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興
鄧小平同志說:“祁紅世界有名”。之所以有名,是因為早在1915年“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上就獲得了金牌,並被譽為“茶中英豪”而受到世界喜愛飲茶人們的青睞。事實上祁門這個縣名也因有了紅茶而提高了知名度。盡管相當多的外地人不知道祁門縣,但卻知道祁紅,所謂地以物聞,就像提起瓷器就想起景德鎮,提到紫砂壺就想到了宜興一樣,提到紅茶人們就想到祁門。紅茶之功於祁門,可謂大矣!
奇怪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上海《新民晚報》卻刊載出一篇題為《“浮紅”、“祁紅”當年誰得金牌,爭執40年,今日揭謎底》的署名文章,說紅茶這一金牌並非祁門紅茶(祁紅)而是浮粱紅茶(浮紆)所得,理由是巴拿馬太平洋(文中稱“萬國”)博覽會頒發的那枚紅茶金牌現保存在浮粱農村一老嫗家中……。當時,筆者受聘於縣委黨史辦公室,看見全室人員對《新民晚報》那篇文章均深感震驚,就如一個人從小辛辛苦苦拉扯大一個孩子,突然有一天,有人無緣無故地告訴你這個孩子不是你的一樣。大家極不服氣,認為這是市場競爭下的一種不應該有的金牌之爭,目的是為浮梁紅茶打造知名度。浮紅金牌之立論極站不住、腳,經不起一駁:因為浮梁雖有一塊巴拿馬金牌,但無奘狀等任何獲獎證明,何以斷定此金牌就是紅茶所得。退一步說,就算是紅茶金牌,但因為金牌是流動的,可以買賣、饋贈甚至轉讓,總不能說金牌保存在那裡就肯定是那裡得的金牌,這是一個常識性的道理。道理雖說是這樣顯而易見,但口說無憑,畢竟難以讓人信服。出於對祁門紅茶這個金牌的維護,大家一致認為有必要尋找新的論據——當時得金牌的文獻資料,用歷史事實來評判是非。可是到哪裡去尋找這樣的文獻資料和歷史事實呢?似乎比大海撈針還要渺茫。
說起來也是巧得很,一次我隨同縣黨史辦副主任吳旺昌同志前往南京,任務是到江蘇省圖書館查閱有關祁門的黨史資料。到達後,才知道該圖書館正在擴建,暫不對外開放。我們去時正是高溫季節,加上該館又位於離市中心較遠的龍蟠路,我們汗流浹背地找到該館,所見是一片正在修建的工地。但我們仍穿過工地,尋訪工作人員。功夫不負有心人,還真的找到了該館留守人員。幸運得很,這位留守人員心地很好,見我們都已白發斑斑,且遠道而來,所以額外地接待了我們。沒有接待室就搬來兩張凳子坐在走廊下休息、喝茶、聊天。當他知道我們來自安徽祁門時,突然問我們要不要看看關於祁門紅茶得金牌的資料?我們聽後頗有“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驚喜,看來尋找的祁門紅茶金牌資料有著落了。當即回答:想看看。這時,他提出要付資料費(那時有規定,凡黨史部門查閱賢料是免費的),這一額外要求,吳副主任毫不猶豫地答應照付。錢交付後,這位工作人員把我們帶到他的辦公桌前,從鎖著的抽屜裡取出一本厚厚的已沒有封面、封底的舊書——《中國參與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紀實》,並從書中熟練地翻到有關祁門紅茶在1915年“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上獲獎的情況,還有選送祁門紅茶的送展單位等最具權威性的文獻資料。其原文記載如下:獲(甲)大獎章,當年選送的茶葉有:“紅綠茶兩種,雨前茶、烏龍茶、祁門紅茶、寧州茶、工夫茶及其他茶葉。”獲(丁)金牌獎章的亦有不少,其中清楚地標明有:“上海茶葉協會,祁門紅茶;忠信昌,祁門紅茶。”白紙黑字,確鑿無疑。這本書是參與博覽會的人員於第二年,即1916年編纂而成,全書收錄中國所有參與博覽會獲得金、銀、銅牌的產品。遺憾的是這本書早已絕版,據說全國只存有3本,奇貨可居,查閱時受到諸多限制。如
