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3-18 楊啟瑞
春節放假,同學朋友們在一起聚會,談笑間很自然就聊起了茶,由於高興,幾個同學向我提起關於老普(普洱茶)老鐵(鐵觀音)老樅(鳳凰單樅)老岩茶(大紅袍,水仙)的問題......
何為老茶?老茶真的能夠治病嗎?
當時我對他們沒有正面回答,而是簡單地說了說老茶所具備的條件及要素,酒酣茶罷,同學朋友們一一散去了,這反倒給我留下了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是老茶?現在市場上存留的有那麼多的老茶嗎?
正月十五過後,我帶著這個疑問到北京幾個大的茶城看了看,果然,家家都在賣老茶,這些老茶是從哪裡來的?試著幾番品咂之後,反而沒有感覺的那麼好喝,價格可是超乎我想像,老鐵(鐵觀音)火味太重,茶老板對我講他的鐵觀音有二十多年了,年年都要焙一遍火,還有位茶老板講他的鐵觀音焙了72小時的火,我聽後感到驚訝,那茶年年焙火年年烘火用那麼長的時間,茶葉還不烘焙成炭了?
二十幾年前,我是年年去武夷山,當時武夷山沒有幾家茶廠,崇安茶廠是閩北最大的茶廠,閩南安溪茶廠以生產烏龍茶為主,武夷岩茶大紅袍產量很少,只做一些外貿出口和國內特供,國內的銷售量很小,記得當時從北京茶葉加工廠被分配下來的十小盒大紅袍三十元一盒,在櫃台上擺放了好幾年都賣不動,每月盤點年終結算都成了負擔,退又退不回去,可好有個老外把它買走了九盒,有一盒外包裝被打開來,我把它一直保存留做樣品了。
八十年代,我們茶莊裡有個櫃台專門擺放各種茯磚,花磚,青磚,米磚,雲南七子,餅,下關沱茶,雲南磚茶品種很多,茯磚當時才賣4.8元,雲南七子餅2.8元,下關甲沱每沱1.2元,一年下來也賣不了幾塊磚茶和沱茶,在當時人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很低,只夠溫飽,本身肚子油水就少,那些磚茶餅茶沱茶,人們就根本喝不習慣,喜歡喝茶的老北京人也就買點茉莉花茶喝,也不敢喝特好的,生活好一點的一般就喝五元六元一斤的茉莉花茶,差一點的就喝高碎,茶芯兒,和花三角,估計有點茶味就行了,通常是招待客人,平常裡也很少想起喝茶。
當初的計劃經濟,以及生活水平不富裕,人們很少有收藏的意識,如果有的話,那些磚茶,餅茶,沱茶存到現在早就發財了,且不說那茶了,就是當初八元一瓶的貴州茅台酒,能有多少人買上幾瓶?假如存到現在,拿出來也就值不少錢了吧。
四九年全國解放,從五六年起全國就公私合營了,所有商品由國家計劃生產,計劃調配,福建,浙江,江蘇,安徽,雲南幾家大的國營茶廠全年生產茶葉是有計劃的,誰也不可能多生產,誰都想把自己生產加工和國家定點生產茶葉趕緊賣出去,把錢收回來好給職工發工資,茶廠很少有茶葉積壓,基本都能夠銷售出去,“從古至今有陳茶之說,卻沒有老茶的講法。”
說到鐵觀音,請問,是先有的鐵觀音?還是先有的烏龍茶?
現在的鐵觀音也已成為了烏龍茶的代名詞,整個閩南都在生產鐵觀音了,自古都是閩南烏龍,閩北水仙之說。
最早《中國茶經》的茶葉分類,鐵觀音劃分為青茶類,我也搞不懂怎麼又有個青茶類別,現在市場上銷售的鐵觀音分清香,濃香,正味的,也有說是傳統的,我也嘗了嘗……
什麼是傳統的鐵觀音?
真正傳統鐵觀音加工工藝應該是,鮮葉采摘-曬青-晾青-做青-搖青-揉捻—包揉—焙火干燥。
閩南地區要求采摘茶面要,小開面和中開面,需要晾青和曬青,然後是搖青一般搖4—5次,搖青要一輕,二適,三重,四足,五養,搖到香氣撲鼻,有明顯的朱紅邊,青蒂,綠腹,紅鑲邊,這時就要馬上殺青了。殺青後,香氣清純,葉色暗綠,葉片皺卷,揉捻初步形成茶條與烘焙要交替進行初焙—初包揉,復焙—復包揉,焙籠干燥要分兩次進行,低溫長焙,焙至茶梗用手折脆斷,這時茶香清醇即可下焙,當年國營安溪茶廠下烘焙的茶葉含水量為百分之二,這就是傳統鐵觀音的加工工藝,這樣加工出來的鐵觀音,烏龍茶的含水量為百分之三是不用放入冰櫃裡面保鮮的,閩南茶要求具有“炒永香”之說。
我現在家裡留有幾桶八十年代烏龍茶鐵觀音的樣品,從來就沒有烘焙過,興之所至時泡上一杯依然還是那麼醇香,不愧是是傳統工藝加工出來的鐵觀音。
我引用武夷山市白雲茶廠方希賢老廠長的《鑒賞武夷陳年茶訣》來做為本篇文章的結尾吧!
六味陳雜下下品 苦澀粗硬低下茶
醇淡乏味尚可飲 甘活醇厚是正品
陳韻生津獨上品 藥性尤重水甘甜
陳年老茶數極品 以火代老是贗品
天生麗質武夷茶 品茗老茶有學問
細品慢啜領悟深 妥善珍藏最重要
迭茶要迭上等品 二十年後共品茗
方知老夫講話真
上述資料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8fffda010100z3ut.html#cmt_2063286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