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茶館 網絡資料圖片

    日前,毗鄰漢口江灘老武漢風情雕塑群和武漢防汛紀念碑的漢口茶港試營業,吸引了大批市民和外國友人前來品茗。記者昨日採訪有關專家獲悉,武漢是從近代中國到俄羅斯萬裏茶路的源頭。

 

  大多數人只知道中國古代有絲綢之路,卻不知從18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在中國北方草原有一條縱深通向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腹地的駝道。這條繁榮了近200年的國際商道,源頭在漢口,它在清代是江南大宗茶葉外輸的加工與集散地。

 

  昨日,中國茶葉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茶葉學會副理事長張岳峰介紹,輸入俄國的磚茶均來自中國的南方,漢口是萬裏茶路的源頭。從這裏出發的茶葉,經漢水(即襄河)運至襄陽和河南唐河、杜旗。上岸由騾馬馱運北上,經洛陽,過黃河,越晉城、長治、太原、大同、張家口、歸化(今呼和浩特),再改用駝隊穿越1000多公裏的荒原沙漠,最後抵達邊境口岸恰克圖交易。俄商再販運至伊爾庫茨克、烏拉爾、秋明,直至遙遠的彼得堡和莫斯科。

 

  數據顯示,1871年至1890年,每年從漢口港出口茶葉均達到200萬擔以上。在這一時期,中國出口的茶葉壟斷了世界茶葉市場的86%,而由漢口輸出的茶葉則佔國內茶葉出口總量的60%。茶葉成為近代漢口市場第一大輸出商品。漢口也因之成為中國茶葉最大的集散地,最大的國際茶葉交易市場。

 

  張岳峰說,當年萬裏茶路經營者是晉商。山西茶商們每年深入到江南產茶的省份收購茶葉,並在當地投資設廠。起初,晉商主要採買福建武夷山的茶葉,茶市設在福建崇安的下梅鎮,水陸轉運至漢口集中再北運。清鹹豐年間受太平天國兵火影響,茶路一度中斷數年,晉商遂改為採運兩湖茶。以湖南的安化,臨湘的聶家市,湖北蒲圻羊樓洞,崇陽、鹹寧的茶,就地加工成茶磚,由陸水湖運至漢口集中。

 

  19世紀俄國人在漢口留下的遺存幾乎都與茶商有關。在漢口鄱陽街與天津路交會處,1876年俄國茶商彼特金捐建的東正教教堂至今保存完好。俄國茶廠的新泰大廈建于1888年,至今屹立在漢口蘭陵路口。在鄱陽街,洞庭街口著名的俄商巴公房子是一座三角形建築,它是曾任新泰茶廠大班的巴諾夫三兄弟在1909年花15萬兩銀子建的公寓。巴公房子旁邊的李凡諾夫公館,房主是著名的順豐茶廠的創建者。巴公房子對面是俄租界著名的俄國茶館邦可,至今仍在經營俄國大菜。

 

  俄國人一直沒有忘記這條古老的國際商道,沒有忘記漢口。1999年,俄羅斯國際旅行社開辟了從莫斯科到北京的茶葉之路旅遊線。

 

  據悉,由武漢黃鶴樓茶葉有限公司打造的漢口茶港400多平方米的營業區裏,除了黃鶴樓茶等各類知名茶品種和特色茶具外,還有一批反映近代漢口茶葉貿易和茶館文化的珍貴歷史照片和文獻,儼然一座近代漢口茶文化歷史博物館。

 

 

資料來源: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13-09/13/c_125380728.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四宜茶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