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劉再起

來源:《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7年第5

 

(內容提要) 20世紀上葉之前有一條以漢口為起點,經恰克圖到俄國和歐洲腹地的中俄茶葉之路,曾為中俄經濟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貢獻。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相關地區應該統一認識,珍視這一寶貴的歷史資源,推動21世紀中俄經濟文化的密切交流並譜寫中俄人民世代友好往來的新篇章。

 

  (關鍵詞) 中國俄國茶葉貿易

 

  (作者簡介) 劉再起,1967年生,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武漢大學俄羅斯烏克蘭研究所所長。(武漢 430072)許多人都知道,中國和中亞、歐洲之間有一條古絲綢之路,它曾經是中西經濟與文化交流的通道;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從18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在我國的北方草原曾有一條縱深通向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腹地並且能直抵歐洲的駝道。那是一條已經被歷史塵封湮沒,幾乎被世人遺忘的中俄茶葉貿易之路。這條茶葉之路繁榮了近200年,是當時重要的國際商道,其源頭就是我國長江流域的漢口。

 

  近代中俄茶葉之路的歷史概況

 

  中國是茶葉的原產國,早在公元16世紀,已有茶葉出口的歷史。公元1654年,俄國公使巴伊科夫在北京住了半年多,清政府每天提供一定的普洱貢茶給俄國使團,巴伊科夫在同清政府打交道的北京貿易談判中,購買了茶葉帶回國。公元1674年,莫斯科已經有了中國茶售賣。

 

  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不但確認了兩國東段的邊界及其走向,也正式開啟了兩國間的商貿往來。公元1716年,俄國來華商隊開始成交茶葉,此後,茶葉逐步成為俄國商隊采購的重要商品。

 

  1727年,滿清政府與沙俄帝國簽訂《恰克圖條約》,確定了兩國在這一地區的邊界線,更豐富了清王朝與俄國的貿易形式。從此,兩國貿易局面一步步打開,從單純的商隊貿易逐步過渡到商隊與邊境互市貿易並存。

 

  Prj-5.JPG  

 中俄茶葉之路

圖片資料來源:http://translate.google.com/translate?sl=ru&tl=zh-TW&js=n&prev=_t&hl=en&ie=UTF-8&u=http%3A%2F%2Fwww.geografia.ru%2Fprjeval5.html

KGOV-PAtcek.jpg

早期手繪的西伯利亞茶葉之路地圖

圖片資料來源:http://cs320624.vk.me/v320624376/a0a/KGOV-PAtcek.jpg

 

67733869_tearoad_map.jpg

 恰克圖商貿地圖

圖片資料來源:http://img0.liveinternet.ru/images/attach/c/2//67/733/67733869_tearoad_map.jpg

  恰克圖這個昔日的邊境小沙丘,也由於貿易的發展,逐漸演變成大漠以北的商業“都會”,繁榮一時,被俄羅斯和歐洲的商人稱為“西伯利亞漢堡”和“沙漠威尼斯”。造成這種繁榮的根本原因就是茶葉貿易。當時,茶葉是兩個大國主要的進出口商品。中國茶葉輸入俄國後,開始還只是俄國王公貴族、富商和文化名流的時尚飲品,到了18世紀末,茶葉就成為了俄國西伯利亞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而且在俄土戰爭和俄法戰爭中,俄國軍隊還配備了中國茶葉。

 

  從19世紀開始,清政府同俄國的茶葉貿易進人了輝煌時期,茶葉出口量逐漸超過棉布、絲織品而躍居第一位。公元1811年,茶葉出口俄國達8萬普特,公元1820年超過10萬普特,茶葉已占當時兩國貿易額的88[1]1857年,馬克思在《俄國對華貿易》中說:“在恰克圖,中國方面提供的主要商品是茶葉。俄國人方面提供的是棉織品和皮毛。以前,在恰克圖賣給俄國人的茶葉,平均每年不超過100萬箱,但在1852年卻達到了175萬箱,買賣貨物的總價值達到1 500萬美元之巨……由於這種貿易的增長,位於俄國境內的恰克圖就由一個普通的集市發展成為一個相當大的城市了。”茶葉貿易,一方面推動了中國內地的種茶業和運輸業的發展,加強了中國北方草原和俄國西伯利亞的經濟聯系,另一方面,隨著一條條運茶駝道的延伸,一座座城鎮在荒原崛起,歐洲文明與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融會交彙,俄國人心中的世界也變得空前的豐富。輸出到俄國的中國茶以磚茶為主,開始是雲南的普洱茶磚。普洱茶磚是為適應茶馬古道的馬幫長途運輸而生產的,主要銷往俄國韃靼地區和西伯利亞。俄國人將它與奶油、鹽以及香料一起煮著吃。中國其他地方的茶葉,也是先制成茶磚,然後出口到俄國。

