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817日,百順橋下溪水淙淙作響,橋面上卻陽光炙烤,熱得透不過氣來。這座最初由清雍正年間大土司田舜年所建的石拱橋立於著名的古茶道上,任憑歲月洪荒。

 

在中國古代的商路中,除“絲綢之路”以外,還有一條“萬里古茶道”久久地沉寂於人們的視野之外。它從福建的武夷山開始,一路向北,又折向西,沿途又不斷有茶源地的古道接入,過草原、沙漠和戈壁,最終進入俄羅斯,全程10000多公裡。

 

百順橋的一端是五峰灣潭的鎖金山村,另一端則是鶴峰燕子鄉百順村,短短的10多米橋面連起宜昌與恩施兩地。這一帶所產的“宜紅”茶遠銷域外,這裡是必經之路。遙想當年,橋上商旅不絕,馬鈴叮當,背夫腳板磨平猙獰的麻石。

 2016082309062754  

遞向世界一枚橄欖枝

 

一條若隱若無的滄桑古道從武陵山脈深處一路東行,又折向北,又轉向西,穿越戈壁和沙漠,直通到俄羅斯。

 

如果不是文物工作者細致而又專業的工作,它或許就此隱進歷史的深處,就如同現在它被荒荊藤蔓遮蓋一樣。即便康莊大道,如果沒有人腳板廝磨親近,路也就廢了。

 

古茶道曾經不是一般的熱鬧。一批批的商賈不辭千辛萬苦,踏破山險水深,從遠方而來,又帶著他們所需要的茶葉原路返回。即便僻如武陵山脈這樣的“蠻夷之地”也擋不住商業文明的春風。就像茫茫的大海也阻擋不住大航海時代的到來。

 

絲綢、瓷器、還有茶葉,它們曾是我們遞給世界的橄欖枝。而古茶道則是我們伸向世界期待被握住的手臂。重啟“一帶一路”,正是我們給世界的友好擁抱。古茶道沒有終極意義的起點,也沒有終點。沿著古茶道上開辟的商路前行,走出去,便是更為廣闊的江河湖海。

 

五峰古茶道資料陳列室的牆上寫著一句話:“等待是為您能來縫補今生的重逢。”真的挺動人。據悉,目前古茶道所經的8省市正聯合申遺。

 

(感謝政協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委員會、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文化體育局對本期報道的大力支持。)

 

古茶道在五峰境內一共有300余公裡,沿線遺址遺跡有幾十處

 

跨在百順河上的這座拱橋由條石累砌,歲月剝蝕,老態龍鐘。橋身的石縫裡長出了高高低低的荒藤野荊。偶爾有村民不顧橋頭危橋的提示,駕著摩托車“倏”地駛過,一溜煙地就從鶴峰進入了五峰。

 

2009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五峰文物工作人員發現一條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的古茶道。當時,被稱為湖北十大新發現之一,轟動了文史界。而我眼前的這座百順橋即是古茶道在五峰境內的起點,一路向東,跌跌撞撞跋山涉水,經灣潭、采花台、星岩坪、漁洋關、宜都,轉水路至漢口,與萬里茶道彙合,直至俄羅斯。

 

1950年出版的《中國茶訊》第1011期記錄,“宜紅”茶產區全是在高山峻嶺,交通極為不便,多為羊腸小道,一遇下雨,山路泥濘,道路幾天為之堵塞,不能通行。“由鶴峰到漁洋關360裡,經九峰橋、埡坪、燕子坪、清水汆、岩板河、閻王鼻子、三板橋、五道河、楊柳嶺、瓜樓灣、釘子鋪、楊花子岩到漁洋關。沿途人煙稀少,路險道窄,騾馬難行,專靠人背,每人可背百斤茶葉,往返一次需時13天。”

 

專家認定這條古茶道是清朝和民國時期五峰外運茶葉、山漆、藥材等貨物的通道。循著商業的力量和對利潤地追逐,武陵山深處的一抹茶香能夠浸潤萬里之外俄羅斯豪客的心靈。

 

後來,五峰文物普查人員又在漁洋關所屬的清水灣、蒿坪等地發現了100公裡左右古茶道遺存,據考證,那是湖南石門泥沙、長陽都鎮灣城五河到漁洋關的毛紅茶運輸線路,現在仍基本完好的路段超過30公裡。“古茶道在五峰境內一共有300余公裡,沿線古石橋、騾馬店、客棧、碑刻、摩崖石刻遺址遺跡有幾十處。”陪同我們采訪的王華武退休前是縣文化局副局長,年初又被返聘到單位,從事古茶道申遺相關工作。他說,這些遺址遺跡構成了古茶道存在的“實物”證據鏈。