(1)不能翻閱全書,只許看有關祁門紅茶獲獎牌的那兩頁;
(2)不能拍照或復印,只許抄錄;
(3)不能帶出閱讀場所……等等。所以,盡管我們很想看看祁門瓷土獲銀牌的情況,也未能如願。
中國送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的產品極其廣泛,幾乎涵蓋全國各省市比較好的土特產品。規模所以如此大,品種如此多,是因為博覽會籌展期間,正是我國近代史上出了名的反面人物——竊國大盜袁世凱登上“總統”寶座後,為顯示他的“輝煌治國業績”,下令全國送展的結果。
縣委黨史辦公室在取得祁門紅茶獲金牌的重要文獻依據後,曾專門撰文寄送上海《新民晚報》和本省的《安徽日報》,力圖為祁門紅茶獲金牌正名。可惜的是只有《安徽日報》在二版顯著位置發表外,《新民晚報》卻如石投大海,杳無音訊。為此,縣政協也在《祁門文史》第三輯上發表了題為《鐵證如山——“祁紅”獲巴拿馬金獎》的文章。
在無可辯駁的鐵證面前,挑起爭端的一方未見新的舉措,似已不了了之。當時縣委領導姿態較高,他認為可以不再糾纏這一幾十年前金牌之爭,對方已偃旗息鼓,就算了。今後的任務是在祁門紅茶這一世界有名的品牌上,下更大的力量,更上一層樓,即爭金牌不如創金牌。此論高瞻遠矚,極具氣魄,果然不出幾年,祁門紅茶又獲第26屆世界優質食品評選大會金質獎章。
上述資料來源:http://www.qh1875.com/qh/qimenhongcha/lishi/2011/0519/842.html
附錄
江西浮梁老調重彈挑"事端" 祁門紅茶正統難撼
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祁紅世界有名。 』之所以有名,正是因為早在1915年舉行的『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上,祁門紅茶一舉摘得一枚最高獎——大獎章和兩枚金牌獎章。此後,祁門紅茶一直享譽全球。
然而,就在今年8月4日,不少網站卻轉載了一條上海某媒體刊發的新聞,稱與我省祁門縣相距不遠的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一直保存著一枚當年參加『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獲得的獎牌。浮梁人由此認為,當年獲得那些寶貴榮譽的,應是浮梁縣出產的茶葉『浮紅』。
那麼,當年獲獎的,究竟是『祁紅』還是『浮紅』?昨日,新安晚報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浮紅』獲獎老調重彈
『浮梁和我們爭榮譽,這已經不是頭一回了! 』采訪中,祁門縣政協秘書長倪群向記者介紹,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上海《新民晚報》就曾刊載一篇題為《『浮紅』『祁紅』當年誰得金牌,爭執40年,今日揭謎底》的署名文章。這篇文章宣稱,當年獲獎的並非『祁紅』而是『浮紅』,因為浮梁縣至今仍然保有一枚當年獲得的獎牌,而祁門縣並沒有。
當年,正是看到這篇文章,祁門縣各界關注祁門紅茶並因它而自豪的人士開始就此展開調查。 『為此,我特意去了包括南京等地的很多圖書館。 』倪群介紹,在這些圖書館中,他發現了一本民國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參與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紀實》。 『當年,民國政府農商部組織全國各地的農產品參展,取得了很多獎項。回來後,由商務印書館將各獎項名單集結成冊。 』在這本書的第190~192頁,詳細記載了中國參展茶葉的獲獎情況。獎項分為6等,其中由農商部選送的祁門茶獲得最高獎項——大獎章,由上海茶葉協會和忠信昌茶棧選送的祁門紅茶均獲得金牌獎章。