 

  磚茶均來自中國的南方,而當時的茶葉經營者卻是非產茶之省的晉商。這與山西的地理環境有關。山西地處中原農業地區與北方游牧民族地區的中間地帶,據清鹹豐《汾陽縣志》載:“晉省天寒地瘠,生物鮮少,人稠地狹,歲歲年人,不過秫麥谷豆。此外一切家常需要之物,皆從遠省販運而至”。在這種艱苦環境下,晉商以南北物資交流為主業,“販運綢緞於杭州,販茶糖於漢口,販葛布於四川,販棉布於直隸”。轉而再將這些貨物“售於新疆,內外蒙及俄羅斯等地”。他們歷年長途販運茶葉,與俄國商人合作,開拓出一條專門輸送茶葉到俄國的國際商道。它南起閩贛鄂,經漢水晉中,北達蒙古、西伯利亞、莫斯科和聖彼得堡,以輸出茶葉為主,故稱中俄茶葉之路。

 

  晉商每年深入到江南產茶的省份收購茶葉,並在當地投資設廠,用木架平壓機和鐵質輪旋手搖壓機加工制作磚茶,每年雇佣成千上萬農民從事采茶及磚茶的加工,磚茶作坊成為興盛江南的手工業。晉商起初主要采買福建武夷山的茶葉,茶市設在福建崇安的下梅鎮,運至鉛山的河口鎮,再水運經信江、鄱陽湖、九江至漢口集中,然後北運。

 

  清鹹豐年間,受太平天國兵火影響,茶路一度中斷數年。精明的晉商改為采運兩湖茶。以湖南的安化,臨湘的聶家市,湖北蒲圻羊樓洞,崇陽、鹹寧的茶,就地加工成茶磚,由陸水湖運至漢口集中,溯漢水(即襄河)至樊城,然後舍舟登陸,改用畜馱車運,經河南唐河、社旗,從洛陽渡黃河,過晉城、長治、太原、大同至張家口,或從晉北的玉右殺虎口人內蒙古的歸化(今呼和浩特),再由旅蒙晉商換作駝隊,在荒原沙漠中跋涉1 000多公裡,至中俄邊境口岸恰克圖交易。俄商們再販運至伊爾庫茨克、烏拉爾、秋明,一直通向遙遠的莫斯科和聖彼得堡。

 

  漢口,在清代是江南大宗茶葉外貿的加工與集散地。中俄茶葉之路,以漢口為起點,經恰克圖到俄國和歐洲腹地。有“沙漠威尼斯”之稱的恰克圖,與中國江南水鄉的漢口,位置上一北一南,因為茶葉貿易的聯系,它們成了一對姊妹城市。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1861年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漢口成為新辟的通商口岸之一。繼英國在漢口強劃租界之後,俄、法、德等國接踵而至,尋找租借地。俄國人以其多年與中國往來貿易的經驗,特別看重漢口的茶市,1862年與清政府簽訂了《中俄陸路通商章程》,俄商取得了直接在中國南方茶區采購加工茶葉和由水路通商天津的權利。俄商來到漢口,開始在鄂茶產地蒲圻(今赤壁)羊樓洞一帶招人包辦,監制磚茶。

 

  、這樣,英國商人和俄國商人同在漢口做茶葉生意,開始了在漢口的茶市競爭。由中國銷往英國和俄國的茶葉,大量由漢口起運。1861年由漢口港出口的茶葉8萬擔,1862年為216萬擔,以後逐年增加。從1871年至1890年,每年出口達200萬擔以上。這期間中國出口的茶葉,壟斷了世界茶葉市場的86%,而由漢口輸出的茶葉占國內茶葉出口的60%。穿梭往來的運茶船隊不斷進入漢口港,停泊茶船的碼頭從襄河(即漢水)綿延至甚家磯,長達30多華裡。漢口因此被歐洲人譽為“茶葉港”。

 

