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飲茶溯源

 

在蒙古族日常生活中,有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之說,可見,飲茶是必不可少的。數百年來,蒙古人嗜好飲茶這一習慣一直保持下來。那麼,蒙古人什麼時候開始與茶發生關系?飲茶之習究竟起于何時,這個問題曾經引起學界的關注。但確切時間現已無法考證。眾所周知,早期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人,飲食非常簡單,馬奶酒是他們的主要飲料。隨著蒙古帝國不斷向外擴展,蒙古人與其他民族接觸增多,他們的飲食生活也逐漸豐富起來。我國是茶葉的原產區,其中巴蜀和雲南是最早的產茶、飲茶之地。早在金朝統治下的地區,上下竟啜,農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屬”[2]。蒙古人控制原金朝統治下的漢地以後,肯定會對飲茶有所了解;而忽必烈建立元朝、統一全國以後,江淮以南產茶之地盡入版圖,蒙古人對于茶無疑有更多的接觸機會。但在現存文獻中,13世紀末以前還未發現有蒙古人飲茶的明確記載[3]

 

最早接受漢地飲茶習俗的食肉飲酪民族是吐蕃。據藏文史籍記載,茶正式傳入西藏是在吐蕃王朝的都松賁步支贊普時期(676704年在位)。《西藏政教簽附錄》雲︰茶葉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土也” [4]

 

蒙古族的先民自7世紀以來與唐宋及遼金王朝交往頻繁,也受到了飲茶習俗的影響,但蒙古族的飲茶習慣在元代仍未形成,直至明朝並立的北元時期才漸成風氣。據唐代《封氏聞見記》記載︰開元年間,佛教很盛行。學佛參禪要求晚間不眠,由于茶葉具備興奮神經之作用,故佛門弟子都相繼煮濃茶驅睡,破眠見茶效。蒙古人飲茶的形成于元代,隨著喇嘛教的傳入,飲茶則成為蒙古人的普通習慣[5]。在元朝統一中國後,宮廷中已開始飲茶,尤其元朝皇帝所飲的御茶,則建寧茶山別造以貢,謂之--山茶。山下有泉一穴。遇造茶則出,造茶畢即竭矣。比之宋朝蔡京所制龍鳳團費則約矣5。民間止用江西末茶、各處茶葉。由此可見,元朝蒙古皇帝所喝的御茶,質量上乘,且清泉制茶,而民間所飲茶較低劣。元朝宮廷營養學家忽思慧于天歷三年(1330年)著《飲膳正要》一書,記載了宮中所飲的茶,其中收錄了多種茶葉的名稱和飲茶方式,其中飲茶方式除有漢族中流行的清茶香茶之外,還有一些按蒙古人的習慣進行了改造的方式。例如,炒茶用鐵鍋燒赤,以馬思哥油,牛奶子、茶芽同炒成。馬思哥油就是從牛奶中提煉的奶油,亦雲白酥油。蘭膏,玉磨末茶三匙頭、面、酥油同攪成膏,沸湯點之。是以上等紫筍蘇門炒米” “一同拌和,勻入玉磨內,磨之成茶。”“炒茶蘭膏酥簽雖然制作方法各有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加進了酥油。這與漢族的飲茶方式不同,也反映了游牧生活的特色。這種飲茶方式,大概是受藏族的影響。藏族文化對蒙古族有很大影響。藏族的酥油茶為蒙古族接受是很自然的。從現有記載推斷,13世紀下半期起,蒙古人已對茶有所接觸並發生興趣;而到14世紀上半期,茶已成為蒙古人的一種重要飲料。元代蒙古人的飲茶方式,既接受了漢族的傳統方式,又受到藏族的影響,至于現代流行的奶茶,大概是從酥油茶演變而來的,在元代尚未見諸記載。

 

二、茶的傳播

 

