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即徽州商人,古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團的總稱,而不等同於安徽商人(現今徽商概念多被誤解,並用來泛化指所有安徽籍商人,而歷史上舊指的十大商幫中的徽商僅指徽州商人)。

  徽商又稱新安商人,俗稱徽幫。徽商萌生於東晉,成長於唐宋,盛於明,徽州,今安徽省黃山市、宣城市績溪縣及江西婺源縣。徽商是中國十大商幫之一,鼎盛時期徽商曾經占有全國總資產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贏得了徽駱駝的美稱。徽商的活動範圍遍及城鄉,東抵淮南,西達滇、黔、關、隴,北至幽燕、遼東、南到閩、粵。徽商的足跡還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各國以及葡萄牙等地。

  古代徽州地處皖南崇山峻嶺之中,這裡沒有成片的耕地,即使有,也非善耕作之地也,糧食產量普遍較底,因此,這裡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兩分道路和莊園之稱。人們的生存條件非常差。又因地處在崇山峻嶺之中,每當戰亂,難民紛紛逃來此地,以避戰禍,人口急劇增加,進一步加劇了糧食供應的矛盾,生存條件更加惡劣。地少人多的矛盾給當地百姓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困難,糧食嚴重不足,已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史料稱:徽州一年所產的糧食,只能養活全境10%的人口,百姓為糧食所迫,外出謀生的人竟有十之八九。徽州雖糧不足,可物產豐富。萬山叢中盛產竹木,所產杉木,質地堅硬,可為棟梁之才;竹子滿山遍野皆是;陶土也是徽州的一大財富,瓷都景德鎮的制陶原料白土,就產於徽州;手工業更具特色,文房四寶聞明全國。紙:自首至尾,勻薄如一;毛筆倍受人們喜愛;墨:堅如玉,紋如犀;硯:因石取勢,雕琢成頗具藝術價值的圖案,至今盛名於世;漆器:被當時人稱為絕古未有的珍品。因為山多,種植茶葉是主要經濟來源,因此茶葉是徽州的主要特產,徽茶可稱一絕,尤其是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在十大名茶中占三席。

  異常豐富的土特產品向徽州人展現了一條現實的出路,走出大山,以商代耕。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販運土特產品起步的,徽商經營行業以鹽、典當、茶木為最著,其次為米、谷、棉布、絲綢、紙、墨、瓷器等。而販賣土特產中又以木材商人和茶葉商人最多,創造了許多老字號茶行。

  徽州茶商,指經營茶業的徽州商人。茶業為徽商經營的四大行業之一。徽州植茶始於南朝,唐代已成為全國著名的產茶區。徽州商人四出經營茶葉,史料可查,始於明代。而徽州的茶葉買賣是很早的。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詩人白居易的著名詩篇《琵琶行》中曰: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說明原屬祁門之浮梁,遠在1100多年前就已成為茶葉的集散地。862年,歙州司馬張途在《祁門縣新修閻門溪記》一文中記載:千裡之內,業於茶者七,八矣。由給食、供賦,悉恃祁之茗,色黃而香。賈客鹹議,逾於諸方.”可見當時祁門茶市相當興隆。當時祁門縣山上遍植茶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靠業茶為生,每年二三月新茶上市,茶商雲集。宋代《貢茶錄》所說的:早春英華,來泉勝金,諸名茶皆出自徽州。

  明清是徽州茶商的鼎盛時期,徽州茶葉的銷售大增,於是茶葉貿易遂成徽商經營的巨業,徽人中也出現了不少世守其業的專業茶商。清乾隆年間,徽商在北京設有茶行七家,茶商字號166家,小茶店達數千家,在津、滬開茶莊也不下百家,在漢口、九江、蘇州、上海等長江流域的城市中,幾乎到處都有徽州茶商的活動。浙江烏青鎮的茶葉店幾乎全是徽商開設的。清朝在江西發放茶引,征收茶課的事務大部分都交由徽商辦理。徽商經營茶葉,有茶號、茶行、茶莊、茶棧等多種類型,"茶號"猶如現在的茶葉精制廠,從農民手中收購毛茶,進行精制後運銷,"茶行"類似牙行,代茶號進行買賣,從中收取佣金,"茶莊"為茶葉零售商店,以經營內銷茶為主,後期亦少量出售外銷茶。"茶棧"一般設在外銷口岸,如上海、廣州等地,主要是向茶號貸放茶銀,介紹茶號出賣茶葉,從中收取手續費。徽州茶商以婺源人和績溪人為多,尤以績溪人在上海創立的汪裕泰”“程裕新茶號最為著名。

  茶號系季節性經營,然徽州茶商並不閑暇。他們多半兼營其它行業,或開錢莊、布店、南貨店,或為木材、糧油行商.在上海茶界的鄭鎰源,洪純之兩巨子,就分別兼營錢莊和綢、瓷業。一些中小茶商,在茶季來臨,資金重點投入茶葉,茶葉脫手,又在滬、杭采購各類商品回徽州販賣,所以徽州茶商大都家大業大,根基甚牢。

