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迴首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杜牧‧〈過華清宮〉
提起荔枝這紅艷欲滴的果實,國人首先聯想到的大概就是唐朝楊貴妃了。貴妃喜食荔枝,唐明皇為了討美人歡心,不惜派人千里飛騎將荔枝送來長安。現今荔枝有款品種名曰「妃子笑」,就是取自楊妃典故。荔枝外皮紅火而肉如白晶,脆爽清甜,其殼紅而肉白,恰似紅顏如玉,也難怪文人墨客多有吟詠。而荔枝易腐難存,即使貴如皇家也不易得食,是以宮中嬪妃若得賞食荔枝,是備受榮寵的象徵。相傳乾隆時期畫師郎世寧曾繪有「寶月嘗荔圖」,寶月樓是乾隆寵愛的容妃居所,故寶月即隱喻容妃。楊、容二妃皆是歷史上著名最得聖寵的美人,兩人都有食荔傳說,由此也就不難理解荔枝何其鮮甜而又難得的原因了。
荔枝果香味甜,受楊貴妃所喜,歷代文人墨客多有讚詠。
圖片資料來源:http://img.secretchina.com/dat/media/22/2010/07/06/20100706235616811.jpg
荔枝所以難得,並非其產量稀少,而是難以保存。荔枝有別稱「離枝」,古人記載其「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所以離枝需即食,方得享其美味。但荔枝主產於閩粵,嶺南離唐都長安相距千里之遠,即使飛馬馳騁送京城,也已是腐敗而味香儘失。楊貴妃生於蜀郡成都,而據中國古氣象資料記載,隋唐至五代期間中國正處於氣候溫暖時期,四川又因盆地地形而潮濕悶熱,故得以栽種屬於亞熱帶水果的荔枝,楊妃對家鄉荔枝並不陌生,史家考證飛騎送入長安的荔枝應是來自蜀地涪州或戎州。嶺南荔枝風味雖遠勝於蜀,然受制於保鮮條件,在沒有冷藏設備與機動迅速之交通工具的唐朝,楊妃只能品嚐來自四川進貢的荔枝。
鍾情於荔枝的不僅僅是楊貴妃而已,漢代雄才大略的武帝也甚喜荔枝,在平定南越之後,曾在上林苑建立了扶荔宮,將許多從嶺南帶回的植物栽種在宮內,其中包括了百餘株的荔枝樹。但是荔枝性畏寒,移植長安的荔枝並無法存活。宋時徽宗也曾移植福建的荔枝於汴京,幸運的是荔枝於次年竟然結果,徽宗大是得意,為此親作〈宣和殿荔枝〉來彰顯其事:
密移造化出閩山,禁御新栽荔枝丹;玉液乍凝仙掌露,絛苞初結水晶丸;酒酣國艷非朱粉,風泛天香轉蕙蘭;何必紅塵飛一騎,芬芳數本座中看。
為食荔枝而如此耗事,當真是「荔枝如此多嬌,引無數帝家儘折腰」啊!
「扶荔宮」是漢武帝的避暑行宮,其得名於武帝破南越後移植大批荔枝樹於長安上林苑之典故。其遺址於1960年在陝西省韓城縣出土。
圖片資料來源:http://s4.sinaimg.cn/middle/4de138e5t96b1d7f9a163&690
扶荔宮遺址出土的漢磚古文物,其上文字為「夏陽挾(扶?)荔宮合壁與天地無極」。
圖片資料來源:http://img3.douban.com/view/note/large/public/p208260508-1.jpg
為了品嚐甜美的荔枝,古人可是絞盡了腦汁、想盡了辦法的。清代為了讓遠在北京的皇帝嚐食新鮮荔枝,採用了桶運荔枝樹,趁福建當地荔枝樹開花之際,即將樹木移植於木桶後裝船起運送到北京。水運期程約40天,到了北京之後剛好也是荔枝結果之時。但因移植於木桶的棵枝生長空間太小,如此大費周章送抵北京,一棵樹也只能結果4、5顆而已。根據清代《宮中檔‧哈密瓜荔枝底簿》記載,乾隆25年6月閩省運北京荔枝樹共計58桶,成果之荔枝共計220顆,且有些荔枝始終無法成熟而不得食,故皇家能嚐鮮的荔枝也僅得百來多顆左右。除佛前供奉外,進獻皇太后不過兩、三顆,其餘嬪妃或近親王公則依榮寵親疏程度大多只能享有一顆荔枝。能分賞的荔枝數量著實不多,但當時甫入宮僅四個月、被封為貴人的和卓氏(即日後的容妃)也破例被賞食一顆荔枝,可見乾隆對其寵愛有加。前述「寶月嘗荔圖」即是描繪容妃享食荔枝的情景,惟圖中容妃身邊果盤中的荔枝卻多達數十顆,被指有違宮中常理,故「嘗荔圖」應為偽作,只是假託郎世寧之名,繪圖者當是臆測以容妃之受寵理當擁有楊貴妃般的待遇,才有了寶月嘗荔的想像與傳說。
傳為郎世寧所繪的「寶月嘗荔圖」,圖中容妃身著西洋貴婦裝,藍緞外褂,戴帽飾花,安坐於太師椅上,旁桌上有果盤盛裝纍纍荔枝數十顆。
荔枝香甜,但因無法久存,因此古人多曬成乾果或製成蜜餞保存。元朝王禎《農書》即記載:荔枝「採下即用竹籬良曬;經數日,色變核乾,用火焙之,以核十分乾硬為度。收藏用竹籠;箬葉裹之,可以致遠。朵曬乾者,名為荔錦。取其肉,生以蜜熬作煎,嚼之如糖霜然,名為荔煎。」此外,取果肉後所退下的荔枝殼,都有入藥之效,其性寒味苦,具有理氣、止痛、生津、益血、治渴、收澀等作用。荔枝多食容易上火燥渴,民間偏方則以荔枝殼煎水服用,即可解緩其燥症。荔枝盛產之際,民間多有以之釀酒,亦是保存方法之一。荔枝果酒被視為佳釀,如以此甜美多汁的水果用以入茶,當是何如?