茶是中國傳統的也是最流行的飲料。種茶、制茶、飲茶都起源于中國。顧炎武《日知錄》雲秦人取蜀而後,始有名飲之事。西漢王煲《僮約》中記載蜀西民間貿易活動︰牽犬販鵝,武陽買茶。武陽在今四川蓬山境內,茶葉的商品化以此為發端。南朝時中原飲茶風氣漸開。隋統一中國後,飲茶風俗進一步在北方傳播6。到南宋時,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在中國歷史上,飲茶在唐代開始流行,至宋大盛。據史料表明,公元9世紀初期,中國的茶文化與佛教一同被傳入日本、朝鮮及阿拉伯諸國,17世紀傳播到歐洲諸國家,並成為其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茶在中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蒙古先民很早就接受了漢地的茶文化,並將其發展成為獨特的文化形態。茶文化對游牧民族的經濟與生產、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極大地推動了飲食文化大發展。由于茶多產于內地,時,回紇入朝,始驅馬市茶”7。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茶馬貿易。茶馬互市是指北方游牧民族用牲畜及產品同內地交換各種生產和生活必需品的貿易,游牧經濟的單一性、脆弱性,決定了蒙古族進行貿易的迫切性,而中原地區恰恰最缺乏的就是馬匹等畜產品,因為馬在古代戰爭、鞏固邊防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故茶馬貿易應用而生。《明史》卷80《食貨志》記載︰萬歷五年俺達款塞,請開茶市1571年(隆慶五年),明朝政府首次在大同、宣府、甘肅等地設立了茶馬互市”8,有明一代,明廷基本對蒙古地區采取經濟封鎖政策,茶葉從漢地運往蒙古地區十分艱難。直到明朝晚期,明廷才在大同得勝堡、新平堡、守口堡,宣府張家口,山西永泉營、延綏紅山寺堡,寧夏清水營、中衛、平虎衛,甘肅洪水扁赤口、高溝寨等處開設馬市。每年定期開市12次,朝廷派官員管理,駐兵維持,稱為官市。同時民間貿易也有發展,稱為私市。無論官市或私市,茶葉是互市中的重要商品。明廷還以茶制邊,利用茶葉的壟斷權來控制蒙古。國家控制著茶葉的流通渠道,明廷為壟斷貿易和市場,鹽、酒和茶等商品在不同時期都實行專賣。直至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茶馬互市制度才被廢止,茶葉貿易完全放開。

 

蒙古地區的茶葉的來源,主要從內地運來。據《黑龍江志稿》卷6記載︰茶自江蘇之洞庭山來者,枝葉粗雜,函重兩許,昔值錢僅七、八文,八百函為一箱,蒙古專用與乳貿易、與布並同。正如《奉使俄羅斯行程錄》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塞外不用銀錢,最喜中國黑茶、藍梭布,往往牽牛、馬、駝來作貿易。據《中華風俗志》記載︰外蒙無貨幣,用磚茶記值。十九世紀以後,磚茶在外貝加爾邊區的一般居民當中飲用極廣,極端必要,以致可以當銀用。在西伯利亞的布里亞特蒙古等土著民中,在出賣貨物時,寧願要磚茶而不要銀,因為他們確信,在任何地方它都能以磚茶代替銀用”9蒙民交易,多用實物交換,或以磚茶為準,或以皮張計算,一般人民尚不知貨幣流通之妙用也” 10。通常一塊磚茶(約三公斤重)折算一只一歲半綿羊,或三張綿羊皮等。在蒙古地區進行茶葉生意的主要是茶莊。開茶莊,要到產茶區收購茶葉,再加工打包,運輸到蒙古地區,然後才能批發旅蒙商或銷售。清代專營蒙古茶莊的主要是大盛魁的兩個字號,即三玉川和巨盛川,這兩個茶莊從產茶地購進茶葉,按不同規格加工各種磚茶,分三六、三七、二四、三九(即每箱裝的數量)由大盛魁專銷。大盛魁運銷的磚茶,每年約三九磚茶4000箱,每箱茶價值1213兩銀子。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和民國元年(1912年),外蒙古磚茶緊缺,大盛魁運一萬多箱磚茶在庫倫烏里雅蘇台和科布多等地銷售。

 

