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還研發出即沖即飲的速溶型飲料。這樣的小細節,再次讓人感嘆那悠遠的古人智慧。

 

   不知道是否可以說,酸梅湯是人類歷史上最悠久的飲料之一。早在初唐醫典《千金翼方》中即已記載了烏梅湯。不過,自唐至今,酸梅湯的配料一直在變化。最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彼時利用烏梅巧制的保健型香飲非止一種,相比之下,簡直顯得今天的生活還不如八九百年前講究。

 

   《武林舊事》中涼水一節提到鹵梅水,顯然就是酸梅湯。然而,宋時還有一種非常流行的重要飲料荔枝膏,也是以烏梅為主料製成。《東京夢華錄》就記載,北宋汴梁州橋夜市夏月會有荔枝膏出售,稍後又提到每年六月的巷陌雜賣包括荔枝膏。《西湖老人繁勝錄》、《夢粱錄》、《武林舊事》則都提到,南宋臨安的常見飲料之一為荔枝膏,尤其是《武林舊事》明確在涼水一項中列出荔枝膏水

 

   元人忽思慧《飲膳正要》中恰恰記錄了荔枝膏的制法,乃是以烏梅肉、切碎的去皮桂、熟蜜放在水中熬煮,再下砂糖、生薑汁,熬成之後添一點麝香拌勻。大約其香甜滋味近於荔枝,所以稱為荔枝膏,其實原料卻並不包括荔枝果肉。

 

   南宋時,興起了一種新飲料縮脾飲,不僅《西湖老人繁勝錄》、《夢粱錄》提到,《武林舊事》更是點明冷飲攤上所賣為雪泡縮脾飲。據《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可知,這種飲料乃是將加工過的縮砂仁、烏梅肉、草果、甘草、幹葛、白扁豆一一切碎,混在一起,用水煎成濃汁,然後沉在水井內浸涼,或者用冰雪冷鎮,製成沁脾的冷飲,解伏熱,除煩渴,消暑熱,止吐利

 

   更有意思的是,宋人還會煉製膏鹵狀態的濃縮型烏梅湯,以便長期保存,隨時沖飲。南宋人陳元靚所編《事林廣記》(北京大學圖書館藏、至元六年鄭氏積誠堂刻本)中收有一款烏梅湯,其做法即為:先把三十個大烏梅煮爛,將其去掉核之後的果肉擠乾水分,搗成膏子;再將砂糖兌入熱水,同時添加甘草、藿香葉,在火上熬成膏;最終把烏梅膏、砂糖漿與薑汁一同傾入銀鍋或石鍋內,熬成稠膏子,然後入檀、桂、腦、麝各半兩,伺冷,攪勻,入凈瓷器收貯,點服。很明顯,如此製成的稠膏子可以貯放一段時間,期間隨時取出點服”——舀取適量稠膏,置於碗內,用熱水或冷水沖化,形成濃淡適口的消夏飲料。

 

   在這款烏梅湯之後,還列有一款荔枝漿,亦是以烏梅為主料製成的濃縮精華:把半斤烏梅、三兩縮砂仁、三兩桂分別煎成汁,然後把這三種汁和在一起,兌入二斤半蔗糖,在銀鍋或石鍋內熬到稠濃的狀態。成品過濾之後,即于瓷器內貯存。至於用法,也是隨時取出適量,兌以冷或熱水,同時摻入少許龍腦香,由此泡出可口飲料。

 

   同書又列有一款荔枝湯,卻是把焙幹的烏梅肉與幹生薑、甘草分別搗成細粉,再與官桂末、碎糖粒一起拌勻,然後收藏在瓷器內。這等於是烏梅湯散,約略近似今日市面上售賣的酸梅晶,以乾燥粉末的狀態讓烏梅湯的配料能夠保存較長時間,供人很方便快捷的隨時沖湯並暢飲解暑。

 

 

 

   細讀宋代的飲料,總令人為其花色豐富、工料精緻而驚嘆。那時以烏梅為料製作的解暑冷飲,不僅配有中藥以增加保健性能,而且還研發出濃縮膏漿與散粉兩種形式,形成即沖即飲的速溶型飲料。這樣的小細節,再次讓人感嘆那悠遠的古人智慧。

 

 

 

上述資料來源:http://big5.huaxia.com/zhwh/gjzt/2013/07/3404899.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四宜茶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