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達人

    安徽省祁門茶廠是專門生產出口祁門工夫紅茶的廠家,現全廠占地18萬多平方米,廠房建築面積7.8萬平方米,擁有生產設備300多台(套),年產祁紅2500噸(年生產能力為5000噸)。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多次獲得省創最佳經濟效益奪魁單位、省級文明單位、省職工思想政治工作優秀企業等一系列榮譽稱號,1989年晉升國家二級企業。

    祁門茶廠的前身是解放前的祁門茶業改良場。

    19494月祁門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祁門茶業改良場。全縣私營茶商全部停業,祁紅毛茶統一由國家收購、加工。1950115日中國茶業公司屯溪支公司(後改為皖南分公司)宣布成立祁門、歷口兩個精制茶廠。祁門茶廠設於改良場原址,首任廠長姚政、副廠長黃奠中,黃於7月底病逝。陳季良於19513月升任副廠長。歷口茶廠設於歷口鎮原中央信托局歷口茶廠原址,首任廠長汪瑞琦,副廠長後派唐世倫。1952年底安徽省茶業公司成立,茶廠歸屬省公司,稱為安徽省祁門茶廠。

    祁、歷兩廠建立後,各新建精制車間1座,另設11個手工制茶場,1957年手工場全部撤銷。同時,全縣設立20紅茶收購站,屬祁廠13個,屬歷廠7個,自收自制。1950年收七成干毛茶,多是曬坯。1952年起,按上級規定,逐步委托供銷社代收。1957年全縣都改收於毛茶。

    19561月,祁、歷兩廠合並,歷口改為分廠。1954年在祁城南門、1957年在歷口、平裡各建1所初制廠,擔負收鮮制干、提供高檔原料的任務。

    1954-1955年祁門茶廠學習前蘇聯經驗推行“一廠制”,同時推行定額管理和作業計劃。是時廠長張月棠、第二廠長汪瑞琦。內設6個股,由生產技術股每月制訂作業計劃,以廠長命令下達車間執行。“一廠制”後停止推行。

    兩廠合並後,廠長先是張月棠,後是王永彬,副廠長汪瑞琦、陳季良,內設機構基本未變。隸屬關系歸縣農產品采購局(1年後撤銷)領導。

    在創建時期,加工能力逐年提高,管理日益完善。1950年加工18758.19市擔;1951-1954年達2萬擔左右;1957年上升到45521.81市擔。年平均人數1047人,精制機械從195045台發展到195765台。

    1958年大躍進,隨之進入三年困難時期,由於掠奪式采摘和“大氣候”影響,廠加工原料嚴重不足,從1959年的74241.42市擔猛跌到196116941.9市擔,直至196215144.9市擔。到1964年開始緩慢回升,但仍未走出低谷。

    這個時期的廠黨政領導人是:書記兼廠長劉玉才(1958-1963年).吳報國(1963-1966年),副書記劉永旺,副廠長汪瑞琦(1961年調出)、陳季良、李俊。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職工生活非常困苦,但政治氣氛濃,全靠艱苦奮鬥精神度過難關。

    十年內亂,茶廠也卷入了政治風暴,但生產一直正常。其時,廠設革ming委員會,主任徐殿華,副主任李俊、何承海、吳報國、華森林,1972年後加副主任杜光力、汪躍明、陳季良、許明勝,黨委副書記陳宏圖。廠設生產、政工、後勤、保衛4大組,和6個車間,1970年省公司將人財物三權下放到縣,廠歸縣供銷社主管。這個時期,進廠原料逐年增加。1966-19683萬多擔,1969-19724萬多擔,1973-19765萬多擔,1977年達6.2萬多擔,相應的出口量也逐年遞加。1972年,建立家屬“五七”連和火柴車間(即今火柴廠)。

    三中全會以後的10年,是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10年。在這期間,廠黨政領導人員是:1978-1979年黨委書記徐殿華、副書記陳宏圖,廠長邢明堯,副廠長陳季良、汪忠安;1980-1981年書記徐偉;1982-198611月書記王介生(後兼廠長)、副書記馮達人,廠長李義東,第一副廠長吳奕澤,副廠長閔宣文、汪聖善、何勝利,技術顧問陳季良;198611-1989年,書記王介生,副書記兼紀委書記馮達人,廠長吳奕澤,副廠長閔宣文、何勝利、謝勝平、解振新,技術顧問陳季良。

    10年,廠經歷了幾項重大改革:一是國家改革茶葉流通體制,實行多渠道經營,改變了祁紅獨家經營的局面,全縣鄉村精制廠到1988年增到12家,致使廠原料從1987年起以每年500噸左右的幅度遞減。二是省政府下文規定祁紅出口全交省經營,從而中斷了同上海茶葉公司30多年的貿易關系。三是1985年茶廠與荼葉公司合並,實行收購、加工一體化。四是推行廠長負責、黨委保證監督、職工民主管理的新體制。五是在企業內部全面推行經濟承包責任制、科室崗位責任制和安全衛生責任制。