大盛魁運茶主要是駝運,一箱三九磚茶為130斤,一頭駱駝馱兩廂茶,再搭配其他物品。駝運是清代蒙古地區的交通運輸工具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尤其是在水草缺乏的戈壁沙漠中至為重要。駱駝所載貨物能力超過其它牲畜,被稱為沙漠之舟。一個駝隊往往有數只或上百只駱駝組成。運茶主要有兩條路線︰一條為東口,以張家口為起點,至庫倫(今蒙古烏蘭巴托)、恰克圖(今俄國恰克圖)、烏里雅蘇台(今蒙古札布哈郎特)等地區;一條為西口,以歸綏城(今呼和浩特)為起點,赴寧夏、甘肅、新疆、至外蒙古的科布多(今蒙古吉爾格朗圖)。清代蒙古地區茶葉的生意,主要由旅蒙商掌控。因此,在長達百年之久的時間里,磚茶成為蒙古族的流通手段,起著貨幣的作用,茶與蒙古人的生活之密切可見一斑,成為蒙古養命之源”11。有史料表明,十六世紀中葉以後,隨著佛教由西藏經青海傳入蒙古,黃教無孔不入地滲入蒙古族的思想和日常生活,使其風俗習慣多被打上喇嘛教的烙印,首先是喇嘛教和蒙古上層人物開始喝茶,在一些著名佛教聖地,飲茶之風日盛,比如五台山,蒙古王公常遣其屬來熬茶”12。久而久之,蒙古民眾爭相效仿,逐漸養成飲茶習慣,至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磚茶迅速得寵于蒙古族牧民,食物以乳茶,羊肉高梁黍雜糧為主,而乳茶尤為常嗜之品”13

 

三、茶的種類

 

與飲茶習俗茶主要出產于江、淮以南。宋代,最著名的是福建建寧(今建甌縣)的北苑茶,它是朝廷的貢品。元代,北苑茶仍佔有特殊的地位。王楨說,茶的生產,閩、浙、蜀、荊、兩湖、淮南皆有之,惟建溪北苑為勝”14。至于蒙古族飲茶的種類,忽思慧在《飲善正要》里記載了探春、次春、紫筍、雀舌等茶,均屬北苑茶。蒙古地區有速敦茶(地榆茶),速敦茶產于蒙古。紅茶、花茶、磚茶等都產于南方地區”15

 

(一)野生茶

 

蒙古地區野生茶的種類較多。常見的有速敦茶、(地榆茶)、杜李茶、本香花茶、沙冬青茶、山騰茶、文冠果茶、榛樹茶、艾菊茶、萬年蒿茶、沙蓬茶、山梨茶等。據《蒙古風俗鑒》記載︰古代,蒙古地區的速敦茶和榛樹茶是在每年七月采摘,以山梨樹葉和榛樹葉制造茶葉”16。蒙古族先民還把每年七月定為采茶月,采集當地產的山茶。這種野山茶是在北方地區自然生長的植物,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與環境中,北方游牧民族發現並加工制作了茶飲料,從而為生活提供了保障。然而,隨著社會發展與進步、貿易的繁榮,外茶的流入,野山茶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有學者認為,野山茶的制作、飲用習俗的形成和發展是內地茶文化傳入並影響蒙古地區的結果。

 

(二)奶茶

 

近代方志載︰茶,蒙古人甚嗜之,用必多量,如漢人吃飽飯而方止,其法則與漢人全異,茶之中混以牛乳及少量鹽名為奶子茶”17。蒙古族所喝的茶主要是指奶茶,又名蒙古茶。奶茶有著悠久的歷史。元代流行蘭膏酥簽等酥油茶。關于蒙古奶茶的起源,陳高華先生在《元代飲茶習俗》一文中認為︰“13世紀下半期,在蒙古和藏族的文化交流中,受到藏族的影響,以酥油入茶。奶茶大概是從藏族酥油茶演變而來的”18。蒙古各地制作奶茶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有的是熬好磚茶,熬好鮮奶,將米炒熟,兌在一起;有的是熬好磚茶,濾去茶葉,加入牛奶(或馬、羊、駱駝奶),再仔細攪拌煮開。一般在飲前都要用壺加以燒煮,然後加入奶子使之呈淺咖啡色為適度。有些地區的蒙古族飲茶除加奶外,還加些食用鹽,使其味香淳濃郁,既增加了奶茶香氣,又補充了人體對鈉的需求。蒙古人喝的奶茶,具有替代飲食全部內容的獨特之處。據《黑龍江外記》記載︰土人(蒙古人)熬飲黑茶,間入奶油、炒米,以當飯。蒙古茶不僅含有豐富的營養,而且還含有人體必需的無機鹽。長期飲奶茶,可以減除疲勞,促人興奮,幫助消化,增強食欲,還具有降血壓,防動脈硬化之功效。