以水果入茶之品飲方式應源於歐美,其以切片的新鮮蘋果、草莓或檸檬等水果和壺中茶湯共同浸潤,故茶中帶有自然之果香;俄羅斯則以果醬代替糖來增加茶的香甜滋味,也稱得上是另類果茶。十九世紀初,英國Earl Grey(格雷伯爵)請茶商Twinings (川寧)調製了添加柑橘類香料的紅茶,從此成了一款頗受歡迎的水果加味紅茶,爾後添加各類香料的調味茶在歐美更是蔚為流行。然在中國,因唐朝以降品茶以清飲為主,為的是品嚐茶湯清甘原味,故不時興以水果入茶,以免壞了茶之本性。惟中國早有以香花入茶的傳統,花添茶之香又不失茶之清,頗為文人雅士所喜。晚清時期福建更發展以茉莉等香花燻製花茶的技術,是為素馨香片,是當時頗受國內外人士歡迎的高級茶款。荔枝茶應是假借了花茶薰製的技術,將果肉取出另用後所餘下的荔枝殼拌入茶葉共同焙火燻乾,之後再將荔枝殼另行挑除。
由於新鮮果殼仍殘存荔枝汁液,因此與殼同燻的茶葉遂帶有濃甜的荔枝香。比起當時歐美的果茶來說,其工序更形複雜,泡飲之際則更加簡便,無需再額外添入水果切片,僅需開水沖泡即可享有兼具果香和茶香的飲料。荔枝味甜而香濃,如搭以綠茶,則果味儘奪茶香,然若配以口感厚重的紅茶,則茶與果卻是相得益彰。荔枝本是原生於中國南方的風土水果,而紅茶亦是原創於中國福建,荔枝紅茶可以說是國人研製最具中國本土風味的水果加味紅茶了。
荔枝紅茶於何時創製,目前茶界並無相關資料可供考證。網路上流傳有關荔枝紅茶的緣起,曾見如下之說明:
中國唐朝時,楊貴妃(楊玉環)酷愛吃荔枝。每年七、八月時,唐明皇總是派大批船隊將荔枝經由大運河從江南載運到北方京城。船隊上還包括有各式的貢茶﹝進貢給皇族喝的茶,又稱工夫茶),而將荔枝和功夫紅茶合併燻製成的荔枝紅茶,不料竟深受皇室及楊貴妃的喜愛,而漸漸流傳,爲世界最早的自然水果紅茶。
另有類似說法:
其歷史來歷中,是在向朝廷進獻或是往北方供貨時,船運過程中荔枝和茶葉的碎片在船艙因高溫而發生串味發酵。而條形茶、芽茶等高端茶都是皇家或是富商享用的,這些和荔枝,荔枝殼混合發酵的茶碎則供給船上的苦力大眾,卻不料別有風味,此後才有加工荔枝紅誕生。
上述二例皆緣起於漕船運輸之說,基本上是商家所杜撰的廣告宣傳詞,並無史實根據。首先荔枝盛產於閩粵而非江南,楊妃所食荔枝來自巴蜀盆地,唐明皇以飛騎傳送,自然不需要經過大運河。且隋唐運河止於杭州,而荔枝不耐久放,自是無法將閩粵荔枝先送杭州再經由緩慢的運河漕船送入京師。至於將荔枝和紅茶合併燻製成荔枝紅茶進貢唐朝皇室,更是無稽之談。茶界公認紅茶發明於明末清初,唐朝楊妃是不可能喝到紅茶的。將荔枝紅茶與楊妃硬是扯上關係,只是為了攀附貴妃喜食荔枝的典故。至於漕運過程中荔枝與茶葉串味發酵之說更不可取,荔枝易腐,前述進貢清室的荔枝為了保鮮,是將整個棵枝運到北京的。而地方茗茶進獻朝廷,為了怕有心人士投毒加害,貢茶皆是密封加籤,一丁點兒茶末都不可以外流的;所謂串味發酵而形成別具風味的荔枝紅茶,完全是錯誤的歷史想像。
