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王樹聲

  泉州自古以來茶業興盛、飲茶成風,品茶習慣遍及城鄉,“客至敬茶”至今仍是待客禮儀重要部分。自古以來泉州海外貿易興盛,兩岸交流頻繁,泉州的茶葉、茶葉文化隨之遠播台灣、東南亞地區。早在新中國成立前,泉州城區就湧現出泉苑、仙苑、倪鴻記等茶葉行業的商賈大家,創立“水仙種”、“萬應茶”、“武夷清源茶餅”等眾多享譽海內外的品牌。1956年公私合營後,泉州茶葉行業各商號合營為泉州市茶葉總店。幾經變遷,一些老字號生產經營一直延續至今,沁人心脾的茶香迄今仍飄蕩在泉州市民和旅外鄉親身邊。

  1

泉州老君岩

 

倪鴻記”武夷清源茶餅

 

武夷清源茶餅是泉州家喻戶曉的老字號,行銷至今已近200年。它師承宋元貢茶龍團鳳餅,創於武夷山佛教高僧之手,有著健脾胃、消食導滯和防暑降溫的良好功效,一直受到青睞,蜚聲海內外。2007年被認定為第一批“福建老字號”。

  2

五十年代老商標——武彝清源萬應茶餅

 

武夷山區多瘴氣,當地山民、僧侶飽受病魔困擾。清道光三年(1823年)武夷山清源寺高僧,結合中醫學理論和貢茶龍團鳳餅制作工藝,采用武夷岩茶,配合43味中藥材,研制出具有特效的武夷清源茶餅,以岩茶為主原料,約占80%,中藥材等約占20%,分別碾碎、研磨成粉,經加工後印成餅狀,烘焙足干。由於神奇的功效,在閩北聲名鵲起,供不應求。清源寺住持鄭清松在寺中設生產作坊。民國初年茶餅的年產量約為2000余斤,到民國15年(1926年)年產量達4000余斤。不久頗有商業頭腦的鄭清松,建立清源茶廠、“倪鴻記”商號,專職於茶餅的生產經營。茶餅銷路進一步打開,廣銷泉州、福州、潮汕、廣府等,深得沿海地區百姓的青睞,武夷清源茶餅成了武夷山茶葉行業的知名品牌。

  3

倪鴻記”商號牌匾

 

武夷清源茶餅與泉州有一段親密的情緣。清源寺住持鄭清松本是泉州南安人,早年常帶徒弟倪志元回泉省親,倪志元漸漸與他的外甥女莊密娟產生男女間的愛慕之情。時值社會動蕩,鄭清松的老母親年事已高,在泉州又孤單無依,頗有開明思想,鄭清松就撮合了倪志元與莊密娟的婚事。婚後莊密娟在泉州照顧鄭清松老母親,鄭清松師徒兩人仍回武夷山生產經營茶餅貼補家用。民國19年(1930年)倪志元回到泉州,夫妻團圓,並將倪鴻記茶店移往泉州中山路。武夷清源茶餅隨著夫妻的團圓,正式落戶泉州。

 

武夷清源茶餅在泉州逐漸走向興盛。茶餅用途廣泛,可作茶飲,可當藥服;氣味芬芳,老幼鹹宜,並有著顯著的功效,深受閩南及南洋百姓喜愛。民國21年(1932年)倪志元之子倪鄭重繼承茶店;倪鄭重善於經營,茶餅迅速打開銷路,產銷興盛,年產量最高時超20000斤。

  4

5

6

7

8

早期武彝清源茶餅

 

武夷清源茶餅的經營策略濃縮著“泉商”風格,成功之處至今仍值得借鑒:

 

誠實守信、樹立名牌。秉承誠信為本的理念,倪鴻記在經營的30余年中,未出現過以次充好、弄虛作假、商業欺詐等行為,在老百姓中保持著很高的信譽。值幣穩定時,每斤茶餅高達2.20銀元,也供不應求。

 

