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至賢94.09.25

             

曾幾何時,台灣老茶也逐漸躍上抬面,呈現另一股「台灣紅」魅力。

 

猶如骨董普洱茶由黑翻紅般,台灣老茶也步其後塵,有一番新天地,兩者應該是互為因果,台灣茶人造就普洱茶,普洱茶帶動台灣老茶,而以台灣紅稱呼,主要因老茶經過時間淬練,茶湯已由金黃色轉變為亮麗的褐紅,比琥珀更透、更亮麗,故以「台灣紅」來形成其特殊韻味。

 

在台北市信義社區大學教了四年的品茗藝術課程,學生都知道這個怪老師愛喝老茶,但每位新學員都會以充滿疑惑的口吻質疑:茶放那麼久,能喝嗎?那不是像臭鋪茶一樣嗎?我們早把一些舊茶丟掉了。

 

這裡我要引用一位不認識的長輩藝術家程延平先生,他對老茶的看法頗有見地,且心有戚戚焉,故提出與大家共享,其中一句「茶,越放越有內容;老,才會有味道」,頗值得玩味,也直接點出了陳年不僅可以喝,且愈陳愈有韻味。

 

 在老茶面前,程延平先專研相當深,但自嘆懂得不夠多,還寫下「人生過處惟存悔」這句話作為座右銘,因為老茶和骨董般,五成以上是假的,愈多愈寒,故以惟存悔相勉;其實,不只他,相信許多喝老茶的人,猶如喝普洱茶一樣,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人云亦云,加上許多業者創造了不少神話般故事,讓老茶更蒙上一層層神祕面紗,一般人只有「霧裡看花」。

 

談到喝茶的歷史,大家都知道是中國人的國飲,故對各地茶的歷史耳熟能詳,且有一定的定律可找尋,但那是指新茶而言;唯獨老茶,雖不少人喜歡,但畢竟真正流行時間並不長遠,其中包括因為喝骨董普洱茶緣故,有些人愛上渾厚陳茶滋味,轉而尋求台灣老茶,這應也是台灣老茶引道流行,很重要的因素之一,但也因此尚未有一套遊戲規則可循,於是經驗法則,成為不二法門。

 

但有經驗的並不多,加上以往的茶「生吃都不夠,更何況曬乾」(台語),因此,老茶留存迄今,都有其特殊背景。

 

台灣茶外銷,是從清朝末年開始,造就了台北大稻埕這個大茶港,如今走在貴德街、民生西路、重慶北路能可發現一些老茶廠、茶行,見證台灣茶外銷一頁風光史。但畢竟茶也非「天天天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七七抗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加上大陸、斯里蘭卡、非洲等茶區的興起,茶葉外銷一次在一次受阻,而每次外銷茶遭到挫折被退回來或根本出不去時,這些茶就被囤積在倉庫內,其中以包種茶及紅茶數量最為可觀,而這也是目前仍喝到各種不同年份茶主要來源,如老五六茶,還可看到木製茶箱,可見一斑。

 

現今走訪桃、竹、苗等一些當時頗具規模的大茶廠,更可發現一包包用布包或茶箱包裝的老茶。

 

其次,則是當年從大陸、香港輾轉進口的鐵觀音、武夷茶、肉桂茶等;之後,在民國七、八0年代,逐漸推廣儲茶等概念,於是出現了凍頂烏龍茶、木柵正欉鐵觀音、石門紅心鐵觀音及白毫烏龍茶等老茶,讓老饕流連忘返的應是鹿谷永隆老師傅陳阿翹所遺留的一些炭焙老茶,被形容「有如老酒般的瓊漿玉液,茶湯很沉,喝下一口,展現蒼老的生命力」。

 

喝老茶,其實除了品瓊漿玉液,沈醉在其蒼老的生命力外,另外,則是喝其娓娓送來一齣齣老茶店的故事,前一陣子,到百年起店關西的台灣紅茶公司買到了該店的招牌老紅茶,不僅包裝老,連茶都有三、四十年歷史,於是在品賞老紅茶湯時,不禁聯想到紅茶公司滿室檜木的作茶間,一塊塊有歷史的鐵皮嘜頭,另外,在朴子的一家老茶葉店買到了陳年包種,也遙想起昔日這個歐姓老頭家騎著一輛腳踏車沿街一路兜售茶葉情景,不禁有創業維艱之感嘆!同樣地看到白河捷成百年老店的四兩包,聯想到早期老闆雇用一堆的女工一包包四兩包包個不停,也包出了台灣茶葉外銷的奇蹟。

 

喝老茶除了喝其陳年風韻外,最重要的是也喝出了台灣茶文化,把一堆堆塵封茶箱串連起來,依不同年代逐一的剖析,一條台灣歷史茶路輪廓,也將隨著老茶一件件曝光而築構起來。

 

看著老茶翻身,確實是有一股莫名的喜躍,不過,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唯恐如骨董普洱茶般,又被各種神話所矇蔽,導致茶價不斷飆漲,未蒙其利,先後其害,衷心期盼它會走一條文化歷史之路、健康之路,共同成就台灣一番茶文化新風貌。於品飲陳年茶之際,唐詩人韋莊的一首《菩薩蠻》詞:「勸君今夜須沈醉,樽前莫話明朝事,尊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須愁春漏短,莫訴金杯滿,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將酒改為以茶代酒吟誦,頗切合情境,一口口老茶回甘味不斷湧出,不知您是否同感?

 

 

上述資料來源:http://blog.libertytimes.com.tw/ee3333kimo/archives/2006/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四宜茶坊 的頭像
    四宜茶坊

    四宜茶坊

    四宜茶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