2016082309065883

 

土司王田舜年將1800多字的長文鐫刻於古茶道旁的山崖上

 

關於古茶道最早的文字記載是摩崖石刻《新改荒路記》。

 

1693年,容美土司王田舜年親自撰寫的長文,將1800多字的文稿鐫刻於古茶道旁的山崖上,密密麻麻的占了一大片。“其實就是容美土司王田舜年撰寫的政績宣傳稿。”李詩選曾任灣潭的區委書記,退休後專司地方文化研究,也是最早關注古茶道的研究者之一。他與別人合著的小說《武陵王》即是以當地的土司統治為背景,曾在《今古傳奇》雜志連載。從2002年開始,他或徒步、搭車,或騎摩托車,五峰境內的古茶道,“來來回回走了無數遍了。”“漢土通行之難,人何故不踐行履於此而走險於所謂石梁崗。”田舜年采用的也是欲揚先抑的通常套路,先是竭力渲染土漢之間道路之險之難,“隔岩深險,萬萬不可行矣。”然後筆峰一轉,開始給自己歌功頌德,記述改荒路的艱辛過程,並藉此闡述容美土司肇宗起源及自己承緒王位以來擒叛、營建、料理、著說等業績。可能是覺得自己吹自己不太好意思,署名時,田舜年把容美土司大小官員90多人一同拉了進來,給自己站台。

 

當然,玩笑歸玩笑,按照相關的紀載,田舜年確是一位難得的開明、勤政、對漢友好的土司王。清康熙十四年(1675)他襲父職,任容美宣撫司宣撫使,初受吳三桂封爵,後反戈繳偽印而效忠清朝。“要想富先修路”。作為一代“中興司主”,田舜年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修路。根據元明“官修鋪遞、驛站,騾馬大道不窄於三尺”,田舜年“分命各旗,自內自外,遍修道路,嚴法督造大橋”,始改“界外石梁、上峒、金山、對城、白溢、龍虎平等處”路,再使“畏途而成康衢”。

 

在他撰寫《新改荒路記》前4年,就因不凡政績獲康熙大帝詔見。相別於現在分屬宜昌和恩施兩地,當時,五峰灣潭與鶴峰燕子並沒有行政區域分隔,這一帶是容美土司下轄的通塔坪長官司的地盤,也是衙署所在地。田舜年赴京前著令修橋,把通塔坪兩岸連接起來。

 

皇帝在乾清宮接見了這位來自“西南蠻夷”的年輕土司王,並給了一份厚禮,贈驃騎將軍加三級。《鶴峰縣志》載,等他回來時,百順橋已經落成,土司王春風得意。田舜年召集大大小小的官員,就在百順橋頭搞了一個落成典禮,並將橋命名為“百順橋”。這麼高興的事情,當然要記上一筆。田舜年寫了個碑文,讓人刻在石碑上,立在橋頭。

 

有了路,田舜年不惜代價“招商引資”,引進人才和技術,“凡外來能工巧匠、文賢商賈一律仰膳官廚,官給衣食,以客禮待,去則給引。”《鶴峰縣志》稱,一時間容美土司民居櫛比,百貨叢集,綢肆典鋪,無不有之;藥材、桐茶暢銷各地。

 

這已經不是當年田舜年修的百順橋了。”當地村民一說是,百順橋在解放前就被洪水衝毀;一說是解放戰爭時被潰逃的國民黨軍隊炸毀的。1960年代,鶴峰方面為了物資外運的需要,在修五鶴公路的同時,調集兩個民兵連在原橋址下游兩百余米處修了這座拱橋,以前的橋被廢棄。

 

田克兵的家在橋的西端,不過已人去屋空。“下游修電站我們這裡是回水區,搬到這裡來了。”我們向上爬了10多米遇到田克兵的新家,他以“葛優躺”的舒坦狀態在竹椅上閉目養神。關於百順橋和古茶道,這裡所有的居民都從老輩子口中聽說過無數的傳奇。不過,他已經“懶得說了”。

 

 

上述資料來源:http://www.xinnongtea.com/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28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四宜茶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