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司是新中國最早從事白茶貿易的公司,1951年開始將白茶出口到港澳地區以及德國、日本、荷蘭、法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瑞士、美國、秘魯等國。在計劃經濟年代,茶葉實行國營、集體、個體按茶類比例收購,其中白茶由國營統購,嚴禁私商販運,茶商必須經工商部門審批。才能在當地合作社管理下收茶;茶農自產自銷茶葉必須由區、鄉政府出具證明才能限量銷售。
一直以來,白茶由我公司統一報銷,幾近100%的白茶出口由我司經營。改革開放之後,雖然還是實行茶葉出口配額許可證管理,但允許經營茶葉的口岸和公司逐年增加。隨著外貿體質改革的深入和加入WTO進程,到2006年,茶葉出口正式取消配額許可證管理,擁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並獲得出口衛生注冊的公司和工廠均可經營茶葉出口業務。經營的企業也從專業國有外貿公司擴展到國有、私營、外資等多種經營主體。
(一)白茶市場發展歷程
史料記載,1891年銀針白毫已有外銷。到1910年政和城關經營銀針白毫的茶行,已達數十家之多。1910年起工夫紅茶暢銷歐美,1912-1916年為全盛時期,1917-1921年因歐戰影響,紅茶滯銷,紅茶改制成白毛猴、蓮心、白牡丹,各品類白茶應運而生。白茶中以銀針白毫最為名貴,1926年銀針白毫復蘇,暢銷德國,收購價每噸高達銀圓6520元,政和產白毫銀針最高年產量達50噸,主產地在政和鐵山、稻香、東峰、林屯等地,幾乎家家戶戶制銀針白毫。民諺雲:“嫁女不慕富貴郎,只問茶葉與銀針”。歐美茶商將少量銀針白毫拼入高級紅茶中,以提高品相從而提高價格。
(1)白茶的生產與采購模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茶葉屬國家二類物資一級管理,由國家統一管理,省、地、縣成立茶葉公司,為專業經營管理機構,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插手收購、販運。由此,茶葉作為國家統一計劃物資,納入國家各個時期經濟發展規劃。
1949年中國茶葉公司在北京成立,茶葉的內外貿易均由中茶公司統一經營管理。新中國茶葉貿易基本以外貿出口為主,中茶公司統一領導全國茶葉產、供、銷業務。1950年中茶福州分公司成立(我公司前稱),福建省的茶葉出口由其下達計劃統一調撥、運銷。
1950年以前,白茶全部由私營生產銷售。1951年我公司開始參與協調市場管理,通過當地工商部門與私商、茶農代表一起遵照中國茶葉公司指示組織收購協商委員會。至1952年白茶的采購與銷售,達到公私各半。1953年白茶公私按計劃協商分配,到1954年改成全部由公有采購、銷售,並由我公司包收。我公司在閩東、閩北茶區建茶廠或設立定點茶廠統一管轄茶葉收購、加工、運銷、調撥業務(收購毛茶、調撥給茶廠加工精制),然後按出口任務由茶廠將精制茶裝箱後運往福州或上海口岸出口,隨著公路通車以後,出口的茶葉由精制廠直接運往福州我公司外貿茶廠集中加工、出口銷售。每年的白茶生產計劃由我公司下達,定點生產:白牡丹由福鼎茶廠、建陽茶廠、政和茶廠生產;貢眉、壽眉由建陽茶廠生產;銀針、新工藝白茶由福鼎茶廠生產。
建國初期,百業待興,由於物質匱乏,貨幣流通混亂,通貨膨脹嚴重,茶葉收購基本是以物易物的形式。例如,收購一擔毛茶:1950年換米350斤,鹽200斤,筒布1.5匹;1951年換米476斤,鹽237斤,筒布1.56匹。到1953年,經濟運行穩定後,就改用貨幣收購形式。為扶持白茶生產,上調了收購價,到1954年白茶收購價已超過1953年紅綠茶的收購價。1954年僅水仙白為了適應白茶餅原料的需要予以調高5%收購價外,其他不予調整。1956年我公司白茶出口數量首次突破百噸,且連年保持穩定,到1960年,福建省人民委員會再次調整部分白茶收購價格,大白(包括水仙白)二級中等價每擔由107元調整到108元;小白三級中等價每擔由68元調高到73元。1964年因白茶市場供不應求,福建省對外貿易局下達茶葉獎售工作方案:白茶每百元收購金額獎售原糧50市斤(1市斤=1斤)、化肥80市斤、布票25市尺。1965年福建省人民委員會下達收購茶葉獎售辦法:級內白茶收購獎售標准(每收購百元計算,不包括價外補貼)原糧60市斤,氮肥96市斤,棉布30市尺。對國營農場、茶場收購茶葉補助標准,級內白茶收購補助標准(每收購百元計算,不包括價外補貼)原糧18市斤、氮肥96市斤、棉布12市尺。在政府不斷出台的獎勵措施刺激下,白茶生產產銷兩旺。1968年我公司出口白茶首次突破200噸,1969年突破300噸。即使在十年浩劫(1968-1978年)期間,白茶生產銷售依然保持在300多噸,1977年達到歷史最高的501噸,1973年我司白茶出口量達7500擔,比1965年增長約兩倍,占市場總銷量63%左右。