穩定貨源、降低成本。即使在岩茶價格大跌的情況下也保持著茶山的種植,保障原料供應穩定。同時利用“佛本同宗”的關系,同武夷山產茶的各大寺院長期保持銷售關系。制茶的清源茶廠一直設在閩北的茶鄉,充分利用當地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

 

注重研究、提高質量。倪鄭重十分注重對茶學的研究,對於茶餅大膽地進行研究與革新,秉承“自然陳放,增強藥效”的中醫學理論,采用陳茶為原料,生產後茶餅貯藏二三年後才出售。民國35年(1946年)將茶餅主原料由武夷岩茶改為水吉水仙,進一步提高茶餅質量。

 

武夷清源茶餅除了泉州外還在漳州、廈門設立代銷點,充分開拓閩南市場。抗戰勝利後,利用泉州台胞重要祖籍地和僑鄉的優勢,積極開拓台灣、南洋市場,作為首批閩台民間藥材銷往光復後的台灣,並在菲律賓芳茂茶店的廖梅芳、宿務時新鏡店的顏昆煌、新加坡的許聯成和印尼泗水的莊珍娘等處設立代銷點。1946年至1948年,年產量均超過了20000斤。由於茶餅的熱銷,倪鴻記茶店在解放前成了泉州茶葉行業的龍頭商號之一,據後來公私合營時的股本推算,倪鴻記茶店的資產約占泉州茶葉行業總資產的1/3,影響力可見一斑。

 9

倪鄭重

 

新中國成立初期,倪鄭重是活躍的愛國民主人士,努力團結凝聚工商業者支持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發動工商界恢復發展生產。倪鄭重曾擔任過泉州市工商聯副主委、泉州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副主席、中華全國工商聯代表、民主建國會泉州市委副主委。1956年開始掀起了對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倪鄭重帶頭支持對私改造,把倪鴻記茶店,連同“武夷清源茶餅”秘方,毫無保留地獻給政府。張泉苑、周玉苑、鰲旋號等商號隨後也接受改造,茶葉行業率先完成了公私合營,成為泉州公私合營的一面旗幟,傳為佳話。

 

現在茶餅由泉州市茶葉公司茶葉加工廠繼續生產經營, 2006年產量40噸,2007年達到50噸。隨著市場經濟的日漸活躍,除內銷外,還出口到香港、菲律賓、新加坡等地。

 

張泉苑”水仙種茶

  10

張泉苑茶莊老包裝

 

新中國成立前,水仙種茶是泉州茶葉行業興盛名牌之一,至今上了點年紀的泉州人都耳熟能詳。水仙種茶原為“張泉苑”茶莊的招牌產品。水仙種茶生產經營始於清末,有著近200年的歷史,水仙種茶作為解放前泉州茶業最興盛名牌之一,最暢銷時占了泉州一半以上市場,彪炳中國茶葉發展史。

  11

張白源

 

清嘉慶年間,一個本錢微薄的同安籍小商販張白源,終日游走於泉州的大街小巷販賣茶葉,略有積蓄後,便在胭脂巷租店鋪開辦茶莊。隨著生意的日漸興隆,便給茶莊起商號“張泉苑”,並把常年加工銷售的武夷岩茶起名為“水仙種茶”。清末民國初年,族裔張丕烈繼任“張泉苑”茶莊經理,著力推進水仙種茶的發展壯大。商海沉浮,幾經波瀾,“張泉苑茶莊”和“水仙種茶”一度成為解放前泉州城區規模最大、經營效益和影響力最強的茶莊和品牌。

 

水仙種茶的發展興盛彰顯著誠實守信的可貴,以及“泉商”的睿智與遠略:

 

