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茶葉貿易向由廣州獨霸;但五口通商之後,上海因擁有廣大的長江流域腹地,其中又多有產茶區,茶葉輸出量甚大,多經由長江順流而下運集上海後分銷出口,故上海很快就取代廣州成為中國最大的茶市。中國第一家華商自主的茶葉出口貿易商華茶公司民初在上海成立,而統籌抗戰前後國家茶業政策的中國茶葉公司總公司最早亦是設在上海。抗日戰爭時期上海淪陷,然因日本搜刮佔領區資源,大量的華茶仍被集中在上海轉銷出口,上海的茶葉交易功能並未消失,只是其貿易利得不再歸屬中國所有。國共內戰期間,滬市紛亂,茶葉貿易相對低落,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政局趨於穩定,上海茶市也重新建立起新制度。
1949年5月27日上海被解放,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國民黨企業中國茶業聯營公司和大中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並於7月1日改組成立新中國第一家從事對外貿易的「華東區國外貿易總公司中國茶葉公司」。解放初期上海經營茶葉的茶號尚有汪裕泰、程裕新、黃隆泰、汪怡記等200多家,茶葉可由企業自由購銷,價格隨行就市。1949年10月25日農業、貿易兩部在北京召開全國茶葉會議,討論成立統管茶葉的機構,11月23日新中國第一個國營專業公司中國茶葉公司成立(與抗戰前成立的中國茶葉公司同名異實,故常讓一般讀者產生混淆,1950年1月以「茶業」意涵較「茶葉」為廣,故改稱中國茶業公司),為配合國家政策,1950年1月1日上海華東區國外貿易總公司中國茶葉公司遭撤銷,從而成立「中國茶業公司上海分公司」。惟初期因政策反覆變化,公司時有改制,中國茶業公司上海分公司成立未久,當年4月再度改組成立「中國茶葉公司華東區公司」,統一經營浙、皖、閩、魯、蘇等省的茶葉生產、加工、收購、內銷和出口業務,1955年復又撤銷,恢復中國茶業公司上海分公司舊名。爾後因中茶公司數度改組,故上茶公司名稱亦隨之變更,先後有中國茶葉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1956年)、中國茶葉土產進出口總公司上海市茶葉土產進出口公司(1961年)、中國茶葉土產進出口總公司上海市茶葉進出口公司(1965年)、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上海市茶葉分公司(1970年)等。開放改革之後,1992年10月更名為上海茶葉進出口公司,爾後再吸收民營資本,對上茶的子公司上海順康國際貿易有限公司進行改制、增資擴股後,在2002年8月組建成立上海天壇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此為上茶公司的沿革脈絡。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美國對中國施行經濟封鎖,但國家亟需外匯,因此中茶公司選擇與中國、波蘭合資的中波輪船公司合作,通過波蘭船舶將中國茶葉出口到國外。雖然鼓勵出口,不過當時中國實行計劃經濟,規定專營專賣,15家國營的進出口貿易公司擁有統購統銷的獨家壟斷權。由於上海產茶甚少,除了江蘇茶產外,其餘貨源多來自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雲南、四川等16個省份,以綠茶和紅茶為主。在50年代初期,尚由國營公司和私營茶商分赴茶區採辦茶葉,1953年5月起,市工商局主導茶葉同業公會開始統一議價,實施統購統銷,並逐步對上海的茶葉私營戶進行所謂的社會主義改造,中茶公司上海分公司遂成滬區茶葉的總經銷,公司依照「保證出口、保證邊銷、保證外事禮茶、剩下內銷」的方針來計畫營銷。
