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創]作者:侯凱東

 涇陽縣位於鹹陽市,涇陽縣地處關中平原中部,涇河下游。東與三原、高陵縣交界,南與鹹陽市渭城區接壤,西隔涇河與禮泉縣相望,北依北仲山、嵯峨山與淳化、三原縣毗鄰。從涇陽縣城出發到西安城北客運站44公裡。

茯茶的出現,約在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即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初)問世,,采用湖南安化黑毛茶為原料,手工築制,因原料送到涇陽築制,稱“徑陽磚”;茯磚早期稱"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稱"伏茶"。以其藥效似土茯苓,就由“伏茶”美稱為“茯茶”或“福磚”。由於系用官引制造,清代前期須在蘭州府繳納三成至五成磚茶作為稅金,交給官府銷售,又叫“官茶”、“府茶”。其余的磚茶由茶商按照政府指定的銷區銷售,故稱為“附茶”。在清道光年間,將安化黑毛茶中色黃葉粗的甘引,用篾簍踩成大包,包重90公斤,運往陝西涇陽壓制成磚。

茯磚茶以優質黑毛茶為原料,經發酵和發花工藝產生冠突曲霉,俗稱為金花,金花干嗅具有黃花清香,泡飲時滋味醇厚微澀湯色橙黃明亮或橙紅不混濁,香氣具菌花香、清純不粗、口感強勁。金花有效促進調節人體新陳代謝,對人體起著保健和病理預防作用。

     涇陽磚銷售區域,涇陽磚壓成後,往蘭州投驗銷售。其時西北各省的主要市場有:甘肅的夏河、大水、平涼、張掖,青海的西寧、湟源、玉樹,寧夏的吳忠堡,新疆的奇台、疏附、和闐,內蒙古的科布多、烏裡雅蘇台、庫倫。消費者為藏族、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漢族等各民族。

唐代中期,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和消費的增加。茶葉貿易隨之興旺。在太和年間(827835年)開始與塞外進行茶馬交易。從江南到華北,以至塞外,形成了廣闊的茶葉市場。商人在湖南收購較多的為潭洲、岳洲、衡洲茶。史書記載,952年,朝廷派三司軍將到湖南買茶的就有數起。湖南渠江薄片的益陽團茶就運銷湖北江陵和襄陽一帶。宋朝實行由政府專買專賣的“榷茶制”,由茶商向政府納稅領取引票,持引至生產地收購,運往北方銷售。1088年,宋政府在安化縣資水北岸的龍塘設“博易場”,運去鹽米布帛,交換茶葉等土產。明朝,繼續實行由政府壟斷的茶馬政策,朱元璋竭力推行“以(茶)制戎狄”政策,他在告諭蜀王朱椿是時說:“國家榷茶,本資易馬,邊吏夫譏,私販出境,惟易紅纓雜物,使蕃人坐收其利,而入中國者少,其所以制戎狄哉?”在《甘肅通志》中也有記載。“假市易以羈縻控馭,為制番上策”所以筆者認為,茶馬互市貿易發展到明朗,具性質已發生了根本變化,是明政府強化中央政權的一項重要政策。

安化黑茶那時是如何運往陝西的?   據資料可考,竹林溪等茶先腳挑馬馱至洞市,後順麻溪水用竹排木排運至小淹市等處,而後資水用船運至武漢漢口,潭州靖港等處,再至西北。民國時期洞市竹林溪等茶是順麻溪水順麻溪水運至小淹資水用船運至益陽,改大船運湖北沙市,經老河口,用駝馬或汽車直運涇陽,或者從益陽船運漢口,交平漢鐵路抵鄭州、中轉隴海路至鹹陽,再轉涇陽。在涇陽壓成茯磚後,運輸工具原以駝馬、船為主,後用船、火車、汽車。

涇陽縣在建國前600余年間曾為茯磚茶的唯一加工地,以其獨特的品質口感深受少數民族群眾的喜愛,並長期壟斷著邊銷茶市場,但由於歷史上多種因素的影響,涇陽茯磚茶加工已成為史話。

