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重林先生所著《茶葉戰爭》在茶界博得不少好評,這並不是一本茶葉知識專書,而是講述茶葉在歷史上所曾經扮演過的角色,內容分別講述了1840年的中英戰爭、1888年的英國侵藏戰爭、茶葉的全球化、美國獨立革命、茶葉與華夏物質文明以及明嘉靖年間北方俺答的犯邊事件,探究茶葉在前述幾個事件中的角色。茶葉看似柔軟而不起眼,卻是量輕而質重,因此周先生嘗試為茶葉重新定位,把茶葉這種生活物質拉到歷史的重大事件場景下再度檢視,從而觀察茶葉與天朝的興衰關係。
周重林的《茶葉戰爭》一書,在近年茶界頗受好評。
此本《茶葉戰爭》不似一般專業學術著作嚴肅,作者以相對活潑的筆法描述近代關於茶界的大事。有些類似記錄片的腳本,在描述事件之際,場景忽遠忽近,事件的焦點有時會被模糊,但其常以時之當事人步驟去帶領讀者觀察事件始末,嘗試由微觀角度再解讀宏觀,因此讀來常覺歷史人物活躍於紙上,生動而親切,對普羅大眾而言是一本很好的歷史文化類讀物。
作者的第一章節講述1840年的茶葉戰爭,從鴉片戰爭的中英爭執、茶葉與鴉片的角色到英國奪取中國茶葉市場與話語權,涵蓋的是非常廣泛的歷史層次,不論從時間、地理或是影響而言,都遠遠超過一般所認知的鴉片戰爭,其講述的是整個19世紀中英兩國爭奪茶葉控制權歷史。但作者的標題很容易讓人誤認其是以「茶葉戰爭」之詞替代轉換原有的「鴉片戰爭」,此舉有些不妥。畢竟1840年中英戰爭是近代中國歷史的轉捩點,以往中國史界多聚焦於鴉片,本書作者則把茶葉以更大的比重帶入此歷史事件中。當時英國來華所購商品以茶葉為最大宗,長期茶葉貿易使得英國產生了巨大的貿易逆差,英國苦思增加售華商品,最後發現鴉片利潤足以扭轉雙方貿易盈虧的局面,從此便對華大量銷售煙土,不但賺足了銀子,鴉片遺毒還大大殘害了中國人的身心。英國輸入有害毒物鴉片而換取中國有益之茶,從而引發了1840年兩國的軍事衝突,英國總是避重就輕稱之為「通商戰爭」,認為其主要目的只是為了打破中國的貿易藩籬罷了。但中國史界則直指其為「鴉片戰爭」,這是對英國的一種嚴厲指控,直指其違背了世俗道德與人類良心,對世界文明史而言,這是英國永遠的汙點。雖然茶葉是當時中國對英貿易的最大宗商品,但如以茶葉戰爭來看待此次事件,則缺乏董狐般的春秋重筆,反而容易把鴉片遺毒的部分淡化,從而引導人們以商業爭執的角度來看待1840年的中英衝突。
林則徐虎門銷菸是中國抵制英國之輸入鴉片,然英國不願放棄販售鴉片暴利,遂引發了1840年的中英戰役。
1840年中英戰役,中國謂其為「鴉片戰爭」,直指英國之喪德,英國則稱之為「通商戰爭」,企圖淡化其輸出毒物的罪惡色彩。
當時英國是極度重視通商利益的商業國家,不只對貿易逆差所造成的財富外流無法接受,即使有通商障礙導致無法經商獲利也是其所不能容忍的,英國所以到處建立殖民地,目的就在奪取該地資源並強力輸出英國商品來富裕其母國。英國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廣大的市場自然是十分垂涎,即使沒有茶葉,僅僅是清廷所設置的通商障礙,遲早也可能讓英國動用武力逼迫中國來打開門禁;如以茶葉戰爭來解讀1840年的中英衝突事件,多少有以偏概全的缺失。
作者在本章節也描述了英國偷盜中國茶葉的經過,由於英國人嗜茶造成大量需求,但茶葉貿易主要掌握在中國手中,為了不想受制於人,英國極力找尋茶葉的來源,一面尋求替代品,同時也千方百計盜取中國的茶葉。在這場曠世紀的茶葉戰爭中,中國逐漸失去優勢,英國不但竊取中國茶葉的種子和生產技術,甚至還搶奪了茶葉的話語權,英國在印度找尋古茶樹後宣布當地是世界茶樹的發源地,並搶先訂定了茶樹的學名,而植物的拉丁學名一旦完成制訂後就永遠不會再修改,以致今日中國雲南的大葉種茶樹至今仍被認屬於阿薩姆種(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而英國在扶持印茶成功後,不但斷絕了對華茶的依賴,還步步進逼,除了搶奪中國原有茶葉世界市場外,甚至覬覦屬於中國領土的西藏地區。因為西藏不僅鄰近印度,且千百年受中國文化影響,其日常生活唯茶不可,早已是一個非常成熟的茶葉市場。英國亟思在西藏以印茶取代華茶,為此還發動了戰爭,強迫西藏開放市場,作者於本書第二章節即是講述1888年英國侵藏戰爭,認為茶葉是引發此次戰役的重要因素。