1981年-1985年,人民政府提出“擴大對外貿易,調整茶葉結構,“以銷定產、以銷促產、產銷結合”的原則,實行“多渠道、少環節、快銷快運”的經營體制,實行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方針。
1984年秋,根據國務院75號文件精神,茶葉產銷運徹底放開,實行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開放的茶葉流通體制,國營、集體、個體一起上,參與收購、加工、銷售的市場經濟。
1985年,茶葉流通體制開放,茶葉出口除由主渠道專業外貿公司專營外,實行多渠道經營。
1986年以後,茶葉市場開放,市場經濟促使福建省茶葉產業發展轉入鞏固發展時期。鄉鎮茶廠、私營茶廠發展較快。由於白茶市場的特殊性,白茶的出口始終依托專業公司。在六大茶類中,唯白茶為福建特有茶類,所以中國白茶出口仍然以福建省為主,由我公司在福州口岸出口。
1988年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地區外貿公司、市、縣外貿公司獲國營進出口經營權後,也開始經營茶葉出口。
直至1990年後,廣東省茶葉公司到福建閩東、閩北地區采購少量白牡丹,出口到香港、澳門。福建的一些茶廠也開始自行通過各種渠道將白茶出口至香港、澳門。尤其是進入21世紀後,茶葉加工企業陸續有了自營出口權,一些白茶加工企業通過廣東茶葉公司代理直接將白茶出口到香港、澳門,對專業外貿公司的白茶海外拓展帶來了很大的衝擊。從地理位置看香港、澳門市場距大陸近,交通便利,廠家直接供貨白牡丹,以其低價的和快捷、方便的交貨方式,搶奪市場、搶奪客戶,導致低價衝擊市場,市場競爭激烈。經營茶葉的專業公司競爭力顯然不如個體茶葉加工企業,主渠道出口銷售體現出逐漸減少的態勢。建陽產區菜茶品種產量低,受白牡丹低價衝擊,市場萎縮,貢眉逐漸退出香港、澳門市場。同樣新工藝白茶也逐漸被白牡丹取代。
隨著日本市場白茶水飲料研發,歐盟、美加市場白茶袋泡茶進入超市,日本、歐盟、美加市場穩中略增。但近十幾年來日本、歐美等國家紛紛設置新的農殘衛生壁壘,對農殘限量指標要求越來越高,檢測項目越來越多。出口以上國家的白茶基本仍有我公司為主,市場衝擊相對較小。我公司的白茶先後獲得國內、日本、歐盟、美國有機認證,有機白茶也逐漸進入日本、歐、美市場。
(二)白茶出口的主要國家與地區
白茶是我國的特種茶類,長期以來,以外銷為主。出口的主要國家與地區有港澳、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歐洲(德國、法國、荷蘭)、日本、美國、秘魯等。
香港是白茶最主要的出口市場。1955年,由我公司確定白茶出口香港采用由港商數家聯合包銷的貿易方式,白茶價格於年前即行議定,交貨根據標准樣按質論價。由於供銷雙方對品質審評意見較為一致,故價格執行甚少爭執。解決了價格忽高忽低的現像,使白茶銷售當年即達到171860美元的外彙收入,為培育市場、穩定價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964年起,將包銷改為代銷,實踐證明采取代銷比之前的包銷更具有優越性,故1966年仍擬繼續由協豐(香港)等五家代銷。價格仍授權德信行視市況靈活掌握,並開始白茶的市場宣傳。
六十多年來,在我公司的經營、推廣和宣傳下,白茶一直成為港澳及東南亞地區傳統茶樓的保留茶品,培養了香港約40%的民眾愛喝白茶。除了福建白茶之外,20世紀80年代以前台灣也產白茶並出口香港地區。台灣白茶品質雖遠遜於福建白茶,但由於20世紀50年代初福建、廣東口岸出口的白茶數量不穩定,在香港市場上中低白茶價格過高,被台灣白茶搶占了一部分市場份額。
