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茶葉一直是中國外銷出口的大宗產業,但是自從英國於印度植茶之後,華茶於國際市場上獨霸的局面被打破。而晚清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加上釐稅甚重,使得華茶售價偏高,外銷缺乏競爭力,出口量急遽衰退。近代中國局勢動盪不安,戰火頻仍,也影響茶業甚鉅。在諸多不利的環境條件下,又以抗日戰爭時期的考驗最為嚴苛,中國大片的產茶區和出海口岸淪陷,茶葉的生產、運輸和銷售都大受影響,如何在戰火瀰漫中扶持茶葉這一抹綠,繼而輸出茶葉換取外匯和軍火來支撐抗戰,成了當時政府經濟的重要課題。

民國以來,中國政府在茶葉政策上較晚清有所做為。鑒於中國茶葉在國際市場上銷售反應不佳,因此亟思茶業改革,為了增加華茶的市場競爭力,政府在1914年底將出口茶葉稅減少20%,由一兩二錢五厘減為一兩,做為獎勵華茶的出口。而當時歐美市場對於中國茶商常有將綠茶染色增鮮而導致排斥華茶,1916年政府農商部重申禁令,嚴加取締綠茶染色。惟中國因地方政權割據,政令無法完全落實,直到1931年,實業部方才頒布了出口茶葉檢驗法令,禁用有毒色料染茶,無毒色料亦需逐漸遞減,規定茶葉含水率以維持品質、禁止茶葉摻假作偽、且出口茶葉皆需附檢驗證書方得放行,以限制低劣茶葉出口,從而維持華茶於國際市場上的聲譽。

除了加強管控茶葉的品質外,為了抵制長久以來外商掌握中國茶葉貿易主導權而壓低華茶,1916年粵商唐翹卿聯合多位茶界重要人士在上海成立華茶公司,由於經營得法,逐漸打破外商壟斷局面,成為近代中國華商最大的茶葉出口公司。而自古經銷邊茶、活躍於茶馬古道的晉商,則於兩湖成立多家機器磚茶廠,以增加製茶速度和管控品質。然和資本龐大的洋行公司相比,華商還是處於較為弱勢局面,因此多有呼籲官倡民辦或官商合辦的茶葉公司時論,希望藉由國家政策支持和統籌民間資本,聯合力量來對抗外商。1936年國民政府事業部長吳鼎昌,邀請上海商品檢驗局長蔡無忌和茶葉專家吳覺農共同商議,吳覺農提出要改變現狀擴大出口,必須改革外商洋行和本土茶棧對我國茶葉產制運銷的聯合壟斷,提出由實業部主導,聯合皖、浙、贛、閩、湘、鄂六個主要產茶省區,組建一官商合辦的茶葉公司,使之剷除中層剝削,讓茶葉能直接收購和出口。吳鼎昌接受此建議,遂決定籌組中國茶葉公司。

中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茶葉公司)1937510日在上海成立,總辦事處設上海市北京路225號墾業大樓,是中央、產茶省政府與私人茶商合辦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宗旨為:提高品質,確定標準,改進產、制、運、銷,拓展貿易,復興茶業。中國茶葉公司的總資本200萬元,分成2萬股,其中實業部6,00060萬元,皖省4,00040萬元,其餘閩、浙、贛、兩湖各2,00020萬元,股資以官商各半為原則。公司共設董事19人,按投入股本推定,其中官股10人,實業部由周詒春、張軼歐、吳覺農等三人出任,各省則由安徽推出劉貽燕、楊綿仲,浙江王徽,江西龔學遂,福建陳體誠,湖南余籍傳,湖北伍廷揚擔任。另有商股9人,即羅勉候、葉世昌、汪漢航、洪孟盤、鄧以誠、陳翊國、唐季珊、汪振寰,另一人待補。公司推選實業部次長周貽燕為董事長,劉貽燕為副董事長,於193761日正式開業。