 

(三)清茶與紅茶

 

蒙古族將清茶稱為哈日茶黑茶,之所以稱為黑茶,是相對奶茶而言的,奶茶發白,清茶發棕色。蒙古人熬清茶時,一般不放酥油和鹽,有的地方熬清茶時即放鹽也放酥油。清茶的原料即茶磚。據史料記載,蒙古人飲紅茶興盛于明清時期,後隨著茶葉交易及品種的不斷增多,蒙古人的飲茶與生產、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地發生著變化。當今在牧區的蒙古人喜喝奶茶,在農業區的蒙古人飲紅茶者不在少數,在城鎮的蒙古人多喝起了花茶,在甘南、藏北的蒙古人則喝酥油茶。

 

(四)茶具

 

蒙古族牧人所創造的茶文化不僅體現在奶茶的制作上,而且體現在獨特的茶具上,其中主要有︰(1)攪茶及木槌,攪茶呈倒圓錐形、木制,元代耶律楚材《西域從王君玉乞茶》記載玉和雲春素月,金刀帶雨剪春芽19”,所言之為攪茶用具。(2)茶碗,蒙古族早期是用木皮當碗,後來發展到大量用椴木碗20也用樺木制成的,然後瓖以銀,外面刻有傳統的花紋,是富有人家常用的茶具。現在多用景德鎮燒制的龍碗即印有龍形花紋的細瓷碗。(3)茶壺,茶具之首,多為銅制,造型別致。多數為圓形或橢圓形,嘴小,底子大,外表 光發亮,經常在壺蓋、提手或虎嘴上瓖嵌花紋圖案,茶壺亦有銀制的。蒙古族傳統茶具還有火撐子、茶袋、鍋、茶臼、刀、木盒、茶桶、盤子、勺子等用具。

 

(五)茶禮

 

茶飲在蒙古人的飲食結構中居重要地位。蒙古人喝茶不只是喝奶茶,而且,還輔以炒米、肉、烏日莫、胡日德、點心等一起食用。其足以替代營養豐富的正餐。所以茶飲的煮制到品用都有傳統禮俗和禁忌。(1)敬茶的禮節︰(A)蒙古族有敬茶習俗。即蒙古人自古以來就有每天清晨把奶茶的德吉(蒙古語意為最初、最早、首先等)作為祭品向佛和神獻祭,然後將奶茶敬灑在蒙古包周圍,以示對蒼天、大海、大地等神靈的崇拜。如︰敬獻者用飯之第一碗,酒之第一盅,以示尊敬之意。德吉是一切食物之最,獻德吉是對神靈和人表示的敬意;蒙古人給客人或長輩敬茶時,就以茶當作德吉,以示對客人或長輩的尊敬;同樣在娶親時,喜車到達蒙古包,完成接親儀式後,還將茶灑向車輪,表示洗塵。每當蒙古人出門遠行時,也要向出行的方向潑灑奶茶,此為事事順心的祈禱禮節。(B)以茶為咪拉勒格咪拉勒格在蒙古語里的意為涂抹、潑灑、敬獻等。蒙古人將茶潑灑在自己心愛的人、動物或物品上,以示對其的祝福之意;也有將黃油、酒等飲用食品涂抹或潑灑在新衣、新物品之上,同樣表示祝福之意。(C茶之祝頌儀式。為此用完茶後由客人向主人致祝福詞的習俗。在蒙古族習俗中,還有除夕茶、新年茶、祭火茶、新房茶、嬰兒洗浴茶、搬家茶、氈子茶、擠奶茶等豐富多樣的茶習俗。(D)以茶為禮品。茶葉在蒙古地區常常作為禮品,有的以茶葉為定親禮。在春節期間,都要贈送拜年者一小包磚茶,用意是帶珍品回家,以示茶葉之珍貴。男婚女嫁時也有用茶葉互為獻禮的習俗。舊時,清朝與蒙古王公貴族常以茶葉為賜品,以示尊重。(E)以茶為象征物。蒙古人在男婚女嫁時,擇日舉行茶會。結婚當日新娘家要舉行一次簡單的宴請,飲茶、吃奶食品,屆時茶要熬得濃烈、紅艷,象征婚姻的美滿幸福和地久天長。而白色的奶食品則象征著富有和吉祥。(F)禁忌習俗。平時茶葉要擺放在通風涼爽的地方,以防變味。搗茶的用具應正確擺放,不能用作其他。客人登門時,一定要熬茶款待,不能用白開水待客,更不能問客人是否喝茶這樣的話,把茶直接端給客人習慣,這是起碼的禮節。倒茶時,茶碗滿溢。忌諱用破損的茶具待客,否則不吉利。敬茶時,按座序,講究順時針方向上茶,手指不能沾茶水,給客人添茶時,接碗後再添茶,不能讓客人拿碗添茶。作客時,主人敬茶時必須用右或雙手接碗,無需用茶也得先把碗接過來。否則視為失禮。忌諱將茶渣與垃圾一起倒扔,使人失去口福。蒙古人敬茶時,先把茶敬佛,再給家主人盛,然後才給客人盛,否則就失規矩,會導致本家中的福氣衰落。蒙古族飲茶的禁忌習俗在一定程度上約束和規範了人們的道德行為。