對於中國而言,藏區之邊茶與邊政向來是一體的,若失卻藏區的茶葉市場,不僅對歷來藏茶主要供應區的川、滇茶業影響甚大,還會失去對西藏的控制。然清廷在外交上仍是顯得軟弱無力,中英印藏條約准許英國商民前往西藏貿易,西藏門戶已然洞開。此時用以維繫藏區情感的,依然是茶葉,因為當時的十三世達賴喇嘛號召藏民群起抵制印茶,中國方面亦加強開拓多條輸茶入藏的路線,正是茶葉這樣一個兼具經濟和文化的生活物質所建立千百年來之強烈認同感,從而形成一道堅韌的藩籬,讓英國之入侵西藏不盡如意,並使於風雨飄搖中的清廷勉強得以維繫住西藏。綜上所述,書中第一、二章節合併後才能呈現較完整的中英茶葉戰爭,作者的立論和文筆均佳,然在章節的安排上則稍顯紊亂,在閱讀之際常有敘事被割裂的缺憾。
第三章節簡述了茶葉的全球化過程,並談論茶運與國運。茶葉傳播至全世界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要在短篇幅內詳細說明並不容易,因此作者先講述了中國境內生產綠茶以至紅茶的演進過程,並以英國、印度和日本之茶業發展來說明外茶搶奪華茶市場,從而導致中國茶業的大幅衰落。作者認為中國茶界一向以綠茶為馬首是瞻,其他的茶總被認為是次品,只不過是沒做好的綠茶再演化使然,中國人率先做出了紅茶,但大多數人卻是不喝的,當時紅茶主要是供應外銷。然而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在中國向來被認為不登大雅之堂的紅茶,卻是隨著英國等西方國家的大力推展反倒一躍成了主流。英國在扶持印度茶業成功之後,隨即反過來倒打華茶,批評中國製茶技術落後、不衛生和摻假作偽等諸多問題。而中國所引以為傲的綠茶,也被鄰國日本以較先進的生產製茶技術篡奪了首席地位。中國這茶葉的原生母國,竟然在紅、綠茶都喪失了領導和話語權。作者認為茶運與國運密切相關,感嘆當茶葉興旺之際,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在1820年之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最高的,但隨著茶葉的衰落,中國也逐漸變成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之一。
自從中國在茶葉方面喪失領導權之後,印茶、日茶盡奪中國茶葉市場,致使華茶產業大幅衰落,圖為1902年外人所攝之一江西老茶農愁苦望著茶園的落寞身影。
然若說是茶運沒落從而導致國運衰弱多少是作者誇大了茶葉的重要性,絲、瓷、茶三者向來是中國掌握世界財富的秘訣,但絲、瓷技術先後外流,到最後連茶葉秘密也被偷盜之後,中國得以獨享而致富的優勢才全然消失;可知近代中國日趨貧窮,華茶喪失原有的市場並不是唯一因素。此外,茶運和國運並不能畫上等號,興盛的茶運可以帶來財富,但是旺盛的國運則牽涉甚廣,包括國家政策的良莠、主政者的態度、人民的素質甚至有否天災地變或戰爭人禍等多種因素,單以茶運觀國運,未免失之簡略粗糙。何況中國於茶運興旺之際,也不能讓國家免於衰頹甚至滅亡的命運。宋代開啟茶馬貿易,明代則持續以茶制邊,當時邊疆遊牧民族對茶葉有很大的需求,然而中國全然地掌控茶葉生產,只能增加國家財富,並不能因富裕而保證國家強大,如果茶運等同於國運,宋、明就不會邊境多事甚至亡於外族。且清代中晚期中國積弱不振,當時又是帝國主義盛行的時代,國弱即足以招來外敵。即使中國仍獨霸茶葉這綠色黃金,但西方國家覬覦茶葉所帶來的財富,更有可能直接侵略中國以獨佔華茶。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能創造財富的資源更可能引來強寇入侵;所以荷蘭為了香料而強併爪哇為殖民地,英國圖謀豐富資源而侵吞印度正是例證。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是東亞最為強盛的政權,因此西方列強尚有所顧忌,但1840年戰爭清政府的紙老虎面具被西方戳破,從此列強挾其船堅炮利侵蹋中國門戶。可知中國國運之衰微並不繫於茶運,反倒是華茶因為政府無力保護,在諸多不平等條約的壓榨之下,中國茶業因經營艱難而陷入困境。反觀印度在其殖民母國英國的強力支持推展下,印茶反而後來居上大行於世。故以茶運觀國運似乎有倒果為因之嫌,國家雖可因茶葉而富裕,但茶業亦有賴政府保護,只有強力的國運才足以促使茶運更加興旺。