依最初規劃,中茶公司在安徽祁門屯溪、浙江平水、江西修水、福建武夷山、湖南馬橋以及湖北羊樓洞各設一處示範茶場,以指導茶農提高生產技術。上海則設立精製茶廠,從各地收購毛茶按規定標準進行加工。除上海設有總辦事處外,各地則視情況成立分處或海外經理部,以達到產制運銷一條鞭。然當時中日關係已十分緊張,中茶公司成立僅月餘,日本發動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華北、華中先後多起戰役,中茶公司被迫從上海撤離。先遷武漢,後至重慶,上海僅於租界處保留辦事處,惟滬租界是淪陷區中的孤島,內地茶葉運滬不易,公司業務幾乎無所開展。

經濟實力是支撐戰爭的重要資本,即使沿海口岸喪失、大半國土淪陷,政府依然得設法突破日軍封鎖,輾轉將經濟作物輸出外銷。抗戰軍興,政府採取統制貿易政策,除中國茶葉公司之外,另有富華貿易公司和復興商業公司,這三家公司專責統理各項外銷如生絲、羊毛、豬鬃、皮革、桐油、茶葉、磚茶等物資。復興公司主要負責收購運輸國內桐油,藉由易貨貿易形式向美方貸款,同時利用所得外匯在美國採購各項抗戰急需的戰略物資。設於香港的富華公司負責運銷事宜,下有浙茶、閩茶、皖茶、贛茶等部門,統籌收購全國茶葉及出口業務,各省茶葉如符合外銷者,由各省茶產管理處指定區域集中後以外籍輪船運送到香港交富華公司銷售。中茶公司則負責茶葉改良、推廣、製作及國統區的收購運輸等事宜。193969日行政院長孔祥熙有簽發訓令說明:

查茶葉為我國對外貿易特產,且為易貨及換取外彙之重要物資,所有全國茶葉改良、產制、收購、運輸及對外易貨各項事宜,自應統一管理,以專權責。茲責成中國茶葉公司辦理,並指令該公司總經理壽景偉主持其事,仍由貿易委員會督導進行。財政經濟、交通兩部及產茶各省政府均應隨時予以協助。

抗戰期間中國茶葉外銷的對象主要是蘇聯,因為蘇聯同意中國以易貨方式用茶葉換取軍需及醫藥。戰時沿海多遭日軍封鎖,交通時有中斷,為增進運輸效益,銷俄茶葉以體積小而重量足的磚茶為主。而西北、青藏為抗戰時期的大後方,當地居民日常生活亦習飲磚茶,故中茶公司將磚茶列為重點生產項目。19388月中國茶葉公司在安徽屯溪設立磚茶廠,產製茯磚、米磚、青磚等8款磚茶。193812月又與雲南省經濟委員會合資成立雲南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設立順寧(今鳳慶)、佛海(今勐海)茶廠,後又增建昆明復興茶廠,生產銷川藏的沱茶。在下關則設康藏茶廠,以供應藏區緊壓茶。1939年下半,湘鄂部分茶區被日佔領,銷俄青磚無法適時供輸,經俄國同意,改以四川西路邊茶替代部分兩湖磚茶,故1940年在四川灌縣亦設廠壓磚。

182534ol2p8qlll0w3qlo8

1939年的康藏茶業股份有限公司第一製造廠檔案照片

231522

1939年川康科學考察團的歷史資料,圖為雅安第五茶場女工在檢茶

232019

1939年6月川康考察攝影,茶馬互市已有一千多年歷史,茶馬古道的起點在雅安,雅安自古以來盛產邊茶。

231344

19396月川康科學考察團的歷史資料,圖為雅安第五茶廠的邊茶起運前堆放在茶庫中,工人正合力堆放茶包。

18253550cxj6nj5jqd15ln

1939年考察團拍攝的西康茶關

233032

19397月川康考察攝影,圖為背茶夫背著二百多斤的茶包走過瀘定橋。

上列照片為1939年川康科學考察團所拍攝的歷史照片檔案,可反映抗戰當時國家經營茶業的部分實況。

圖片資料來源:

http://www.youduo.com/forum/viewthread.php?action=printable&tid=18264  & http://u.8264.com/home-space-uid-33907420-do-blog-id-340715.html

湖南省磚茶業發展在抗戰時期可謂一枝獨秀,由於時局艱困,反為湘省磚茶製作帶來突破性的進展。百多年來湖南安化黑茶都是將毛茶運陝西涇陽壓磚再轉銷西北,1937 年中茶公司成立,總經理壽景偉至湖南安化考察後成立中茶安化支公司,將酉州的華安、晉安、大中華等私營茶廠合併,成立湖南省安化茶廠。另於湖南安化的仙溪、小淹、江南、鴉雀坪、酉州、東坪蘭田等10多處設立初製廠,生產茶葉。

