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報導:許雅玲 攝影:盧淑敏

20141202tea01  

邱順昌(前站立者)說,大馬礦主大批納入六堡茶,用不完的遺留下來,大家才有深厚好茶喝。

中國茶類何其多,為什麼大馬華人偏偏對六堡茶,具有非常深厚的消費基礎和品飲經驗?

原來這除了口味習慣,也和六堡茶適合長途運輸,口味不變或更好,還有保健脾胃的功效有關……

 

大馬茶界達人林平祥老師表示,“大馬華人擁有豐富的喝老六堡的經驗。”

 也許,有人會有異議:是嗎?但我從沒聽過六堡茶……

 “小時候,喝茶的人家,家裡大人一大早便會沖泡一大壺的六堡茶,從早上喝到晚。就算家裡不喝茶,一家老少到茶樓,員工都是沖泡用蒸籠先蒸軟的六堡茶,大家喝了都不自知。”林平祥說。

 1847年和1880年,霹靂州的拉律和近打穀發現蘊藏豐富的錫礦,吸引大批來自嶺南兩廣的華工移民。

 很早以前,中國嶺南村民便懂得喝六堡茶的保健功效:去濕健脾、調理腸胃,尤其礦場華工,必定沖泡三兩鋁罐,提著下坑採礦。

 “礦場瘴氣、寒氣、濕氣都很重,在風吹雨打中,流大汗,容易生病,在大熱天時又容易中暑,礦工從經驗總結:喝六堡茶,工作最舒服。甚至,還把六堡茶叫做救命茶,有這個茶就可以活命。”

 甚至,礦場為了招徠礦工,打出有六堡茶喝的廣告。當時,礦工喝的便宜六堡茶消耗極快,礦主都是大批納入六堡茶。

老六堡是遺留下來的

 直至70年代,錫礦業日落西山,六堡茶滯銷,以行銷六堡茶發跡的陳春蘭茶行,在80年代中期歇業。那個時期,礦主和茶樓遺留的六堡茶最多。

 林平祥說:“礦場關閉后,礦主都不急賣掉六堡茶,都遺留給子孫,到了今天,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們才有這么深厚的老六堡喝。所以,大馬的老六堡,是遺留下來,並非計劃性的收藏。”

 林平祥繼續說:“當年,就算進口三百多噸,被礦工喝掉很多,留下來的有限。遺留下來的老六堡,還是比收藏的老普洱少。現在也有人買一些好條件的新茶來收。在好的條件存放,50年后有順醇老茶喝。”

 考究起來,大馬並非產茶制茶國家,只是終端消費者,但是,因為沒有地緣性的喝茶習慣,接觸很多茶類,喝茶經驗尤其豐富。尤其是得益于兩廣華人移工的消費和傳播,大馬六堡茶文化的傳承,未曾出現過“斷代”。

泡出好茶能發揚光大

 去年,從六堡茶原鄉廣西梧州,前來大馬採集老人家口述歷史的彭慶中坦言,“大馬是六堡茶的第二個故鄉。從礦場消費到家庭日常飲用,大馬華人更懂得六堡茶的價值所在——保健養生、調理腸胃,以及長距離運輸的魅力。”

 那麼,接下來,大馬華人應該在珍貴的品飲經驗上,將老六堡文化發揚光大?

 說到這點,本地的林平祥和茶知己東主邱順昌,還有來自梧州的彭慶中,不約而同表示:“泡出更好的六堡茶。”

 好的器具好水好炭,都是讓老六堡深厚品飲空間更上一層樓的做法。

 再講究一點,只用十八丁紅樹林熏30天的炭、富含膠原蛋白的好水;再奢侈一點,用明朝紫砂館“養”茶,更能凸出老六堡的“柔,清、潤”風味。

錫礦業帶動六堡茶

 也是廣西梧州六堡茶國際交流促進會副會長的彭慶中披露,“六堡茶是傳統名茶,從宋代開始,廣西開始生產六堡茶,直至明清兩代,得益于大馬華人華僑的消費,六堡茶得到大發展。大馬錫礦業帶動了廣東人所鍾愛的六堡茶銷售,六堡茶產量和出口量得到飛速發展。這個階段直至抗戰開始的1937年,可以稱之為六堡茶的第一次大興盛時期。”