1956年中茶公司以茶類原產地劃分口岸經營,決定白茶全部由福建口岸出口後,產銷結合得更加緊密。我公司每年對白茶高低等級比重的產量結合國外市場發展的趨勢,作進一步的研究,將白牡丹、貢眉的包銷價格做適當的調整,從而更好的推銷產量較大的貢眉。以1958年白茶銷售實績,較1955年出口數量增加37.03%,金額增長了20.45%。其中,白牡丹類數量金額增長了2.64%和9.71%,貢眉及壽眉類更是數量增長43.21%,金額增長22.91%。調整福建白茶中低檔等級的包銷價格增強了對台灣白茶的市場競爭力。雖然如此,1958年福建白茶仍然僅占香港進口的34.89%,而台灣白茶占65.11%。1961年我公司占23%,而台灣白茶占77%。1965年出口2100多擔,台灣白茶銷量達10000擔左右。到1973年我公司白茶出口占香港市場的主要份額才達到63%,超過了台灣白茶。1977年達到501噸,占香港600噸最大市場容量的80%以上,占主導地位。為此,台灣白茶也從20世界80年代後,逐漸退出了香港市場。
1987年秋季香港茶葉小型洽談會是我公司第一次參加茶葉專場展銷。通過洽談會,擴大了影響,增強了客戶經營我公司白茶的信心。
1957年,由於茶葉品質的提高,白茶中白牡丹數量比重增加,我公司開拓了新加坡市場。出口新馬地區白茶取得一次售定給新加坡信祥公司。
(三)白茶銷售的品種數量與價格
建國初期,由於白茶產量少,供不應求。1952年白茶產量僅857擔,故銷售價格極高,香港白牡丹每擔價達3000港元,貢眉達2400港元。我公司分析市場情況後決定擴大白茶的產量,穩定價格。
1954年11月15日,我公司和福州商品檢驗處聯合在福州召開烏龍茶和白茶研究會議,研究烏龍茶、白茶實行劃分花色等級問題。會議認為,白茶類不應歸入烏龍茶類,而須保留,並決定將白茶類分為2個花色,共9個級。白牡丹:特級至三級,共4個級;貢眉:特級至四級,共5個級。壽眉花色取消,將其並入貢眉花色,並將貢眉分為五個級。貢眉特、一級相當於本年貢眉產品的一、二級,二至四級相當於本年壽眉產品的一至三級品質。茶名統一規定:白牡丹(閩北、閩東、白牡丹屬之);貢眉(閩北、閩東貢眉、壽眉屬之)。
1958年由於適應市場需求的中低檔白茶比重增加,香港市場平均價格為每噸1460美元,較1957年的1502美元略低。
1960年通過福鼎、福安產區大量培植優良大白茶品種,高等級茶比例從1952年占總量的6.58%提高到17.42%,進一步提高了銷售平均價格。
1964年在我公司指導下,新工藝白茶在福鼎國營湖林初制廠初制成功。1968年為適應港澳市場的需求,提高白茶的茶湯濃度,我公司在福鼎白琳茶廠正式確定了白茶的新工藝制法,將萎凋葉進行短時、快速的揉捻,然後迅速烘干,生產出的新工藝白茶條索更緊結、湯色加深、濃度加強。新工藝白茶產區分布於福鼎的白琳、湖林一帶,每年產銷100噸左右,全部銷往香港市場。至今新工藝白茶在福鼎、政和、松溪地區還有生產。
1965年,通過調整品種等級,白茶高等級茶的出口金額占到白茶總出口金額的50%以上,較1964年增長了57.96%。價格上由於授權德信行靈活掌握,根據市情,看准時機,正確掌握價格,多盈利18180美元。
1973年我公司在春交會上成交的白茶平均出口單價每噸為2070美元。
1978年我公司出口白茶496噸,132萬美元,每噸平均價2655美元,產品結構上以高檔茶為主。
從50年代開始執行商檢局派員駐廠檢驗茶廠,保證產品出口的質量。
1987年我公司通過市場運作,在香港市場白茶價格明顯提高,其中新白茶提價20%-30%,傳統白茶提價5%-10%。
20世紀80年代,建陽以出口貢眉為主,兼有少量白牡丹;政和、福鼎以出口銀針白毫、白牡丹為主,閩北出口量在200-300噸,閩東出口量在100-120噸。90年代建陽產區產量呈下滑趨勢,政和產區產量逐年上升,到90年代後期出口到香港等東南亞地區的白牡丹絕大部分是由政和生產的。
福鼎白茶出口數量
20世紀90年代初,白茶主銷仍為香港等東南亞地區,以白牡丹、貢眉為主產品,少量銀針白毫及新工藝白茶。銀針白毫、新工藝白茶主要由福鼎生產,貢眉由建陽生產,白牡丹則由福鼎、建陽、政和生產出口。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銀針白毫、白牡丹、新工藝白茶已擴大出口到歐盟、日本等國家。