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出海口岸,產茶省份多有調撥茶葉至上海,上海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援。有時產區如粗老片等低等茶葉過多,則上茶公司必須另從他省調入香花,將粗老茶葉加工制成花茶,以解決產區生產問題,同時又為上茶公司自己擴大茶源。由於上茶公司負責營銷,除了茶葉拼配技術外,也必須建立茶葉規格的標准制度,並通過規範分級為出口提供一套准則。而外銷出口需有品牌建立口碑以利銷售,早期多使用中茶公司紅八中綠茶字的商標,1956年起又先後創立天壇、萬年青、龍、宮殿等茶葉品牌,其中天壇牌更是新中國出口綠茶的第一只註冊商標,都曾在國內外茶葉品鑒會獲得金質或優良獎。由於國家政策的支持,上茶公司享有壟斷經營權,故該公司曾有過相當輝煌的歷史,其擁有遠東最大的加工廠和調度廠,員工曾多達3,000多人,出口額最高時達1.9億美元。
上茶公司因為規模較大,又以營銷為其主要業務,故對外宣傳較其他國營茶葉公司為多,目前於網絡所見的早期茶公司宣傳資料,也以上茶公司印行的數量最大。以下就筆者搜尋的上茶公司綠茶類宣傳卡加以說明:
一、天壇牌珠茶
天壇牌是上茶公司最有名氣的商標,在該公司改制成民營後,從上海茶葉進出口公司變革組建成上海天壇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即可知天壇品牌在上茶公司的重要地位。有趣的是天壇本是北京市的著名地標,與上海並無地理關聯性。從宣傳角度而言,一些國營時期的茶葉公司在註冊商標時,多考慮選擇代表其地方或歷史特色的標誌,以方便消費者聯想,從而加深對公司印象。例如廈門茶葉公司就以當地聞名的十里跨海長堤為商標,廣東茶葉公司則因歷史上廣州為遠洋出海揚帆的起始港而註冊了「金帆」,浙江茶葉公司以其乃古代絲路起點而選用了沙漠之舟「駱駝」。而上茶公司其之所以選用天壇,是因為1916年在上海成立的第一家華籍茶葉出口貿易商華茶公司當年即以「天壇牌」對外行銷,華茶公司曾執民國時期中國茶葉外銷的牛耳,故天壇牌在市場早已享有盛名。(關於華茶公司歷史,可參考筆者前文〈1920-30年代‧上海華茶公司瓷製茶葉罐老件〉)1949年以後華茶公司從上海撤出,從而轉到香港繼續其公司經營,但未沿用天壇品牌。50年代上茶公司成立後,不久即行註冊「天壇」,應有承襲華茶公司對外擴銷中國茶葉的歷史意圖。且當年華茶公司曾在五卅慘案後反英運動之際,趁勢取得美國卡特公司大量的平水珠茶訂單,更是奠定華茶公司從此有和英商洋行競爭的實力,因此天壇牌珠茶內涵著民族主義的歷史意義,目前仍是上茶公司主力商品茶款。
珠茶是一種圓炒青綠茶,源起於浙江平水鎮,故又有稱之為「平綠」,其以茶葉外型圓緊似珠而得名,亦被譽為「綠色珍珠」。天壇牌珠茶規格有多款,分別為紙盒裝G601(125克)、G602(250克)、G603(500克)、G604(1000克),以及長方型鐵盒裝之G407(100克)、G408(300克)等。上茶公司早期宣傳資料對其特級珠茶有如下的形容:
特級珠茶,選用細嫩芽葉經特種工藝精製而成。顆粒圓緊重實,勻整美觀,呈珠形。色澤綠潤,湯色清徹,香氣濃郁,滋味醇厚,為珠茶中之珍品。
天壇牌珠茶曾於1984年西班牙馬德里第23屆食品評選獲得金質獎,迄今在歐美國家常見天壇牌珠茶在市場上流通銷售。筆者收藏有天壇牌珠茶,惟非上茶公司早期出產,而是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浙江省茶葉分公司時期的產品,兩者包裝、茶款編號均相同,僅生產者之字樣不同而已。其實珠茶本是浙江省特產,上海出口之珠茶均從浙江調撥。計劃經濟時期中茶公司下轄之各省分公司品牌常有互用流通現象,因此80年代以前浙省也曾使用天壇牌出口珠茶。後來為建立公司文化,各國營茶葉公司多開始經營自己品牌,爾後浙茶公司再創「駱駝牌」用以自行出口珠茶後,市面所見之天壇牌珠茶則統屬上茶公司發行。
筆者所藏80年代浙江省分公司之天壇牌珠茶
二、山水聽珍眉
此款方盒鐵茶罐以山水圖案環繞茶盒四周,中英文分別標註「中國綠茶」和“CHINA GREEN TEA”字樣,在上茶公司的茶款編號分別是G401(100克)和G402(300克)。上茶公司的舊宣傳卡有「珍眉,選用茶葉精製而成,外形緊結重實,香氣濃郁,滋味醇厚,水色清徹,沖泡多次,風味猶存,為中國綠茶中上品」之簡短說明文字。