  1863年至1873年,俄商在羊樓洞開設了順豐、新泰、阜昌3個茶廠。為了與英商爭奪茶源,俄商不僅以高出英國人幾個百分點的價格收購茶葉,就地加工,再運至漢口的俄商洋行轉口出售,甚至在1874年將3座茶廠搬遷到漢口,把順豐茶廠設在英租界下首江灘邊,新泰茶廠設在蘭陵路口,阜昌茶廠設在南京路口。1893年,俄商又在上海路口設柏昌茶廠。順豐茶廠還在江邊辟有順豐茶樓碼頭,這是武漢三鎮第一座工廠專用碼頭。

 

  在漢口英俄茶葉商戰中,英商終於敗北,撤離漢口茶市,轉到印度和斯裡蘭卡去開辟印度紅茶市場,俄國人壟斷了漢口茶市。俄商成功的原因,首先是資本雄厚,善於經營。英商通過中國茶棧買進成品,經過簡裝運走。俄商在茶區開莊設廠,直接向茶農收購,再經自辦茶廠加工,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成本。其次,俄商采用先進的蒸汽機與水壓機制茶,產品質量好,生產效率高。1874年,俄國茶商改用蒸汽機和水壓機制作磚茶,成為武漢地區第一批近代產業,其中泰豐茶廠是中國最早使用機器生產的外資企業之一,成為武漢近代工業的開端。受雇於俄國茶廠的工人,是武漢最早的一批近代產業工人。其三,采用新的運茶線路,將漢茶傳統至恰克圖的北線陸路,改為江海水路,由長江的黃金水道至上海、天津,再至海參崴。以後俄商又打通了漢口經上海至黑海敖德薩的海上通道,運程縮短,運費降低,利潤增加。隨著海運的擴大,由漢水北上的陸路運茶商道逐漸萎縮。

 

  1905年,橫貫西伯利亞的大鐵路全線通車,羊樓洞及漢口的茶葉,絕大部分由火車輸往俄國,往昔繁忙地由漢口至恰克圖的茶葉商道衰落,成為歷史的陳跡。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輸俄茶葉貿易日趨衰落,在漢口的幾家俄商茶廠相繼關閉,其中新泰茶廠為英商接辦,易名為太平洋磚茶廠。俄商獨占漢口茶市半個多世紀的局面從此結束,長達兩個世紀的中俄茶葉之路終於淡出歷史舞台。

 

  近代中俄茶葉之路繁榮的經濟和政治原因

 

  中俄茶葉之路的繁榮,首先是經濟的需要,尤其是俄國經濟的需要。到17世紀,中國的磚茶在歐洲和俄國已經培養起,一個穩定而龐大的消費群體。公元1764年,俄國人米勒在他所寫的關於赴華使團的意見中說:“茶在對華貿易中是必不可少的商品,因為我們已習慣了喝中國茶,很難戒掉。”在蒙古大草原和俄羅斯西伯利亞一帶,那些以肉奶為主食的游牧民族,由於長期食用中國普洱茶,以至於“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2]

 

  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小說《戰爭與和平》,寫到了俄國人喝中國普洱茶的情狀。中國茶成了俄國人的生活必需品。

 

  由於喝茶,“在俄國人這兒,早已形成一種單獨的、不可或缺的需求”,而且恰克圖的茶葉貿易主要是供應俄羅斯市場。一旦該地區貿易中斷,中國不再提供茶葉,那些“居住在從恰克圖到芬蘭灣這廣袤的土地上的大量需求茶葉的(俄羅斯)居民”,便只有去購買從西歐或北歐運來的茶葉,比如從英國運來的。西北歐諸國不產茶葉而只進行茶葉加工,價格非常昂貴。“原來一普特中國茶葉1780年代在俄國值11盧布,而從西歐運來的則要52盧布以上”[3]。俄羅斯普通百姓為生活必需的這一普特茶葉,要多付出“三四倍的價錢”。如果中斷中俄的茶葉貿易,俄羅斯人會怨聲載道。

 

67735575_kyahta003.jpg  

 行走的馬隊商幫

 圖片資料來源:http://img1.liveinternet.ru/images/attach/c/2//67/735/67735575_kyahta003.jpg

 

foto.jpg

 行走於蒙古草原的駝隊商幫

 圖片資料來源:http://www.uutravel.ru/sites/uutravel.ru/files/imagecache/node-gallery-display/photo-gallery/foto.jpg

