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先澤(1902-1951年)安化小淹人,曾就讀於長郡中學,後轉山東濟寧中學畢業。1919年留學日本,先後在東京帝國大學農學實科、帝國大學農學本科攻讀八年,從事水稻研究,並去朝鮮考察。
1927年回到祖國,先後在長沙修業學校農科、江蘇省淮陰農校、浙江大學農學院(任教授)等處任教八年,所編輯的《稻作學》列為浙大及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大學叢書之一。
抗日戰爭後,離浙回湘,任湖南省茶葉管理處副處長,負責辦理茶葉貸款、監督產制、收購運銷及出口結彙等工作,同時兼任省農業改進廳茶作組主任、湖南省修業農校(辦在安化東坪)茶科主任、湖南省茶事試驗場(安化茶場)主任,1944-1946年兼克強學院教授。
抗戰期間,交通斷絕,西北市場磚茶奇缺,安化黑茶大量積壓,彭先澤兩次繞道貴州、四川,上青海、甘肅,探尋新的茶葉北運路線,與西北各省談茶葉銷售事宜。西北萬裡行之後,即就安化黑茶壓磚問題廣泛調查研究,擬具體計劃,力主在安化設廠就地壓制磚茶。1939年12月經省府常委會通過,於是籌借經費,收購原料,在湘潭定制壓磚機,並選定安化江南坪為廠址,建“湖南省磚茶廠”——白沙溪茶廠前身,中國最早的現代黑茶企業,黑茶告別茶行作坊式生產的斷代標志。
數百年來,大部分安化黑茶只能作為原料,運陝西涇陽壓制成磚,銷售西北市場。在安化產地壓磚,人們認為有三不可能:一是安化水質不合,二是技術不行,三是氣候潮濕,容易發霉。彭氏經科學研究後,撰寫《辟在安化不能壓磚》一文見諸報端,深得各方人士關注。湖南省磚茶廠的樣磚寄重慶中茶公司檢驗,認為“堪合俄銷”,出產2000箱,復經當時中華民國經濟部商品檢驗局衡陽分處檢驗,以“磚茶水分和灰分均合法定標准”,並填發出口證書。
安化黑茶磚試制成功,結束了長期以來,黑茶產於安化,而成磚於外地的產制格局。1941年由於發展與蘇換貨貿易,“湖南省磚茶廠”又租賃“德和雲記茶行”在桃源增設分廠擴大生產。同年7月,桃源分廠第一批磚茶10萬片運抵蘭州,獲得各方好評。從此安化黑茶磚暢銷西北各省。
1942年由中國茶葉公司與湖南省政府合辦,改名為“國營中國茶葉公司湖南磚茶廠”,廠務仍由彭氏主持,集資300萬元,茶廠擴大到9家茶行,分12個工場,壓機由6部增至50部,聘復旦大學茶學系及修業農校茶科畢業生多人,充實技術力量,10月又增設酉州分廠,大量壓制磚茶,在1940-1949年中,共產磚茶666.63萬片,對戰時戰後的安化茶區不無裨益。
彭先澤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艱苦歲月裡,致力黑茶磚的研制、經營12年,從理論探討到技術改進,從包裝設計到工具革新,從員工培訓到市場開拓,歷經艱苦酸辛,始終執著追求,其精神實為難能可貴。為打開西北市場,考察運輸路線,1941年、1944年兩度到蘭州實地調查,並與甘肅、蒙古和蘇聯代表簽訂供貨合同。寫出了《西北萬裡行》,在《湖南磚茶》季刊上發表。1948年至1950年,先後出版了《茶葉概
論》《茶葉行政》《安化黑茶》《安化黑磚茶》等著作,主編《芙蓉月刊》《湘茶》及《安化茶葉公司叢刊》。為黑茶理論與實際探索第一人。為發展湖南茶葉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共和國成立後,彭先澤任安化磚茶廠第一任廠長。1951年3月,彭先澤不幸在安化白沙溪被作為官僚資本家錯誤處決,時年49歲,直至1983年7月才得以平反昭雪。
(摘自《益陽歷史文化叢書——中國黑茶之鄉》岳麓書社出版孫國基著)
上述資料來源:http://www.puercn.com/czs/cybk/52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