中茶公司最先僅制定磚茶原料統購實施辦法,在湖南省安化、桃源、新化、益陽等黑毛茶產區設立收購站,收購茶農生產的黑毛茶或茶商積壓的陳黑茶等半成品,再交由交中茶公司統一運銷。而湖南省政府於1938416日成立物產貿易委員會茶葉處,後改為茶葉管理處,分設長沙和安化辦事處(長沙辦事處於1938年12月遷至沅陵辦公),監督檢驗製茶,管理收購、運輸和出口。

但抗戰時期交通屢屢斷絕,西北市場大鬧茶荒,安化當地黑茶原料卻大量積壓,產銷鏈無法順利運作。湘省茶葉管理處副處長彭先澤為解決此困境,力主於安化設廠就地壓磚,以節省運輸成本方便輸出。彭在19395月先行試製黑磚茶,質量經認定後即於安化建廠以機器壓製黑磚茶,所產製的磚茶除銷俄外,也大量供應甘肅、新疆等西北地區。

1941年秋因長沙會戰影響,中國茶葉公司湖南辦事處將阻滯於沅陵、桃源等地的黑茶原料委交湖南省磚茶廠代壓成磚,因產製業務擴大,故1942年湖南省磚茶廠分別在桃源沙坪和安化酉州增設分廠,除代壓中茶公司茶磚外,也開始於湖南實驗試製茯磚。爾後中國茶葉公司總技師李厚澄來湘籌畫磚茶生產事宜,和湖南省政府協商後,湖南省磚茶廠改由中國茶葉公司與湖南省政府合辦,更名為「國營中國茶葉公司湖南磚茶廠」。此後政府益發重視湖南磚茶,1942129日國民政府行政院頒布〈磚茶運西北辦法綱要〉,規定:

一、湖南安化所產磚茶及其他地方所產磚茶原料,應由中國茶葉公司統籌收購、分配。廠家壓製磚茶後交由中國茶葉公司統一銷售。

二、中國茶葉公司應利用與湖南省合辦的磚茶廠及湖南、陝西境內的公私廠家,每年壓製磚茶400萬片至600萬片(每片2公斤),專銷西北。

三、磚茶及原料由湖南運至陝西,磚茶由陝西運至新疆及西北各省,應由運輸統制局及交通部協助提供交通工具。

1944年中國茶葉公司湖南磚茶廠所製黑磚茶7,280噸運抵蘭州,交國民政府財政部貿易委員蘭州辦事處。其中4,000噸運往新疆,與蘇聯進行易貨貿易,換取我國急需的抗戰物資,其餘則供應邊銷,對爭取外匯和安定西北民生起了很大的作用。

戰爭時期進行國際貿易艱困,為求有效經營而採統制產銷,獲得不少成效。雖在戰火威逼下,茶區多有淪陷、農工大半流散、交通時有阻滯,但茶葉輸出量卻較1937-38年的抗戰初期更為增加。據統計資料顯示,1939年茶葉總輸出額為33,054,085元,比起1937年茶葉貿易額為30,661,711元、1938年的30,787,274元都有顯著增加,基本維持了戰前水平。蘇聯是抗戰時期中國茶葉最主要的銷售國,由於1938年廣州淪陷後,中國貨運多由廣州灣(今湛江市)或溫州等地轉口到香港再輸出,此外中國內地貨運則多由新疆出境銷俄。1939年茶葉輸俄量大增,茶價亦較戰前上漲約20--60%。據統計,1939年轉往蘇聯華茶總值達1,500萬元之巨,比往年增加了23倍。茶葉外銷而使中國外匯收入增加,為戰時經濟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1941128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英美同時對日本宣戰,日本則大肆進軍亞洲的歐美屬地,1225日香港淪陷,中茶公司在港業務全部停頓,國府貿易委員會決議將中茶公司的出口業務規併到另一戰時特設的復興公司項下辦理,中茶公司則主管國內拓展茶區、茶葉改良和國內運銷等事宜。1945年抗戰勝利後,101日行政院議決廢止〈財政部貿易委員會全國茶葉出口貿易辦法大綱〉,戰時特設的復興、富華、中茶三家國營公司同時裁撤,戰時的中國茶業統制於此告一段落。