 

 

 

67735455_tearoad.jpg

 抵達庫倫的駝幫商隊

圖片資料來源:http://img1.liveinternet.ru/images/attach/c/2//67/735/67735455_tearoad.jpg

  不僅如此,恰克圖貿易一關閉,一大批原來依靠這種貿易為生的商戶、駝戶、獵戶和腳夫等社會各個階層的人,會紛紛陷入破產,給沙俄的社會穩定帶來麻煩。恰克圖貿易的中斷,還會給俄方帶來巨大的財政損失。據俄羅斯政府有關部門的估計,“由於取消了這種貿易,使俄羅斯國庫每年損失了60萬盧布的稅收收入。而當時在西伯利亞轄區內,私人資本流通額總計才不過300萬盧布。”[4]所以,俄羅斯政府希望保持與清政府的正常貿易秩序,因為與中國的茶葉和其他商品貿易是“俄國獲利最大的貿易,大概俄國人所從事的任何一種貿易都無法與之相比”。

 

  可以說,中方關閉恰克圖貿易對俄方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故俄方在當時是小心和珍惜以恰克圖為口岸的中俄茶葉及其他貿易的,並獲得了成功。19世紀末20世紀初,通過漢口一恰克圖這條中國與俄國的茶貿之道,中國對俄羅斯和歐洲的茶葉出口更是達到了創記錄的水平。

 

67735513_tearoad1.jpg

 從蒙古抵達恰克圖的商隊

 圖片資料來源:http://img0.liveinternet.ru/images/attach/c/2//67/735/67735513_tearoad1.jpg

 

67736365_K12.jpg

 在恰克圖交貨驗茶的商人

 圖片資料來源:http://img0.liveinternet.ru/images/attach/c/2//67/736/67736365_K12.jpg

 

photo-04-kiahta-russia.jpg

 商品堆積如山的恰克圖市場

圖片資料來源:http://bigcatalogphotos.ru/photos/countries-photos/europe-photos/russia-photos/respublika-buriatiia-photos/kiahta-photos/photo-04-kiahta-russia.jpg

  從清王朝這一方面講,由於廣大的西伯利亞、外興安嶺和阿拉斯加等地區被沙俄占領,減少了清王朝——這個馬上民族的珍貴動物皮毛的收獲,滿清王朝客觀上也需要進口一些產於寒冷地帶的珍貴毛皮。即便如此,清王朝對外貿易的積極性仍然不高。故1800年以前,恰克圖的中俄邊境貿易遇到了嚴重困難,處於一種反復、動蕩的局面之中。這種動蕩不定的局面,給西伯利亞地區及歐俄部分的居民生活造成了很大不便。俄國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居民本來是可以依賴中國的土制棉紡織品,由於缺乏政治互信和商業往來的強烈願望,來源說不定就會被切斷。於是西伯利亞地區的農民不得不在寒冷的地帶“開始大量試栽亞麻,婦女們開始紡紗織布”[5] 政治需要又促使兩國恢復以中俄茶葉之道為主線的恰克圖邊境貿易。當時,英、法、美等歐美列強千方百計地向中國市場進行滲透,從列強爭奪中國市場的角度來看,俄國希望恢復傳統的恰克圖邊境貿易,以重新控制中國的北方市場。特別是19世紀,沙俄出於同英國的競爭和對遠東的爭奪,不但積極加強同中國在北部邊疆的貿易,而且積極修建大西伯利亞鐵路,改善運輸條件。

 

