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茶文化確實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它一開始出現就不同凡響。現在一提起茶文化,有人立即想起明清文人在茶室、 山林消閑避世之舉,或者清末茶館裡逗蛐蛐的八旗子弟、遺老遺少。其實,茶文化產生之初便是由儒家積極人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南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奢侈之風,便是一 個明顯的佐證。

 

我國兩漢崇尚節儉,西漢初,皇帝還乘牛車。東漢國家已富,但人際交往和道德標准,仍崇尚友愛、清節、守正,士人皆以儉樸為美德。東漢人宋弘家無資產, 所得租俸分贍九族,時以清行致稱。宣秉分田地於貧者,以俸祿收養親族,而自己無石米之儲。王良為官恭儉,妻子不入官舍,司徒吏鮑恢過其家,見王良之妻布衣背柴自田中歸。盡管在封建社會中這樣的官吏是少數,王公貴族也很奢侈,但整個社會風氣仍以清儉為美。漢末與三國雖門閥日顯但尚未盡失兩漢之風。故曹操雖有銅雀歌舞,仍要作出點節儉的姿態,“親耕籍 田”,臨逝遺言:以時服入殮,墓中不藏珍寶。

  

兩晉南北朝時尚大變,此時門閥制度也已形成,不僅帝王、貴族聚斂成風,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誇豪鬥富為美,多效膏 粱厚味。晉初三公世胄之家,有所謂石、何、裴、衛、荀、王諸族,都是以奢侈著名。 《晉書》卷三十三載,何曾性奢,“帷帳車服, 窮極綺麗,廚膳滋味,過於王者。每天的欠費可達一萬錢。何曾之子何邵更勝乃父, 一天的膳費達二萬。任凱看著不服氣,一頓飯就花萬錢,還說:沒什麼可吃的,無法下筷子。石崇為巨富,庖膳必窮水陸之珍,以錦為障,以蠟為薪,廁所都要站十幾侍 女,上一趟廁所就要換一套衣服。貴族子弟,閑的無可奈何,賭博為事,一擲百萬為輸贏。玩夠了又大吃大嚼,乃至“賈豎皆厭粱肉。”東晉南北朝繼承了這種風氣。南朝梁武帝號稱“節儉”,其弟蕭弘卻奢侈無度。 有人告發蕭弘藏著武器,粱武帝怕他作亂, 親自去檢查,看到庫內皆珍寶綺羅,還有三十間儲存錢幣,共有錢三億以上。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養廉”的問題。於是,出現了陸納、桓溫以茶代酒的故事。

  

《茶經》和《晉書》都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東晉時,陸納任吳興太守,將軍謝安常欲到陸府拜訪。陸納的侄子陸椒見叔叔無所准備,便自作主張准備下一桌十來個人的酒饌。謝安到來,陸納僅以幾盤果品和茶水招待。陸椒怕慢待了貴客,忙命人把早已備下的酒饌搬上來。當侄子的本來想叔叔會誇他會辦事,誰知客人走後,陸納大怒,說:“你不能為我增添什麼光彩也就罷了,怎麼還這樣講奢侈,玷污我一貫的清操絕俗?! ”於是當下把侄兒打了四十大板。陸納,字祖言,《晉書》有傳。其父陸 玩即以蔑視權貴著稱,號稱“雅量宏遠”雖登公輔,而交友多布衣。陸納繼承乃父之風,他作吳興太守時不肯受俸祿,後拜左尚書,朝廷召還,家人問要裝幾船東西走,陸納讓家奴裝點路上吃的糧食即可。及船發,“止有被袱而已,其余並封以還官”。可見,陸納反對侄子擺酒請客,用茶水招待謝安並非吝嗇,亦非清高簡慢,而是要表示提倡清操節儉。這在當時崇尚奢侈的情況下很難得。

  

與陸納同時還有個桓溫也主張以茶代酒。桓溫既是個很有政治、軍事才干的人, 又是個很有野心的人物。曾率兵伐蜀,滅成漢,因而威名大振,欲窺視朝廷。不過,在提倡節儉這一點上,也算有眼光。他常以簡樸示人,“每宴惟下七奠袢茶果而已。” 他問陸納能飲多少酒,陸納說只可飲二升。 桓溫說:我也不過三升酒,十來塊肉罷了。 桓溫的飲茶也是為表示節儉的。

  

南北朝時,有的皇帝也以茶表示儉樸。 南齊世祖武皇帝,是個比較開明的帝王,他在位十年,朝廷無大的戰事,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齊武帝不喜游宴,死前下遺詔,說他死後喪禮要盡量節儉,不要多麻煩百姓,靈位上千萬不要以三牲為祭品,只放些干飯、果餅和茶飲便可以。並要“天下貴賤,咸同此制“,想帶頭提倡簡樸的好風氣。這在帝王中也算難得。以茶為祭品大約正是從此時開始的。

 

在陸納、桓溫、齊武帝那裡, 飲茶已不是僅僅為提神、解渴,它開始產生社會功能,成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並表示一種精神、情操的手段。當此之時,飲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價值為人所用,而進入精神領域。茶的“文化功能”開始表現出來。此後,“以茶代酒”、“以茶養廉”,一 直成為我國茶人的優良傳統。

 

 

 

上述資料來源:http://www.puer10000.com/a/ceshi/gushi/20160307/57177.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四宜茶坊 的頭像
    四宜茶坊

    四宜茶坊

    四宜茶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