價(元)192917478674150900019301556676372290001931106514930507000193268974322365000193354014419882000193474410222466000193571058720416000193666673422057000193787555927612000193863720923920000星州移民以華僑為主。華僑鑒於本身及其他族群的生活需要,從事茶葉零售、批發及進出口貿易者不少。上表中中國對馬來亞的茶葉貿易當有很大一部分由星州華商經營。據載,1928年即有華僑茶商公會之組織,直至1938年,加入公會之商店,計有源崇美、林金泰、林和泰、高銘發、白三春、白新春、金龍泰、裕香、天香、楊瑞香、高建發、林隆泰、大紅泡、傑成祥、南慶、豐泰、德發、振盛、錦祥、蔡元吉、南泰、茂圃、瑞泰、南順、華山、春圃、王英泉、振神泰、文泉、林金山、顏清泉、顏源峰、顏源春、和慶、蘭圃、王芳成、王仁記、王信記、魏新記、楊榮泉、林松榮、楊蓮圃、豐圃等四十余家,其余零賣茶商,未加入公會者甚多。至抗戰前,茶業每年營業總額達五百余萬元。(9)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及隨後日本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以及中國政府對茶葉施行專賣統制,致使茶葉出口不便,渠道不暢,結果中國對馬來亞的茶葉貿易大減,“各批發商店中,能獲利者百中無一,僅能維持現狀,已算幸事”。(10)在一份1948年中國駐新加坡總領事館向外務部呈送的《新加坡僑務概況》,也能略見華僑茶行慘淡經營之梗概。據載,當時華僑在經營當地土產業及各國貨物的出入口商業中,仍占有絕對優勢。據統計,當時星州經營外貿的商行有375家,其中華人258家,西人30家,印人50家,其他專營爪哇土產出口者37家,可見華僑出入口商行占有較大比重。(11)但其中華僑茶業者只有20余家,這個數字比戰前下降幅度較大。(12)這份報告也略述了星州華僑茶商“多為閩南之安溪人”,其經營之茶葉,“上品者為閩產,其余有台產,杭產、溫州產等”。(13)

  

  三、華僑茶館

  

  中國的飲食在世界上一直享有盛譽,特別是在華僑的故鄉——閩粵兩省,對之更為講求。晚清至民國時期的廣州、汕頭、福州、廈門等繁華都市,酒樓、茶肆遍及大街小巷。在星州,據清人記載,在華人居住的中華街,“大小店鋪、廟宇、會館、戲園、酒樓、茶店鹹備”。(14)星州的茶館酒樓可分為三類:“以開設館舍,陳設雅座,供客宴敘,及包辦筵席者為酒樓,僅備小酌,及面食點心,供客茗談者為茶室;二者兼營者為姑蘇館”。(15)從經濟的角度考慮,星州兼營此二業的姑蘇行最多。據載,1929年以前,因膠錫價貴,金融活動多,市況繁榮,且其時尚未廢止公娼,各大酒樓於日間營業之余,晚上更兼營花酌,當時牛車水一帶大酒樓如香江,上海,湘江等每日營業額達二萬余元,獨利甚豐,藉以謀生之行友,達六七百人,是為全盛時代。(16)但至1929年後,歐美發達國家的經濟危機也波及到南洋殖民地,作為新、馬國民經濟支柱的膠錫市值,一落千丈,導致礦產紛紛倒閉,礦工失業無數。據廣東賑務委員會專員的調查,到30年代初期,失業歸國的華僑,不下七八十萬。(17)其中當有很多來自海外華僑的集中地——新、馬地區。而此時又值英殖民地政府下令禁娼,花酌部分被停止,使酒樓營業遭受打擊,很多大酒樓相繼收盤。粵籍巨商余東旋,出巨資營建高聳六層之南天大酒樓,仿香港石塘咀各大酒樓設備,且備中西潮廈北平各名廚,原指望在本業穩居老大地位,然開業未幾,即遇膠錫跌價及禁止花筵,營業不順,年余之間,數易東主。1930年至1933年間,各酒樓收盤者紛紛,至1935年市情較為轉好,直至1938年,市面元氣漸復。(18)據載,1938年星州酒樓茶肆的經營情況是,大酒樓每月營業不過兩三千元,小酒樓不及千元。其他以包辦筵席或以茶市而食為主之小酒樓,更難獲利。(19)

  總的來說,作為一種奢侈消費品的茶葉,及與之相關的酒樓、茶館之興衰,與星州等地的經濟情況密切相關,而這又系於膠錫兩價之高低。

 

 

註釋

  (1)林遠輝、張應龍編:《中文古籍的馬來西亞資料彙編》,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1998年版,第402頁。

  (2)巴素著、劉前度譯:《馬來亞華僑史》,檳榔嶼:光華日報有限公司1950年版,引言,第6頁。

  (3)(4)星州日報社編:《星州十年》(《星洲日報十周年紀念刊》),星州日報社1940年印行,第357頁。

  (5)《星州十年》,第358頁。

  (6)(7)《星州十年》,第606頁。

  (8)《星州十年》,第446447頁。

  (9)《星州十年》,第607頁。

  (10)《星州十年》,第607頁。

  (11)何鳳嬌編:《東南亞華僑資料彙編》(一),台灣國史館1999印行,第517頁。

  (12)(13)《東南亞華僑資料彙編》(一),第518頁。

  (14)《中文古籍的馬來西亞資料彙編》,第619頁。

  (15)(16)《星州十年》,第637頁。

  (17)羅舜華:《華僑失業原因及其救濟》,見《華僑實業月刊》,1931年創刊號。

  (18)(19)《星州十年》,第637638頁;第638頁。

 

以上資料來源:http://lyqk.jslib.org.cn:8080/Template/default/Journal_View.aspx?titleId=nykg2006026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四宜茶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