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茶路”後來為何從武夷山轉移到了羊樓洞?出口俄國的茶葉為何從武夷茶變為了兩湖茶?

 

《轉型中國:1864-1949》中寫到:1864年不是轉折點,正如1949年也不是轉折點一般。歷史沒有‘轉折點’。“公元1864年,我要說的故事,就從這個時間開始。這一年,不是歷史的起點,也不是歷史的終點。”

 

1864年,在古老的中國被叫做清穆宗同治三年。相比起咸豐時期的內憂外患、滿目瘡痍,這一年,歷時13年之久,席卷大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終於被清廷平息,洪秀全病逝,李秀成、洪仁玕等人被殺。

 

不管它是‘偉大的農民起義’還是‘極端的邪教集團’,不管它是‘反封建’還是‘另一場封建’,它的破滅,對朝廷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封建社會的最後一次回光返照——‘同光中興’隨之而來。而它對這個國家和社會的巨大破壞,對這個故事的影響,將一直持續到很久以後。”

 

所有的結局都寫在開頭。

 

1851年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從廣西一路北上,到1853年,定都南京,影響到長江流域、淮河流域、錢塘河流域大片區域。“茶葉之路”的起點迅速收縮,武夷山茶路完全中斷。晉商為了繼續對俄茶葉貿易,放棄受太平軍控制和影響的武夷山茶區,而開始將目光轉向兩湖地區。

 

劉曉航在《漢口與中俄茶葉之路》一文中記述:“最初,晉商主要采買浙江和福建的茶葉。清咸豐年間由於受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茶商們改采‘兩湖茶’,以湖南安化、臨湘的聶家市,湖北蒲圻羊樓洞、崇陽、鹹寧為主,就地加工成磚茶。”

 

之所以選擇兩湖為新的貨源地,是出於這樣幾個原因:

 

其一,武昌府的崇陽、蒲圻兩縣交界處的羊樓洞、羊樓司一帶地方,雨量充足,氣候濕潤,土地肥沃,適宜生產和發展茶葉。

 

其二,地理位置好,處於江漢平原之東,交通便利,能大幅縮短運輸路程。

 

其三,“兩湖茶”的質量可與武夷茶媲美,這得到了俄國人的肯定。

 

趙榮達在《晉商萬里古茶路》中寫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阻斷了武夷山的茶路,眼看著交貨期限將到,茶貨硬是送不出去,這可把晉商急壞了……無奈之下,晉商把現有的武夷茶和湖南、湖北一帶收購的茶葉,全往俄國運了上去,晉商正苦於如何回答俄國人的責難時,情況卻有了意想不到的轉機。俄國人品嘗了兩湖茶葉後,竟連連稱贊,要求晉商以後就供應這樣的茶葉。晉商真是因禍得福,十分意外。”

 

於是,晉商在羊樓洞“指導土人,教栽培及制造紅、綠茶之法”(注:戴嘯州《湖北羊樓峒之茶葉》),並開辦茶山、茶園,創建新的茶業。史料記載,崇陽、鹹寧山區百姓,皆以茶為業,“篩茶之男工、揀茶之女工,日夜歌笑市中,聲如雷、汗如雨”(注:《崇陽縣志》)。

 

由於從前茶農交給晉商的散裝品,體積大,重量輕,運輸不便,且需將茶葉裝入竹簍,踩壓結實後,再行載運,頗有耗損。為了適應茶商的要求,從而出現了磚茶生產,也就有了後來的“川字磚”。

 

羊樓峒(注:即羊樓洞)之始有磚茶,始自光緒初年,由山西商人開其端。其壓制法極為幼稚,置茶葉於蒸籠中,架鍋上蒸之,傾入模型中,置木架壓榨器中,借杠杆力,壓榨之,移時,在模中托出,放於樓上,聽其自然干燥”。(注:戴嘯州《湖北羊樓峒之茶葉》)以羊樓洞為中心的兩湖茶區在晉商在運作下,大規模的生產青磚和米磚茶,通過“茶葉之路”源源不斷的輸送到“茶城”恰克圖與俄商進行貿易。

 

這樣的貿易形勢到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開始出現劇變。沙俄與清政府簽訂的一系列條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璦琿條約》、《天津條約》(1858年),《黑龍江通商條規》(1859年),《北京條約》(1861年),《陸路通商章程》(1862),都直接與經濟貿易有關。

 

通過這些條約,沙俄取得了在沿海、沿江、沿邊及內陸20多個商埠自由貿易和大幅度減免商稅的特權。於是,俄商大批進入中國,貿易路線由原來的恰克圖一路,擴展為四路。“五口通商”後,又開通了海上航線。

 

俄商直接深入產茶區,收購茶葉,並在漢口、九江等地設立機制磚茶廠,不僅銷回俄國,還可以出口英法等國,“漢口煙筒林立者,即俄商以機器制茶之屋也。”(史念書《清末民初我國各地茶業振興紀實》)俄商經營中國茶的數量逐年上升,在中國出口茶葉中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從1868年的0.86%1895年已經升為52.22%

 

在這樣的不平等競爭中,晉商遭受嚴重打擊,“及至俄國通商後,所有大宗茶貨,俱有俄商自行販運,悉皆照章免稅,內地商賈漸多歇業。”“俄商在漢口開設洋行,將紅茶、磚茶裝入輪船,自漢運津,由津出俄,運費省儉,所運日多,遂將山西商人生意占去三分之二。”(《劉坤一遺集》)

 

自此,始於《尼布楚條約》,盛於《恰克圖條約》,衰於《北京條約》的中俄茶葉邊境貿易和“茶葉之路”存在兩個多世紀後,退出了歷史舞台。

 

中俄茶葉貿易作為17世紀興起的全球茶葉貿易的重要分支,表面上是因為隨著俄商深入茶葉產區,開廠制茶,貿易方式的改變而衰落,實際上,與整個國家和這個國家代表的文明密不可分。

 

恰克圖邊境貿易繁榮的時候,正是國家處於“康乾盛世”的時候。羊樓洞磚茶大量遠銷俄國,是因為國家處於“同光中興”。邊貿沒落,茶路中斷的時間,正是清政府經歷農民起義、帝國主義侵略,內憂外患的時間。這一切都不是偶然,國家強盛,商貿才能興旺,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更進一步說,中俄茶葉貿易的衰落不就是中國在騾馬與輪船,封建制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的對抗中敗下陣來嗎?

 

以古為鑒,可以知興衰。

 

茶路、茶路上起起落落的人和事,除了讓我們感舊之哀,或許還能思今之慮,也就是了。

 

 

文:王正琥,1986年生於青海,祖籍南京,現居甘肅,戍邊校尉之後,寺廟族人之輩。著有《亡羊路》,《昨天的故事》,《耶路撒冷的哭牆》,《三川》等短篇小說。

 

 

上述資料來源:http://www.51puer.com/article-9991.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四宜茶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