涇陽在抗戰前有茶廠六十多家,自武漢淪陷後,僅余延順、裕民、天泰、裕興中、昌盛等八家。1951年統歸“涇陽人民茯磚加工廠”,加工“人民牌茯磚”磚茶。1958年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茶葉局考慮到原料運輸費用大,成本高等原因,取消鹹陽、涇陽茯磚廠,將茯磚加工的任務全部交由湖南省承擔。茯磚茶在湖南安化從試制到成功,歷經多年的摸索。1942年安化江南磚茶廠,1943年中國茶業公司湖南磚茶廠都曾試制茯磚,因發花不好,未茯成功。當時總結有三不能制:一是離了涇河水不能制;二是離了關中氣候不能制;三是沒有陝西人的技術不能制。直到1953年,在茶工、技術人員的幫助下,在武漢大學生物系教授的指導下,經過三年時間的反復摸索和試驗,實現了在中國茶業公司安化磚茶廠(現白沙溪茶廠)“移地築制”的神話。

3984841245293327825.jpg

1704612458960349231.jpg

3984841245293327797.jpg

1704612458960349189.jpg

3984841245293327804.jpg

3984841245293327815.jpg

       1704612458960349197.jpg 1704612458960349203.jpg 1704612458960349211.jpg 1704612458960349214.jpg 

3984841245293327809.jpg  1704612458960349190.jpg

1704612458960349221.jpg1704612458960349226.jpg

         湖南於1953年加工手築茯磚,1958年改為機制。茯磚茶加工先在安化白沙溪茶廠,1958年建立益陽茶廠,益陽茶廠從1959年全面采用機械壓制茯磚,益陽茶廠現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茯茶加工企業。

茯磚茶具有獨特的品質和口味,化膩健胃、御寒提神的飲用功效為其它茶類所不及,特別是對游牧民族而言,居住在沙漠、戈壁等荒涼地帶,主食牛肉、羊肉、奶酪等,缺少蔬菜水果,長期飲用茯磚茶,能夠幫助消化,有效調節人體新陳代謝,對人體起著一定的保健和病理預防作用。因而,在我國西北地區有“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痛”、“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之說,尤其適合高寒地帶及高脂飲食地區人群飲用。數百年來,茯磚茶以其獨特、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與奶、肉並列,成為西北地區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也是少數民族群眾探親訪友、過年過節相互饋贈的首選禮品,被譽為“中國古絲綢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少數民族生命之茶”。近幾年來,隨著少數民族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質量好,具有傳統品牌的茯磚茶需求旺盛,市場需求量將會穩中有升。目前,茯磚茶除暢銷國內市場外,還出口到俄羅斯、蒙古、日本、韓國、中東、歐、美等國家和地區。

陝西擁有豐富的茶葉資源和悠久的茶文化歷史,茯磚茶便是陝西省在茶葉流通中重要地位的見證,是陝西茶人千百年、幾十代人奮鬥的結果,是陝西省傳統民族手工業的驕傲,是陝西人的歷史資源和財富。陝西省關中地區以其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形成了得天獨厚的茶葉集散地優勢,造就了秦商自古以茶為主、數百年間幾乎壟斷茶葉貿易的局面。陝南特有的地理氣候條件,也造就出茯磚茶原茶獨特的品質風味。“離了涇河水不能制,離了關中氣候不能制,沒有陝西人的技術不能制”的三不能制之說便是先人們經過無數摸索的經驗總結,由此可見,鹹陽的水質和氣候無疑是茯磚茶加工的最佳自然資源。經過鹹陽市供銷社不懈努力,經過認真調查研究,總投資5958.4萬元的陝西茯磚茶生產項目正式落戶秦都區灃東鎮。秉承茯磚茶的歷史淵源,挖掘茯磚茶的傳統文化,使這一失傳600多年的茶葉加工項目重新得以恢復。

 

上述資料來源:http://blog.163.com/nhls_dmw/blog/static/68455892008033242888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四宜茶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