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之有茶,最早見諸文獻記載於十七世紀末期,在清康熙三十六年
(一六九七年)郁永河所著之「番境補遺」中提及,在水沙連一帶山區,有丈高的野生茶,漢人採摘後焙製茶葉。€「水沙連」就是全台最知名的淡水湖泊-日月潭,這裡海拔七百六十公尺,其一帶山區所指的則是現今南投縣魚池、埔里、水里,而台灣野生水沙連山茶今泛稱為台灣山茶。
一八九五年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為了取得更大的殖民利益,日本總督府承繼了一八六五年之後,洋行台茶外銷的亮麗成績,除了已揚名國際的FORMOSA OOLONG TEA「台灣烏龍茶」(即今日所稱之東方美人、白毫烏龍、膨風茶)之外,更全面發展茶產業,這其中又以紅茶為著。日本因明治維新而強盛,西方的風格與品味,深受日人的喜愛,因此發展紅茶以應日本本國市場之需要。此外在國際市場上,亦不致於因為台灣發展綠茶,而與其國內生產的綠茶形成競爭。一九O三年總督府在草湳坡設立製茶試驗場(今行政院農委會茶業改良場楊梅總場),開始試製紅茶。初期於北縣石門、三芝、北新莊等地,種植中國硬枝紅心的小葉種茶樹,採以祁門功夫紅茶的作法,試製「阿里磅紅茶」,但因製作技術不佳,品質不良,出口量不多而未能開展。
一九一七年日本人從印度引進了大葉種的阿薩姆紅茶,在南投縣魚池鄉的蓮華池育種後,分別在魚池、埔里及水里等區域試種,結果發現日月潭的栽培環境及氣候條件相仿於印度阿薩姆茶區,試作相當成功,製成品茶色紅艷、滋味醇厚,經送往英國倫敦茶葉拍賣市場品鑑,獲得極高的評價。一九二七年日本三井合名會社開始外銷三井紅茶,為了與英國立頓紅茶(LIPTON)分庭抗禮,特以日語發音(NITTOH)日東紅茶品牌行銷,隔年設置新式機械製茶廠,全力發展台灣阿薩姆種紅茶的生產。
一九三三年東邦紅茶株式會社創辦人郭少三,自緬甸清邁叢林山區攜回優良紅茶品種-禪種,於埔里生產禪種紅茶,一九三六年總督府在日月潭設立紅茶試驗所(現今茶葉業改良場魚池分場)開始有計劃的推廣台灣的紅茶產業。值此同期,世界紅茶主要生產國家印度、錫蘭、爪哇、蘇門答臘聯合締結限制生產協定,給了台灣紅茶竄起的機會,一九三七年輸出量達五百八十萬公斤,創下二次大戰前最高的紀錄,主要市場除日本外,尚有美國、英國、香港及中國東北。
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昔日魚池地區日人所設置的新式紅茶廠,皆由省農林廳所接收,成立「台灣茶葉公司魚池茶場」而後改為農林公司,並生產「日月紅茶」成為台灣的老牌紅茶。一九七O~八O年代,由於全球性的能源危機,新台幣升值及工資上揚,生產成本高漲,外銷競爭力削弱而逐漸停滯,內需市場抬頭,?幾乎全是部份發酵茶的天下,於是紅茶產業,陷入了極度低迷,茶園幾近荒蕪。
九二一大地震幾乎將台灣紅茶的原鄉魚池攜毀殆盡,百業蕭條?促使人力回鄉,為活絡經濟,在有關公部門的努力之下,魚池恢復了昔日手工採製,以有機管理為訴求、生產高品質的紅茶,並相繼成立產銷班,在市場上嶄露頭角,且獲得極佳的評價。
現今除了台茶八號的阿薩姆紅茶之外,於二OOO年正式命名的台茶十八號-紅玉,更是擔任了這波紅茶復興的主角。它是由茶葉改良場魚池分場、歷經長年的試驗研究,以文中前述之緬甸大葉種紅茶為母本樹、和台灣野生水沙連山茶為父本樹的美好結合。如若製作得宜、於沖泡時會散發出淡淡的肉桂香和有如薄荷般的芳香,而滋味則同時擁有大葉種紅茶的渾厚,以及台灣山茶特有氣息,為世界眾多紅茶品系中所獨有,期待在植茶、製茶、泡茶及品飲多方努力之下,能將「台灣紅」推向國際市場,與印度的大吉嶺、錫蘭烏巴以及中國祁門,共領世界紅茶舞台風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