荔枝紅茶是華商特意研究製造的,目的是為了提供歐美人士所喜好的水果加味茶,主要供應給在華外籍人士或出口外銷所需,當然不是甚麼苦力茶,反而是外銷高級茶款。筆者在找尋茶文物資料時,曾見約20至30年代的上海汪裕泰茶莊有提供「檸檬茶」商品販售。(關於汪裕泰茶莊可參考筆者前文〈約1940年代老文物‧上海汪裕泰茶莊第四茶號茶葉盒〉及〈約1910-20年代‧汪裕泰第三茶號茶盒&陳年老茶〉)由於未見茶品內容物,故無法瞭解茶葉是添加檸檬烘乾果皮或是如同伯爵茶般添加了檸檬類的香料,但可因此得知當時中國已有水果調味茶供應市場需求。荔枝盛產於閩粵一帶,而廣東為茶葉對外出口的集散地,福建更是產茶大省,由於不愁原料供應,故當地茶商方能燻製荔枝紅茶。在1929年的報紙已見有香港茶莊販售荔枝紅茶的新聞訊息,爾後ㄧ些廣東茶莊的茶單上也有「桂味荔枝紅」款項(桂味是荔枝的品種之一,以果實略帶桂花香,清甜爽口而聞名),因此荔枝紅茶的創製最遲應不晚於20年代末,以中國南方為主要製造和販售地。
20-30年代上海汪裕泰茶莊的「檸檬茶」
圖片資料來源:http://imgditan2012.cang.com/201206/21/2012062114471279225418.JPG
1949年之後,中國茶葉產銷由中茶公司統籌,荔枝紅茶是頗受外人歡迎的茶款,故生產並未中斷,主要由中茶下屬的廣東茶葉部門負責產製銷售。惟國營中茶公司初期,雖有註冊中茶、新芽、向陽花、蝴蝶、金帆、天壇、駱駝、猴王等多種品牌,但因茶業為國營,其下轄多個商標並未清楚規定分屬哪個省公司所專有,故早期品牌多見許多省公司彼此混用現象。筆者蒐藏三款荔枝紅茶,造型為同款的紅色方罐,可算是一以「罐」之,然卻見標有三個不同的品牌,分別為向陽花、中茶和金帆商標。向陽花牌是60年代初期廣東省茶葉土產分公司時期所產製的;中茶商標未見茶公司名稱,惟以荔枝紅茶向來多由廣東方面負責產銷,盒蓋上的紅色八中大圓印又屬計畫經濟時期的商標,故判斷大約是80年代的廣東省分公司產品。至於金帆品牌如今已被廣東茶葉進出口有限公司註冊專有,屬於90年代以後的產物。
筆者蒐藏的60年代廣東省茶葉土產分公司產製的「向陽花」牌荔枝紅茶
約80年代「八中茶」款的荔枝紅茶
90年代以後廣東茶葉進出口有限公司產銷的「金帆牌」荔枝紅茶
此款荔枝紅茶是筆者的口糧茶款之一,由於其濃甜果香和醇厚紅茶搭配得宜,不需加糖調味也略帶甜爽滋味,多次招待外國友人頗獲欣賞。不過在中國茶湯清飲依然是茶界主流,所以水果紅茶並未見流行。許多茶藝論壇還多次見有茶友訊問關於荔枝紅茶的訊息,似乎對這款果茶仍感到相當陌生,大概非廣東地區的茶友仍少接觸此款茶品。其實早期以果殼燻製的荔枝紅茶相當可口,天然的果香甚是誘人,是款不論熱飲或冰鎮皆宜的四季茶品。只是茶壇上也有人批評荔枝紅茶味道怪異,質疑是加了人工香精調味的紅茶。或許早期以果殼燻製再挑除的工序頗是費勁,所以近來改採直接添加荔枝味的香精省時省事。雖說是節省了人工、時間和物料等成本,但是有著古早味的荔枝紅茶卻是失去了那股散發自然香甜的好滋味了。
紅顏需天成方是真佳麗,依早期製法烘焙的荔枝紅茶也才得有果茶真品味。當荔枝與紅茶不再有真實接觸,則盡感浪漫已死,真心希望荔枝紅茶莫要淪為一款僅僅只是灑著荔枝香水味的紅湯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