茶葉屬於食材之一,多數已於當下消耗,故遺留保存至今的老茶已屬珍貴文物。筆者蒐集老磚茶資料多年,茲將目前所見尚存於世的抗戰時期磚茶簡述如下:

一、1938 年國營中國茶葉公司米磚茶

米磚是湖北省特產的紅茶磚,晚清時期因俄商進入鄂南茶區,在漢口租界建立多家機器磚茶廠,壓製大量米磚銷俄。中國自產米磚主要由晉商經營,亦多有規模。惟武漢地處長江、漢水交會,又是平漢、粵漢鐵路的轉接點,為九省通衢,乃日軍企圖控制華中的重心據點。19386月武漢會戰爆發,為因應時局避開主要戰場,中國茶葉公司於同年8月在安徽屯溪另建磚茶廠,統購湘鄂茶區的毛料用以壓制青磚、米磚等。下圖之米磚典藏於澳門茶文化館內,館方標註茶磚年份為1938年。此茶磚外包裝尚屬完整,上有「國營中國茶葉公司製」字樣,中間則有「中茶」紅色圓印,最底下則標註茶款為「米磚」。國營中茶公司沿革已於前述,此不贅言。廣州淪陷後,中茶的輸出業務多經由香港轉銷蘇聯,澳門與香港僅一衣帶水之隔,應是自香港少量流至澳門的茶磚。

 504370957_m

1938年中國茶葉公司所製作的米磚,如今存放在澳門的茶文化館內

圖片資料來源:http://www.iacm.gov.mo/museum/viewexpo7.aspx?id=31&p=2&d=Museum&lang=c

 米磚向來多銷西北和俄國,由於茶磚是遊牧民族日常生活必需品,此類磚茶於邊疆地區亦可當貨幣來進行交易。抗戰時期米磚主銷蘇聯,也是以易貨方式交換中國所需要的軍火。許多外國學者研究磚茶,也常論及其特殊具有的貨幣功能,稱之為tea money(茶錢)。在Museum van de Nationale Bank van België(比利時國家銀行博物館)亦收藏一只同款茶磚。該館收藏的米磚已除卻外層包裝,茶磚正面刻印的圖案和前述包裝紙之字樣相同,背面則劃分成4*416子小塊。

 6673285095_00352a5571_b-1

Museum van de Nationale Bank van België 所收藏之抗戰時期國營中茶公司米磚

圖片資料來源:https://c4.staticflickr.com/8/7026/6673285095_00352a5571_b.jpg

米磚以向型美著稱,清末民初常見的米磚,不論俄商或華商壓製者,都各顯其華美,圖案造型多樣而豐富。而此際中茶公司壓製之米磚,卻顯得繁華落盡,褪去華麗紋飾,正面僅打印文字和中茶圓印標註,背面也只劃分十六格塊,過去米磚常見的佛家吉祥八字結飾不復存在。也許是因當時蘇聯共產主義主張無神輪,故排除此類帶有宗教意義的圖案,以符合銷俄需求。而此種簡單樸素的造型,似乎也反映了抗戰國難當前的氛圍,一切以實用為主,從而放棄早期富有美學造型的圖紋。

二、1940年代湖南天字黑茶磚

湖南省的磚茶業在抗戰時期有長足的進步和發展,而奠定湘省黑茶基礎的第一人,首推時任湖南省茶葉管理處副處長彭先澤。長期以來湖南安化黑茶多只提供市場原料,運陝西涇陽壓磚銷往西北。一般認為安化水質不合、技術不行且當地氣候潮濕容易發霉,故傳統以來一直是黑茶產於安化、成磚於涇陽的產制格局。

