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南京日報  

 

  盛夏酷暑,最是飲茶消暑時節。

  “形似松針、翠綠挺拔”的南京雨花茶,是真正歷練完美的“大師級”好茶,其看相、滋味、品質,絲毫不輸聲名遠播的杭州西湖龍井、蘇州洞庭碧螺春——中國茶葉學會副會長江用文這樣評價,江蘇省茶葉首席專家張定這樣評價,上海市茶葉協會副會長張彬也這樣評價。

  然而,就是這樣一款“大師級”好茶,上月首次跨出省門亮相2010中國(上海)國際茶博會,卻出人意料地鎩羽而歸——10多家茶廠精挑細選了一批茶葉赴滬參展,結果,基本上是“怎麼帶去的,又怎麼帶了回來”。

  “真不敢相信,距離僅300多公裡的上海,居然多數人沒聽說過雨花茶!”說起上海茶博會上的遭遇,一位茶廠負責人大惑不解。

  權威統計數據顯示,南京“雨花茶”,近九成在南京本地消費。創制半個多世紀以來,南京“雨花茶”一直難脫地產、地銷的局面;與其他“中國十大名茶”相比,雨花茶最缺的是外向拓展的意志與動力。

  其因何在?

  成也嚴苛,敗也嚴苛

  “水分小於等於7%,碎茶低於6%,鮮葉中初展的一芽一葉大於等於85%,芽葉長度2.02.5釐米要大於等於90%……條索要求形似松針、緊系圓直、鋒苗挺秀、白毫略顯,色澤綠潤、外形勻整……”

  這是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200611月發布的《地理標志產品·雨花茶》國家標准中,對特級雨花茶的物理指標要求。

  客觀地說,1959年正式命名的南京雨花茶,之所以能成為一匹黑馬,在數以百計的茶葉品牌中迅速崛起,躋身“中國十大名茶”行列,嚴苛的生產工藝和產品標准“功不可沒”。南京市農委園藝處處長馮萍認為。

  然而,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嚴苛的工藝標准,成就了雨花茶的“大師級”品質,也在一定程度上捆住了自身發展的手腳。

  “從鮮葉采摘—攤放—殺青—揉捻—毛火—整形—足火—精制—包裝,雨花茶的工藝流程與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大致相仿”,南京赭洛山茶葉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晏志說,但是,雨花茶有兩項指標“要了人命”,一個是“水分小於等於7%”,二是“形似松針”。

  內行都知道,嬌嫩的鮮茶極度脆弱,稍一揉搓,便會斷裂碎損。張晏志說,雨花茶不僅要求水分小於等於7%,還要保證如此干燥的茶葉成松針狀,這與外形要求扁平光潤的西湖龍井和卷曲成螺的碧螺春制作工藝相比,難免有點“自討苦吃”的意思。

  也是這個原因,郊縣一些茶場寧可把第一批鮮葉做成了售價相對便宜些的碧螺春,也不做價格年年看漲的雨花茶。當然,這其中還有一個不足為外人道的原因是,雨花茶價雖然賣得比碧螺春貴,但同樣分量的鮮葉做成茶葉,做碧螺春賺的可能還比雨花茶多。

  業內人士透露,一個裝50克雨花茶的罐子,如果裝碧螺春,至多45克便揣不下了,而改裝雨花茶,實足50克也不過大半罐而已。因為松針狀的雨花茶實實在在,而卷曲成螺的碧螺春之間的空隙很大,看上去很多,其實分量大多不足。再則,大凡南京做碧螺春的茶場,茶葉的水分含量大多高達10%13%,這幾個百分點的水分又為茶場多掙了3%6%的鈔票,換算下來,做碧螺春不費勁就比雨花茶多賺了不少。

  南京現有茶園面積為10.54萬畝,茶葉總產量約2500噸,總產值約3.5億元。其中雨花茶產量500噸,產值約1.5億元。馮萍說,雨花茶的產量之所以只占茶葉總產的20%,是因為雨花茶采摘要求“一芽一葉初展,芽葉夾角不大於45°”,所以雨花茶的生產季最多也就只有兩三周時間,“因為產量少,本地需求大,客觀上便造成了雨花茶本身對外拓展的動力不足。”

  就地產銷,小富即安

  物以稀為貴。那麼,雨花茶價格有多貴呢?

  今年329日,六合平山林場開炒“頭鍋”雨花茶,因為想要的人太多,林場不得不采取競拍的辦法決定買主。結果,開價5000元一斤的“頭鍋”雨花茶,最後被相持不下的茶客抬到了38000元!