  徽商的內銷茶經營,謂之茶莊,明代即有茶葉運銷京津,邇後遍及東北、魯、豫、江、浙、滬等地。清代是徽州茶商的鼎盛時期,乾隆年間,徽商在北京設有茶行7家、茶莊千家以上,在津、滬開茶莊也不下百家。茶葉經營日盛,由大城市延伸到小城鎮,江、浙等一些小鎮也有了徽籍人開的茶店。其時王茂蔭的祖父王槐康就在通縣開設森盛茶莊。當時,內銷茶花色品種甚多,有松蘿、六方、毛峰、烘青、炒青等數類數十種,後又有各種花茶,所以有茶葉賣到老,名字記不清之說。茶商在外開茶莊、茶行很快發跡者,各地均有,明清歙人吳景華、吳永祥、吳熾甫在京經營茶葉,均成為赫赫巨富。

  徽商的外銷茶經營,謂之洋莊,始於清嘉道前後。當時英國控制印度,大量鴉片輸入我國,換取絲茶。徽商開始是漂廣東,由於海禁,當時買賣雙方只能在船上做交易,價格茶商可以自主,因之利潤較高,謂之發洋財。五口通商以後,交易地點慢慢轉移到上海。婺、休、歙三縣茶商以新安江運輸方便,集中在屯溪設號精制,得名屯綠,銷往俄國和歐美國家。在屯綠外銷興盛的1920年,屯溪茶號達109家之多,故有未見屯溪面,十裡聞茶香,踏進茶號門,神怡忘故鄉屯溪船上客,前渡去裝茶之詩句。1875年,自閩罷官回鄉的余干臣,在祁門按閩紅的制作方法,改,從此,祁門功夫紅茶開始問世,銷往國外。祁紅茶號也發展到近百家。1915年,祁紅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膺金獎。

  雪雨風霜

為你講述——徽商之徽茶千年 

 徽商,即徽州商人,古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團的總稱,而不等同於安徽商人(現今徽商概念多被誤解,並用來泛化指所有安徽籍商人,而歷史上舊指的十大商幫中的徽商僅指徽州商人)。

  徽商又稱新安商人,俗稱徽幫。徽商萌生於東晉,成長於唐宋,盛於明,徽州,今安徽省黃山市、宣城市績溪縣及江西婺源縣。徽商是中國十大商幫之一,鼎盛時期徽商曾經占有全國總資產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贏得了徽駱駝的美稱。徽商的活動範圍遍及城鄉,東抵淮南,西達滇、黔、關、隴,北至幽燕、遼東、南到閩、粵。徽商的足跡還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各國以及葡萄牙等地。

  古代徽州地處皖南崇山峻嶺之中,這裡沒有成片的耕地,即使有,也非善耕作之地也,糧食產量普遍較底,因此,這裡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兩分道路和莊園之稱。人們的生存條件非常差。又因地處在崇山峻嶺之中,每當戰亂,難民紛紛逃來此地,以避戰禍,人口急劇增加,進一步加劇了糧食供應的矛盾,生存條件更加惡劣。地少人多的矛盾給當地百姓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困難,糧食嚴重不足,已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史料稱:徽州一年所產的糧食,只能養活全境10%的人口,百姓為糧食所迫,外出謀生的人竟有十之八九。徽州雖糧不足,可物產豐富。萬山叢中盛產竹木,所產杉木,質地堅硬,可為棟梁之才;竹子滿山遍野皆是;陶土也是徽州的一大財富,瓷都景德鎮的制陶原料白土,就產於徽州;手工業更具特色,文房四寶聞明全國。紙:自首至尾,勻薄如一;毛筆倍受人們喜愛;墨:堅如玉,紋如犀;硯:因石取勢,雕琢成頗具藝術價值的圖案,至今盛名於世;漆器:被當時人稱為絕古未有的珍品。因為山多,種植茶葉是主要經濟來源,因此茶葉是徽州的主要特產,徽茶可稱一絕,尤其是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在十大名茶中占三席。

  異常豐富的土特產品向徽州人展現了一條現實的出路,走出大山,以商代耕。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販運土特產品起步的,徽商經營行業以鹽、典當、茶木為最著,其次為米、谷、棉布、絲綢、紙、墨、瓷器等。而販賣土特產中又以木材商人和茶葉商人最多,創造了許多老字號茶行。

  徽州茶商,指經營茶業的徽州商人。茶業為徽商經營的四大行業之一。徽州植茶始於南朝,唐代已成為全國著名的產茶區。徽州商人四出經營茶葉,史料可查,始於明代。而徽州的茶葉買賣是很早的。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詩人白居易的著名詩篇《琵琶行》中曰: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說明原屬祁門之浮梁,遠在1100多年前就已成為茶葉的集散地。862年,歙州司馬張途在《祁門縣新修閻門溪記》一文中記載:千裡之內,業於茶者七,八矣。由給食、供賦,悉恃祁之茗,色黃而香。賈客鹹議,逾於諸方.”可見當時祁門茶市相當興隆。當時祁門縣山上遍植茶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靠業茶為生,每年二三月新茶上市,茶商雲集。宋代《貢茶錄》所說的:早春英華,來泉勝金,諸名茶皆出自徽州。

