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注意到,無論茶葉還是大黃,中國產品但凡通過恰克圖走陸上商路的,質量與價格總是大大高於通過廣州走海上商路的。清代何秋濤的《俄羅斯互市始末》評價說:“因陸路所歷風霜,故其茶葉反佳,非如海船經過南海暑熱致茶味亦減。”

 

  185747日,《紐約每日論壇報》發表題為《俄國的對華貿易》的社論,指出:“在恰克圖賣給俄國人的茶葉……其中大部分是上等貨,既在大陸消費者中間享有盛譽的所謂商隊茶,不同於由海上進口的次等貨。”這篇社論的作者,正是後來在中國發揮了巨大影響的卡爾·馬克思。

 

  馬克思沒有具體說明的是,販賣這些高品質茶葉的,是中國的晉商。他們在恰克圖口岸中俄貿易中的主導地位,正如“行商”在廣州口岸的中歐貿易中一樣。

 

  晉商們販賣的這些“上等貨”茶葉,到了俄羅斯之後,就成為著名的“商隊茶”(C aravan),其得名,據說主要是因為無論晉商、還是俄商,總是結成龐大的商隊販運,才能應對以恰克圖為口岸的中俄貿易的艱難商路。

 

  這條商路,的確十分艱難。

 

  從中國南方的茶葉產地,到恰克圖,足足有萬裡之遙,並且要經過荒無人煙的戈壁沙漠和草原,遠比茶葉產地到廣州要漫長與艱難。

 

  晉商收購茶葉後,集中於漢口,通過長江水路,到達樊城。這是第一段,依靠的是水上交通工具。

 

  第二段是陸路,依靠馬車、驢車,從湖北樊城載運貨物,過河南賒旗鎮,入山西,經澤州(晉城)、潞安(長治)、平遙、祁縣、太谷、忻縣、太原大同,運至張家口。

 

  第三段才是最為艱難的考驗,從張家口至恰克圖足足4300多裡,這一段不是沙漠戈壁,就是遼闊草原,必須依靠駱駝運輸。這一段多是無人區,“綿綿斯道,幾不逢人”,淡水的補給極為艱難,絲毫不亞於海上航行。

 

  整個行程,往往要花費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與俄羅斯商人從西北美洲通過西伯利亞,將毛皮轉運到恰克圖的路程相仿。

 

  無論水路還是陸路,晉商們都必須維持龐大的船隊、馬匹、毛驢、駱駝以及水手、馱手等,再加上整個物流網絡的駐點人員———他們被稱為“駐班”的“號友”,往往三五年不得回家。

 

  如此高昂的物流成本,逼迫晉商只能組成大商隊集體行動,既可以分攤運輸成本及護鏢保安等費用,又可以在如此長距離的運輸過程中相互照應,掙上一份辛苦錢。俄國商人在收購晉商的茶葉之後,將其販運到歐洲的物流難度與成本,與晉商不相上下。

 

  因此,為了獲取利潤,晉商與俄商一樣,對於茶葉品質都極為重視,從源頭抓起,以便與海路運輸的茶葉形成差異化競爭。一個典型的例證,就是恰克圖交易的茶葉,往往是每簍必驗,而廣州交易的茶葉,僅僅是抽檢———這當然也與海運無法一一檢驗有關。

 

  通過中俄陸路的茶葉貿易,主導的晉商與俄商都沒有資源優勢———山西並不產茶,俄羅斯也並非茶葉的主要消費國。但是,晉商卻硬是從中掙到了大錢,培養不少富豪之家,而俄國更是將恰克圖建設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這其中,除了不惜掙“辛苦錢”之外,更多的應該在於對高品質的推崇,所獲取的錯位競爭利潤。(雪珥)

 

上述資料來源:http://www.culcn.cn/show.asp?/news80944.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四宜茶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