  其實,業內人士都清楚,雨花茶基本上是“吃的人不買,買的人不吃”。以中山陵茶廠生產的“鐘山”牌雨花茶為例,每年出廠的10多斤“特級一等”雨花茶,斤價都要達到5位數,且非一般消費者能夠訂到貨,市面上要想見其一面都難。

  像平山林場的“華平”牌雨花茶、雨花台風景區茶廠的“昊月”牌雨花茶、南京雪松茶業有限公司的“雪松”牌雨花茶等斤價在20005000元之間的雨花茶,基本上也都被一些部門或企事業單位“包”了。

  “正是因為產量低、追捧者眾,全南京30多家生產優質雨花茶的廠家,茶葉都在地頭賣光了。”南京雨花茶集團董事長毛久庚說,這種坐地銷售的慣性,不僅裹脅著雨花茶遠離市場,也造成了整個產業“缺鈣、退化”。所以,與其他茶葉產區專賣店林立不同,南京的茶場用不著在主城區開專賣店。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雨花茶一直是全手工生產制作,年產量始終徘徊在600公斤左右。為了做大雨花茶產業,1986年,南京市農林局牽頭成立機制雨花茶攻關協作組,在全國第一個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加工;隨即又制定了第一個雨花茶生產標准,建立了第一個國家級雨花茶標准化生產示範區。200412月,成為我市第一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可恨鐵不成鋼的是,其行業的集中度之低令人咋舌——目前全市300多家雨花茶生產企業中,居然沒有一家產值超千萬元的企業。馮萍說,究其原因,品牌意識的匱乏和小富即安的心態糾結是根本原因。

  “要做大雨花茶產業不外乎兩個渠道,一是擴大面積,一是實施兼並聯合。”溧水嚴景萬茶場總經理嚴景萬說,隨著近年來農業種植效益的不斷提高,土地流轉的難度也不斷增加,大多數有意擴大種植面積的茶園,均因此“告吹”。再說兼並聯合,則比擴大種植面積還要難。由於雨花茶長期處於供不應求狀態,工藝水平哪怕很一般,產品都不愁賣,利潤還高達30%左右。在這種情況下,小富即安心態彌漫的茶場誰還願意被別人兼並呢?

  “李逵”羸弱,“李鬼”囂張

  作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國標GB/T20605-2006明確:“雨花茶”這三個字僅限於南京的“七郊縣兩陵園”使用,即中山陵園、雨花台烈士陵園和南京7個郊縣的現轄行政區域。

  “就產品的保護而言,國標對雨花茶的保護相當到位。”馮萍說,以“洞庭(山)碧螺春茶”為例,由於國標保護的是“洞庭(山)碧螺春茶”,所以,碧螺春就成了一種工藝。而“雨花茶”則不然,非出自南京“七郊縣兩陵園”的“雨花茶”就構成侵權。

  《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第二十一條明確,各地質檢機構依法對地理標志產品實施保護。對擅自使用易產生誤解的名稱或標識,使消費者將該產品誤認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行為,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和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將依法進行查處。

  可遺憾的是,這一規定在南京幾成一紙空文。由於保護乏力,南京街頭雨花茶“李鬼”橫行。

  不久前,漢中門大街一家新開的茶行,公開在省級衛視刊播廣告叫賣“安徽雨花茶”。南京市茶葉協會工作人員向負有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責任的質檢機構反映。得到的回答卻是“只要它不直接叫‘南京雨花茶’就算了吧……”

  無獨有偶。今年316日,就在南京的茶園尚未發出嫩芽之際,土城頭的一家茶葉市場公開宣稱已經炒出了第一鍋雨花茶,並煞有介事地說“20多斤鮮葉是梅山第一小學的24位小學生在將軍山上采的”。農業部門專門派員調查事情真相,結果發現那是四川買來的鮮葉。

  “不客氣地說,南京街頭叫賣的雨花茶至少七成是‘李鬼’。負有保護責任的質檢部門的確該負責!”采訪中,“老莫茶棧”老板莫利鋒說,由於監管乏力,近年來,一些大型商場、超市也不顧社會責任,加入了銷售假冒“雨花茶”的行列。再加上以“小散弱”為主要特征的雨花茶場各自為政、形同散沙、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在“李逵”羸弱的情況下,“李鬼”囂張也就不足為奇了。

