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五鵬/文 張川裡/圖
“張泉苑”產業唯一僅存的“榕蓮古築”
“張泉苑茶莊”是泉州的百年老字號,其經營的“茶芯”,采自武夷山的岩茶制作而成,它不僅是香溢生津的飲料,更是清涼解熱的良藥,曾一度成為海外華僑攜出國的饋贈佳品。
張泉苑茶莊的創始人張白源(1789~1856)是同安縣西塘鄉人,於1813年到泉州城內賣茶,初時肩挑販賣於街頭小巷,後來在胭脂巷口擺攤賣“茶芯”。胭脂巷靠近塗門街頭,是泉州城內歷久不衰的鬧市,因此生意很好。後來就在胭脂巷口租了店面,於清道光八年(1828年)創辦“張泉苑茶莊”。當時其長子滿水年已15歲,也來幫父親共同創業。“泉苑”的“泉”字是由“白”字與“水”字合並而成的,“苑”字則為“集名茶的園圃”。“泉苑”的意思是這茶莊由白源和滿水兩人創辦,經營的茶葉均是名茶。“泉苑”的店號又叫“榕蓮”。相傳,有一天,張白源在一棵榕樹下一邊乘涼一邊構思著取什麼店號時睡著了,在睡夢中見自己沉醉在一片盛開的蓮花之中,醒來即想到榕蓮璧合,因而取名“榕蓮”。以後又將這店號推而廣之,以榕蓮代表家族的稱號,如“榕蓮別墅”“榕蓮古築”;在已故族人的墓碑上也刻“榕蓮”兩字。
據說,“張泉苑茶莊”是泉州城內最早創辦的茶莊。後來為了適應茶莊生意需要,張白源又從同安叫來四子文柱協助打理,生意日益興隆,收入逐年增加,先後建置產業,不但在胭脂巷口塗門街頭買了店鋪,而且在武夷山買下岩茶茶園。後又在府學口(舊大眾劇院)後面建“榕蓮別墅”,供經理生活辦公;在後城、靈慈街買大厝供族人生活居住。如今僅存的後城96號張家大厝,亦稱“榕蓮古築”,見證百年泉苑茶莊的風風雨雨。
為什麼張泉苑茶莊會生意興隆,名揚四海?除了有周到的服務和高度的誠信外,更重要的是“茶芯”的質量。其原茶采自武夷山岩石下、常年有霧的環境下生長的茶葉,采集其中的三葉芯作為制茶原料,因此叫“茶芯”。茶芯采集要很注意時節氣候,只采頭春,不采二春,采下來經過十幾道復雜細致的制作加工後,還得經過認真的驗收才能裝錫罐。“泉苑老茶,越沉越香”,錫箱進庫,四年後才根據市場銷售的需要,包裝成不同規格的盒子上市出售,也就是說市面上拿到的最新“老茶”是四年前生產的,這是保證茶芯質量的最起碼的條件之一。這在當時,要擁有足夠大的倉庫,同時須儲備巨額的資金,一般商家是很難做到的。
泉苑茶芯主要有“水仙種”與“鐵羅漢”兩個主要品牌,這兩種茶不但是香溢生津的佳飲,還有治療疾病的功效,凡是患有傷風發熱、目赤頭痛、排便不暢的,醫生往往會讓患者喝“泉苑茶”。人們總是把新茶作飲料,把舊茶作藥用,家家戶戶都存有“泉苑茶”,形成家居必有、出門必備的好東西。“泉苑茶”貯藏多年,不含酸性,存放越久越好,被當成貴重禮品,特別是歸國華僑出國必帶的家鄉產物。
張泉苑茶莊常年(白天)不關店,就連正月初一也照常營業,農歷正月、二月生意特好,經常是排隊購買,由於生意好,想假冒的也就多,於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牌匾是當時打假的一個有力標記。
每年春天從武夷山運茶是件風險活,為防止土匪搶劫,每次都需雇清兵,後來是國民黨兵從閩江一直護送到福州,然後轉運到泉州。凡是派到武夷山押送茶葉的茶莊店員,一路上的吃、喝、玩樂等費用全報銷,安全到達後還有重賞。
有一年新茶開春,第四任經理張聰明(任期1877~1905年)宴請紳士名流,席間征得紳士所撰冠頭對聯“泉南佛國無雙品,苑北仙家第一春”,張家很自豪,就把對聯掛在泉苑招牌兩邊,以照聲譽耀門楣。
在張聰明執掌期間,晚清帝師陳寶琛慕名張泉苑茶莊之名前來品茗,盛贊其為“茶中至尊”,故世人將泉苑名茶譽為“皇宮至尊”。在陳寶琛推薦下,“水仙種”等五個茶品參加1898年法國巴黎國際博覽會並獲得銅獎。
不同歷史年代的泉苑茶——“水仙種”和“鐵羅漢”
第七任經理張祖澤(右一)家人合影
泉苑家族
昔時,張氏家族的人員每月按人丁向茶莊領取生活費,逢年過節加倍,婚喪喜慶由茶莊按行規統一操辦,讀書上學全額報銷。
從負面的角度看,供給制造就了有些人,特別是喪失進取心的年輕人跟著部分成年人不勞而獲,不務正業,整天沉醉在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腐朽生活中,被人誇大其詞稱為“泉苑阿老”“泉苑阿治(弟)”。有的泉苑人為此而榮,有的為此而恥。
從正面的角度說,如果有進取心的青年人不管是上大學或者出洋經商都得到有力資助。泉苑茶莊的成功秘笈是因為有嚴格的企業管理制度和合理的經濟分配機制,形成家族上上下下、齊心協力的良性發展後勁,因而生意興隆,人丁興旺。張泉苑經營得最鼎盛時期是第五任經理張丕承(任期1905~1916年)、第六任經理張丕烈(任期1916~1933年)。