    二十世紀的最後10年,是祁門茶廠艱難奮進、深化改革的10年。這一時期廠主要領導先後為王介生、吳奕澤、何勝利、謝勝平等。由於種種原因,茶廠在生產經營上遇到嚴峻挑戰,企業虧損嚴重,但全廠上下團結一致,千方百計謀求脫困道路。不斷深化改革,努力改變經營機制,取得了初步成果。

    19974月,祁門茶廠分立、重組、改制為6大公司,即:祁門紅茶、祁紅袋泡茶、祁紅實業、祁紅機械修造、祁門茗盛5個有限責任公司和祁門名優茶公司。

    50年來,祁門茶廠經歷了由手工為主到機械為主,由生產型到生產經營型,由經驗管理到科學管理不斷發展的過程,產品質量長期穩定在一個較高水平上。

    解放後,祁門茶廠保持和發揚了祁門工夫紅茶的傳統風格。不僅兩度榮獲國家金獎和一次世界金獎,而且保持了質量長期穩定,產品出口合格率均為百分之百。同時,積極開發新產品,向加工的深度和廣度發展。出廠產品援品質分有禮茶、特名、特級、1級至7級共10個級別,還有碎茶、片茶、末茶等,其中札茶、特名和碎茶是建廠後開發的新產品。

    優良的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使加工技術日趨精湛,形成自身的特色,並在發展祁紅經濟中起著示範作用。解放前,祁門農村的紅茶初制全用手工操作。1952年後,才逐步向機械化發展。本廠3個初制廠投產後帶動農村初制廠迅速發展,到1985年已有340座。既出產品又出人才。建廠以來,除接待和指導大批大中專學生來廠實習外,還培養造就了一大批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在不同崗位上肩負重任。

    建廠以來,尤其是1982年以來,祁門茶廠的企業管理特點就是兩個文明一起抓,兩個成果一起拿。在企業管理上堅持以人為核心的全面管理,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於各項管理的全過程,著力養成質董第一觀念和主人翁精神,培育“團結、文明、求實、創新”的企業精神。

    建廠以來,累計(1950-1988年)生產祁紅83032噸,出口69355噸.19871988兩年出口創彙均在300萬美元以上(以往無數據),1957-1988年創利1681萬元(1956年前由省核算)。

    在工藝技術方面,通過3次大實驗,奠定了祁紅制造規範化的基礎,進一步豐富了《制茶學》的內容。

    建廠後,在本廠進行了具有歷史意義的3次大實驗:一是1953年示範采制紅茶的實驗。參加的有前蘇聯專家貝可夫等4人和中方人員,在初制上,通過實驗制定一套科學的技術規程,大部分一直延用至今。二是1954年全國加工技術會議決定在祁門茶廠進行紅茶精制技術規程和工廠管理實驗。通過兩個多月實驗,制訂了外銷紅茶精制技術規程。1955年又進一步實驗。1956年國家農產品采購部印發全國茶廠執行。三是1974年精制大生產試驗,通過兩大套的機口測試和記錄,取得了各種機口流量的原始數據,制定了新的工藝流程生產線,至今仍在使用。以上實驗成果,已被收入高校‘制茶學>等教材中。在其他建設方面,完成了北遷、聯裝、改電和車間配套建設。

    1958年下半年成立北門基建辦公室(主任胡恆生)和磚瓦營(營長馮達人).自力更生燒制磚瓦,在北門建新廠。經過1年多的緊張快干,19601月遷入北門新廠辦公。南門廠房經省商業廳同意贈給祁門縣委會。

    1960年建立包裝車間和機修車間,使加工生產配套成龍。1961年歷口分廠精制停產,改為初制廠。祁門初制廠除將南門初制廠機器全部拆遷外,還首次引進了蘇聯萎凋機、干燥機和揉捻機.19599月投產。精制車間改單機生產為分路聯裝自動流水線工藝流程,1960午投產,1971年和1984年又ZE.rlt基礎上進一步改進,使精制工藝流程更趨合理。

    建廠以來較大的建設項目之一是改電。1973年以前除照明用電外,全廠生產均柴油機為動力,車間裡地軸溝和天軸架縱橫,傳動皮帶交錯,嚴重影響安全和生產發展。為此,廠領導決定改為電力拖動(簡稱改電)。1972年籌備,成立改電組,負責工程設計和組織施工。1973年在解放軍大力支援下建成一條2.5公裡的高壓專用線及廠區低壓架空線,安裝了配電設備,隨後各車間配電線路相繼完成。從此結束了建廠20多年來以柴油機為動力的歷史。

    在產品質量方面,始終堅持“質量第一”觀念,狠抓全面質量管理。1984年提出“抓質量、保金牌、抓改革、增效益”的方針,在全廠建立了廠部、車間、班組三級質量管理網,充分發揮技術人員和群眾舶作用,把好質量關,技術人員中陳季良、閔宣文、黃盛昭、章世勛、吳子績等在質量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由於措施落實,從而使本廠產品連連奪魁,榮獲金獎。

    50年歷程光輝而又曲折,成就令人矚目。祁門茶廠的前途是光明的,祁門紅茶這顆在國內外茶葉市場上,閃光了百多年的明珠,將放射出更加燦爛的光彩。

 

上述資料來源:http://www.qh1875.com/qh/qimenhongcha/lishi/2011/0616/118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四宜茶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