 

四、茶的功能與作用

 

蒙古族的奶茶在飲品中具有較高的功能價值。其一,解渴潤身;其二,愉悅自我。(1)藥用︰按照通行的說法,人類早期發現茶葉的目的僅用于疾病救治,隨著人類認知能力的提高,茶葉最終成為養身保健的飲品。成書于14世紀的《漢藏史集》專有一章為《甘露之海》,詳細介紹了茶葉的種類和不同的療效,將傳入藏區的茶按生長地理環境、施肥種類、烘制方法等差異,分成16種,對每種茶葉的特點、氣味、顏色、口感、功用分別做了記載,認為各種茶分別適應治流誕、膽熱、寒熱、痴愚、胃病、血病、風病、魔病等癥。在更早的《四部醫典》中,也提到了茶葉對于治病強身的功用。蒙古族、藏族的先民自古以來就把茶葉當做特效解毒、消食、保健的藥品來使用。(2)飲用︰隨著蒙古族對飲茶認知度的不斷提高,用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來形容飲茶的重要,對茶的依賴由此可見一斑。除了茶葉所產生的安適感外,它還能興奮人的大腦和消除疲勞。茶已成為人們普遍的嗜好品,在日常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3)食用︰蒙古人自古把茶當作食品,且以奶茶為第一,面茶為第二。吃奶茶時要就奶皮子、奶酪、黃油、奶豆腐和炒米並加糖,把這稱為最好的食品。這說明蒙古人以飲帶食是極為普遍的現象,也是其最主要飲食文化特點。(4)以飲盟誓︰草原民族有以飲盟誓的傳統,這是一種特殊的對約定、承諾、誓言的表達方式。忽必烈在他的衛士幫助他度過軍士乏食的艱難後,曾高興地表示︰朕思不及此,飲以駝乳,他日不忘汝也21蒙古人在飲茶時,常將茶當作尊敬、崇尚的對象,有著在結盟、訂約、祭奠、宴請、婚喪時以飲盟誓的傳統。(5)祭祀︰據《蒙古秘史》記載,鐵木真早年遭到三姓蔑里乞人襲擊,躲進不兒罕山得以脫難。下山後他捶胸告天,感念不兒罕山的救命之恩,許願要每日祭祀和禱告,讓子子孫孫都要遵行,于是腰帶掛項,冠端手上,向日捶胸,下跪九拜,灑奠禱祝。元朝建立後,凡大祭祀,尤貴馬--,將有事,敕太僕寺侗馬官,奉尚飲者革囊盛送焉22把茶當作祭祀物是蒙古人一種特有的習俗,蒙古人有將早晨第一口茶敬獻給蒼天、大地和神靈的習俗,以示感謝與崇敬之情;尤其在火神崇拜習俗中,茶是必不可少的祭祀物。

 

在草原飲品體系中,乳類與另外兩類交叉,產生了乳酒、奶茶這兩個最具有草原特色的酒飲、茶飲品種。而且,乳酒、奶茶在具有文化的象征意義的同時,也具有實用的功能。可以說,乳酒、奶茶是草原乳文化的延伸、擴展和融合的產物。

 