  從中方來說,滿清王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無論是東南沿海,還是北部邊疆,清王朝都嚴格限制對外貿易。16世紀以後,隨著俄羅斯統一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沙俄帝國不斷加快對外擴張的步伐,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滿清王朝不得不與北方強大的鄰國打交道。19世紀中葉以後,歐洲列強和日本加大了對中國的侵略力度,清王朝盡管一千個不願意,但還是得恢復和保持中俄自中國中原腹地到恰克圖的茶葉和其他商品貿易,以奉行以夷制夷的政策,企圖依借沙俄來抵制英國、日本等帝國主義的入侵。而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王朝被迫開放漢口等長江流域的口岸,客觀上也促進了漢口一恰克圖這條中國與俄國的古茶貿之道的發展。此外,在清王朝形成和壯大的晉商集團,也對當時中國政府發揮了影響力。對發展中國與俄國的茶貿之道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因此,恰克圖邊境貿易在19世紀逐漸走人新的繁榮時期。從1800年至1824年的24年間,雙方的貿易額每五年便增長20%~25%。這確實是使雙方都感到滿意的發展趨勢,也表明了雙方貿易的潛力。對中俄邊境貿易史有深入研究的前蘇聯學者指出:“經過恰克圖與中國的貿易,在19世紀30年代就顯著地增加了。1829年貿易額占俄國向亞洲輸出總額的29%,而1840年則達到了42%。”這位學者還指出:“19世紀4050年代前半期(個別年代除外)雙方貿易額達到占俄國向亞洲輸出總額的60[6]。正是在這一時期,中國向俄羅斯的茶葉出口,也進入了黃金時期。這對於俄國來說,不僅滿足了其國內巨大的消費需求,促進其國內市場的繁榮至關重要。

 

67736435_1225097530_45ch.jpg

 人潮鼎盛的恰克圖貿易市場

 圖片資料來源:http://img1.liveinternet.ru/images/attach/c/2//67/736/67736435_1225097530_45ch.jpg

 

 olga02a.jpg  

 曾經繁華的恰克圖

圖片資料來源:http://www.stephanie-williams.com/images/olga02a.jpg

 

  三珍惜寶貴的歷史資源,豐富中俄經濟文化交流的內涵

 

  中俄茶葉貿易之道,在歷史的風風雨雨中持續了近200年,為推動中俄經濟貿易關系以及對我國內地的種茶業、茶葉加工業和運輸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它有力地促進了我國中原地區和俄國西伯利亞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加深了中華文化與俄羅斯文明的交流。這條曾繁榮一時的文化與商貿之道,雖然已在20世紀初淡出歷史舞台,但它是我國中原文明與歐洲文明的一條重要的交通線和融彙點。

 

  中俄的古茶葉貿易之路留下了大量的歷史遺存,值得我們今天去挖掘、珍惜與發展。在無情的歷史風雲變幻中,曾經繁盛兩個世紀的中俄茶葉商道雖然消失了,但它鮮活地記載了中俄兩國近代茶葉貿易的興亡,這條古老的國際商道上從中國的江南到俄羅斯的內陸腹地均留下了大量的歷史遺物,不僅成為我們研究中俄近代貿易史的珍貴材料,而且也是一種難得的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旅游資源。

 

  、在中俄茶貿之路的南端起點,今湖北赤壁市羊樓洞,方圓幾十公裡的數百萬畝茶園依舊郁郁青青,小鎮上保存有一條完整的明清石板街。石板街上還留有常年運茶的獨輪車碾壓留下的轍印,還保存著當年壓制茶磚的鐵制輪旋手搖壓機和磅茶的大秤。當年在鎮上開設了近百家茶莊,鎮上常住人口達4萬,當年制茶主要用當地觀音泉等3條小川的水,故有晉商開設的“長盛川”,“巨盛川”,“三玉川”等“川”字號茶莊。今天,該鎮的趙李橋磚茶廠仍然在生產古老的輸俄的“川”字牌商標磚茶。離羊樓洞10公裡的新店鎮是磚茶入水路的起點,至今仍保存著兩三條明清老街,一律青石鋪路,兩邊店鋪住宅均是木結構,街外側是幡河,昔日羊樓洞磚茶泊岸上船的條石碼頭依舊在,磚茶由此順水運往黃蓋湖,再人長江運至漢口。

 

  19世紀俄國人在漢口留下的遺存幾乎都與茶商有關,在漢口鄱陽街與天津路交彙處,1876年俄國茶商彼特·波特金捐建的東正教教堂至今保存完好,該教堂采用東正教集中式禮拜堂外觀近乎六面體,采用拜占廷尖頂式,穹頂和拱,這是漢口唯一的典型俄羅斯風格建築。俄國茶廠的新泰大廈建於1888年,至今仍然屹立在漢口蘭陵路口,18914月正在中國訪問的俄國皇太子(即俄國最後一位沙皇尼古拉二世)曾乘兵艦由上海溯水而上來漢口參加新泰洋行成立25周年慶典。

 