本書第四章以茶葉為中心解讀美國獨立革命,當時因為反對英國的茶稅政策,導致波士頓傾茶事件,更因此引發了北美殖民地的獨立戰爭,作者遂將之視為一次茶葉戰爭。然此次事件雖然由茶葉而引發,但實際的爭議重點並非茶葉這項物資。最早英國允許其東印度公司壟斷對北美茶葉的銷售,但向該公司徵收高達25%的茶稅,導致其茶價昂貴而使走私茶葉盛行,為了減少走私,英國在1767年議會通過法律予東印度公司出口到北美的茶葉全額退稅,但同時又頒布了《唐森德法》(Townshend Acts)對殖民地直接收稅,此舉讓北美殖民地人民不滿,其認為他們在英國議會沒有代表,故英國無權對其徵稅,即所謂" 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無代表、不納稅)。北美地區的抗議使英國終將大部分唐森德稅法廢除,然每磅三便士的茶葉稅仍然予以保留。英國宣稱收此茶葉稅是用來支付殖民地政府官員的薪資,屬合理收稅,但北美殖民地人認為此舉將使當地官員更仰賴其宗主國英國,而不會真心關懷殖民地人民的福祉。也就是說,北美殖民地人民所真正要反對的是茶稅法後所代表的政權,茶葉本身並非抗議重點,只是剛好被用來引發獨立運動的象徵性物品。即使沒有茶葉,英國與北美殖民地遲早也會因政權利益的糾紛而導致兩者最終不可避免的衝突。
將1773年的波士頓傾茶事件作為茶葉戰爭來解讀,只是強以導火線因素來看待該歷史事件,但實際上英美衝突有著更複雜且長遠的因素。事實上在美國早期歷史學界並不十分認可傾茶事件,因為殖民地人民承襲了英國「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觀念,美國開國元勳華盛頓就不贊成抗議人士之所為,他認為肇事者應該承擔此次東印度公司的損失,另位獨立革命的重要人物富蘭克林也曾嘗試聯合其他富商意欲湊錢賠償那些被傾倒入海的茶葉;許多人亦譴責此次肇事者所為過於激進,不是一個愛國英雄者所應有的作為。當時史界僅輕描淡寫稱此為“the destruction of the tea.”( 破壞茶葉事件),直到1830年代方才有書籍使用了"Tea Party"(茶葉黨)這樣的詞彙來稱呼此次抗議活動,爾後被逐漸接受而成了此次事件的專有名詞。
Tea leaves in glass bottle collected on the shore of Dorchester Neck the morning of 17 December 1773
這些茶葉據聞是波士頓茶葉黨事件後的隔日(12.17.1773),於海邊撈起的東印度公司運銷之茶葉,被曬乾後重新封存;目前這些茶葉存放於麻州歷史協會。
從法律與道德方面來說,波士頓傾茶事件中殖民地人士故意破壞他人財產本是理虧在先,英國認為這是他們對倫敦政府的惡意挑釁,國會隨即針對波士頓傾茶事件通過一連串帶有懲戒性質的強制法案來加強對殖民地控制,這些法案直接激怒了殖民地人民,認為這是對他們權利的專斷侵害,稱此為"Intolerable Acts"(不可容忍的法案)。 1774年殖民地人士組織第一屆大陸會議(Continental Congress)來共謀對策,隨後反英情勢更形緊張,次年獨立戰爭爆發,戰爭結果終使美國得以獨立建國。由於波士頓傾茶事件被認為是美國獨立革命的開端,當時各地殖民地人士經常以抗拒茶葉來表達其反英情緒,「抗茶」成了革命年代的集體記憶,以致美國獨立前後其飲茶風氣相較歐洲國家來得低落。美國人民意識中仍抗拒經由英國所輸出的茶葉,所以對於紅茶和後來的印度茶葉多有排斥傾向,他們更加青睞來自沒有英國色彩的中國綠茶。美國於1783年獲得獨立成功後,次年即擺脫英國經濟封鎖而開闢了中美貿易航線,他們以北美地區人蔘來交換中國茶葉和瓷器。