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梅,武夷茶的集結之地,亦是販茶商賈雲集之地。衷干在《茶市雜詠》中記述:“清初茶市在下梅,附近各縣所產茶,均集中於此。竹筏三百輛,轉運不絕。茶葉均系西客經營,由江西轉河南運銷關外。
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資本約二、三十萬至百萬。貨物往還絡繹不絕。首春客至,由行東赴河口歡迎。到地將款及所購茶單,點交行東,恣所為不問,茶事畢,始結算別去。”
晉商路線圖
這段話,除了告訴我們下梅茶市的繁盛,還有重要的一點:西客,即晉商是這繁盛茶市真正的締造者。
有個故事說,清朝乾隆二十年的春天,武夷山腳下的下梅村來了幾個操著山西口音的客人,這些山西客人似乎對武夷山的奇峰秀水並不感興趣,而是每天都在附近的茶山上走走看看,一看就是幾個月。
最後,他們向當地人提出一個請求,要購買下梅村附近所有的荒山。當地人感到莫名其妙,以為是笑談,就隨口開了一個高的離譜的天價。誰料想這些山西客人竟然毫不猶豫的答應了,並付了銀票。
其實,這個故事說的就是常萬達。常萬達,山西榆次人士,晉商,據說乾隆皇帝在乾清宮舉辦的那次著名的“千叟宴”上就邀請了他。常萬達幼年生活在商貿繁華的塞上重鎮“東口”張家口,乾隆初年,率駝隊穿越莽莽沙漠,北上庫倫、恰克圖,從事對蒙、俄貿易。
此時,中俄《恰克圖條約》已經簽訂10多年了,但貿易額數一直在數萬盧布之間徘徊。常萬達審時度勢,籌集所有資金,將自家經營的商號“大德玉”辟為茶莊,專營俄國人需求量巨大的茶葉,自此以後,他經營的茶莊一度成為恰克圖生意最好的商鋪。
然而,隨著茶葉貿易的興起,競爭的加劇,常萬達開始不滿足於只是做個茶葉銷售商這麼簡單。同時,為了保證貨源穩定、品質優良,降低成本,增大盈利空間,進一步打開對俄茶葉貿易的局面,他決定到茶葉的原產地去,采取茶葉種植、收購、加工、販運一條龍的方式,把生意直接從福建做到俄羅斯去。
乾隆二十年,常萬達千里迢迢從山西來到武夷山腳下,一眼便看中了下梅村作為茶葉生產基地的地理環境優勢。同時,他在下梅村找到了茶葉貿易伙伴——下梅鄒氏——《崇安縣新志》:“下梅鄒姓原籍江西之南豐。
順治年間鄒元老由南豐遷上饒。其子茂章復由上饒至崇安以經營茶葉獲資百余萬,造民宅七十余棟,所居成市。……武夷岩茶為茶之總稱後,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時每日竹筏三百艘,轉運不絕”。
常萬達聯手下梅鄒氏在武夷山購買茶山,組織茶葉生產,並在下梅設茶莊,精選、收購茶葉。同時,自行創立茶坊、茶庫,將散茶精制加工成紅茶,再將這些茶運至恰克圖——通過“茶葉之路”——這就是萬里“茶葉之路”的由來。
文:王正琥,1986年生於青海,祖籍南京,現居甘肅,戍邊校尉之後,寺廟族人之輩。著有《亡羊路》,《昨天的故事》,《耶路撒冷的哭牆》,《三川》等短篇小說。
上述資料來源:http://www.51puer.com/article-9927.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