  出路何在?“文化”先行

  “形如松針”的雨花茶,也許是全國唯一和英雄有關的茶。

  市農委副主任趙菊林介紹,1958年,為了紀念在雨花台犧牲的革命先烈,江蘇省委召集了十多位制茶專家在中山陵園茶廠攻關。經過反復比選,最後決定把茶葉制成松針形,以像征革命烈士忠貞不屈的精神萬古長青。

  從表面上看,雨花茶的歷史不過50多年的歷史,其實,早在公元2世紀的三國時代,南京百姓就已經有了飲早茶的習俗,生產歷史也很悠久。馮萍說,在棲霞寺的後山,至今仍保存著“茶聖”陸羽在棲霞寺采茶品茶的“品外泉”、“試茶亭”等景點,更有大量的詩詞和傳說廣為流傳。她認為,更多的雨花茶品牌歷史和品牌故事值得挖掘。

  采訪中,莫利鋒告訴記者,“茶聖”陸羽曾在《茶經》中記述了一個《廣陵耆老傳》的故事。說是晉元帝時,有一個老婦人,每天早晨提著一壺茶沿街叫賣,百姓都爭先恐後地買她的“雨花湯”來喝,奇怪的是,這老婦人從早叫賣到晚,壺中茶湯不減。老婦人把賣茶所得的錢全部分給孤苦貧窮的人,老百姓都很感激她。可當時的官吏知道這個消息後,卻派人把老婦人關進牢裡。但第二天一早,老婦人不見了。後來,雨花台一帶開始遍布蔥郁碧綠的茶園。

  此外,還有一個傳說,成語“天花亂墜”和“雨花湯”均是因此得名——

  相傳南朝梁天監六年(公元511年),金陵城南門外高座寺的雲光法師常在石子崗上設壇說法,說得生動絕妙,感動了佛祖,天上竟落花如雨。唐朝時便根據這一傳說將石子崗改名為雨花台。高座寺內有清泉二眼,名永寧泉,南宋詩人陸游取泉水泡“雨花湯”後,因其水質清洌,飲之甘甜,稱之為“江南第二泉”。如今,二泉之水雖枯,但古之盛名猶存。

  “奢侈品之所以成為奢侈品,其獨特的傳統工藝和產品的稀缺性是永久的財富。”莫利鋒說,雨花茶要走向世界,深入挖掘俯拾皆是的品牌故事,打文化牌是必經之路。

  放眼全國,打文化牌幾乎已成眾多全國名茶的不二法門。毛久庚也認為,雨花茶因其稀缺性、特殊性,已經具備成為奢侈品的先天基因。因此,先做好品牌規劃,引導茶道向“人道”與“商道”延伸,最終走上高端路線是一條絕佳路線。

  短評:把名產做成名牌

  這則報道,對南京雨花茶歷史和現狀作了深度解析。

  南京雨花茶,憑借嚴苛的工藝標准躋身“中國十大名茶”行列。但半個多世紀以來,雨花茶一直難脫地產地銷局面。雨花茶這種困境,在中國茶產業中極具普遍性。其因無非是,生產規模較小、科技創新和市場開拓乏力,特別是“茶種有名卻沒有品牌”。

  我國是茶葉故鄉,也是產茶大國。但一個數據卻令人驚心:英國立頓紅茶年產值230億元人民幣,中國7萬家茶企年總產值才300億元人民幣。為什麼?核心因素在於:英國立頓是世界級品牌,我國許多茶還僅僅是名產。

  名產不等於名牌。各地資源和環境不同,於是有了當地土特名產。名產基本上只“享譽一方”,沒多大附加值,很難“走得更遠”。名牌則是自主品牌,它包含著商標、科技、管理、文化、聲譽、營銷、包裝和廣告方式等多種因素,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知名度、信任度、美譽度的結合體,也是企業的無形資產。在市場中,品牌就意味著強大的競爭力和超常效益。無論是南京雨花茶還是我國其他名茶,要想走出困境,要想“做大做強”,都得千方百計把名產打造成名牌。

  英國立頓品牌的締造史,實際上就是一部創新史。立頓不僅是標准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而且特別關注現代消費者口味和消費方式,比如通過速溶包裝,把紅茶引入大眾日常生活,不斷為品牌中注入“國際、時尚、都市”元素,使之為世界各地年輕人所喜愛。

  質量是品牌的本質,形像是品牌的個性特征,文化價值是品牌的內涵,優秀管理是品牌的保證,創新則是品牌的支撐。如果想把名產做成名牌,就朝著這個方向用力吧。

 

上述資料來源:http://www.xn121.com/zhxw/1712489.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四宜茶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