眉茶是中國綠茶產量最多、最為普遍的消費茶品,產區以浙江、安徽和江西三省為主。由於外形條索纖細勻整,似如仕女之秀眉而得名。色澤油潤,青綠帶銀灰,香氣清高且滋味醇厚,以其加工和貿易標準而分成特珍、珍眉、雨茶、貢溪、特針和秀眉等6個級別。此款上茶公司出品的山水聽珍眉,早期曾以中茶公司之新芽牌行銷,而筆者所藏G402款珍眉則是90年代上海茶葉進出口公司時期產製,品牌已改掛上茶公司註冊的「萬年青」牌。
早期上海茶葉分公司新芽牌山水聽款珍眉
筆者所藏90年代上海茶葉進口公司之G402款山水聽珍眉
三、延安聽特珍
此款茶罐為圓筒型,鐵罐上為延安著名景點寶塔山和空腹石拱造型之延河大橋風景圖繪。延安向被中共視為革命聖地,然其所在的陝北並不產茶,故此款茶罐富有濃厚的政治宣傳意味。茶盒上註明「中國綠茶」和“CHINA GREEN TEA”字樣,在上茶公司的茶款編號分別是G403(100克)和G404(300克)。上茶公司的舊宣傳卡有如下說明:
特珍,採自早春芽葉精製而成,條索緊結,色澤綠潤,湯色清徹,香氣馥郁,滋味濃純,為中國綠茶中佳品。
特珍摘采清明至谷雨期間之芽葉,以一心二葉為原料再加工精制,是眉茶的高檔品款。此款特珍早期以中茶公司底下的「向陽花」牌行銷,後期改掛「萬年青」牌行銷,改制後之上海天壇國際貿易公司仍繼續產制,惟在市面上不若前述山水聽珍眉來得普遍。
早期上海市茶葉分公司時期之延安聽特珍,曾使用「向陽花」牌行銷。
四、聯歡聽特珍特級
此款方盒鐵罐繪圖以身著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服裝的男女牽手圍繞茶盒一圈,呈現歡慶和樂之情景,茶盒上標註有「中國綠茶」和“CHINA GREEN TEA”字樣,在茶盒蓋打印有紅八中的商標,於上茶公司茶款編號分別是G405(100克)和G406(300克)。上茶公司之宣傳卡說明:
特珍特級,採選早春嫩芽,用新工藝精選製成,白毫顯露,秀麗似眉,條索勻整,色澤綠潤,水色清徹,香氣芬芳,滋味鮮爽,香留舌齒,回味甘純,為中國綠茶之珍品。
前述延安聽特珍已是眉茶高級茶款,聯歡聽特珍特級則更加精緻細膩,當屬眉茶中最高級款。上茶公司出品的聯歡聽特級特珍以傳統的八中茶為商標,現已停產。下圖為筆者所藏的G405款,是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上海市茶葉分公司時期70-80年代產品,可視為珍貴的陳年綠茶茶樣了。
筆者自藏80年代上海茶葉分公司G405款聯歡聽特珍特級
五、紙盒版之珍眉和秀眉
珍眉和秀眉為眉茶中普級產品,產量大而價錢較便宜,是一般普羅大眾都可消費得起的綠茶。為降低售價,故以成本較廉的紙盒包裝。上茶公司曾出品多款規格的紙盒裝珍眉和秀眉,如萬年青牌之珍眉,有G103(80克)、G104(250克)、G105(500克)、G106(1000克),當時宣傳卡說明「珍眉9376,條索粗壯,香高味濃,湯色明亮,為中國綠茶大宗產品之一,價宜物美。」
此外尚有新芽牌特級秀眉,有G221(100克)、G222(500克)、G223(1000克)等三種規格,宣傳卡說明其乃「特級秀眉,係高檔綠茶精製過程中的自然產品,具有高級綠茶色、香、味的特點。」新芽牌亦是早期被流通互用的商標,中茶下轄的廣東、福州等分公司亦常見掛有新芽牌標商品。現新芽商標已為福州茶葉公司所擁有,故此新芽牌款之秀眉已經停產,此圖卡則成見證上茶早期歷史的資料文物了。
六、八中茶商標雨花茶
雨花茶為江蘇南京特產,1958年由中山陵茶廠開始研發,歷時一年而成,其茶緊直圓綠帶白毫,形如松針,湯色碧綠清徹,香氣清幽而味道醇厚,是上等的綠茶佳品,在 1959年即被評選列入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由於產於南京中華門外之雨花台附近,故由時任南京市長彭沖定名為「雨花茶」。