  明清是徽州茶商的鼎盛時期,徽州茶葉的銷售大增,於是茶葉貿易遂成徽商經營的巨業,徽人中也出現了不少世守其業的專業茶商。清乾隆年間,徽商在北京設有茶行七家,茶商字號166家,小茶店達數千家,在津、滬開茶莊也不下百家,在漢口、九江、蘇州、上海等長江流域的城市中,幾乎到處都有徽州茶商的活動。浙江烏青鎮的茶葉店幾乎全是徽商開設的。清朝在江西發放茶引,征收茶課的事務大部分都交由徽商辦理。徽商經營茶葉,有茶號、茶行、茶莊、茶棧等多種類型,"茶號"猶如現在的茶葉精制廠,從農民手中收購毛茶,進行精制後運銷,"茶行"類似牙行,代茶號進行買賣,從中收取佣金,"茶莊"為茶葉零售商店,以經營內銷茶為主,後期亦少量出售外銷茶。"茶棧"一般設在外銷口岸,如上海、廣州等地,主要是向茶號貸放茶銀,介紹茶號出賣茶葉,從中收取手續費。徽州茶商以婺源人和績溪人為多,尤以績溪人在上海創立的汪裕泰”“程裕新茶號最為著名。

  茶號系季節性經營,然徽州茶商並不閑暇。他們多半兼營其它行業,或開錢莊、布店、南貨店,或為木材、糧油行商.在上海茶界的鄭鎰源,洪純之兩巨子,就分別兼營錢莊和綢、瓷業。一些中小茶商,在茶季來臨,資金重點投入茶葉,茶葉脫手,又在滬、杭采購各類商品回徽州販賣,所以徽州茶商大都家大業大,根基甚牢。

  徽商的內銷茶經營,謂之茶莊,明代即有茶葉運銷京津,邇後遍及東北、魯、豫、江、浙、滬等地。清代是徽州茶商的鼎盛時期,乾隆年間,徽商在北京設有茶行7家、茶莊千家以上,在津、滬開茶莊也不下百家。茶葉經營日盛,由大城市延伸到小城鎮,江、浙等一些小鎮也有了徽籍人開的茶店。其時王茂蔭的祖父王槐康就在通縣開設森盛茶莊。當時,內銷茶花色品種甚多,有松蘿、六方、毛峰、烘青、炒青等數類數十種,後又有各種花茶,所以有茶葉賣到老,名字記不清之說。茶商在外開茶莊、茶行很快發跡者,各地均有,明清歙人吳景華、吳永祥、吳熾甫在京經營茶葉,均成為赫赫巨富。

  徽商的外銷茶經營,謂之洋莊,始於清嘉道前後。當時英國控制印度,大量鴉片輸入我國,換取絲茶。徽商開始是漂廣東,由於海禁,當時買賣雙方只能在船上做交易,價格茶商可以自主,因之利潤較高,謂之發洋財。五口通商以後,交易地點慢慢轉移到上海。婺、休、歙三縣茶商以新安江運輸方便,集中在屯溪設號精制,得名屯綠,銷往俄國和歐美國家。在屯綠外銷興盛的1920年,屯溪茶號達109家之多,故有未見屯溪面,十裡聞茶香,踏進茶號門,神怡忘故鄉屯溪船上客,前渡去裝茶之詩句。1875年,自閩罷官回鄉的余干臣,在祁門按閩紅的制作方法,改,從此,祁門功夫紅茶開始問世,銷往國外。祁紅茶號也發展到近百家。1915年,祁紅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膺金獎。

  雪雨風霜

  歷來茶商均是各自經營,清末吳俊德、洪其相發動建立六邑茶務總會,才有了茶商組織。30年後改為茶葉公會,但都是辦理日常事務,並不研究生產經營。且徽州茶商素無外貿機構的設置,這就給外商造就機會,操縱市場,盡量壓低外銷茶價,有些茶棧也從旁以回收貸款等方式施加壓力,迫使外銷茶商就範。抗日戰爭開始,渠道不暢,外銷阻滯,祁紅屯綠出口日漸減少,1944年,由最高收購26萬擔,下降到不到8萬擔,當時,多少茶商為之衰嘆!

  大山擋住了徽州人經商的道路,但這裡的水陸可稱便捷:上接閩廣,下接蘇杭豐富的物產加上便捷的水陸,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經商的積極性。

  茶為國飲,徽茶千年,徽茶的優良品質得益於當地的氣候,環境,他的傳播光大得益於徽商的拼博精神。如今的徽茶沒有以前那麼出名,是因為新出的許多茶葉品種,加之徽茶的宣傳渠道和徽商的沒落,如今的徽茶漸漸的不為人們所了解,做為一個徽州人,身為茶農世家,我將視振興徽茶為已任,盡我自己的微薄之力,為大家推薦品質優良的徽州茶葉。

 

上述資料來源:http://bbs.tianya.cn/post-consumer-46356-1.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四宜茶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