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259900_11n  

19世紀的中期,福建福州的茶葉作坊,茶農們正在制作紅茶。

    1725年,英國詩人埃德華‧揚在詩歌《熱愛聲譽,一種普遍的酷愛》中寫道:她兩片紅紅的嘴唇裝作輕輕吹起微風,吹涼武夷茶卻激起了男友的心;當大拇指和另外一只潔白的手指端起茶杯時,令世界欽佩。這令世人傾倒的武夷茶不是別的,正是那茶色烏亮、茶湯如琥珀的武夷紅茶。但你可知道,這讓英國人深深著迷的飲料,起先不過是中國人意外的發現,它不曾得到中國人的青睞,卻漂洋過海到了歐洲和美洲,引發了一場又一場軒然大波。這一片小小的茶葉背後到底隱藏著多少驚心動魄的故事?

 

   茶與鴉片:天使與惡魔

   故事得從中國人最熟知的第一次鴉片戰爭說起。一直以來,中國人都對這場戰爭的起因熟稔于心:英國人向中國傾銷鴉片,中國人掀起禁煙運動。然而,英國人為何會向中國輸入這種不道德的上癮品呢?更深刻的原因卻與中國茶有關。

   英國著名的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曾說:茶是中國繼火藥、造紙、印刷、指南針四大發明之後,對人類的第五個貢獻。此話非虛,如今,世界五大洲有50多個國家種茶,有120個國家從中國進口茶葉,茶文化覆蓋全球。18世紀中期之前,中國更是世界上最大的產茶國與茶葉出口國。雖然中國茶早在17世紀就已經進入了歐洲,但歐洲人並不知曉種茶與產茶的技術。如果對于茶只是顯示出了一般的愛好,也不至于令英國人感覺痛苦了;18世紀初開始,中國茶開始從英國的王公貴族向廣大平民普及,英國的茶葉需求量急遽增加,這讓不能種植茶葉的英國遭受了巨大的貿易逆差。英國人為了應付窘局,一邊尋找可以使中國人同樣迷戀的英國產品——鴉片便是他們欣喜的發現,一邊也在積極尋找種植茶葉的方法。

   鴉片戰爭之前,雖然中英茶葉貿易為清政府帶來了可觀的收入,但清政府並未多加重視,他們認為茶葉出口只是天朝上國對外的恩賜。鴉片戰爭的一聲炮響,震碎了清廷的迷夢,清廷開始覺悟到茶葉之于中英關係之利害,並將之視為抵禦外洋的武器。林則徐說:茶葉大黃,外國所不可一日無也,中國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則洋人何以為生?”因此,茶樹和茶種被列為禁止對外貿易的商品,對走私茶樹茶種者,最高可處以死刑。

   正是在清廷嚴格的管控之下,英國東印度公司悄悄派出植物間諜羅伯特‧福瓊來到了中國,目的只有一個:找到最優秀的茶種,獲取中國種茶和制茶的秘密,並將之帶到英國當時的殖民地印度。福瓊在1848年來到中國,他身穿中國服裝,行走在福建到上海的山山水水之間,每到一處村莊和寺廟,便仔細地向當地人詢問種花、種茶乃至泡茶、飲茶的種種方法和心得,並細心地記下筆記。中國人熱情接待了他,卻無法想象,多年以後正是他們傳授給洋鬼子的種茶知識,尤其是武夷山的紅茶制茶技術,徹底改變了中國種茶人的命運。

失敗的綠茶與搶手的紅艷  

說起來,讓英國人如此瘋狂追逐的中國茶與中國人喜愛的茶,卻有幾分不同。中國人向來喜飲綠茶,而英國人卻喜愛紅茶。中國人飲綠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隋朝,然而紅茶卻直到明朝才誕生。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史書詳細記載過紅茶是何時且如何誕生的,最早關于紅茶的記載出現在《清代通史》中:葡荷兩國,與我國通商較早。明末崇禎十三年(1640),紅茶(工夫紅茶、武夷茶、小種茶、白毫茶)始由荷蘭轉至英倫。