雨花茶全為手工生產製作,依照該款茶葉的國家標準,其茶必須「水分小於等於7%,碎茶低於6%,鮮葉中初展的一芽一葉大於等於85%,芽葉長度2.0-2.5釐米要大於等於90%......條索要求形似松針、緊繫圓直、鋒苗挺秀、白毫略顯,色澤綠潤、外形勻整」,對製作工藝要求十分嚴苛。且其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因此雨花茶僅被授權於南京的七郊縣兩陵園(即中山陵園、雨花台烈士陵園和南京7個郊縣行政區域)使用,因此產量甚少,在1960-70年代,雨花茶年均產量僅約600公斤左右。
由於早期國家施行專營專賣政策,因此南京茶產仍有部分調撥至上海,故上茶公司得以推出「雨花茶」款,其編號為G461(100克)、G462(300克)。最初雨花茶是為了慶祝中共建國十周年而特地研發的新茶款,上茶公司此款茶葉罐圖飾為綠底遍佈血色紅花,是紀念1927年寧漢分裂時期遭國民政府清黨後在雨花台處決的共黨人士,紅花象徵鮮血,又是赤色革命的代表色彩,因此該款茶葉罐也頗富政治宣傳意味。惟雨花茶產量甚少,物以稀為貴,80年代市場開放後茶產區可自行銷售,在雨花茶甫上市之際,多在南京當地即告售罄。由於缺乏茶源,故上茶此款雨花茶早已停產多時,至今市面上甚少見到此款G461和G462之實體文物。
七、碧螺春
碧螺春亦是產於江蘇省的歷史名茶,主要產地在蘇州市吳縣太湖洞庭東、西山,其茶葉之條索纖細、捲曲成螺且白毫密被,色澤鮮嫩碧綠,茶湯味鮮生津,清香芬芳,故有香鮮濃、味鮮醇、色鮮艷之「三鮮」美譽。由於碧螺春香氣濃郁襲人,人謂此茶香乃「嚇煞人香」,遂將茶稱之為「嚇煞人」。1675年康熙皇帝南巡至太湖洞庭山,吳縣巡撫宋犖以「嚇煞人」茶獻上,康熙以「嚇煞人」稱謂不雅,乃御賜名「碧螺春」,此後地方官年年採辦碧螺春進貢朝廷。由於碧螺春久享盛名,至今不但是政府常用的外事禮茶,也是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指定用茶,不僅暢銷於國內市場,在日本及歐美等國亦是頗受歡迎的一款綠茶。
計畫經濟時期各產茶省須依規定調撥茶葉至各個指定的進出口貿易公司,因此上茶公司得以採辦此江蘇名茶,該公司將碧螺春分成黑(G431)、棕(G432)、綠(G433)三款圓筒罐,依次分別是碧螺春一級至三級,均為100克裝。改革開放後,江蘇省土產進出口公司得以自行外銷,筆者未得搜入早期上茶公司的碧螺春,現所蒐藏者為江蘇省土產進出口公司的同款黑罐碧螺春,約為80-90年代的綠茶茶樣。
筆者所藏江蘇省土產進出口公司產製的黑罐碧螺春,該公司成立於1973年,至1996年12月改制成江蘇匯鴻國際集團土產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故此款碧螺春年份約為二十多年的茶樣本。
上海在清代開埠以來,一直是中國茶葉最大的集散地,滬地茶市亦以「天下茶葉薈萃,經營靈活多變」而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1949年以後採行計劃經濟,許多私營企業被取消,上茶公司因擁有壟斷經銷權,各地產茶區又須依規定調撥,故其不愁茶源,是以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在1949至1998年間,已累計出口茶葉154萬噸,創匯35億美元,產品銷往80多個國家。然80年代經濟逐步改革開放,1984年6月商業部調整茶葉購銷政策,內銷茶葉實行購銷議價,1985年以後逐步放開茶葉價格,實行市場調節,商業部不再規定茶葉收購和調撥計劃。1989年政府頒布「大外貿」政策實施外貿體制改革,取消專營專賣,從此地方及個體商與國營外貿企業同樣擁有進出口商品的權力。在失去上述的一些優勢後,早期國營的茶葉公司必須和各地茶商競爭茶源。上茶公司並無自營的茶區,在收購茶葉往往不敵地方茶企業,故80年代末期上茶公司曾陷入一段混亂且困頓的時期。然該公司曾長期執行計畫經濟時期茶葉出口政策,故也留下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從文中茶葉的宣傳圖卡,可見早期簡單樸素的風格,雖其間或挾有些許的政治宣傳意味,但對比現今一些過於奢華浮誇的茶葉外包裝,往昔的單純反而更顯其清新可愛了。
附錄
1949~1995年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历任领导更迭表