貨真價實,絕不摻假。當時安溪茶還未興起,泉州人飲武夷岩茶成風;但武夷山區距離泉州遙遠,岩茶產量又不高;當時泉州市場出現了大量假冒的武夷岩茶,“溪茶遂仿岩茶樣”。此時水仙種茶卻著力追求真材實料,張泉苑茶莊不惜血本,斥巨資承包下武夷山青雲岩、磊珠岩、彌陀岩、慧苑岩等主要的茶山,設立慧苑、香林、磊珠東等三大茶廠收購岩茶、加工水仙種茶;收購茶葉時選派資深的職工親往監督,嚴把質量關;同時設立“堆茶薄”,詳細記錄岩茶產區、加工茶廠、制茶年份、茶葉品質等,“堆茶簿”成為茶葉加工的重要依據和茶葉質量追溯的重要記錄。傳統中醫有“陳茶入藥”之說,民間百姓也喜好陳茶。岩茶在武夷山初加工後,全部運抵泉州張泉苑茶莊,儲存四年以上的岩茶才作為原料,加工水仙種茶。

  12張泉苑茶莊正水仙種

 

精工細作,品質第一。水仙種茶在質量上精益求精。每年收購的岩茶,只采“頭春”。制焙師都是從江西高價預聘的名師,制焙岩茶的各道工序,甚為講究,都要根據陸羽《茶經》理論並結合經驗,另外再添加少些“花茶”等輔助原料,提高水仙種茶的口感及功效。銷售前逐包泡試,如發現品質稍差,就毫不猶豫地下架。成品的水仙種茶香氣芬芳、持久細長,味濃醇厚,湯色帶紅。在泉州民間水仙種茶是公認的治療疾病的良藥。

 

信譽為本,顧客至上。水仙種茶分成簡裝“水仙種泡”、精裝“錫罐水仙種”兩種,滿足顧客不同的需求。對於品質稍差的水仙種茶,張泉苑茶莊堅持只送不售,如顧客大量購買就贈送。水仙種茶制作中由於火候緣故,有的水分並未完全烘干,經長年的貯存,茶葉重量不免有一些損耗;為了維護顧客權益,水仙種茶在包裝時,都讓每包重量比額定多出少許,以保證銷售時不會缺斤短兩。

 

13

張泉苑茶莊水仙種

 

明碼實價,獨家經營。水仙種茶在經營上獨辟蹊徑,首先明碼標價,不論何時、何地、數量,都是不二價,全部按門市價格售出,不打折扣。張泉苑茶莊一家獨立經營,不設批發,不設分號;在茶莊顯眼處,懸掛著大木匾,寫著“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八個大字,在泉州眾多茶莊中獨具特色。在商業運作上,明碼實價和獨家經營少了價格上的靈活、限制了擴大經營,卻以誠信的姿態贏得了信任、市場。

 

水仙種茶以武夷山岩茶為主原料,經一系列傳統手工操作精制而成。泡了三遍茶色還是清紅的,喝起來又香又潤。其外形勻整烏潤,香氣芬芳清純、持久細長,味濃醇厚,湯色帶紅。不僅是解渴生津的佳飲,同時具有清熱瀉火、清腸消積、解暑除煩之功效。在泉州民間水仙種茶是公認的治療疾病的良藥,醫治傷風發熱、目赤頭痛、大便不通等病。

 

新中國成立前,水仙種茶是泉州茶葉名牌,一直被城鄉群眾視為珍品。家鄉的親友常將其作為禮品,贈送給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擅長經商的石獅、安平商人,把水仙種茶作為重要“伴手禮”、“送順風”,饋贈大江南北、異域番邦的賓朋客商。祖籍泉州的台灣同胞,更是泡上一壺水仙種茶敬奉神明、先祖,清茶明燈間祈求風調雨順、闔家平安。產品除在本地銷售外,還廣銷南洋華人華僑聚居區,如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越南等。

 

新中國成立初期,茶莊交由職工民主管理,進入新生階段。1956年,泉州茶葉行業開始公私合營,水仙種茶和張泉苑茶莊並入泉州市茶葉總店。幾經變革,茶葉總店發展成為泉州市茶葉公司,水仙種茶也申請了“玉女峰”新商標。在計劃經濟時代,水仙種茶以自銷為主,主要供應泉州市民,外銷數量不多,但外貿部門出口武夷岩茶時,常打上“張泉苑”水仙種茶的名號,足見其在海外的品牌影響力。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市場經濟的日漸活躍,泉州市茶葉公司生產的水仙種茶逐漸興盛起來。現在除了供應泉州本地市場外,還通過廈門醫藥品進出口公司大量出口,滿足海外華人華僑的需求。