    在福瓊竊取中國紅茶的制茶技術之前,英國人一直以為紅茶與綠茶是不同茶樹上生長出來的。其實,紅茶與綠茶相比,只是制法不同,綠茶經過殺青、揉捻、烘焙三道工序制成,而紅茶不經殺青,直接在揉捻之後多加了一道發酵的工序再進行烘焙。就是這多加入的一道工序,使綠色的茶葉發生紅變呈現烏亮的色澤,泡出的茶湯也變成鮮艷明媚的紅亮色,茶湯的滋味較綠茶更為醇厚,香氣也更為濃鬱。

    這發酵的技術是何人發明的,我們現在也不得而知了。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最早的紅茶產地位于福建,特別是產于武夷山市星村鎮桐木村的正山小種紅茶被公認為紅茶的鼻祖。桐木村世代經營茶葉的江姓家族第24代傳人江元勳先生曾這樣講述過紅茶誕生的經歷:明末清初,時局動蕩、戰爭頻仍。桐木村作為江西入閩的咽喉要道,時有軍隊經過。一次,一支江西軍隊過境桐木廟灣,佔駐了茶廠,軍人們睡在茶青上。待軍隊開拔後,茶農發現茶青發紅,為挽回損失,茶農將茶葉搓揉後,用當地盛產的馬尾松柴塊烘幹。烘幹的茶葉呈烏黑油潤狀(所以在英文中,紅茶被稱為blacktea而不是redtea),口感中有一股特有的濃醇松香味。

    失敗的綠茶,當地人自是不喝的,于是就將它挑到星村茶市(古時武夷山三大茶市之一,另兩個是下梅和赤石)上賤賣,誰知第二年竟然又有人來訂購。後來,這些茶葉漸漸被星村茶市的閩南行商購買後運到了廈門,由專營廈門至海外貿易的漳泉商人乘10月、11月的季風運到巴達維亞(現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與恰好在那時到達的荷蘭商人進行貿易,荷蘭人又將茶葉帶到了歐洲。這些茶因產地在武夷山,被英國人稱為武夷茶(Bohea)。到18世紀初,武夷茶出口上百萬斤,桐木村的產量已經無法滿足急遽的需求,武夷茶的種植遂開始向武夷周邊地區拓展。為了區別桐木村和武夷周邊地區出產的紅茶,桐木村的紅茶被稱為正山小種,周邊地區的則被稱為外山小種

 從荷蘭到英國從皇宮到民間

    當歐洲人第一次接觸武夷茶的時候,自然無法得知,紅茶其實是制作綠茶時出現的副產品,他們也就不會像中國人那樣一開始就對紅茶產生偏見。相反,1718世紀,中國對于歐洲人而言仍然是一個神秘而富足的東方國度,來自這一國度的任何物品自然也就被賦予了高貴的氣息。何況,這小小的茶葉,從東方來到西方,跨越了千山萬水的旅程,很多時候甚至需要一整年的時間才能到達,就更顯珍貴。

    最早認識並購買紅茶的是葡萄牙人,所以當他們于1662年將公主凱瑟琳嫁給英皇查理二世的時候,帶來的嫁粧裏就包括221磅紅茶和精美的中國茶具,而正是從凱瑟琳公主開始,嗜飲紅茶的習慣才在英國皇宮貴族中成為風尚。但是飲茶之風並沒有最先在葡萄牙興起,或許因為葡萄牙早已深深浸淫在地中海的葡萄酒文化之中,又或許這門生意很快就被荷蘭人搶走之故——紅茶大約在17世紀初就已經進入歐洲,但直到1684年清政府第一次解除海禁之前,歐洲各國只能假荷蘭人之手買到珍貴的武夷紅茶。自然的,飲茶之風最先在荷蘭興盛,並很快發展出荷蘭貴族式飲茶之風和文化;許多歐洲人對茶葉充滿幻想,歐洲婦女甚至把能夠像荷蘭貴婦人那樣每天喝到一杯茶看作自己的夢想。