蒙古族飲茶習俗作為直接的生物學的現實,積澱深厚,內涵豐富。無論是歷史上的游牧民族,還是當代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們,都以創造和保持了文化個性鮮明的飲食文化而聞名。蒙古族的茶文化,與草原的食物文化相輔相成,共同參與構築了草原文化的物質基礎及其物化層面。蒙古族茶文化更能集中呈現和濃縮反映草原文化的獨特風貌,這昭示著草原茶文化的日臻成熟。

 

注釋︰

1 金史卷四九《食貨志??茶》,中華書局,1976年。

2 黃時鑒︰《關于茶在北亞和西域的早期傳播》,(歷史研究),1993年第1期。

3 徐海榮︰《中國飲食史》(卷三),華夏出版社,1999年。

4 盧明輝︰《清代蒙古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5 葉子奇︰《草木子》,P67

6 計翔翔︰《十七世紀中期漢學著作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7 《新唐書?隱逸列傳?陸羽》。 7 斯維斯杜諾沃依︰《通鹽通茶條列》,P146P147,譯注,莫斯科,1975年。

8 瓦西里?帕爾申︰《外貝加爾邊區紀行》。

9 胡樸安︰《中華風俗志》(下編),卷九,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

11 《清 錄》?道光三年三月乙亥。

12 《台懷隨筆》(清)王昶。

13 高博顏︰《蒙古與中國》,金蘭文化出版社印行。

14 王楨(元代)︰《農書?百谷譜十?茶》。

15 16羅卜桑卻丹︰《蒙古風俗鑒》,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

17 《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北卷),P740

18 陳高華︰《元代飲茶習俗》,(歷史研究)1994年第1期。

19 刑莉著《游牧文化》第138頁,北京燕山出版社。

20 羅卜桑卻丹︰《蒙古風俗鑒》,(漢文版)P11,遼寧民族出版社。

21 《元史?列傳》第五十六。中華書局,1976年。

22 《元史?祭祀》(三)中華書局,1976年。

 

參考文獻︰

 

1、《草原飲品及其文化特征》,王志剛,P569582,(論草原文化)第四輯,20088月,內蒙古教育出版社。

2、《淺析蒙古族茶文化》,歐軍,P9192,《文科教學》,1997年第2期。

3、《漫談蒙古族的飲茶文化》,蔡志純,P6065,《北方文物》,1994年第1期。

4、《元代飲茶習俗》,陳高華,P89102,《歷史研究》,1994年第1期。

5、《蒙古族茶文化探析》(論文),常寶, 內蒙古師範大學。

6、《蒙古秘史》,額爾登泰、烏雲達賚校勘,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

7、《漢譯蒙古黃金史綱》,朱鳳、賈敬顏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8、蒙古族民俗百科全書》,布林特古斯主編,內蒙古科技出版社,1999年。

9、《蒙古族食譜》,內蒙古科技出版社,1998年。

10、《食品與營養》,楊•巴雅爾著,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年。

11、《蒙古族民間禁忌》,娜仁圖雅編著,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

12、《煙酒茶知識大全》,阿古拉等編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

13、《蒙古風俗追溯》,呼和寶音編著,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88年。

14、《中國民俗學》,烏丙安著,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年。

15、《民族學概論》,陶立著,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7年。

16、《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文化卷),張碧波、董國堯主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17、《元史》,中華書局,1976年。

18、《金史•食貨志四•茶》,中華書局,1976年。

19、《飲膳正要》,忽思慧著,上海商務印書館。

20、《宋史》,中華書局,1976年。

21、《中華風俗志》,胡樸安編,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

22、《中國少數民族飲食文化薈萃》,顏其香主編,商務印書館,2001年。

23、《鄂爾多斯草原文化》,楊勇著,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

24、《草原文化與人類歷史》,孟馳北著,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 2

25、《蒙古族文化》,蔡志純、洪用斌、王龍耿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26、《游牧文明史論》,孛爾只斤•吉日格勒著,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27、《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匯編》(一),薄音湖、王雄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3年。

 

[1] 本文為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立項課題。 [作者簡介] 盛明光,男,內蒙古社會科學院草原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塞樹林,女,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上述資料來源:http://big5.xjass.com/ls/content/2013-01/13/content_261200.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四宜茶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