『這是祁門紅茶獲獎的最有利證據。而且透過這些記載,我們還能清楚地了解到,祁門紅茶在這次博覽會上共獲三個獎項。 』倪群表示,祁門紅茶為國爭得榮譽根本不存在任何爭議。
獎章下落『傳說』不一
不過,這些關注『祁紅』的人卻從未見過當年獲得的獎章。對此,倪群等人也作了調查。他告訴記者,由於選送單位不同,三枚獎章為三家選送單位分別保管。『大獎章頒給了當時的民國政府農商部,兩枚金牌獎章則分別為上海茶葉協會和忠信昌茶棧所有。 』正因如此,雖然『祁紅』獲得至高榮譽,但是獎牌卻不曾到過祁門,『這不能不說是個很大的遺憾。 』
而在祁門縣,還有一些關於獎牌下落的『傳說』。該縣農委一位工作人員介紹,一種傳說是一枚獎牌隨當年茶葉制作者葬在了墓中,另一種說法則是一枚獎牌在歲月流逝中由於種種原因流落到外地來祁門的人手中,隨後被帶出祁門。 『由於祁門產紅茶,當年來祁門從事茶葉經營的人很多,尤其有不少周邊地區的人經常出入這裡。 』
『獎牌不過是榮譽的物質載體,現在在祁門沒有發現獎牌,並不是非常關鍵的問題。因為物質的獎牌,是會流動的,可以買賣、饋贈。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即使別的地方確實擁有獎牌,也不能證明榮譽屬於他們。 』倪群這樣說道。
一枚獎牌視作『法寶』
昨日下午,記者與浮梁縣茶葉局取得聯系。電話中,該局工作人員們反復向記者宣傳這樣一個觀點:真正為國爭光的,不是『祁紅』而是『浮紅』。
浮梁縣茶葉局副局長曹偉說,浮梁縣一直保有當年的一枚獎牌,『由縣政府委托人民銀行縣中心支行代為保管,我們都曾親眼見過。 』而爭得獎牌的,是浮梁縣江村鄉出產的茶葉,由當年設在上海的一家『天祥號』茶莊選送參展。
不過,記者查詢了當年獲獎的茶葉名單,卻未發現有這家茶莊獲獎的記錄。同時,記者也未找到其他明顯與浮梁相關的獲獎記錄。當記者追問浮梁獲得的究竟是大獎章還是金牌獎章時,曹偉語焉不詳地稱『是面金牌』。他還向記者表示,認為祁門紅茶獲獎是個『誤區』,真正獲獎的是『浮紅』。而現在,浮梁縣也把曾經獲獎作為對外宣傳『浮紅』的一項『法寶』。
『祁紅榮譽』捍衛到底
記者了解到,歷史上的浮梁與祁門、池州市的東至屬同一片產茶區,這個區域內出產的茶葉統一稱為『祁門紅茶』。上世紀50年代之後,為了規范產地,農業部規定只有在祁門出產的紅茶方能稱為『祁紅』,而另外兩地產的茶葉則被分別冠名為『浮紅』和『池紅』。特別是2008年,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核准注冊『祁門紅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明確祁門紅茶產地區域僅限於祁門縣境內的箬坑鄉等18個鄉鎮。而使用『祁門紅茶』證明商標,必須經祁門紅茶協會許可。
『這就迫使其他原先依附祁門的茶葉產區另立門戶,做自己的品牌。 』祁門縣農委一位工作人員認為,這也正是浮梁『炒作』獲得獎牌的背後用意。而對於這類『打壓』別人、『抬高』自身的宣傳手法,祁門縣相關人士則頗為反感。倪群說道:『究竟浮梁是否在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上獲得獎項,我們從未表達過明確的觀點。我們只是說,從現有的最有利的證據來看,浮梁沒有明確的獲獎記錄。但是,祁門紅茶是獲過三項大獎的,這些榮譽我們一定會捍衛到底! 』(陳哲)
上述資料來源:http://www.big5.ahradio.com.cn/news/system/2009/08/11/0001529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