但抗戰時期交通時有阻絕,以簍盛袋裝之散茶體積龐大不易輸出,為有效節省運送成本,彭氏經研究後,力排眾議,於報紙發表〈辟在安化不能壓磚〉一文,並著手試製。首批黑磚茶樣200片於19395月壓製成功,經中茶公司檢驗認為勘合俄銷,茶樣寄交蘇聯亦獲得俄方認可其質量。8月彭先澤報請成立「湖南省茶業管理處磚茶廠」,12月經省府常委會通過,於是在安化江南坪租賃德和慶記茶行為廠址,安裝手搖壓磚機等設備,從此湖南黑茶告別早期手工作坊的生產方式,進入機器壓製的近代產製模式。194031日正式開工,湖南安化開始自製黑磚茶,分成天字磚、地字磚、人字磚、和字磚4個等級,同年85日中國茶葉公司與湖南省茶業管理處簽訂首批黑茶磚出口合同2,00096,000公斤,11月茶廠交付首批黑茶磚2,073箱約111噸經衡陽運往香港出口蘇聯。爾後此四款磚茶仍時有壓製,據1943年中國茶葉公司湖南磚茶廠統計資料顯示,當年所產之天地人和黑茶磚共計2,518,119片,總重達5,036噸。

 價值百萬黑茶磚

1940年之湖南天字磚實體文物,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所藏,曾於2014年公開展示。

圖片資料來源:http://www.dtdo.taipei.gov.tw/site/tcg/public/MMO/tcooc/%E5%83%B9%E5%80%BC%E7%99%BE%E8%90%AC%E9%BB%91%E8%8C%B6%E7%A3%9A.JPG

上圖之天字磚現藏於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是抗戰時期湖南安化所產,磚面簡單無任何圖案,僅於中間刻印一「天」字以為等級辨識。據該會表示,此塊磚茶是早期公會理事長王進益所留下,珍藏迄今已逾七十多年。王早年於中國東北行銷台灣茶,後來又收購中國湘鄂所產之米磚、青磚和黑茶磚等轉銷蒙古等地,此茶磚乃當年不及售罄所留存,保存至今已成珍貴的歷史文物。當時安化首批黑茶磚由香港大部分轉口蘇聯,餘下茶磚可經香港自由交易,王氏以茶商身分得批貨買賣。194112月日本侵占香港,華茶已無法再經此地轉口,安化黑磚茶改經陝甘運銷新疆和蘇聯。故綜合湖南天字磚產製歷史、戰時貨物銷售情況判斷,可能是1940年湖南省茶業管理處磚茶廠所壓制外銷之黑茶磚。

三、1941-42年湖南省磚茶廠壓製之黑磚茶

1941年元月湖南省茶業處磚茶廠改隸湖南省建設廳直轄,遂更名「湖南省磚茶廠」,並於在桃源增設分廠擴大生產。同年7月桃源分廠首批黑磚茶10萬片計20萬公斤運抵蘭州,從此安化產製之黑磚茶亦開始供應中國內地西北市場。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紅、綠茶外銷日益困難,但磚茶則因西北市場仍有內需,銷量日增。中茶公司統籌磚茶生產事宜,與湖南省政府協商,該省磚茶廠由中茶公司和省政府合辦,194261日改制成國營,湖南省磚茶廠更名為「國營中國茶葉公司湖南磚茶廠」,廠務仍委託彭先澤主持,茶廠擴大增加12個工場,壓製機由6部增至50部,由於業務擴大,彭又在安化酉州增設酉州分廠(即今安化茶廠前身)據彭先澤自撰之《安化黑磚茶》論述,截至1944年安化廠方共壓製黑磚茶356萬片,其中有200萬片運至新疆出境至蘇聯,其餘則交付蘭州甘肅省貿易公司,供應邊銷。

 4a9ff2a3xc7e3d9dcfb91&690

40年代湖南省磚茶廠壓製之黑磚茶,由湖南茶人自莫斯科茶廠購回。

圖片資料來源:http://s2.sinaimg.cn/bmiddle/4a9ff2a3xc7e3d9dcfb91&690

上圖之黑磚茶茶面有「湖南省磚茶廠壓製」八個字,市場簡稱「八字磚」,因磚面採凸字字模,蘭州市場稱其為「鼓字名牌安化黑磚」。此款茶磚同時也供銷俄,莫斯科茶廠的樣品陳列室即擺有此款黑磚茶。後來蘇聯解體,莫斯科茶廠亦隨後倒閉,此磚由湖南茶人以重金購回。湖南省磚茶廠從1941年元月由湖南省茶業處磚茶廠改制後成立,自19426月再由省營改制成國營,廠名再度變更,故此黑磚茶當產製於1941-42年左右。

