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黃崗山,被江西的檢查站阻止在桐木關,只好回頭去桐木村轉。山谷兩邊到處是茶園,那茶叢特別瘦小,像是營養不良,路邊樹著正山小種紅茶始祖金駿眉銀駿眉等招牌。我以往喝的都是綠茶、烏龍茶,對紅茶不甚了了。陪同我的武夷山朋友説,正山小種可紅呢!如今金駿眉要五六千元一斤,銀駿眉也要兩千多元一斤。什麼叫正山?只有桐木村出的才叫正山小種,現在村裏家家都發了財;外面的叫外山,就不值錢了。

我們在村裏喝了一泡銀駿眉。茶葉細長,深褐色,茶湯橙紅清亮,茶味的確甘爽,但我嫌過於平淡。茶香若有若無,也沒聞出什麼松香味。我不是好的紅茶鑒賞家,喝不出兩千元的味道。朋友説,最近流行喝紅茶,是因為外國人喜歡,據説正山小種是英國女王最喜歡的茶。我啞然失笑:茶是中國國粹呀!英國女王懂什麼茶?這就像請日本天皇來教我們書法。

我對正山小種突然産生了好奇心,向武夷茶專家黃賢庚先生請教。

黃先生説:桐木村的紅茶起源有4種説法,有人認為明代中葉就有了,有人説明末,有人説18世紀後期,還有人説19世紀中期。説明代就有的,是因為外國書籍資料裏説武夷茶茶湯紅色,就叫紅茶。但是我們判斷紅茶綠茶和烏龍茶,不是根據茶湯顏色來劃分的,而是根據製作工藝。顏色判斷很容易出現誤差,只要是陳茶,綠茶、烏龍茶的茶湯都是紅的。外國人分不清烏龍茶、紅茶,看到紅色的茶湯都叫紅茶。其實,清初才出現烏龍茶的工藝。吳覺農、莊晚芳、張天福等專家都認為,烏龍茶出現在先,紅茶出現在後。

晚清出口到英國的主要是烏龍茶還是紅茶?

是武夷岩茶,也就是烏龍茶。至於桐木村的茶,數量很少,早期工藝也是按照岩茶的做法,但是這地方多雨少陽,沒辦法依靠日照曬青,只好在室內烘青,烘青用的多半是松柴,揉捻後的茶坯還是用松柴烘焙,所以茶品中有濃重的松煙味。正山小種只是將烏龍茶工藝進行了簡化,後來又取消了炒青,無意中成了紅茶的鼻祖。從前,當地人是不喝這種茶的,只用於出口。

原來,桐木茶最初是簡化工序,以次充好,用來蒙外國人的。當時海上運輸要一兩年時間,不管烏龍茶、紅茶,運到英國,統統變成了全發酵的紅茶。英國人喝茶,要加牛奶和糖,哪還喝得出烏龍茶和紅茶的區別?根據美國人烏克斯《茶葉全書》記載,1834年,印度從我國引進茶籽試種成功後,一開始採用的就是福建烏龍茶制法,證明英人原先需要的是烏龍茶;1872年,英國人改革制茶方法,將12道工序減為5道,不炒青就直接揉捻,大規模生産紅茶,成就了風靡島國的紅茶傳統。回過頭來,我們猛然發現,桐木村偷工減料生産的正山小種原來是世界紅茶的始祖。

然而,正山小種是中國茶葉的異類。古代中國人品茗,講究茶禪一味,清和之境,按傳統飲茶美學,有松煙味的茶屬於嚴重瑕疵,文人雅士不屑。宋元明清,武夷山的名茶不下數百種,但不包括正山小種。有人誤把陸廷燦《續茶經》提到的岩茶小種當成正山小種,其實前者是烏龍茶。1751年,曹墩(桐木鄰村)人董天工修撰《武夷山誌》,列舉了許多武夷名茶,卻沒有同鄉的正山小種,可見當時桐木村的茶要麼沒名氣,要麼被認為極次。清初至民國初年駐留武夷山的風雅之士,如周亮工、王草堂、袁枚、梁章鉅、郭柏蒼、施鴻保、蔣希召等,何等的嘴刁手快,居然沒人提一句這種奇特的紅茶。事實上,正山小種作為茶名,民國以後才開始出現在文獻中。

與綠茶、烏龍茶比起來,紅茶在中國出現晚,茶客也少,最有名的祁門紅茶主要還是出口。我想,100多年前,英國人從中國進口茶,喝的都是烏龍陳茶,其紅茶文化,説穿了就是陳茶加上糖和牛奶,倒也獨闢蹊徑。任何事物只要足夠悠久,都能變成一種文化,就像霉豆腐、腌菜能成為美食一大類別。我喜歡茶的香、苦和澀,所以不習慣紅茶。當然,也不想讓英國女王教我喝茶。(文/蕭春雷)

 

上述資料來源:http://big5.china.com.cn/culture/2010-09/17/content_20953113.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四宜茶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