公司名称 |
任职年月 |
经理 |
副经理 |
党委书记 |
党委副书记 |
附注 |
华东区国外贸易总公司中国茶叶公司 |
1949.7~ 1949.12 |
王泽农 |
杜锦荣 刘润涛 |
|
|
|
中国茶业公司上海分公司 |
19501~ 1950.3 |
于宝森 |
杜锦荣 刘润涛 |
|
|
|
中国茶业公司华东区公司 |
1950.4~ 1953.7~ |
于宝森 |
杜锦荣 于黎光 |
于宝森 (党支部书记) |
徐厚 (党支部 党总支副书记) |
是届起改党总支 |
1953.8~ 1954.12 |
于黎光 (党总支书记) |
石泽远 徐厚 |
于黎光 (党总支书记) 石泽远 徐厚 |
郭文俊 张家栋 |
|
|
中国茶业公司上海分公司 |
1955.1~ 1955.4 1955.5~ 1955.12 |
于黎光
石泽远 |
石泽远、徐厚 高千 |
徐厚 |
郭文俊 张家栋 |
是届起改党委 |
中国茶叶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 |
1956.1~ 1960.12 |
石泽远 |
徐厚 高千 习吉耀 李乃昌 祝明 |
徐厚 高千 石泽远 |
郭文俊 张家栋 习吉耀 毛石夫 徐厚 |
1956.1~ 1957.7曾将茶叶采购、加工、分配任务划给上海市农产品采购局茶叶公司办理,7月併入中国茶叶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 |
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总公司上海市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 |
1961.1~ 1961.3 |
石泽远 |
徐厚 高千 习吉耀 李乃昌 |
石泽远 |
徐厚 习吉耀 董建奎 |
上海茶叶土产公司合署办公仅一个月后又分开 |
1961.4 |
徐厚 |
祝明 董建奎 |
徐厚 |
祝明 |
|
|
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总公司上海市茶叶进出口公司 |
1961.4~ 1964.4 |
徐厚 |
习吉耀、李乃昌 董建奎 |
徐厚 |
习吉耀 董建奎 |
|
1964.5~ 1968.4 |
习吉耀 |
林学浩 |
习吉耀 |
祝明 林学浩 |
|
|
1968.4~ 1969.12 |
革委会主任: 林学浩 |
许秀梅 |
林学浩 |
|
|
|
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上海市茶叶分公司 |
1970.1~ 1978.2 |
革委会主任: 林学浩 |
革委会副主任: 许秀梅、方明仕 杨启英、魏精忠 |
林学浩、许武林 |
林学浩、李杰 |
|
1978.2~ 1978.12 |
革委会主任: 薛仲林 |
许秀梅、方明仕 杨启英、魏精忠 |
薛仲林 |
方明仕、魏精忠 杨启英 |
|
|
1978.12~ 1982.3 |
薛仲林 |
|
薛仲林 |
庄晓萱 |
|
|
1982.4~ 1984.5 |
邢信福 |
许秀梅、于德丰 沈林生、沈振华 |
邢信福 |
庄晓萱 |
|
|
1984.6~ 1990.7 |
沈振华 |
刘柏年、蒋德馨 |
席宽华 |
王锡宜、沈振华 赵宝珠 |
|
|
1990.8~ 1992.3 |
席宽华(代) |
刘柏年、蒋德馨 胡民 |
|
陆湘南 |
|
|
1992.4~ 1992.10 |
黄汉庆
|
刘柏年、蒋德馨 胡民 |
邹智慧 |
黄汉庆 |
|
|
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 |
1992.10~ 1995. 1995.5~ |
黄汉庆 |
刘柏年、蒋德馨 胡民、邹智慧 黄政 |
邹智慧
黄汉庆 |
黄汉庆 张进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