四、1943-44年中國茶葉公司之福建駱駝牌磚茶

福建為中國產茶大省,其得風土之宜,所產茶葉不但量大,且品質優良,自古武彝茶即名揚海外,所產之烏龍、紅茶、綠茶、白茶、花茶等皆廣受世人喜愛。抗戰時期江浙相繼淪陷,然閩省多山地丘陵,日軍掌控不易,因此大部分地區仍為國府統治。尤其閩北山區之局勢相對穩定,更有利於茶葉生產發展。1938-1940年,茶葉歸中國茶葉公司統購統銷,中茶公司於19394月成立福建省茶業管理局和南平茶業管理處,統制閩北茶葉,由福州租用英籍輪船輸出至香港,除履行對蘇聯易貨貿易外,餘茶則對外推廣銷售。

閩省茶葉以散茶居多,然福建亦產有少量磚茶,福州更是晚清和漢口、九江並列為中國三大磚茶中心。1872年俄商阜昌洋行在福州設立磚茶廠,以後相繼在南平、西芹、建甌芝城、南雅、太平等地建廠。1880年是福建磚茶最盛時期,出口達6,214.32噸。不過福建磚茶廠雖多,規模卻多屬小型,後來俄商集中於漢口租界建立機器磚茶廠,將福建茶廠機器設備運至漢口或轉賣給華商。福州磚茶產量大減,至1906年僅輸出2,0002,500噸。閩省磚茶多銷俄國,在1917年共產革命後茶葉被蘇聯政府管控輸入,銷俄磚茶銳減,福建磚茶廠多數關閉。1929年中俄因中東路事件斷交,至193212月中俄再度復交,中國銷俄磚茶大有起色,福建當地亦於1933年在福州設立磚茶站,謀求恢復生產,惟因內戰導致交通阻絕,所製磚茶無法外運,未久又告停業。

抗戰時期政府也頗重福建茶業發展,1940年貿易委員會在崇安創立全國第一個茶葉研究所,張天福等專家也到建陽、水吉等茶葉主產區指導茶樹更新活動。福建外銷以散茶居多,製茶所留茶末於戰時物資艱困時期亦思善加利用,故中茶公司在1943年福州再設磚茶壓製站,以紅、綠茶末生產磚茶,惟福州為閩省政治中心,抗戰時期日軍於1941年和1944年兩度侵占,甫建立的福州磚茶業隨即宣告停頓。

2012030523215771243954

1943年中茶公司於福建生產的駱駝牌磚茶

圖片資料來源:http://estimation.cang.com/201203/2012030523215771243954.JPG

2012030523220323974627

中茶公司駱駝牌茶磚背面

圖片資料來源:http://estimation.cang.com/201203/2012030523220323974627.JPG

上圖為中茶公司於1943年在福建所壓製的磚茶,由福建磚茶工作壓製站出品,以駱駝牌對外銷售,外包裝紙蓋有藍色「福」印字樣。包裝上有廣告詞:

此等磚茶係用上等茶葉壓成品質美價格廉助消化提精神如蒙賜顧無任歡迎

福州於1944105日遭日軍再度進犯而淪陷,磚茶站工作停止運作,故其磚茶生產年限不長,是以至今仍留存於世的實體物甚少,此磚茶文物得以見證抗戰時期福州的磚茶事業,更顯彌足珍貴。

五、1940年代前後日據武漢時期的三菱公司米磚茶

自古以來湘、鄂一直是邊銷茶的產區,湖南安化黑茶多賣往陝甘西藏,湖北羊樓洞青磚多售蒙古,米磚則主要銷俄和新疆。晚清時期俄商進入鄂南茶區取得茶葉原料,復在漢口建立多家機器磚茶廠,大量生產銷俄所需的磚茶,漢口因此成為中國磚茶業的重鎮。而抗戰前夕,中國政府有計畫地將沿海省份的資源往內地遷徙,武漢一度成為抗戰初期的國家政治經濟中心。1938年武漢會戰更是抗戰的一個轉捩點,雖然武漢淪陷,但也消耗日本重大兵力資源,從此抗戰轉入長期相峙的局面。