 

仙苑”雙虎萬應茶

 

雙虎萬應茶原系新中國成立前泉州城區“仙苑”茶莊的驗方與品牌,目前是省內為數不多,以茶葉為主原料,並經藥監批准的“藥劑”類產品。

  14

雙虎萬應茶

 

萬應茶配方早在康熙年間就已傳世。舊時泉州民間缺醫少藥、疫病橫行,群眾飽受疾病困苦,渴望能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御病魔的良藥。萬應茶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老中醫根據茶葉“止渴除疫”的特性,配合相關的中藥材,研制出一種藥茶,但只作為醫家秘方,流傳不廣。上世紀30年代,黃子榮等人建立“同慈”茶莊,根據萬應茶秘方生產出龍標萬應茶,受到群眾的歡迎,但不久後茶莊遷往廈門。“仙苑”茶莊此時也開始興起萬應茶的生產經營,在龍標萬應茶的基礎上結合傳統中醫原理,研發更具功效的虎標萬應茶,頗受泉州市民和海外華人華僑的喜愛,成為民國時期泉州城區最具影響力的萬應茶產品。

 

 新中國成立初期,“仙苑”茶莊繼續生產經營虎標萬應茶;1956年公私合營後“仙苑”茶莊並入泉州市茶葉總店。文革期間,先是被勒令停用“萬應”二字,後又被迫停產。19841985年,泉州市茶葉加工廠把現代技術與傳統精湛工藝相結合,恢復了萬應茶的生產銷售,將字號改為“雙虎萬應茶”,包裝和商標繼續沿用虎標萬應茶舊時款式。雙虎萬應茶通過廈門外貿大量出口,備受海外華僑青睞。上世紀8090年代,雙虎萬應茶多次參加福建省和全國商辦工業展覽,受到好評。

 

雙虎萬應茶先以閩北烏龍、水仙為主要原料,後改用優質的安溪烏龍茶,配以20味地道中藥材,按傳統工藝精制而成。20味中藥材分別煎湯,冷卻後浸泡茶葉。一種藥湯浸泡後,撈起陰干,再用第二種藥湯浸泡及陰干,依次重復進行,直到炮制完成,最後用大火烘焙足赤。傳統生產頗有講究,貯藏茶葉容器須使用陶制的大缸,浸泡茶葉的時間視當時氣溫而定,烘焙茶葉時須使用舊式竹編焙籠。根據“陳茶入藥”的說法,烘焙後萬應茶還需陳封半年以上才可出售,陳封時間越長功效越佳、價格越貴。

 

雙虎萬應茶氣味清香甘醇濃厚,湯色紅艷明亮清澈,具有祛暑解毒、開胸利膈、健脾潤胃的功效,為防治四時感冒、調理腸胃之良品。其功效顯著,長期被列為藥品,入編《新編中成藥應用指南》。現在雙虎萬應茶仍是泉州市茶葉公司的主打產品之一。

  15

武夷清源茶餅、水仙種茶、雙虎萬應茶等作為至今興盛的老字號品牌,蘊涵著深厚的“泉商”文化;作為群眾生活需求品包含著中華茶道文化和閩南民俗文化;作為醫藥保健品更閃耀著祖國傳統醫學之光。沿襲上百年的制作工藝,更是勞動人民世代相傳、綿延不斷、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周植彬撰,《泉州茶葉經營簡介》,《泉州工商史料》,19836月第一輯。

[2]陳啟鋒主編,《福建省志•農業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7月。

[3]民建泉州市委員會編,《倪鄭重茶業論集》,1990年。

 

轉載於《閩南》雜志,作者:王樹聲 泉州市豐澤區茶葉協會

 

上述資料來源:http://chuansong.me/n/203097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四宜茶坊 的頭像
    四宜茶坊

    四宜茶坊

    四宜茶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