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某些著名的網購普洱茶品牌,出了不少普洱茶產品,大肆抄襲,什麼老茶頭、金針白蓮......。扼腕歎息,做品牌,怎麼沒有一點點原創精神啊,大家為蘋果IPHONE、IPAD歎息,要知道抄襲是抄不成蘋果的。
而且,抄襲也可能要付出巨大代價的,他們不知道,「老茶頭、金針白蓮...」等是大益猛海茶廠的註冊商標啊。看著這些法盲的舉動,覺得可悲。
05-06年我設計這些產品時,就申請了註冊商標,當年,「金針白蓮」我寫過設計理念,老茶頭沒來得及寫,作為當年的發明人,「老茶頭」其實是我杜撰的名詞,幾年下來,似乎成了一種產品的通用名稱,特別是他們對「老茶頭」的解釋,完全不是那麼回事,看看他們寫的啥:
什麼是老茶頭?
茶頭是指普洱茶在渥堆發酵時結塊的茶,相對條索狀茶,發酵度正常範圍的茶頭內含物更加豐富,茶湯更濃厚,更加耐泡,但泡到最後也仍然有大部份茶頭不會散開,還是粘稠在一起。普洱熟茶都是經過人工灑水渥堆發酵的,在這個發酵的過程中,一堆茶的中間會升溫,然後茶葉通過自身含有的酶發酵,漫漫變成熟茶。在這個過程中,每過一段時間,就要人工把這堆茶翻幾翻,以免裡面溫度太高把茶給燜焦。發酵過程中經過反覆不斷地翻,茶葉會分泌出一些果膠來,因為果膠是比較粘稠的,所以有些茶葉就粘在一起變成一團一團的疙瘩。等茶葉發酵完畢後,人們會把這些一團一團的茶葉疙瘩揀出來,用手把它解開,然後放回到茶葉堆裡,而有的實在粘的太牢了,如果要解開的話會將茶葉弄碎了,只好另外放成一堆,變成了「疙瘩茶」,所以也叫「老茶頭」。
他們的這段話,錯誤百出,看樣子我有必要寫寫老茶頭是怎麼回事,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
熟茶發酵過程中會有結塊的團塊茶,一般嫩度高、體型小、條索緊結的茶,潮水後,茶葉柔軟、茶體之間透氣性差,發酵中容易結成團塊,發酵翻堆時解塊不充分,則團塊茶更多、更大。這些團塊茶,再我創始老茶頭產品前,廠家都是作為付茶,切碎再拼配入低檔產品使用的,不成為獨特的商品。
2005年前,由於團塊茶作為付茶,切碎並不及時,一般都累到一定量再來處理。在生產審評中,我感到這種團塊茶,內質比較特殊,特別是嫩度高的團塊茶,切碎了做付產茶多可惜,就有了開發一款產品的想法。
但,這種團塊茶,也有諸多缺點,首先不規則,沒辦發使用,體形也不支持與其他條茶拼配。
其次,大團塊裡可能有雜質。
還有的問題是,團塊茶內部厭氧發酵過程長,如果不經過蒸壓(或蒸壓不透),其微生物超標是可能的。
解決這三個問題,才有了產品的開發思路,首先精製,通過切塊、篩分、揀剔工序完成,製成乾淨、體形大小勻齊的原料。傳統的熟茶緊壓茶,原料經過潮水再蒸壓成型的。這勻齊的團塊茶,潮水是沒辦法做的,怎麼辦呢?體形小的經過稍長的蒸壓後,可以柔制餅茶,這就是後來的老茶頭餅,而顆粒大的,想到用壓磚茶的機器,實驗後顆粒飽滿,特點突出,十分欣慰,這才定了250克磚茶的方案。
產品要出來了,叫什麼名字呢?我也是費盡了很多腦汁。最早的產品,有個小體形老茶頭的產品,最初我起的名稱,叫「粒粒香」,因為是顆粒狀的,滋味香氣獨特,就叫了這個名字,做了餅茶,「粒粒香」餅茶這個產品,老茶友到知道。產品出來後,老一輩茶人給我提意見,說「粒粒香」,烏龍茶裡有這種產品,普洱茶叫這個名字容易混淆。這才有了由「粒粒香」到「老茶頭」的轉變。
老茶頭,這個名字怎麼來的呢?
不能繼續叫「粒粒香」這麼直白的名字,怎麼辦呢?我起產品名稱,基本上是圍繞茶的品質特徵與文化內涵。抓耳撓腮,一段時間沒有結果。後來就想,那就跳出茶品本身的桎梏如何,這才有了「老茶頭」這個名字。
老茶頭,源於我讀文化史料中閃動在我眼前的一個詞,明清時期,西藏用很多滇茶,藏傳佛教每年都有重大的茶會,茶會叫「普茶」,當年吳三桂還到西藏去「普茶」過。準備「普茶」茶湯的人,是寺廟裡的專職官員,叫「茶頭」,讀到這個詞,我眼前一亮,有啦!
還依稀記得,寺院裡,還有負責做飯的叫「飯頭」,負責菜園的叫「菜頭」,魯智深就幹過這個職位。
「普茶」的茶湯是用煮的,「茶頭」就負責煮茶,團塊茶最好的品飲方式就是煮,聯繫至此,我就有了把產品叫「茶頭」的想法,加個老字,一方面代表年長的茶頭,也就是煮茶的老師傅了。
至於產品叫「老茶頭」後,三個字與茶品特徵這麼貼切,而且,被普洱茶界代表為這類產品的通用名稱,是我始料未及的。但,老茶頭的名稱,我設計的產品上市前,就申請註冊商標了,猛海茶廠是老茶頭商標的持有人,可能許多人都沒太在意。
李文華:
普洱茶國家標準GB/T 22111起草人之一。
2004年11月-2008年12月任大益集團猛海茶廠常務副廠長、主拼配師。
大益茶多款經典茶品之發明人。
2009年-2010年潛心研習國學,習悟茶之道。
2011年3月返回普洱茶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