由於首航中國的船隻" Empress of Chin "獲利甚豐,激勵了更多美國人投入中美貿易,1790年起美國已成為對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國,僅次於英國而已。美國因為多年的獨立戰爭,導致戰後財政困難,作者認為正是因為與中國貿易所帶來的豐厚利益,才幫助美國完成原始的資本累積。當年波士頓港口所被傾棄的是來自中國之紅茶,抗茶相對會減少其對中國紅茶的實際需求量,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美國人雖因政治因素排斥紅茶而轉而接受綠茶,此舉使得日後的中國在失去英國這紅茶的主顧之後,仍有大量綠茶得以輸往美國,為當時日漸頹微的華茶保留了些許生機。惜在日本茶業崛起後亦強勢侵奪華茶市場,而美國消費者也逐漸喜歡輕巧的小包裝茶款,加上方便的袋泡茶發明後,品飲費時費工的老式華茶也就更形式微了。
至於第五章節講述茶葉何以為華夏物質精神的縮影,分別以陸羽、皎然、李白、歐陽修、蘇軾、文震亨和張岱等人物為重點,依序說明了茶在中國文化的演變過程。在茶道興盛之前,酒文化的影響既深且廣,從國家最隆重的祭祀禮儀到平常人家飯桌上都可以見到酒,詩辭文學也少不了其蹤影。茶本為後起之秀,但在茶酒的演進過程中,酒每退一步,茶就更往前飛躍。酒使人忘憂,也令人發狂,讚美酒之辭彙雖多,但說酒的壞話也不少,從酒池肉林到酒後無德等各種損貶不一而足。但茶就顯得清新可喜,在陸羽奠下中國茶道的發展後,茶逐漸在辭彙學裡竄出了頭,經過李白等文人的潤飾,茶早已從酪奴翻身成瑞花魁。文震亨則詮釋了與茶相關的物質空間,茶居於一室之中而與各種相關器物產生優美的共鳴,如詩似畫,從而昇華為感官與心靈的藝術;最後則以茶癡張岱來總結茶的傳說。本章節其實早已脫離標題「茶葉戰爭」的論點,但在前述多起硝煙味濃厚的篇章後,讀此似帶茶香的章節,則讓人心情從沉重中脫出,精神為之一振。
書末還有一章外篇,則是往前推述了明朝嘉靖年間與蒙古的茶葉戰爭,由於明廷拒絕俺答汗請開茶市,導致蒙古多次犯邊,1550年(嘉靖29年)俺答汗更率兵逼臨北京城下,史稱「庚戌之變」,明廷方不得以才開放互市。作者認為當時蒙古族不若吐蕃藏人般唯茶不可,茶葉尚非其生活必需品,蒙古之所以需索茶葉,除了禮佛所需,更多是因為仰慕中原繁華,而茶葉正是精緻文化的代表物質之一。游牧民族因為地理生活等條件因素無法生產其所需的奢侈品,只能透過戰爭掠奪或貿易互市取得,掠奪畢竟不是長久之計,貿易才能穩定而持久的供應。明廷不願開放邊境貿易,除了蔑視蒙古粗鄙,另有禦邊考量,因為明廷向來以茶馭番(指土番),而茶葉又只有中國能給予供應,故明對邊茶控制極嚴,擅自運茶出境者處以極刑,就是基於國防考量。如蒙古因互市得以獲茶,則土番則多增一條取茶管道,蒙古若以茶葉攏絡吐蕃將對明廷邊境不利。未料蒙古逐漸受土番影響而學習其飲茶方式,茶葉不再只是貴族享用的奢侈品,而是普及至一般平民成了日常生活必用品,至此蒙古反成被明廷以茶制邊的對象之一,故從影響而言,此次開市對明朝安邊更為有利,後繼的清朝亦延續此種茶葉安疆策略,從而更加強固了滿蒙藏的聯盟。惟作者文中既認為嘉靖之際蒙古人嗜茶卻不依賴茶,茶葉即使是當時雙方貿易的大宗,但其與絲瓷均屬奢侈華美之物,茶葉實不足以掐其命脈。從此論點而言,此次庚戌之變與鴉片戰爭都是因中國設下諸多貿易障礙而導致被對方以武力強迫打開門戶的,與其像作者所說是一場茶葉戰爭,倒不如說其性質更類似一種通商戰爭吧!
《茶葉戰爭—茶葉與天朝的興衰》是一本可讀性甚高的茶文化通識書籍,作者文筆流暢,知識淵博,讓人從柔軟鮮嫩的茶葉身上看到其在文化上的強大堅韌處。惟作者意欲處理的議題太多,書中所論有些早已偏離了「茶葉戰爭」的主題,然瑕不掩瑜,此書讀來甚是精采,也讓許多人重新思考茶葉的歷史意義。茶被稱為開門七件事之一,幾乎是中國人日常生活所需,從王公貴族到販夫走卒人皆飲茶。但每天生活所需之物,看似簡單而不起眼,其實其反而是最不簡單的!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本文內容系四宜茶坊原創,如欲轉載煩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