張丕烈逝世於1933年農歷十月二十五日,其靈堂布置得既莊嚴又豪華,存放了整整30天做“功德”、“丟羅陀”、“唱南音”、“演戲曲”,每隔七天做大“功德”,還丟錢給過路的人撿。紙厝糊得比真厝還高大,裡面什麼人間仙境都有,臨要燒紙厝時才發現門前馬路安置不下,又恐發生火警,只好移到明倫堂的曠地上去燒,當局還派消防人員看護。當時人山人海的場面,轟動了整座泉州城,史無前例的景像至今還流傳於民間。
抗日戰爭爆發後,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裡,武夷山的茶源斷了後路,南洋的戰亂堵了銷路,茶莊的生意受到很大打擊。為了減少開支,只好裁減工人,族人自己參加制茶、撿茶等工作;同時,派店內的老職員到同安、馬巷主動推銷生意;婦人們也不忘幫助渡過難關,把逢年過節才做的糯米龜拿到市場去賣,結果銷路很好,做多少銷多少,後來就有計劃有規模地擴大生產,“泉苑龜”由此很快就名聞全城,成為一道美食。
“泉苑龜”在生產制造過程有嚴格的流程和原料要求,龜皮是用上等的糯米經過一定時間的浸泡,水磨細碾制作而成,吃起來又細膩又柔軟,而且不粘牙。龜餡是用當年產的最好的綠豆,煮熟去殼經碾細後,經過三次水洗過濾,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重三餡”,再加上白糖香料,吃起來冰涼香甜可口的感覺,確實是一種上等的點心佳肴。“泉苑龜”在生產上也很講究,每天都要根據季節和天氣情況定量生產,任其供不應求也不剩余,要給人們一種吃了還想吃,買了還想買的心理欲望,永遠也吃不膩的感覺。“泉苑龜”生意紅火,也盤活了整個張氏家族的經濟,使茶莊經營正常運轉,也保證族人的生活起居與往常一樣。更可貴的是,還騰出大筆的資金捐助抗日戰爭的宣傳工作。人們經常誇獎泉苑家族不但男人精通生意,婦人們也能吃苦耐勞,精明能干。
當時是如何宣傳抗日的?吾父張祖廉(字一朋,1911~1970)是張泉苑第五代子弟(其父即張丕承),也是泉州話劇的創始人之一、泉州劇聯社社長。抗戰時期為了發動群眾支持抗日,他帶領劇社隊員走南闖北,走遍閩北、閩西等山村小鎮宣傳抗日。國難當頭之時,劇社的大部分資金由他籌集,主要來源於張氏家族,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父親是一位開明的民主黨派人士(泉州民革成員),對泉州的戲曲教育有一定的貢獻,解放後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他撰寫的《張泉苑茶莊的回顧》早在1961年6月便發表在《泉州文史資料》第二輯上。
張泉苑茶莊經過多次動蕩,曾經歷兩次火災,店鋪全被焚毀,店內遭搶劫、偷竊,老板曾遭綁架,族中爭權奪利,生活腐化,更嚴重的是經歷戰亂的衝擊,茶莊飄搖不定,直至解放後接受公私合營。第七任經理張祖澤(任期1933~1951年),從1951年起響應政府號召,實施職工民主管理,直至1956年接受社會主義對私改造,公私合營。同時,在“榕蓮別墅”創辦泉州茶葉加工廠,該廠生產的“水仙種”、“鐵羅漢”商標後來換成“玉女峰”,並一直保留延續到改革開放才遭淘汰。至此,“張泉苑”這個經歷一個半世紀的老字號退出人們的視線。
由於舊城改造,胭脂巷口塗門街頭以及“榕蓮別墅”和靈慈古厝全部被拆遷,“張泉苑”產業唯一僅存後城的“榕蓮古築”。幾經變遷,這座建於清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80多年歷史的閩南傳統五進古大厝,原本2000多平方米規模,如今僅剩中間的主厝和西側的護厝約1000多平方米。它歷經滄桑,已現破舊,見證了近200年來曾引領古城茶業風騷的張氏家族的興衰沉浮、人生春秋。
據張氏族譜的統計,自張白源帶其長子、四子,來泉州創辦張泉苑茶莊,至今繁衍九世,人丁數量近500人,至今在生人數300多人,時光雖然在流失但張泉苑家族生命還在延續。
希望張泉苑後代重整旗鼓,讓百年老字號能重新復活,古老建築能重新修建,使之源遠流長,卓立於古城泉州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之林。
上述資料來源:http://www.haixi-culture.com.cn/1105/htm/5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