  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還在漢陽的晴川閣為俄皇太子殿下設宴接風。1896年,俄國與清政府簽訂了在漢口劃定建館土地條約,並於1902年建成俄國領事館(今漢口洞庭街74號,現為湖北省電影發行公司),領事館舍為磚木結構,紅色面磚有花紋,門窗為硬木拼裝。以後又在俄租界設立巡捕房,在鄱陽路,洞庭路有著名的俄商“巴公房子”,它是一座三角形建築,是曾任新泰茶廠大班的巴諾夫三兄弟在1909年花15萬兩銀子建的公寓。

 

  位於洞庭街原法國領事館對面的伊凡諾夫公館是著名的順豐茶廠的創建者,現雖被人租賃開設了別克喬治酒吧,但仍完整無損地保存原建築風貌,包括客廳內的壁爐。在巴公房子對面是俄租界著名的俄國茶館“邦可”,至今仍在經營俄國大菜。

 

  其中俄國牛扒與紅菜湯很有名,據說在20世紀50年代,門廳裡有一位俄國老侍者每天站在那兒彬彬有禮地迎客。

 

  在樊城與谷城這兩個輸俄磚茶北上水道的漢江重鎮內,漢水邊保留著茶船泊岸碼頭遺址與清末民居,有的近年還作了修復。河南社旗縣的賒店鎮是俄茶葉商道上重要的中轉站,當年馱運茶箱的騾馬隊絡繹不絕,也是晉商行旅落腳,談生意做買賣的地方,商業繁榮,名噪一時,至今該鎮還保存著幾條運茶販茶的明清石板街以及一些古老店鋪商號的舊門面,鎮上還有一座頗具規模的晉陝會館。山西晉中的四個縣平遙、太谷、祁縣、榆次是晉商的故裡,他們憑借長途販茶獲得的豐厚利潤修建規模宏大,裝飾典雅的北方四合院風格的豪宅巨邸,如靈石的王家大院,太谷的曹家大院,祁縣的喬家大院,榆次的常家大院。特別是祁縣的喬家大院近10多年來隨電影、電視劇《大紅燈籠高高掛》、《喬家大院》的拍攝播放已成為旅游勝地。當年喬家大院的主人喬致庸就是敢於冒險,獨闖江南,從太平軍戰火封鎖中,恢復了中斷多年的中俄茶道並且貨行天下的大智大勇的商人。

 

  在晉北人蒙的關隘一右縣的殺虎口至今保存當年運茶古道。內蒙古的呼和浩特舊稱歸化是山西籍旅蒙茶商集中的地方,平遙籍晉商的大盛魁是最大的以販茶為主的商號,該商號盛時曾養了2萬只駱駝販茶,其駝隊遠及莫斯科[7]。今天,在呼市近郊還能尋到少數幾座當年駝夫聚居的村落。駝隊從歸化穿越1 000公裡的蒙古草原,行程約40天才能抵達中俄邊境的小城恰克圖交易。

 

  恰克圖現為蒙古國與俄羅斯布裡雅特共和國接垠的邊境小城,俄國人在此早已建有一座茶葉博物館,成為當年一個重要的旅游景點。

 

  由於復雜的歷史原因,特別是上個世紀60年代中俄關系的疏遠,中國茶葉在俄國的市場早已被印度和斯裡蘭卡的紅茶占領了,這種廉價膨化的粉末紅茶,口感辛辣、澀口,滋味遠遠不及中國綠茶和紅茶,許多俄國老人都在懷念中國茶,期盼風靡當年的漢口茶能重新打人俄國市場,希望這條古老的商道復活。

 

  (責任編輯陸齊華)

 

[1] 劉曉航:《漢口與中俄茶葉之路》,載《武漢春秋))2003年第2期。

[3] http://www.tianya.cn/new/TechFOrum/Content普蘭森:“品味生活”《萬水千山一壺茶》。

[3] 希林:《18世紀的恰克圖》,第183頁。

[4] 同上書。

[5] 阿·拉季謝夫:《關於中國貿易的信件》,1791年俄文版,載[俄)《遠東~)>1987年第2期。

[6] [俄)米·斯拉德科夫斯基:《俄中貿易和經濟關系史》,莫斯科1974年版。

[7] http;/www.qxzw.com/htmpage/73/7344/103.htm古龍崗:《晉商與晉商中的幾大家》

 

 

資料來源:http://euroasia.cass.cn/news/125611.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四宜茶坊 的頭像
    四宜茶坊

    四宜茶坊

    四宜茶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