 中國發展經歷各種起伏,六堡茶的傳承亦發生斷代,以至連廣西人都不知道六堡茶的存在。抗戰號角響起后,六堡茶產量驟減,甚至停產。

 “改革開放前,人民生活困苦,肚子裡沒有油。茶有消脂去油健脾效用,如果飯都吃不飽,還去喝茶,那就太超過,甚至于六堡茶製作,僅夠出口。現在,人民生活水平高起來,肚子有點油水,要消脂減肥保健養生,才發現:噢,我們身邊有這么好的名茶。”

 早期,六堡茶的外貿,得益于當時興旺的水路運輸,每年產茶季節,六堡茶從六堡的合口街碼頭裝上尖頭船,在九城集結,經梨埠換大木船,進入賀江、封川江口,進入西江之后,再經都城裝卸到大船中,以最低成本運達廣州,才從廣州轉口香港,外銷南洋和世界各地,形成獨特的茶船古道。

 這條曾經熙熙攘攘、舟楫來往的“茶船古道”,見證了六堡茶的興衰沉浮。運送到廣州,再轉口香港,外銷南洋和世界各地。

新舊法兼容無衝突

 1974年,中國普洱茶的渥堆工藝達致成熟。后來,國內專家制定標準:渥堆工藝製作的,才準叫黑茶(包括普洱茶、六堡茶等)。實際上,六堡茶的渥堆工藝,比普洱早了16年,現在,古法六堡茶亦面對這個定義問題。

 “把古法丟棄,普天共慶不能叫六堡茶,那天下還有什么茶,有資格叫六堡茶?歷史上還沒發明渥堆工藝之前,茶農用傳統工藝,製作出這么優秀的六堡茶,我們還是需給其一席之地。”

 茶商為何要在1958年研發六堡茶渥堆工藝?原來,六堡茶不屬于高價值茶類,必須等待下水期和船期,以便運輸出國。六堡茶從梧州送抵大馬港口,大約耗時一年至一年多。六堡茶在船上顛沛一年,經歷自然發酵,形成口感濃重的紅湯。

 后來,運輸時間縮短,自然發酵不足,無法形成大馬華人喝慣的風味,影響銷量。為此,渥堆工藝才應運而生,重現華人最愛的紅湯。

 “早期六堡茶,長途運輸,品質不變,越陳越香,這跟茶青和工藝相關。只要肯包容,我們既有現代渥堆工藝的品種,還有古法工藝的品種,更有一些中間發展過程的品種,這些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的產品,都是六堡茶世界中的一部分。”

 感謝廣西梧州的廣生祥,堅持製作古法六堡茶,並把古法工藝收集整理,傳承下來。

品飲六堡兩走向

 “我喝過存放40年的古法六堡茶,口感實在太精彩了!老茶確實帶給身心無限愉悅。”彭慶中說。

 40年老六堡尚且如此,歲月更久遠的老六堡,感受如何?老六堡要收多久才能達到到最佳賞味時期?

 “我去過一名九十多歲老茶農的家裡採集資料,他6歲便在茶莊做幫工。好久沒人和他談六堡茶,說得興奮,他從內屋拿出一包茶,很珍惜地說:這茶,現在做不了了,送給你爸媽喝。”他說。

 原來,茶農樸實,高興起來,便樂意分享珍藏老茶,“我喝過最老的六堡茶,存放了八十多年,茶葉顏色偏淡,但仍喝到茶氣茶韻,以及老氣橫秋的滋味。”他說。

 茶葉品飲,有兩條拋物線的走向:純感官的色香韻口感,還有歲月帶來的藝術刻度。

 “六堡茶的存放,從十多年往上走,到了40年,會慢慢走平,另一條拋物線,即藝術層面的種老氣橫秋會慢慢上升。老茶的品質到位、工藝好,加上存放得當,收藏80年或100年也沒問題。”

 關鍵只在于茶客的取捨:你想品飲十足的滄桑感,還是豐潤的茶氣茶韻。

 

上述資料來源:http://www.chinapress.com.my/node/58128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四宜茶坊 的頭像
    四宜茶坊

    四宜茶坊

    四宜茶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