目前,福建白茶出口的主要產品有銀針白毫、白牡丹、貢眉、壽眉、新工藝白茶、白茶片。其中,福鼎出口主要產品為銀針白毫、白牡丹、新工藝白茶、白茶片;政和出口的主要產品為白牡丹、新工藝白茶、白茶片;建陽出口的主要產品為貢眉、壽眉、白牡丹。
在國內市場方面,近幾年隨著白茶健康功效的研究、開發,白茶逐漸被國內消費者所認知,特別是陳年白茶保健功效發現,符合現代人們追求健康的需求。白茶餅逐漸成為消費和投資的新寵。
2013年我公司相繼推出5106、5107、5108啟航老白茶、典藏老白茶和老樹白茶等不同年限白茶原料制成的白茶餅,並將白茶的特性總結為:清、潤、和、養,與現代人養生理念高度契合,白茶的復興之旅正式揚帆啟航。2014年又推出了中國白茶第一塊生肖餅---馬到成功白茶餅,繼而,又推出了極具品種特色的白玫瑰、太姥清韻,進一步引領著2014年的白茶市場。
(四)白茶品牌之路
1979年之前,我公司白茶均是以散茶形式出口。20世紀50年代,在外包裝箱上印有“中茶”牌。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外包裝箱上使用我公司的“蝴蝶”標識。“蝴蝶”牌開始被香港民眾所熟知。1979年10月31日“蝴蝶”商標正式注冊。
1979年我公司開始在散裝出口的大宗產品基礎上開展創新,試制小包裝,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進而提高賣價。如白茶壽眉,從散裝改100克盒裝後,每公斤售價也增加0.46港元。由於“蝴蝶”商標注冊尚未批復,先使用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注冊的“向陽花”牌作為商標。“向陽花”牌壽眉(貨號5103)產品由此誕生。由此,開啟福建白茶的小包裝時代。
“向陽花”牌、“新芽”牌是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的注冊商標,2001年8月14日,轉讓給中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至今一直授權我司在小包裝茶葉上使用。我公司的“新芽”牌銀針白毫(貨號W901)、“蝴蝶”牌牡丹王(貨號5100)、“向陽花”牌白牡丹(貨號5101),“向陽花”牌壽眉(貨號5103)暢銷幾十年,可謂家喻戶曉。
為拓展國內市場,2008年開始,我公司逐步將國內銷售的白茶全部改成“蝴蝶”牌。蝴蝶,享譽國際的茶葉品牌。六十多年來,“蝴蝶”漂洋過海,成為中國名茶特色名片及海外華人寄托鄉愁的載體。而今,蝴蝶回歸桑梓,為國人帶來“國際品牌、國際標准、國有企業、國民消費”。
蝴蝶,汲取福建多茶類品種精華,涵蓋了紅茶、綠茶、白茶、花茶、烏龍茶等各大茶類。通過經驗豐富的技術專家團隊,建立起了全產業鏈可追溯茶葉供應體系及品質保障體系,成為“福建省著名商標”、茶葉類產品唯一的“福建省國際知名品牌”。屢獲殊榮。
上述資料來源:http://www.xincha.com/p/618264 & http://www.xincha.com/p/769371
備註:
書名:《白茶經營史錄》
版別:中國農業出版社
作者:危賽明主編
書號:ISBN 978-7-109-22870-2
定價:30.00
出版日期:201706
內容簡介
危賽明主編的《白茶經營史錄》分六章介紹了福 建白茶的發源與發展、產區概況、產品的品質特征、品牌與營銷、產品研發創新和白茶的營養保健功效,進而起到產品鑒別、去偽存真的作用,使消費者領略到真正的白茶的風采,特制作本經營史錄。
目錄
序
前言
第一章 白茶的起源與發展
一、白茶的起源
二、白茶的發展
第二章 白茶產區概況
一、白茶產區分布情況
二、白茶主產區的自然條件
三、白茶產區生產情況
四、白茶加工工藝流程圖
第三章 白茶產品的品質特征
一、白茶產品的分類
二、白茶產品的品質特征
第四章 白茶的品牌與營銷
一、白茶市場發展歷程
二、白茶品牌之路
第五章 白茶的產品創新
一、蝴蝶老樹白茶釋義及產品線規劃
二、蝴蝶老樹白茶“露”系列
三、蝴蝶老樹白茶“養”系列
四、蝴蝶老樹白茶“白”系列
第六章 白茶的營養保健功效
一、白茶的營養與保健成分
二、白茶的保健功效
上述資料來源:http://www.xincha.com/p/1205512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