    當然,歐洲各國對紅茶的喜愛,無人能比得上英國人,如今遍及全世界的紅茶文化便誕生于此。1666年,奧索雷和阿靈頓公爵把他們在荷蘭購買的茶葉帶到倫敦時,他們帶給英國公眾的不是一種新奇品,而是推動了初期的茶葉貿易,用他們帶有頭銜的顧客身份抬高了茶葉的身價。從那時起到今天,茶葉從來沒有像肥皂和砂糖那樣被看作一種粗俗的商品。

    茶葉是如此珍貴,盡管到了17世紀晚期,茶已經在英國貴族中流行,但也是一種必須珍而重之看護的物品。貴婦人們往往用裝飾華美的茶箱裝茶葉,茶箱上配有鎖,鑰匙掌握在自己手裏,客人來時才親手打開箱子取茶。

    不過,紅茶如不是普及到英國的大眾當中,想必無法產生後來如此巨大的影響。到了18世紀中期,茶葉在英國的消費已超過啤酒和麥酒;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茶葉基本普及到工人、農民、傭人等社會各個階層。英國文學家迪斯拉利于1790年發表的《文學之珍異》一文中這樣評論道:“()這種知名植物的發展過程頗類似真理的發展,喝過茶的人認為很美味,但茶葉初始則被質疑;剛立足時則被抵制;將要傳播漸廣時則被辱罵;最終,經過漫長的時間考驗和自身美德的優勢而取得勝利,全國上下從宮廷到村舍一片喝彩歡呼聲。

    有意思的是,在紅茶進入英國的時候,一同輸入的還有綠茶,為何英國人沒有愛上受到中國人追捧的綠茶,而是選擇了紅茶呢?其實,英國人一開始也是以喝綠茶為主,18世紀初的英國茶葉市場上,綠茶的喜愛程度仍然顯著佔上風,白毫和貢茶等綠茶品種非常流行,1715年綠茶價格下跌後,更加暢銷。但 18世紀中後期,隨著茶葉在英國民間的普及,摻假的茶葉開始大規模出現,相比紅茶,綠茶的摻假更加容易。結果,歐洲人失去了對綠茶的信任,轉而喜歡喝紅茶,一方面,摻假茶改變了英國人喝茶的品種和口味。另一方面,摻假茶奠定了英國紅茶文化發展的基礎。

    武夷茶與美利堅的獨立

    荷蘭和英國先後成為北美的殖民者,宗主國的飲茶嗜好,也就很快風靡了北美。尤其是英國人喜歡武夷紅茶,這個嗜好便在北美更為流行。1770 年左右,波士頓富商馬士‧漢考克就在他的大商店裏出售武夷茶。他在傳單廣告中說:如果武夷茶不合女士們的口味,她們可以退貨並退回她們的鈔票。只不過當時輸入北美殖民地的茶葉,一部分是通過英國政府經營的英國東印度公司以官方渠道輸入的,而另一部分卻是民間盛行的走私茶。

    因為私茶如此盛行,致使東印度公司的茶葉銷量一落千丈。英國國會遂于1773年頒布《茶葉法案》,允許東印度公司直接到北美市場銷售,這樣可以把價格降到比走私茶還低,以幫助英國本土商人。這一法案引起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不滿。177311月,7艘載有茶葉的大型英國商船開往北美殖民地,2艘分別前往紐約和費城的商船遭到當地抵制,不得不開回英國;其中的4艘于1216日抵達波士頓港口,波士頓革命分子塞繆爾‧亞當斯領導當地人打扮成印第安人的模樣偷偷摸到船上,將船上貨物搗毀,並將342箱茶葉倒入港口內,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這一事件很快就激怒了英國政府,他們認定這是一種挑釁行為,並于1774年通過了一係列的強制法案,旨在加強對北美殖民地的控制。北美居民將其稱為不可容忍的法案,終于導致了 17754月的美國獨立戰爭。