漢口原是國際性的大茶市,被喻為東方茶港,但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為阻日軍溯江西進,政府在江陰、馬當兩處堵塞長江航道,漢口貨物無法東運出海,茶葉出口被迫中斷。193810月武漢陷落,日本封鎖長江,除日籍船隻之外,其他國家船舶皆被禁行。為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日本於淪陷區內大肆搜刮資源,武漢茶業因此被日本壟斷。日商在漢口成立武漢制茶株式會社,由清水俊仁、井上哲等日商主持,並接收漢口原先的義興、聚興順等華商茶莊,改成武漢制茶株式會社第一、二茶廠,將其房屋、機器、工具一律折價,合股經營,並由日商櫻井操和西山哲負責監督製茶。

日本對武漢茶業控制甚嚴,漢口茶市的茶葉均由制茶株式會社壓價收購,日本水陸碼頭的憲兵隊則根據制茶株式會社的「出張證」方才簽發「起運證」,如無證件的民船來漢裝茶被查哨,除沒收茶葉外,並以游擊隊罪名拘押審訊。當時除了少數和日本合作的茶行外,武漢茶區的大多數華商茶行皆告停業。

 002agP4xzy6EUvtAzymae&690

日本佔領武漢期間壓製的米磚茶

圖片資料來源:http://static15.photo.sina.com.cn/original/002agP4xzy6EUvtAzymae&690

002agP4xzy6EUvuwUrf79&690

壓印有三菱商事商標和日本太陽軍旗的米磚

圖片資料來源:http://s10.sinaimg.cn/original/002agP4xzy6EUvuwUrf79&690

 

上圖茶磚是武漢淪陷後日本三菱公司在漢口所壓製的米磚,主銷蘇聯,故茶磚上的文字皆印以俄文。三菱是日本財閥,經營範圍擴及造船、船運、銀行、商貿等行業。甲午戰後日本取得漢口租界,三菱、三井、日清公司等企業先後進駐。1937年因抗戰爆發,日僑短暫撤出漢口租界,1938年武漢淪陷後又捲土重來,而三菱公司以日商企業在漢口取得經營優勢。三菱在漢口自建有碼頭,又經營船舶航運,而其對外商貿據點廣布,故武漢制茶株式會社所生產磚茶,多有委由三菱公司行銷者。

20041218zzd-y079

 三菱公司是日本大財閥,經濟實力甚強,圖為在漢口日租界的三菱船舶公司大樓檔案照片

 圖片資料來源:http://www.cnhubei.com/images/200412/20041218zzd-y079.jpg

茶磚正面中心有大圓印,內刻以玫瑰花紋,其上文字略有磨損,經筆者比對莫斯科茶廠所存之同款茶磚茶樣,確認上方文字當為”МИЦЬУБИШИ ШОДЖИ КАИША“,翻譯成中文即是「三菱商事會社」。下方兩個俄文分別是”ВЫСОКIЙ“ХАНЬКОУСКIЙ,其義是「高级的」、「漢口的」。茶磚背面劃分八個小子塊,雖無文字資料,卻大落落地打印上日本太陽軍旗圖案,中心則有三菱公司註冊商標,直將侵略者掠奪華茶資源的囂張狂妄心態表露無遺,正是日本侵華的珍貴史料之一。武漢自193810月淪陷至19458月抗戰勝利後光復,故此茶磚製作年代應在40年代前後。

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是近代中國生死存亡的聖戰,在那個國格被踐踏、領土被侵占、人民被殺戮,資源被掠劫的苦難日子裡,由數不盡的鮮血、淚水、悲傷、激情、奮鬥交織而成的畫面,在經過半個多世紀後,正漸漸的淡出人們的生活。但對於往昔國破家亡的苦痛,也許可以原諒但不能忘記,遺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比起諸多刺痛或振奮人心的歷史證據,黝黑的茶磚是顯得那麼不起眼,然不能忘記的是在抗戰的艱苦歲月中,小小的茶葉也曾背負時代重大任務。少數幾只留存至今的老磚茶文物,也各自帶著特殊印記,為世人默默地訴說屬於那個年代的往事。當初的製茶人可能已不在世間,人,雖是走了,茶,可以依然是滾燙著。被熱著的不是舌喉,而是更深層的記憶!(文:四宜茶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四宜茶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