    為了支持革命,當時曾有很多美國婦女不得不忍痛放棄喝茶的習慣。在波士頓就有500名婦女集會約定不再飲茶,其他城市的婦女也響應號召加入抗茶的隊伍。不過,茶的誘惑畢竟難擋,美國獨立之後的第二年就重開與中國的茶貿易。第一艘中美貿易船中國皇後號1783年開出,回航之時運回數百噸紅茶、綠茶,四五十噸瓷器,還有絲綢、桂皮、牙雕、漆器等一大批中國土特產。當中國皇後號回到紐約時,船上的貨物立即被搶購一空。其中,一只繪有中國飛龍圖案的茶壺,被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看中,他如獲至寶,珍藏起來,這把茶壺現已成為美國國家博物館的珍藏品。

    來自俄國的迷戀

    除了海路為歐洲人送去中國紅茶,還有一條鮮為人知的漫長陸路向俄國輸入茶葉。不過比起具有冒險精神的葡萄牙人和荷蘭人,俄國人最初對這種新鮮事物多少抱著點懷疑的態度。1654年,沙皇曾派出使團出訪中國,使團回國時,清順治帝贈給沙皇的禮物裏有十普特茶葉,使團竟然在北京將這十普特茶葉就地賣了。不過,後來那些抵達俄國的茶葉,卻很快受到了俄國宮廷貴族的喜愛。與中國紅茶在英國的傳播相似,這種稀有的飲料在俄國也經歷了從貴族向民間普及的過程,大約也是在18世紀中後期,俄國全民族都養成了飲茶的習慣。

    俄羅斯的近代經濟學家瓦西裏‧帕爾申在《外貝加爾邊區紀行》中寫道:涅爾琴斯克(尼布楚) 的所有居民,不論貧富、年長或年幼都嗜飲磚茶(以紅茶為原料)……早晨就面包喝茶,當作早餐,不喝茶就不上工。午飯後必須有茶。每天喝茶可達5次之多,愛好喝茶的人能喝1015杯。俄國人喝紅茶不喜歡在茶中放入牛奶,卻喜歡加入一片檸檬,或是放入果醬或者糖,寒冷的冬季,還會摻入一匙甜酒以防感冒。

    中俄兩國穩定的茶貿易始于1728年中俄簽訂的《恰克圖條約》,條約規定中俄的兩國貿易只能在蒙古邊境集鎮恰克圖進行。從此以後,一條起始自福建,途經江西、湖北、山西、河北、內蒙古到達恰克圖,之後再轉運莫斯科、彼得堡的漫漫茶路便開通了。負責這單生意的中國人是有名的晉商,他們越秦嶺、過戈壁、躲避西伯利亞地區的極寒氣候,運送一趟茶葉常常需要耗時一年之久。運茶的路上,車幫、馬幫、駱駝幫組成的運茶隊,經常是累百上千,首尾難望,車鈴之聲數裏可聞。

    而中俄交易的中心恰克圖,也因茶葉的貿易而興盛,成為18世紀初到19世紀後期與我國南方廣州遙相呼應的第二大碼頭,被譽為沙漠威尼,名噪一時。在恰克圖交易茶葉時,中俄雙方的商人通常邊喝茶邊談論價格,價格商定好後即可互換貨物。最為神奇的是,他們之間幾乎不需要翻譯,中國商人說著近乎漢語的生硬俄語,俄國商人竟然能聽懂,而俄國商人為了讓華商理解,也有意說著帶中國腔的俄語。久而久之,居然形成了一種只有在恰克圖才有的買賣方言。(摘自《文明》2012年第4 作者:吳鴻)

 

 

 上述資料來源: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12-06/10/c_123259900.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四宜茶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